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42626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7 大小:9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7页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7页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7页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7页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7页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7页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7页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7页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7页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7页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7页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7页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7页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7页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7页
亲,该文档总共1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人教版Ne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

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中"

啊"

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

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

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屏障;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

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

拔:

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

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

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

罗列:

排列。

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

各有各的样子。

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

起遮挡作用的东西。

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

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

危:

高,兀:

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

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

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

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

抓特点。

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

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

想象一下:

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体会"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

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

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林海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

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

  2、释题:

课题中的"

林"

指的是什么地方的"

林海"

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

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

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

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

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

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

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

(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

(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

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

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

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

(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

岭"

、"

花"

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

的主要特点是"

温柔"

原指性情柔和,平顺。

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

quot;

云横秦岭"

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

而大兴安岭"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

,"

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大兴安岭的"

还有一个特点是多。

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看不厌"

一是因为"

各具形态,二是因为"

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

,看着这样的"

,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落叶松"

白桦"

但从"

深的、浅的、明的、暗的"

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

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思考: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

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

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

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

我"

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

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

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

兴"

有"

兴盛"

兴旺"

之意,"

安"

安定"

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

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

借看"

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

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

课文中的三个"

亲切与舒服"

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

中心突破法"

抓住"

亲切舒服"

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

时主要写些什么?

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

举一反三法"

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古诗三首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

古诗三首"

指的是哪三首?

是谁写的?

诗的内容是什么?

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

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

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

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

墨梅有什么特点?

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

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

(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

画家洗砚的水池。

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

(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清气:

清香的气味。

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

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

(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

(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

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

清香"

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

兴化(今属江苏省)人。

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是"

扬州八怪"

之一。

  

(2)理解诗题。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的画家。

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

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

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

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

咬"

字,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

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

坚韧不拔。

   任尔:

随你。

人,任平。

尔,你。

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千磨万击"

东西南北风"

,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

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

你喜欢竹子吗?

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

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寓意十分深刻。

这首诗借物喻人。

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

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

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

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

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

烈火焚烧"

与"

若等闲"

,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

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

(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

(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

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

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

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是我们国家的生日。

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1)正确读生字。

(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

(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

檐"

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

例如:

房檐、廊檐等。

课文中指天安门的"

城楼檐下"

,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

字左半部是"

木"

瞻"

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

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

目"

擎"

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

手"

泽"

注意右半部"

"

的下面是"

,而不是"

丰"

2.检查学生读课文。

(三)听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

第一,毛主席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

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

(第1段:

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

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

第3段:

阅兵式盛况。

第4段:

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

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

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背诵"

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按要求背诵课文。

(一)学习第1段课文。

1.指名读第1段课文。

(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