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关键工序控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4266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关键工序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关键工序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关键工序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关键工序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关键工序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关键工序控制.docx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关键工序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关键工序控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关键工序控制.docx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关键工序控制

钻孔灌注桩施工关键工序控制

0引言

钻孔灌注桩是一种施工工序多、质量要求高的地下隐蔽工程,在施工现场就地灌注成桩需要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工程施工质量较难监控与检测,很容易发生质量事故。

施工中应做好关键工序控制,精心施工。

现从成孔、制笼、水下灌注砼等三个方面论述钻孔灌注桩关键工序控制。

1成孔作业

1.1孔深与沉碴

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应特别注意孔深与沉碴的控制,尤其对于端承桩,终孔时要测一次孔深,灌注砼前测一次孔深,以确定孔底沉碴厚度,不能只在灌注砼前测一次孔深,以设计孔深来确定孔底沉碴厚度,防止“多打少报”。

孔深一般用测绳测量,应注意测绳的遇水收缩问题,使用前要先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钢尺校正后使用,终孔时最好测量钻杆长度确定孔深,并和测绳测量孔深对比,测孔深测绳要专用,使用中还应不时用钢尺校正,以确保孔底沉碴厚度不超标。

1.2泥浆与孔壁泥皮

钻进成孔过程中要注意泥浆与孔壁泥皮的控制,如果钻进粘性土层不易塌孔,用清水钻进最好,如果存在厚度大,易塌孔的砂层,就要使用泥浆,避免塌孔。

使用泥浆应注意避免孔壁泥皮厚度过大。

在成桩过程中,桩周形成泥皮是不可避免的,泥皮达到一定厚度时,就会使桩的侧摩阻力大大降低,对泥皮厚度的要求政府上是蘧小越好,至于具体厚度多大可以保证单桩承载力设计值,由于成孔方法、泥浆性能等的不同,还有待于研究,据相关资料介绍,泥皮厚度应控制在8mm以内。

控制好桩周泥皮厚度,应做到:

1)选择适当的成孔方法,合理组织,精心施工,最大限度的降低成孔成桩时间;2)设置有效的泥浆循环系统,严格按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94)(以下称规范(JGJ94—94)规定制备泥浆,在施工中加强泥浆的管理和维护,经常检查,及时清碴,调节泥浆性能;3)必要时,采用泥皮清除器或溜孔器清除泥皮。

2制笼作业

2.1加劲箍筋

有的设计把加劲箍筋放在钢筋笼主筋内侧,这对于直径较小的桩,采用导管法水下灌注砼时很容易发生挂笼事故,使笼上串,特别是对于法兰式导管,尤应注意,不小心法兰边缘就会挂住加劲箍筋,若砼埋笼较深,导管埋深较大,砼流动性差,挂笼后导管上下活动受限或干脆无法活动,处理不好,严重的会使导管拔不出来,丢在孔内,造成断桩,虽然也可以在法兰盘处设置锥形法兰挂护罩或焊上三角形加钢板,避免发生挂笼事故,但是设置锥形法兰护罩因麻烦又不方便,现在施工中一般不用,若是焊上三角形加劲网板,数量多了,影响拧螺栓,不方便施工,数量少了,效果不太好。

因此,在施工前要认真查阅图纸,如果桩径较小,加劲箍筋设计在钢筋笼主筋内侧,就应向甲方、设计方建议进行设计变更,把加劲箍筋放在钢筋笼主筋外侧,消除施工事故隐患,保证施工质量。

2.2分段制作钢筋笼的连接

对于分段制作的钢筋笼,连接时相邻的主筋接头应互相错开,错开距离大于500mm,保证同一截面内接头数不大于主筋根数的50%,吊放入孔时,两段笼的连接应垂直,下入孔内时碰挂孔壁,入孔困难,强行入孔后,造成孔壁坍塌,或造成成桩后钢筋出露,没有保护层。

另外,使用法兰式导管时,应注意使主筋接头沿笼的圆周排列,避免每段笼的下接头向笼内突出台阶,灌注砼起扰导管时挂卡法兰盘,一旦挂住,若处理不好,或挂起钢筋笼或起拔不动导管,酿成事故。

2.3保护层设置

水下灌注砼,主筋砼保护层厚度一般为50mm,保护层允许偏差为±20mm,应注意的是有的设计要求把钢筋弯制成“耳朵形”焊在主筋外侧来保证主筋保护层的厚度,由于“耳朵”形钢筋很容易挤入孔壁,造成保护层厚度偏小,甚至露筋锈蚀;也有的设计要求在“耳朵”形钢筋外侧加焊条形铁片或用铁条弯制成“耳朵”形焊在主筋外侧来保证主筋保护层的厚度,虽然效果不错,但是费工费料。

施工中我们用水泥和砂子制成轮形保护块,直径100mm,厚度70mm,中间穿上钢筋焊在两根主筋外侧,数量视笼径、笼长以及分段情况而定,这等于给钢筋笼安上了轮子,使钢筋笼吊放入孔时比较顺利且不易挤入孔壁,使用效果相当不错,还避免了材料浪费。

3水下灌注砼

3.1导管底部至孔底距离

导管底部至孔底距离规范JGJ94-94规定宜为300-500mm,桩直径小于600mm时,可适当加大导管底部到孔底距离,但是加大至多大并无规定,有个别施工者施工时以是否埋管为标准,对于小直径桩片面加大导管底部至孔底距离,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埋浆或桩身底部砼质量低劣,本人认为导管底部至孔底距离小一些好,以隔水塞能顺利出来为宜,不宜过大。

3.2清孔换浆

在水下灌注砼前,要进行二次清孔换浆,清孔时,不仅要上下活动导管,还要前后左右来回活动导管,把孔底四周都清除干净,不要只清除孔底中心部位,一些施工者和验收者只注意检查孔底沉碴厚度,而忽略了对泥浆性能指标的检查,有经验的施工者,浇注砼前,泥浆的各项性能指标不一定都测,但是要注意检查验收时,不权要检测孔底沉碴厚度,还要注意泥浆的手感,手感不好,说明泥浆不合要求,即使沉碴达标,也要继续清孔换浆。

若在泥浆不合要求,相对密度、粘度过大的情况下灌注砼,有时会造成漏斗及导管内砼不易下落,不得不提动导管,使得导管底部距离孔底过大,若砼下落不畅,离开导管底部一段距离后,稠泥浆就会托住砼使其落不到孔底反而向上走,造成埋浆,桩长变短,或者即使砼能落到孔底,砼质量也不会太好;如果在提动导管前已落下一部分砼后不再下落,不得不得动导管,这时很容易提出砼面,形成一层夹泥,造成断桩,因此,要控制好清孔工作,清孔时不权要注意孔底沉碴厚度,还一定要注意泥浆性能问题。

3.3坍落度与水

水下灌注砼对坍落度的要求较高,控制较严,一般在180-220mm之间,搅拌时应注意控制用水量,用水量少,坍落度达不到,流动性差,不易灌注。

用水量偏大,一方面改变了水灰质量比,降低了砼标号,桩身强度达不到要求,另一方面灌注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砼土离析,若正在导管中就会卡管,灌不下去,严重就不得不拔管,造成断桩事故,因此,搅拌砼一定要注意控制用水量不要偏小或偏大。

3.4用砂量

采用导管法水下灌注砼,要求砼的和易性、流动性较好,用砂量在实际施工中,有个别具体操作者喜欢加大用砂量,以增大砼流动性,便于灌注作业,这样做会降低砼标号,影响桩身强度。

应严格按配合比要求执行,避免用砂量过大,把其控制在允许的偏差范围内。

3.5导管埋深与钢筋笼上浮

在灌注过程中,规范JGJ94-94规定导管埋深宜为2-6m,一般施工者都能注意做到保持最小的导管埋深,对于最大导管埋深却很容易忽略,砼只要能灌注下去,有的施工者就一直上料灌注,埋管深度甚至达十几米,远远大于6m,这时不仅容易出现灌注的桩身砼质量不好,而且还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一是一旦导管挂笼不易处理,另外有时还容易发生钢筋笼上浮问题,尤其对于不是全笼的桩孔,导管底部出口若正处于钢筋笼底端,笼顶只是吊着没有固定或固定措施不好,就会发生钢筋笼上浮,并且浮力相当大,一旦上浮很难复位,只有割笼,使笼变短。

因此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导管埋深,对于不是全笼的桩孔,砼面上升到钢筋笼底部时,要适当控制放慢灌注速度,并及时地尽快起拔导管,使导管底部出口高出钢筋笼底端一定距离,避免钢筋笼上浮。

3.6导管的提拉

在灌注过程中当砼下落不畅时要上下活动提拉导管,当起拔导管时要提拉导管,这时应注意如果导管的提拉速度过快、幅度过大,有时会埋进空气,造成桩身局部砼疏松,出现蜂窝、空洞等,特别是灌注至桩顶部时,灌注时间过长、砼搅拌质量不好等,都会造成砼流动性变差,上下活动提拉导管,管外砼面上升,管内砼面高差到一定程度,管外砼面不再上升,若放下导管速度过快,幅度过大,管内砼流动性又差,有时会形成管外砼面高于管内砼面,提拉拔出导管后,管外流动性差的砼坍落相对慢,水泥砂浆、泥浆、沉碴混杂迅速进入拔出导管后形成的空间,和砼、空气混合,造成桩身中部粗骨料少、杂质多,埋进的空气不易逸出,砼疏松、强度低,特别严重即形成所谓“空心桩”。

灌注时要控制好砼搅拌质量,连续灌注,尽量缩短灌注时间,导管一定不能提拉速度过快、幅度过大,灌注至桩顶部,慢起慢落数次后,再慢慢提出砼面,以避免发生桩顶部中心砼质量低劣的空心现象。

4结语

钻孔灌注桩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有适应范围广、单桩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等特点,在高层和超高层、重型和超重型建筑物日益增多的今天,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施工过程必须做好对关键工序的控制,以确保工程质量。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