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2旧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2580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2旧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2旧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2旧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2旧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2旧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2旧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2旧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2旧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2旧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2旧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2旧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2旧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2旧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2旧人教版.docx

《高一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2旧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2旧人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2旧人教版.docx

高一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2旧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2旧人教版

★学习目标导引

目标一: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

为什么会兴起新文化运动?

请把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原因和条件。

目标二:

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

请把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主要活动基地,《新青年》的创办,蔡元培、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目标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怎样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思想作斗争的?

请把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影响。

★教材内容详解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2)经济方面: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3)思想文化方面:

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呀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

2、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扫除障碍--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和复古逆流。

3、性质与实质

这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是一场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大量发表批评尊孔复古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前期指导思想:

民主和科学

3、主要代表人物:

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主要阵地:

《新青年》

5、主要活动基地: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校长的北京大学。

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兼容并包是鼓励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1、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必要性: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要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必须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封建迷信。

中国要富强,也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必要性:

旧道德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必须批判旧道德,为传播民主与科学服务。

表现:

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旧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提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必要性:

文学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推倒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通俗的新文学,以广泛传播民主与科学。

表现:

《新青年》先后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2、后期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表现:

①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

②1918年,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连续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他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

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之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宏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宏扬,这就为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动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文字和语言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考点分析

本节内容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考题多集中在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内容及发展方面。

而且多与民主思想的传播综合考查。

本节是思想文化的内容,学习时首先要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状况搞清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性质和实质;然后在把握其内容的基础上与前面的民主思想进行比较,同时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把握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规律技巧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常考点,而且主要考查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等内容。

关键要弄清民主与科学的含义。

民主指民主共和,科学指西方的自然科学,也包括西方的社会科学。

对新文化运动整体过程把握容易出错,这一过程应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以民主、科学为中心思想,后期开始传播社会主义思想。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3旧人教版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的新探索。

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无畏探求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分析,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知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革命的思想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学法指导方面:

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教学要点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政治方面

2.经济方面

3.思想文化方面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2.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及指导思想

3.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李大钊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五、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教学要求和建议

本课的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发展。

重点分析: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

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是重点。

它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一个整体。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本课的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难点分析: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难点。

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难以理解。

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共同分析——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尽管成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并没有改变,仍然处在封建军阀统治下,在思想领域中,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在辛亥革命前就不彻底,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思想上是黑暗时期。

在经济上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袁世凯上台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难点。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共同分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认识。

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让学生分析对东西方文化的正确认识是什么。

导入新课

应首先结合引言讲清新文化运动与后两节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创办《新青年》,继起的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贯穿三节的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振兴中华的新道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对辛亥革命以来的国内外大事作简略回顾。

1、政治上:

袁世凯复辟,列强加紧侵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新的出路在于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2、经济上: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是新文化运动的经济基础,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3、思想上:

深入人心的民主共和观念与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这样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

排列有关历史事件,以说明新文化运动:

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大造舆论,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企图灭亡中国。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孙中山等人武力讨袁护国,粉碎了复辟阴谋,却无法改变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的现实。

这样便于衬托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

1、概况:

(1)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领袖人物:

《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3)前期指导思想:

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主要指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4)主要阵地:

新青年

(5)活动基地:

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

蔡元培改造旧北大,陈独秀主持北大文科,《新青年》编辑部迁北京,新文化人士聚拢其周围。

北京大学从此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他认为:

“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象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可见,他是想通过“也听他们自由发展”来达到促其“达自然淘汰之命运”之目的,其宗旨是让新思想在斗争中最终战胜旧思想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陈独秀首先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鲁迅的狂人日记揭示了礼教的吃人本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提倡民主与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社会历史根源。

第一,自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来,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振兴中华之路。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中国人看到新的希望。

第二,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曙光”。

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是当时世界革命的潮流之一。

第三,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屡屡失利,教训在于不能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

李大钊的文章认真研究与介绍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找到了中国的出路和革命力量

(2)概况:

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作用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知识分子受到民主科学思想的洗礼,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思想准备)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2、局限性: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对东西方的看法也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小结

高度概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标志、内容和巨大影响。

同时从大事年表和人物作品两个侧面整理资料。

讲明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新文化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与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但只有举起社会主义的旗帜,才算找到振兴中国的新道路。

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构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B。

二、1.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④发展到后来还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对后世的影响: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新思潮的传播和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④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使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2.①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爬上大总统的宝座以后,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新文化运动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

但是,这个号召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②这个口号绝对不适用于今天。

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抛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阅读与思考

答:

文学革命,即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主张文学改良,主要是内容和文体等方面的改革。

陈独秀号召文学革命,明确提出推倒封建主义的文学,建立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

还指出要革新政治,必须进行文学革命。

资料和注释

尊孔复古逆流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极力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1914年9月28日,孔子的生日那天,袁世凯头戴天平冠,身穿古装服,率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演出了民国以来第一次祭孔朝圣大丑剧。

12月23日冬至节,袁世凯又穿起特制的古怪祭服,率领百官,拥到天坛,举行祭天大典。

这是袁世凯的又一次复古表演。

帝国主义分子在文化思想上支持袁世凯的复古尊孔政策,也助长袁世凯的复古反动气焰。

帝国主义在华的传教士和传教机关不遗余力地鼓吹孔教。

美国传教士李佳白所组织的“尚贤堂”相当活跃。

1912年初,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成果,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帝国主义者欣喜若狂,包括“尚贤堂”在内的全国各地的基督教组织同日举行所谓“为国祈祷”,随后又纷纷跑到山东曲阜去朝圣。

据记载:

“欧美传教士游览泰岱,漫步孔林,磨挲断碣,低徊不忍去,登孔子庙堂,雍雍肃肃,未有不鞠躬行敬而去者。

”甚至英国派驻威海卫的总督骆赫“且至诚入孔教会。

”沙俄伯爵盖沙令也鼓吹中国需要“古道之复兴”,宣扬“中国之新命必系于孔教”。

英国的庄士敦则说:

“中国之安内攘外,不在武力,而当归功于孔教……使能以孔教治国,则革命可不起,而人民早进行善良矣。

”可见,他们是要用孔教来反对革命,复辟倒退的。

  

陈独秀

陈独秀(1880—1942)安徽怀宁人。

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在创刊号上发表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五四时代的“德赛二先生”实际上都包括在这里了。

这是“新青年”第一篇纲领性的文章。

陈独秀在驳康有为等的一系列文章中反复说明了三点:

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

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

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而他的最重要的论点又是集中在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两立这一点上,而把思想上的反对封建礼教与政治上的主张民主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他痛切地指出: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他认为要“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礼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这些反对封建礼教、宣扬民主思想的宣传,说明当时的陈独秀在反封建斗争中是坚决而彻底的。

1917年,陈独秀又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废除反映封建思想的旧文学,提倡反映现实的新文学,号召打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要求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文学改革。

同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教授。

第二年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

五四运动以后,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向马克思主义者,为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民主是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当时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在中国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他们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坚决反对专制,希望以此来争取实现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916年2月,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指出:

中国欲求生存,必须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他号召人们积极干预政治,认为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民有政治觉悟,自居于国家主人的地位,不要把实现民主共和的希望寄托在“善良政府、贤人政治”上面。

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陈独秀认为“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

当时,在《新青年》杂志上刊载了许多宣传无神论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来驳斥神鬼迷信的文章。

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

李大钊在1916—1917年之间相继发表了《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等反对尊孔的论文。

他的看法是:

孔子是数千年来封建帝王实行专制统治的护符,儒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比专制帝王加于肉体上的淫威更其严重。

今天的时代和过去不同了,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应该随着时代有所改变。

他们还猛烈攻击封建家族制度,把儒家的伦理学说和封建专制政治、封建家族制度结合在一起加以抨击。

《新青年》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名义下,对妇女解放问题,封建家庭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宣传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思想。

《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口号。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意见。

胡适的主张,着重于文体形式的改革。

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要求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进行一次革命。

《新青年》从四卷一期起改用白话文,采取新式标点符号。

一些新体诗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出现。

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陆续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和一些犀利的杂文,出色地把反封建旧礼教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一、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二、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三、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四、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五、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摘录)

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何自而来乎?

曰,革命之赐也。

欧语所谓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之义,与中土所谓朝代鼎革,绝不相类;故自文艺复兴以来,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伦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学艺术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

近代欧洲文明史,直可谓之革命史。

故曰,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乃革命之赐也。

  吾苟偷庸懦之国民,畏革命如蛇蝎,故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

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

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推其总因,乃在吾人疾视革命,不知其为开发文明之利器故。

  孔教问题,方喧呶于国中,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

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鲁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豫人,1898年改名周树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改学文学。

1909年回国。

1912年他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教育部工作,先后任科长、佥事等职。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复辟帝制,他虽对国事感到失望,但继续探索改造社会的新路。

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他一出现便成了反封建斗争中最彻底和影响最广的思想家,在这个斗争中起了极为显著的作用。

鲁迅在五四时代的主要著作绝大部分是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他的杂感、小说和论文,给《新青年》的反封建斗争带来了更大的深度。

他从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出发,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发出了解放的呼声。

他在1918年5月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是《新青年》上第一篇白话的创作小说。

它以特有的深刻性彻底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的性质,发出了革命人道主义的“救救孩子”的呼声。

鲁迅的卓越的论文“我之节烈观”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以及他的随感录,不只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而且用旧的必将为新的所代替,新的必将比旧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而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的发展观点鼓舞着觉醒中的人民。

正是在这时,他写下了那代表着他的大仁大勇的宣言的名句: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着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论文、杂感和小说,在青年中引起了极热烈的反应。

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后,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月刊。

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1916年底迁到北京出版。

这个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俄国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1923年6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