创业的励志小故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4257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docx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业的励志小故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docx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

  关于创业的励志小故事一:

  邓锦宏一亩田的创业故事:

12个月交易额从50万到100亿

  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是一个农产品大宗交易的B2B平台。

虽然过去4年里,这个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但直到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一亩田才第一次为互联网圈熟知。

  三个月前,记者第一次走进一亩田的办公室,那时公司只有1300人,正在大量招人。

  大家拥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甚至连洗手间门口,也放了个屏风,搭建出了个临时工位。

来拜访和谈合作的,只能在过道里放两把椅子将就一下。

公司唯一的会议室员工基本预定不上,每天都有一些县考察团来这里参观。

  三个月后的今天,记者再次走进一亩田的时候,他们的办公区域扩大了好几倍,在隔壁一个大厦租了好几层的新办公室。

员工突破3000人。

  这就是互联网速度。

有圈内人士感慨,上一次互联网行业出现如此高速增长的公司还是团购行业兴起时候的美团网。

  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是一个农产品大宗交易的B2B平台。

虽然过去4年里,这个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但直到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一亩田才第一次为互联网圈熟知。

  一亩田创始人兼CEO邓锦宏1985年出生,大学毕业后,两次创业失败,两度进入XX。

最后创建了一亩田。

7月10日,他在极客公园的一次演讲里说:

你们每天吃的食材有20%可能就是一亩田提供的。

  试错了五个方向

  只有第六个方向是赚钱的,这就是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

  2009年,正好XX市场部在做一个乡村信息化的项目,没有人愿意接手,我就接下来了,并把它做成了XX当时最成功的一个公益项目。

  这个项目持续两年,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大量了解和接触农村社会后发现一个现象:

我四岁之前在农村长大,但没想到20年过去了,我儿时印象里的农村,跟现在的农村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我记得小时候农村还是有很多青壮劳力,现在几乎只剩老人和留守儿童,空巢现象严重,在中国70万个自然村中,不少村庄甚至消失了。

  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不应该是这样的。

城市里的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的技术,以及越来越丰富的生活,农村却成了一个被遗忘的世界。

  于是2011年我离开XX开始创办一亩田,决定开始在农村市场创业。

  之所以叫一亩田,是有一次在阳台上仰望星空想出来的,很多人老是记成一亩地,其实田和地有很大区别。

地让人想到种植,但田,除了土地,还能让人想到田园,更诗意一点。

  当时创业就3个人,我们尝试了六个方向,五个都失败了。

  第一个是帮农民团购饲料。

现在有很多农资团购网站,当时我做得早了点,农民、经销商和资本的意识没到,大家合作积极性不高。

  第二个方向是鼓励农民在我们网站上填写养殖档案,我们给他发虚币,有两万多个农户填写了档案,但依然难以撼动当时的流通体系。

  三是帮农民卖东西给贩子;四是找大学生村官合作,每个村搞一个网站,让村官来编辑内容,做农村社区;五是帮批发商把农产品卖给饭店的后厨。

  这五个项目都失败了,我们总结出一个很大的原因是:

移动互联网时代当时还没有到来,很多农民都是在早上七点到九点上一亩田,然后就是晚上登录,白天有12个小时农民基本不在网上。

但买家恰恰是白天活跃在网上,两批人像平行的轨道,永远碰不到一起。

  只有第六个方向是赚钱的,这就是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

当时我们这块业务只有一个人在兼职维护,但每个月能带来10万元的收入,主要是会员费和广告费。

  2011年到2013年9月份,一亩田主要靠这个农产品的“去哪儿”模式生存,即提供信息服务,比如用户搜索白菜价格,就能看到一些买家和卖家发布的白菜价格信息。

做了几个月之后,我发现每天有好几万人登录我们网站,很多人还提出要委托我们销售或者采购农产品。

这就让我们开始思考:

除了信息平台定位外,我们能否提供更多的服务?

  当时也没有国外的模式可以参考,国外不存在这种信息鸿沟。

于是我就开着车去农村调研。

  以前在XX,我们去乡下出差都是当地市长、县长接待,住在县里最高级的酒店,吃最好的东西。

自己创业后,我每天在农村都是跟农民就着花生米喝点小酒,跟农民吃住在一起,呆了两三个月。

每天教他们怎么上网。

农民真的都很好客,包吃包住,拎包入住的那种。

  让农业交易精准匹配

  订单农业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我需要什么,告诉你,你再去种植。

  2013年年底,我发现一个很让我兴奋的数据:

每天访问一亩田的用户里三成是通过手机登录的,农民白天在田间地头,也可以通过手机登录一亩田了。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撮合农民和买家进行交易了。

  2014年6月,我们正式尝试做线上+线下的.交易撮合模式,直到今天,公司有3000员工,线下团队就占了2500人,这些人八成是从本地招聘,过去他们都在当地卖房子和快消品,我们给他们远高于当地工资水平的薪水。

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下到田间地头,教育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和种植大户去使用互联网工具,教他们怎么用我们的产品跟全国各地的买家聊天和交易。

另外,就是当有买家来跟农民做生意的时候,我们的员工帮买家看货,锁定货源。

  2014年7月,我们一个月只有50万元的交易额,现在一个月已经达到100亿元。

日交易额突破3亿元。

目前活跃在我们平台上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供应方,包括散户、大户、合作社、经纪人、龙头企业(如新希望),另一类是采购方,包括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批发商、饭店、超市、深加工企业和出口型企业。

  之前,这两类人发生交易主要是通过很多中间人和经纪人来完成。

很多时候甚至连中间人也找不到货。

我们的出现消除了所有人的信息不对称,就连中间人和经纪人也是受益方,因为中国大部分农业生产都是散户,都需要经纪人去做工作,才能实现大宗交易。

  一亩田正在让农业交易的所有环节变得更加高效。

假如今天全国有一万个人要买白菜,以前是通过很复杂的多对多的关系完成交易,我们出现后,通过系统的算法,包括价格、品质、规格、距离、天气和信誉等级等,实现双方交易的精准匹配。

  以前投资人对我们不了解,后来找上门来,我们基本是被动融资,连PPT都没有做过,只给他们看了后台数据。

当时很多投资公司在抢。

先后有六七家机构投资了我们,我们可以说不差钱了。

很多机构错过我们,因为每个月我们的价格都在涨,很多人接受不了。

也有很多投资人不太了解农业,他们投资别的电商有代入感,因为自己就是消费者,但对于农产品没有代入感,他们就算用我们的App,也提不出优化意见。

  在撮合交易环节之后,我们还会做订单农业和技术输出。

订单农业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我需要什么,告诉你,你再去种植。

以前是生产之后找需求,以后是按需生产。

这就要求我们更深入地介入农业生产,比如我们要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提升供应链整合能力。

  现在一些从台湾进口农产品的贸易商也在使用我们的服务。

过去这些贸易商要通过多个层次的中间商才能把台湾的农产品卖到大陆。

但他们缺乏一亩田这种瞬间把货铺到全国所有批发市场的速度优势。

要知道,速度就是农产品流通的生命,延迟一天损耗就很大。

  挖掘农业大数据

  它会告诉你未来几天内会有多少黄瓜运到某个城市,又有多少东西运出这个城市。

  8月底,我们会跟中国气象局和农业部、农科院等机构合作,推出一个真正的农业大数据产品,主导这个产品的是我们从加拿大挖过来的一个技术团队。

这个产品买卖双方甚至是记者都能用上。

它会告诉你未来几天内会有多少黄瓜运到某个城市,又有多少东西运出这个城市。

这对政府的物价调控会有帮助,过去政府稳定本地菜价的菜篮子工程主要是靠补贴,未来不用补贴了,只需要调控好供给关系就行。

  媒体也可以从中提前知道哪个城市可能某个农产品要脱销,哪个地方的农产品滞销。

对于脱销和滞销都可以做出预警。

  其实我们做的就是三件事,一是用大数据来建立一个信用体系,二是用互联网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三是用规模来制定行业规则。

  目前公司还处在亏损状态,最大的成本是人力。

但公司每个月的收入都在增加,主要来自广告、金融、大数据和物流。

其中,广告是卖家和买家投放的。

金融是我们跟地方银行比如一些地方邮政储蓄合作,给信誉好的批发商做贷款,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大数据是跟地方政府做一些合作。

物流是通过交易大数据解决货车空跑的问题。

未来我们还将在农产品的分级和行业标准制定上做许多尝试。

  我们不会去赚农产品差价,也不想赚这笔钱,这些收入应该属于农民。

我们的模式是C2C里的B2B,每个用户都是个人,但交易额又非常大。

淘宝的一笔交易都是几十几百,我们一单是几万元。

  我们也不会去做B2C,这些生意让给其他公司去做吧。

实际上现在已经有很多餐饮企业、B2C网站、微店、超市和淘宝店从我们这里进货。

比如乡村基,以前是从经销商进货,现在是从合作社产地发货,一笔订单就要省几百万元。

  我们也不担心巨头进入,基因不对,模式也不同。

别的电商进农村,走的工业品下乡路线,目的是寻找原有模式的新市场。

他们也尝试做一些农产品上行的工作,但效果不明显。

  一亩田只做一件事:

就是农产品上行工作,我们只帮农民轻松买卖农产品,让农民赚更多的钱,让菜不要烂在田里,不要扔在沟里,不要花费过多的物流成本,也不要花费太多的交易时间。

农民有了钱,他们才会去别的电商平台购买工业品。

  十年后才有回报

  这几年农业电商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是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产品流通效率,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提,但现在有互联网和风险投资进入,国家突然有了抓力,政策有了附着点。

其次是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小户的土地流转到大户,我们只需要对接大户就行了。

  现在很多大的农场主已经在用无人飞机施肥,用摄像头监控了。

尤其是很多现代农业合作社的现代化程度,超出我们想象。

最后就是冷链运输行业和批发市场的建设,高速公路的修通和物联网等投入应用,各方面的资源都在加码这个市场。

我们只是其中一股力量而已。

  目前这个市场发展的最大阻力依然是用户的习惯。

很多农民还是不太相信我们,我们让他们下载我们的App,他们觉得我们是骗他们流量,不相信能通过手机这个小屏幕把10亩地的产品卖掉。

就跟15年前很多人不敢在网上买衣服一样。

  很多农民依然习惯找经纪人,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不过,一旦他通过一亩田赚钱后,他就会彻底成为我们的粉丝。

我们的愿景是创造新农业文明,简单说就是让流通更高效,让生产更科学,让食品更安全。

所有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是生产环节的问题。

这些问题通过利诱机制和农业规则的重塑解决。

比如订单农业,就能让食品安全更加可控和可追溯。

  尽管国家提出鼓励农业电商,推动互联网改造农业,但一些地方政府的一把手理解这个事情还是需要时间。

一些县长希望我们去投资建个大楼,拉动下GDP和就业,然后产生税收。

他们更关心硬实力的提升,对于互联网这种软实力提升不感兴趣。

  我们很多员工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设计了一种比较大方的利益共享机制,我是大股东,全体公司员工加起来的股份占到了公司第三大股东。

我希望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人,能比较迅速地在一亩田实现经济自由,然后再去回报他们走出来的村庄。

  现在围绕农民、农民和农业的创业者很多,除了我们这种模式外,还有的创业者在农资产品、农业技术、农民服务和乡村建设等方面做尝试,甚至有一些很细分的创业项目出现,比如有的专门做穆斯林市场、东北市场和西藏市场的农产品电商。

但要真正让沙漠变成绿洲,就要看大家有没有耐心了。

我们已经走了四年,但我们觉得至少要过十年才会有回报。

  关于创业的励志小故事二:

  云南2007年高考状元放弃上海高薪工作回乡创业炒香辣蟹

  最近,昆明的地产圈和餐饮圈被一篇题为《一个上海交大毕业生的自白:

我为什么回昆明炒香辣蟹?

》的文章刷屏。

文章讲述了开远2007年理科高考状元晏溪回昆明创业的故事。

  “高考状元炒螃蟹卖?

!

”“放弃上海的高薪工作回昆明创业?

”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想法有点疯狂。

而晏溪并不这么认为。

他说,他只做自己喜欢的事。

  追求极致,爱玩爱生活

  “我是一个外向、冲动的人,头脑一热,想到什么就去做了。

”晏溪这么评价自己。

  他做过的疯狂事儿还挺多的。

  比如高考。

2006年,晏溪以超过一本线80多分的的成绩被四川大学录取。

而他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好,不顾家人朋友的劝阻复读了。

2007年,晏溪以675的成绩成为当年我市的理科状元,被上海交大录取。

  比如骑行。

大二的暑假,晏溪和大学室友决定从上海骑自行车去北京。

虽然没有长时间骑行的经验,但是凭借着坚定的意志,晏溪和室友骑行了1500公里,历时11天,完成了之前的既定计划。

  比如跑步。

大三那年,晏溪先后参加了上海马拉松和杭州马拉松,完成了对半程马拉松和全程马拉松的挑战。

  再比如工作。

毕业后,晏溪进入上海的房地产公司工作。

工作第一年,晏溪所在的团队连续3个多月没有休息一天,创造了多个销售奇迹:

碧桂园十里银滩项目开盘销售35亿;恒大海上威尼斯项目开盘销售20亿。

  除了满腔热情,晏溪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坚持。

他说,“其实就是开头难些,随后就会发现没什么大不了,就像跑步一样,起步很难,但跨过线后发现跑得快跑得慢都总能跑完。

  尝试创业,身累心喜悦

  在上海工作期间,晏溪尝遍了上海的美食。

南翔小笼包、小杨生煎、蟹粉豆腐......但是,他却怀念起家乡的味道。

为什么?

这个云南吃货总结了最关键的一点:

那就是不辣!

  晏溪开始自己做带有“辣味”的饭菜。

江南水乡以蟹出名,晏溪第一次做的菜就是辣螃蟹。

虽然喜欢清淡口味的上海人无法品味这股辣味,但他却因此爱上了做辣螃蟹,也萌生了做餐饮业的念头。

  在上海工作一年后,晏溪回到了昆明,仍然从事房地产销售业。

但做餐饮的念头,一直挥之不去。

工作期间,晏溪和结识了一名地产圈的朋友――广西人陈杰进,两人一拍即合,决定:

向餐饮业进军!

  晏溪和陈杰进利用工作的业余时间,到云南各地州拜师学艺、寻找原料。

螃蟹一开始就敲定了四季皆有、肉厚质嫩,适合炒制的缅甸蟹。

为了让辣椒的香与辣融到鲜美的蟹肉中,调出让云南人满意的味道,他们采购了上百种辣椒,最后精选出了6种辣椒调料及4种辣椒组合;在熬制过程中不断对酱料进行改动,调出了原料和各种大料最佳比例的酱料。

  他们把厨房变成了实验室,在用掉了85斤螃蟹和上百斤配料,准备了1年多后,去年10月份,“蟹沧海・香辣蟹”应运而生。

  最初,晏溪和陈杰进采用的是顾客通过微信和电话订餐,他们在家中将炒螃蟹送到顾客家中的方式。

虽然一个人炒一个人送,每天送出去的份数不多,但用秘制炒成的香辣酱一“出生”便被贴上了“专属私房味道”的标签,受到了顾客的欢迎,回头客很多。

  渐渐地,爱吃“蟹沧海”的顾客越来越多,一人炒一人送已经满足不了顾客的需求,晏溪和陈杰进这才招募了工作人员,加快了扩张实体的线下体验店的步伐。

  2015年1月15日,位于春城路165号的“蟹沧海・香辣蟹”的线下体验店开业,以线下体验店为中心,辐射昆明,全城配送。

  现在,店里除了晏溪和陈杰进外,还有4名工作人员,炒螃蟹已经成为一个标准化流程。

最新鲜的螃蟹、最好吃的作料,“蟹沧海”来势汹汹,甫一“出道”就被《都市时报》评为昆明名小吃20强之一。

  继续前行,做喜欢的事

  创业的过程中,晏溪还将新思维运用于其中。

线下体验店开业后,他利用互联网的O2O(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前台的模式)模式,将《一个上海交大毕业生的自白:

我为什么回昆明炒香辣蟹?

》这篇文章在微信上发布,短短几天就达到了8000的阅读量,进一步提高了“蟹沧海”的知名度。

  家人一开始反对他做餐饮业,认为既辛苦又不体面;也有朋友对他的举动不理解,说他是“负能量”。

“我是香辣蟹‘CEO’,我享受着每一份香辣蟹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晏溪说。

  合伙人陈杰进已经辞职管理“蟹沧海”,晏溪仍然在公司上班,过着白天公司、晚上店铺,没有休息日的生活。

他觉得,为了自己的喜欢的事情,这点辛苦不算什么。

高考状元只是他昔日的光环,他要做的,是一个为自己喜欢的事业不断拼搏的年轻人。

  问到他今后的打算,晏溪表示,首先把公司和“蟹沧海”的工作做好,后面也许还会有一些新尝试,但“只做自己喜欢的事”的这个理念不会变。

就像“蟹沧海”这个名字,取自他喜欢的《笑傲江湖》,刀光剑影里的情仇荣辱,不如青山幽谷中传来的沧海一声笑。

  关于创业的励志小故事三:

  从月薪八百到身价千万,80后夫妻的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80后创业故事:

从月薪八百到身价千万!

  已经或者接近而立之年的80后们,如今已成为商界一支新崛起的力量。

他们中有不少人是靠着自己的打拼,创造一个个传奇的。

  就业,在吃苦中培养责任心

  来到位于无锡新区工博园的天创佳成文化创意公司,记者立即被公司墙上装饰的多幅油画作品和各种艺术品所吸引。

这些油画几乎都出自董事长田成之手。

这个1982年出生在连云港的小伙曾把油画当成自己的理想。

可现实是:

2003年,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毕业后,他考上了中央美院,可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允许。

在朋友介绍下,他来到无锡一家电动车生产企业担任企划工作。

  当他的同学们月收入1500元起步时,他的月工资仅有800元,而且工作、生活条件都很艰苦――8个人一间宿舍,没有空调。

“夏天到外头上个卫生间,能被蚊子给抬出来。

”田成说,那段时间早上6点多起床,晚上12点睡觉,经常累得来不及洗就睡了。

“凌晨两三点听到打雷,他们都从床上跳起来跑到院内,淋着大雨给放在室外的纸箱和货物盖上帆布。

”田成说,自己原有的一点傲气、棱角逐渐被磨掉,同时培养起了责任心。

  工作一年后,比他低一届的女友即将毕业,田成想回苏州,但女友不同意,她甚至放话说:

“你连这点苦都吃不了,我看不起你!

”田成爆发了,他一声不吭离开工厂回苏州。

几天后部门领导打电话来说要罚款,他回应说“你要罚就罚吧。

”第二天,总经理打电话来说要加工资,田成却说“加工资我也不要。

”第三天,老板一句“明天来上班。

”他就回到了工厂,“我安慰自己,只要我能在这样的公司多呆一天,以后在别的单位就能多呆三天。

”一年后,公司壮大了,田成升任企划主管,月薪涨到了5000元。

  创业,第一笔生意就做砸了

  2005年女友研究生毕业,田成想要让女友一起来公司工作。

但公司认为,他俩在一个部门不好管理。

于是,他让女友到公司附近开了一间图文工作室。

田成有空就去女友那帮忙,因而在公司里遭到同事非议,2006年初,他离开电动车公司,和女友一起创业。

  白手起家并不容易。

“我分析了一下,光无锡的图文制作公司就有上千家,我没有任何背景和资源,很难超越他们。

但当时电动车工业设计公司全国不到十家,我做这行有优势。

”于是他决定转行。

但几个月下来,夫妻俩一个月收入才1800元。

  “我们给客户设计一款贴花才30元。

我发现,不能再做纯设计,便找工厂代加工设计产品。

”田成说,自己接到的第一单印刷品生意共八千多元,但客户发现有质量问题,他向客户解释是工人生产时弄错了。

“客户对我说,‘没本事当老板就不要做,没见过出了问题把责任推给员工的。

’我恨不能找个洞钻下去。

”田成给客户全部重做,第一笔生意虽然赔了,却让他懂得了很多。

  经验:

有创意并坚持才会有机会

  凭着自己在电动车行业的从业经验,他快速适应了市场的需求。

不仅做设计,他还给客户提供超值服务,“我为他们产品提优化建议,满足个性化需求。

如在车身上安装反光贴花,让车在几十米外就能被看到;座椅上装3D网,可以防晒防积水。

我为客户策划营销的点子,我的出发点不是我的利润,而是帮客户挣钱。

如果客户赚到钱,不怕我没有利润。

  2010年,当他的公司在全国电动车行业外观装饰市场占7成份额时,他把目光转向了汽车工业设计。

没有任何经验和渠道,起初给4S店做品牌展车,以此来吸引关注。

没有广告经费,他想了一个办法,不花钱让自己在淘宝的搜索排名第一位。

“汽车车身贴纸一套市场价是四五百元,但是我的每套标价在8000元―10000元。

大型的汽车生产商在搜索时是价格从高到低排序,因此我的公司一定排在最前面。

对方看到我的价格远高于市场价,就很好奇会问,你的为什么这么贵?

当然,我会说工艺特殊之类的,还有这是一套单卖的价格,如果你们大量定制的话,我们也只要四五百元。

”此举吸引了汽车生产商的眼球,接下来,在悦达起亚举行的全国车身创意大赛里,5款得票最多的产品,有4款是田成设计的。

  如今,公司已成立了3家子公司。

今年计划销售上亿元,田成的身家也超过了千万元。

  作为成功的创业者,他对如今的应届大学生提的建议是:

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且坚持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