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水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剖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42620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农水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剖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农水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剖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农水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剖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农水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剖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农水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剖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小农水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剖析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小农水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剖析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小农水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剖析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小农水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剖析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小农水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剖析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小农水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剖析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小农水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剖析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小农水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剖析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农水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剖析Word下载.docx

《小农水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剖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农水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剖析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农水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剖析Word下载.docx

第二章年度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项目区现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从政府重视和群众支持、资金筹措、设计施工能力、管护运行机制和水源保障等方面,分析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第三章年度项目区水量供需平衡

3.1水文气象特征

详述项目区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降雨季节特征、蒸发量)和主要自然灾害等有关情况。

3.2.1灌区规划

明确本年度项目的灌溉区域、工程总体布置方案,应按水源情况描述供水、输水、配水方案和主要建筑物规划布置。

3.2.2水源情况

详细说明灌区的水源分布,蓄水、引水、提水水源的基本参数,及各水源所控制的灌溉面积、种植结构,准确评价已有的水利工程运行现状。

3.3设计保证率、灌溉制度及灌溉定额

3.3.1设计保证率

根据《灌溉与排水设计规范》(GB50288-99)的规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85%,针对贵州省小型农田水利的综合情况考虑,一般灌溉设计保证率取80%,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模式灌溉保证率按85%~~95%取值。

3.3.2灌溉水利用系数

灌溉水利用系数应根据《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的规定,节水控制目标,结合渠系水利用系数、管道水利用系数等进行推算得出。

3.3.3灌溉制度和定额

应根据灌区内种植结构和灌溉方式进行灌溉制度设计,定额主要依据《贵州省行业用水定额》(DB52/725-2011),按各地区在用水定额中分区的不同,进行灌溉制度设计。

3.4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3.4.1需水量计算

根据灌区内的灌溉面积、作物组成,以及灌溉制度的设计,计算灌区内各种作物的需水总量,同时根据作物灌溉制度设计,计算最大灌水率及灌溉水利用系数,并推算出最大引用流量。

3.4.2来水量计算

应根据3.2.2条水源情况,计算得出设计保证率下灌溉时段的水源来水量情况,在充分考虑其他用水户并扣除用水量后的来水量,才能进行供需平衡。

为简化水量平衡计算,应当注意的是:

在对有调蓄能力的水利设施进行水量平衡计算时,小

(一)型水库以上(含)应进行兴利调节计算,山塘及小

(二)型水库,利用《贵州省中小型水库α~β关系模型的编制与应用》的“α~β关系模型”演算,山塘容积很小则可以直接用2倍库容来进行水量平衡计算。

3.4.3水量供需平衡

通过上述需水量与来水量的计算,可进行项目的水量供需平衡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当水源为拦河坝引水时,由于拦河坝基本不能进行调节,故不能以总来水量进行平衡,而须以灌溉时段的来水流量与同期最大需水流量来进行平衡。

而当水源为机泵提水时,则应以提水流量、水池调节与灌区需水流量三者来进行水量平衡计算。

第四章工程地质

4.1勘察工作概况及工作量

简述应做的勘察工作内容。

4.2工程地质简况

简述项目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岩性、构造及稳定性、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物理地质现象等。

4.3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

应详细对主要工程的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同时提出详细的处理措施和建议,坝体最大高度大于15m的山塘或拦河引水坝,无论是新建还是除险加固,都必须采取钻探等有效的地质勘察手段,来准确的判定工程地质条件,并将相应资料作为报告附件一起报送。

4.4天然建筑材料

应对项目区天然建筑材料的分布、储量、质量和开采运输条件进行评价,当天然建筑材料缺乏时,提出人工材料来源及质量评价和建议。

4.5结论及建议

 

第五章工程设计

5.1设计依据

根据设计内容明确设计依据,包括设计原则、标准、所采用的相关规程规范、项目建设依据以及引用的文件文号等。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常用的的规程规范主要有:

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2、《灌溉与排水设计规范》(GB50288-99)

3、《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

4、《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

5、《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319-2005)

6、《贵州省行业用水定额》(DB52/725-2011)

…………

5.2工程布局及建设内容

应说明工程总体布局,并简述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5.3工程等级及标准

根据相关规程规范说明工程等别、各类建筑物的级别,当有排涝要求时,应明确建筑物的排涝标准。

5.4工程技术设计

5.4.1水源工程设计

对水源工程(如山塘、拦河堰、泵站工程)应进行重点设计,并针对水源取水情况不同做出满足规范要求的设计方案。

如山塘工程设计:

应有详细的水文计算、洪水计算以及地质评价和水工计算。

泵站工程:

应根据《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1)进行泵站选址、机泵选型等设计。

集雨灌溉工程:

在水源条件缺乏的地区,可适当采用集雨灌溉工程,设计时应确定系统布局、集雨场型式、面积,汇流方式及汇流渠系布置、渠道结构、主要建筑物,集雨设施型式、容积、结构设计。

5.4.2输配水工程

(1)渠道工程:

应说明渠系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渠道配水方式、流量、水力坡降、水流流态、冲刷、淤积等水力计算条件、方法,提出计算成果;

渠道断面形式、设计尺寸及水力要素设计指标。

渠道主要建筑物(如渡槽、倒虹吸管、陡坡、跌水等):

说明各类建筑物的过水能力、水力衔接条件、消能防冲计算方法,提出计算成果;

确定主要建筑物的工作水位、工程布置、结构型式、高程、坡降、断面尺寸及运行条件;

说明主要建筑物的结构及稳定计算方法并提出计算成果;

说明主要建筑物的地质条件、地基处理、防渗措施。

量水设施设置应与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结合布置。

各渠道建筑物在渠道纵剖面图中应体现出来。

(2)管道输水工程:

应确定放水口间距、灌水周期、设计流量、田块规格、管网布局、干支管水力计算及管道管径和用量、主要建筑物等。

选定管道的型式、管槽高程、断面尺寸、长度等;

说明水力计算条件和方法,提出计算成果;

确定管道布置,选定管材、管径及安全保护措施,主管上应有排沙、排空设置。

(水稻灌溉建议不采用管灌)。

5.4.3排涝工程

排涝设计标准是确定排水工程规模的依据。

通常采用受涝区发生一定频率或重现期的降雨不成灾为标准。

降雨是确定排涝标准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作物的耐淹程度(包括耐淹深度及历时)及承泄区的水位高低都直接影响着排涝工程的规模和投资的大小。

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应根据排涝面积、地面坡度、植被条件、暴雨特

性和暴雨量等情况,以及农作物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等条件确定。

旱作区一般可采用1~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3d排至田面无积水;

水稻区一般可采用1~3d暴雨3~5d排至耐淹水深。

而通过上述方式确定的流量即作为排涝断面的控制流量。

5.4.4田间灌溉工程设计

应阐明布置原则,并分田、土说明各类工程所控制的灌溉面积(以列表的方式说明)。

根据选定的典型区,按照节水和高效的要求,确定典型区的设计方案。

(1)旱地田间渠(沟)应进行纵、横断面设计,提出土地整治方案,提出灌水沟畦与隔田尺寸,同时考虑田间生产道设计。

(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应说明水力计算条件和方法,提出计算成果;

进行田间管网布置,确定管材、管径、给水栓或给水闸阀井的位置及间距等。

(3)喷灌工程:

应确定总体布置、灌溉面积,干支管、设计流量、工作制度、运行方式、管网布置、管网设计流量,选用的管材、喷头选型、布置间距等。

(4)微灌工程:

包括大棚微喷灌、滴灌与田间滴灌等,首部枢纽设计、系统布置、灌水器选型及布置、工作制度、运行方式、毛管设计、干支管水力计算及管道管径和用量主要建筑物等。

5.4.6其他工程设计

(如水管所管理房等)。

5.5主要工程量

根据工程建设内容,统计主要工程量,以列表的方式列出。

第六章施工组织设计

6.1施工条件与施工布置

根据工程建设地理位置,阐述工程施工的条件,如施工交通、施工用水、施工用电及施工料场、临时设施等条件。

应根据工程建设内容,作出施工总体布置设计,包括砂石料系统布置,风、水、电布置以及施工导流等。

6.2主体工程施工工艺

应根据工程建设内容,对主体工程的施工工艺进行阐述,明确施工方法与相应的施工要求。

6.3施工进度计划

应根据工程建设内容及主体工程的施工工艺,结合总体项目完成的时间要求,作出施工进度计划设计。

6.4施工质量控制

应根据工程建设内容及相应质量控制规范,对施工质量控制进行论述。

6.5安全管理及文明施工

明确安全生产目标、计划与安全管理的措施,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说明环境保护方案及文明施工措施,有效降低因施工给当地群众带来的不便与影响。

6.6建设管理机制

说明工程建设主体,组织协调单位、行政责任人,施工技术指导、落实技术责任人,并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

第七章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7.1编制说明

说明项目建设地点、工程规模和主要建设内容、主体工程的主要工程量、主要材料用量、对外交通条件、施工总工期、资金来源及构成比例。

7.2编制原则及依据

依据:

关于发布《贵州省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试行)》及贵州省水利水电工程系列定额(2011版)的通知(黔水建【2012】6号)。

价格水平:

采用实施方案编制期上一季度的价格水平。

7.3基础单价计算

7.3.1人工预算单价

采用《贵州省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试行)》及贵州省水利水电工程系列定额(2011版)的通知(黔水建【2012】6号)。

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应根据人社部发[2011]75号通知,结合工程项目所属的分区津贴计列。

7.3.2材料预算单价

若主要材料和砂石料预算价格低于上述单价时,按预算价格进入工程单价;

若主要材料和砂石料预算价格高于上述单价时,按上述单价进入工程单价,预算价格与限价差额以补差形式计算列入“材料价差”项,并按规定计取税金。

主要材料从工地仓库以后的人工二次倒运费分摊进入材料预算价,不应单列二次倒运费。

7.4概算项目组成及独立费用取费标准

投资概算的概算项目组成由建筑工程(第一部分)、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第二部分)、金属结构及安装工程(第三部分)、临时工程(第四部分)及独立费用(第五部分)组成。

独立费用取费标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第四部分工程费用按定额执行。

独立费用分建设管理费、招标业务费、工程建设监理费、勘测设计费、经济技术咨询及审查工作费、工程保险费六个部分,其中:

建设管理费:

按上述一~四部分之和的3.0%计列;

招标业务费: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

招标代理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的通知》(计价格[2002]1980号)计算。

工程监理费:

按上述一~四部分之和的2%计列;

勘测设计费:

根据工程设计复杂程度,一般重点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县及专项工程按上述一~四部分之和的3—5%进行计算,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工程按一至四部分投资之和的4—6%进行计算。

如在设计过程中需进行地勘工作,勘察费用按实际发生量测算后,单列进入勘测设计费。

经济技术咨询及审查工作费:

按上述一~四部分之和的0.6%计列。

工程保险费:

按上述一~四部分之和的0.5%计列。

7.5投资指标

总述工程总投资,并分项阐述土建工程投资、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投资、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投资、临时工程费用,独立费用,并列出亩均投资。

7.6资金筹措

详述投资主体和资金筹措方案,并分项计列中央财政资金、省级财政资金、地县及以下财政资金数额及相应比例。

第八章效益分析

分析预测项目建设完成后可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及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用增加、恢复、改善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增加粮食生产能力,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增效等指标定量描述)。

8.1概述

说明工程项目的任务、规模、性质及主要技术指标,以及项目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项目对所在地和县域内的影响,说明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的依据和主要参数。

8.2工程投资及年运行费

分析说明工程特点及投资组成,计算、调整固定资产投资,计算建设期各年固定资产分配额度;

年运行费应包括管理费、材料和燃料动力费、维修维护费、其它费用等。

8.3工程效益分析

结合工程所在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农作物种植种类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等,分析当地灌溉效益的影响因素;

说明灌溉效益的计算范围与方法,分析提出项目实施后新增或改善灌溉面积、粮食增产能力或经济作物新增产值、受益农民人均增收等效益指标。

排涝工程应分析计算项目区多年平均排涝效益。

说明项目区其他效益如节水效益指标。

8.4综合评价

8.4.1国民经济评价

按照《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发改投资[2006]1325号)的基础参数和有关规定进行项目经济评价,主要计算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效益费用比等国民经济评价指标,以及单位面积投资成本、水价等技术经济指标和参数。

8.4.2社会评价

定性说明项目对缓解当地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作用、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以及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8.4.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定性说明项目建设期间和建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8.4.4综合评价结论

分析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影响等指标或影响,简要说明项目建设的综合评价结论。

第九章项目组织管理

9.1工程招标投标方案

明确招标投标内容及标段划分以及各标段建设内容,说明招投标组织实施措施。

9.2管理机构设置

提出工程建设期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包括项目实施主体单位、管理机构人员组成等内容。

9.3资金管理

应有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资金使用严格按照财政部、水利部《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项目管理费提取严格按《办法》之规定执行。

各项资金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严禁截留挪用和抵扣,财政资金按灌区管理单位的隶属关系实行县级财政报帐制,并做到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

实行按工程进度拨付工程款,使用上严格按照财务年度实际计划执行,由县水利局、财政局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和财务报表进行支付、监督。

不足部分由地县级匹配或项目区受益农户自筹资金、自筹建筑材料及投工投劳解决,以保障工程建设对资金的需求。

9.4工程建设管理

明确工程建设参建单位的职责和权力。

特别是要成立或明确项目法人、负责整个项目的建设管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特别是项目所在乡镇的水管所,年度项目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参与拟建工程的管理情况及发挥的作用。

根据工程建设及技术要求,说明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体系,确定项目实施与质量监督的管理措施。

第十章建后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10.1工程运行期管理

提出运行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管理模式,应拟定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集中连片的中型工程)分散的小型工程要全面组织农民用水协会进行管理。

10.2管理范围及保护范围

确定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并确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尤其是管理区提出工程经过的村庄和人员密集区的安全防护措施或警示标志,同时结合项目特点,提出其他安全措施。

10.3工程管理设施

复核工程管理单位所需管理区面积,明确管理区位置;

复核工程管理设施数量,对于改、扩建工程,应说明管理单位现有设施及使用情况;

说明工程观测和监测设施及设备数量,并提出设施及设备的维护管理要点和技术要求。

10.4工程运行机制

应充分考虑并完善已成的水源及灌区

其他

概算书(单独成册)

附图(单独成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