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43382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5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可行性谋划书文档格式.docx

2850

老人住宿楼2

生活服务楼

1220

2180

其它

393

合计

4200

11988

完善给排水、供电、消防、防雷、电信等服务设施;

配套建设大门、场地硬化、球场、观景厅、绿化等附属工程。

1.1.8.2设计方案

1、场地:

某县茅坪镇某路

2、建筑设计:

办公综合楼设计为4层钢混框架结构,老人住宿楼为3层钢混框架结构,生活服务楼为2层钢混框架结构。

1.1.8.3建设工期

项目建设总工期12个月(含征地、勘察设计、综合报建、招投标等前期准备工作)。

1.1.9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1.9.1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为1600万元。

1.1.9.2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为1600万元,资金来源:

某县政府配套及争取对口支援550万元;

向上争取湖北省民政厅扶持资金1050万元。

1.1.10效益分析

县福利院、光荣院搬迁以后,近期可为200多名城镇“三无”人员、相关优抚对象及孤儿提供供养服务,可以极大的改善两院现有供养老人的居住、生活环境,并为库区移民提供60个就业岗位,初步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建立以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体系”,对我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及福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1.2编制依据及原则

1.2.1编制依据

1.2.1.1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出版《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试用版)的通知》(计办投资[2002]15号);

1.2.1.2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

1.2.1.3国家有关项目建设的法律法规;

1.2.1.4国家颁布的《福利机构设计建筑规划》

1.2.1.5规划部门提供的地形图及用地红线图;

1.2.1.6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要求及相关资料。

1.2.2编制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宜昌市及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规范管理,有序,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力求从根本上改善社会福利事业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发挥城市福利机构多功能的作用;

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采用新技术、新设施、新材料,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提高投资使用效益。

1.3研究范围及内容

本可行性研究范围界定为某县城市福利事业基础设施及老人、儿童、残疾人的比重,进行投资机会研究和必要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根据项目立项原则和有关规范要求,从政策、规划、需求、环境、技术、经济、投资、效益、风险等诸方面深入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论证和评价,因此本项目可行研究阶段论证和评价的重点是:

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场地选择及建设条件;

建设规模控制及设计方案比选;

投资规模估算与效益风险评价;

在此基础上形成项目在经济、技术、环保、节能等方面是否可行的意见,为项目业主及政府审批提供决策依据。

1.4综合评价结论与建议

1.4.1研究过程

老年人、孤残儿童福利事业是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蓬勃发展,某县社会福利事业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取得一些成效。

但是,目前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福利事业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我县目前仅有一所城市福利院,是和光荣院合办于一体,仅能容纳城市寡孤独等“三无”人员70人。

县两院存在以下问题:

房屋主体是原旧宾馆改建而成,楼层高老人上下不方便;

相应配套设施缺乏,职能发挥严重不够,且建房时间过长日常维修成本高;

地处三峡坝区副坝正下方,江面以下,空气潮湿,不适合老年人长期居住等主要问题,以成为县福利院服务社会和发展的瓶颈。

2007年经向省、市主管部门及县政府汇报,得到了省、市主管部门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给予了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同时,县民政局及福利院委托北京中华建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于2007年11月编制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北京中华建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对某县社会福利现状、基础设施情况及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弃婴现状进行了详细了解,收集相关资料,在总体规划和平面设计基础上,对项目投资、规模、场地进行比选论证,提出了合理的建设方案,于2008年3月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经业主及主管部门修改完善,形成正式的研究结果。

1.4.2综合评价

某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国家贫困县。

秭归新县城近期规划占地5平方公里,居民容量为5万人,远期规划占地10平方公里,居民容量为10万人。

目前县城有城市居民6至8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城镇老人口5689人,按照百分之十的比例计算,有近600人需要解决当前的集中养老问题。

根据我县在2004年、2006年的两次抽样调查,有二分之一以上的老年人强烈要求政府解决集中养老问题,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而我县目前仅有一所城市福利院,是和光荣院合办于一体,仅能容纳城市寡孤独等“三无”人员70人。

同时,县城城区需救助的孤残儿童、弃婴及“三无老人”也逐年增多,现福利院基础设施老化、功能不全,特别是孤残儿童救助,因受条件限制无法实施,与社会需求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三条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增加对老年人福利事业的投入,完善老年福利设施”;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决定》(鄂政发[2000]55号)文件规定:

“到2005年,基本建成以国家兴办的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体系。

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要有以老年人为主的示范性综合福利服务机构”。

通过这些法规、规定充分说明国家、省政府对老年人福利事业的高度重视。

为贯彻落实上述文件精神及结合《某县民政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加强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养护、康复、医疗、托管等服务环境,提升服务功能,完善全县社会福利救助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拟建县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行业规划,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是项目建设的目的所在。

1.4.3结论

项目建设场地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市政公共服务条件完全具备;

建设规模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模适度;

项目技术方案设计为现代建筑通用技术,技术上完全可行,投资规模执行国家定额标准,经济上合理;

项目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对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劳动安全、卫生、消防、节能、招标投标、组织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分析,提出了建议方案和措施,同时就项目风险性等级进行了初步识别。

2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区域自然概况

2.1.1.1地理位置

某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长江三峡风景区西陵峡西岸,东与宜昌县交界,南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接壤,西与兴山县毗邻。

地跨东径110018、41、、---11000、4、、,北纬30038、14、、--31011、31、、之间,县境内东西长66.1KM,南北宽66.6KM,国土面积2427KM2。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内80公里,是承东启西的川鄂要道,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第一县,是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大县之一。

2.1.1.2地形地貌

某县域地处秦巴山系,属大巴山、巫山余脉和鄂西八面山坳会合地带,大部分山脉在海拔千米以上。

境内地形起伏,四面高,中间低;

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呈盆地形。

全县800米(黄海高程)以上的高山地区占30%,500-800米的半高山地区占55%,500米以下的低山地区占15%,形成独特的长江三峡山地山貌。

2.1.1.3水文气象

某县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地形和海拔高差的影响,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初夏多雨,伏秋多旱,冬多雨少,高山基本无炎夏气候。

据三峡坝区资料,拟建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6.3℃,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8.9℃,雨量充沛,在降雨分布上具有区域与时段的相对集中,强度不均,常形成局部性暴雨中心,多年平均降雨量1147mm,最大年降雨量1803.9mm,最小年降雨量643.9mm,暴雨多集中于6—8月,相对湿度77%,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夏季以东南风为主,最大风速18米/秒。

2.1.1.4资源概况

某县境内物产丰富,可依托广阔的土地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林、牧、特、药等商品基地。

“秭归脐橙”、“屈原”酒、“九畹溪”丝绵茶等特产都在国内很有名气。

水利资源丰富,开发远景好。

旅游资源有“九畹溪”漂流、“屈原祠”文化、“凤凰山”景区及三峡风光等。

2.1.2社会经济概况

某县辖12个乡镇,总人口39.5万人,由于地处湖北省西部偏僻山区,经济落后、人民贫困,也是湖北省的贫困山区县之一。

长期以来,受大自然地理条件险恶、人多地少、经济基础薄弱的制约,秭归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经济及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仍然滞后。

近几年来,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展开,全县充分利用迁建机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依托本地资源,努力发展农业、大力开发旅游产业,各项事业正得到较快的发展,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秭归将集人文景观、自然风景及大型水利工程于一体,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2.1.3某县福利事业发展现状

某县城市福利院始建于1985年5月,院址位于某县归州镇杨家堡村。

因三峡工程的兴建,2000年随县城东迁至茅坪镇九里迎宾路,2003年我县成立县光荣院,与福利院合署办公。

两院占地14313平方米,为一旧宾馆改造而成,现有综合办公服务楼、厨房各一栋,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

设定编制13人,目前在岗职工16人,其中技师4人,高级工4人,中级工6人,初级工2人。

现供养五保老人68人,其中残疾人38人,院内目前设有院长办公室、办公室、财务室、医务室、后勤办公室、护理室等。

某县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是某县唯一的一所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承担着城镇五保对象、社会孤儿、优抚对象、社会“空巢”老人供养服务重任,仅能容纳城市鳏寡孤独等“三无”人员70人。

县两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房屋主体楼层高老人上下不方便;

二是相应配套设施缺乏,职能发挥严重不够,且建房时间过长日常维修成本高;

三是地处三峡坝区副坝正下方,江面以下,空气潮湿,不适合老年人长期居住。

近几年来,虽然院内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但院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城区五保对象服务,多次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及社会的变化,县城区需救助的弃婴、孤残儿童及“三无”老人人数在逐年上升,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没有发展空间,无供养床位,严重制约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2.1.4项目提出的理由

社会福利事业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阵地,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达的重要体现。

近几年来,某县社会福利事业得到较大的发展,但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的增长。

为了加快发展县域社会福利事业,从根本上改善老年人、优扶对象、孤儿和残疾人的供养、康复、医疗、托管、教育等救助条件,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经某县人民政府同意,拟申报某县城市福利院、光荣院搬迁项目。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改善救助供养条件、维护老年人、优扶对象、孤残儿童权益的重要举措

截止2007年底,秭归城区需救助供养的弃婴、孤残儿童及“三无”老人人数已达300多人,加快社会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救助供养条件,维护老年人及孤残儿童、残疾人权益。

2.2.2项目建设是提升服务功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必要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发展不断加快,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老年人、弃婴、孤残儿童、残疾人呈逐年增长趋势。

同时随着城市流动人口逐年增多,老年人、弃婴、残疾人的救助供养态势更加严峻。

预计到2010年,某县救助、供养、收养、托管老年人、儿童将达到近400人,现有福利院基础设施严重缺乏,服务功能不全,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也将影响福利事业的发展。

因此,项目建设有利于加快社会福利事业救助保障体系的完善,不仅为社会救助供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完善社会救助长效机制的必要途径。

2.2.3项目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会老龄化,老年人、弃婴、孤残儿童的救助供养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热点和难点。

其主要原因是:

家庭遗弃、非婚弃子、父母双亡、“五保”老人、“三无”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退伍军人等多种因素造成,给城市社会稳定带来严重隐患。

随着“养儿放老”、“三、四同堂”的观念和家庭组合不断地变化,“核心家庭”、“三口之家”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且“四二一”的供养关系不断增加,使中间代所承受的压力很大,家庭矛盾也随之增加,“居家养老”必将成为过去,愿意到社会福利院养老的老年人将越来越多。

据统计某县收养的弃婴、孤残儿童、孤寡老人占收养人员的90%,他们缺乏自我生存能力和保护能力,吃、穿、住、医、教、生存权益难以保障。

因此,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文明,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综上所述,实施某县福利院、光荣院搬迁建设项目是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战略需要;

是实现社会救助资源共享、促进社会福利救助事业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是改革社会福利院救助方式,提高救助供养的重要手段;

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因此,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显而易见。

3场地选择于建设条件

3.1场地选择

根据某县城区总体规划,该项目拟建于某县职业教育中心南侧(某路南侧),占地面积12098平方米,该项目建设选址已获得某县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同意(见附图)。

该场地面临三峡大坝,背靠夔龙山森林公园,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周围无工厂,污染小,适宜儿童和老年人生活。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按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施工,不会破坏生态环境。

同时在兴建过程中,配套完善绿化、园林等设施。

3.2建设条件

3.2.1政策环境

某县福利院、光荣院是全县唯一的一所综合性福利机构,担负着县城五保老人、孤残儿童、优扶对象、弃婴的集中供养和社会老人养老服务的任务,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该项目的建设,把关爱孤残儿童、弃婴的养育、医疗、康复和城镇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及社会养老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建立了领导挂帅联系机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确立了县城市福利院、光荣院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可靠的领导保证和组织保证。

在项目规划中、设计、审核过程中,县发改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城建局、县国土局、环保局等积极配合,给予了大力支持。

3.2.2地址条件

参考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提供的职教中心(位于该项目选址下方)的建设场地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某县新县城所处地质构造部位,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西翼反射弧砥住——黄陵背斜核部。

区域大面积山露的基岩为前震旦系花岗岩岩类,新县城在地貌上属浑圆状低山丘陵区。

本项目位于秭归新县城文教区某路南侧。

据区域资料及钻孔揭露分析,场地原始地形为山脊,南高北低,现场地为两个台地。

据钻探揭露及区域资料分析,场地地层结构简单,覆盖层为素填土,基岩为前震旦系崆岭群(Pt1)花岗岩,地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覆盖层

①素填土:

黄褐色,松散——稍密、稍温。

全场区分布,厚0.26—4.25m,填料为花岗岩风化砂夹碎石、块石,石块含量5—10%,粒径2—15cm,回填时间近8年,机械推填。

(2)基岩

本区基岩为下元古界前震旦系花岗岩(Pt1),主要造岩矿物为黑云母、角闪岩、钾长石等,具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将其按风化程度,自上而下公为全、强、中、微风化带。

本次钻探揭露的岩层为花岗岩的全、强风化带。

②-1全风化带:

场地在ZK1、ZK4、ZK5、ZK8揭露,厚1.45—1.86m,岩体结构完全破坏,完全分解成砂状,长石、云母均已完全风化成次生矿物,主要为石英砂颗粒,锤击有松软感。

②-2强风化带:

全场地分布,属巨厚层。

岩体结构大部分破坏,小部分已分解成砂粒,主要呈不连续骨架,风化裂隙较发育,长石、云母均已完成风化成次次生矿物,合金可钻进,岩芯主要呈零星碎块状。

拟建场地所在黄陵地块结晶基底,自形成以来,为一相对稳定的地块,整个结晶基底区,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极其微弱,本区地震活动水平不高,强度小、频度低,较强地震多以5级左右能量释放,100年内发生动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根据区域资料及现场钻探揭露,拟建场地原始地形为山脊,为建筑抗震有利地段,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本区为Ⅵ度区,本工程建筑抗震设防按6度考虑。

3.2.3水文条件

随着新县城的建设,排水设施的兴建,场地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周围邻近建(构)筑物均已建成,地坪处于稳定状态。

因此,地表的排水通畅,由地表向地下渗透的可能性较小。

场地除表层素填土层透水性较强外,下伏花岗岩风化层结构紧密,透水性较差,阻碍了地下水的径流,补给与排泄。

因此,该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素填土层中的滞流水。

大气降水和城市生活废水是场地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

钻控深度未见地下水。

据区域地质资料,地下水属重碳酸钙型,对砼不具侵蚀性。

3.2.4市政条件

3.2.4.1道路交通

该项目场址紧邻兰惠路,交通道路满足项目要求。

3.2.4.2给排水

项目场地内用水水源主要来自自来水公司供水管供给。

供水压力为0.5MPa,进水管径为100mm,日供水为8000m3,远远超过项目区用水需求,供水条件满足项目建设要求。

项目区内污水和雨水排放实行分流制,市政污水处理及排水设施完善,有利于项目建成后污水及雨水的排放。

3.2.4.3供电

项目区内供电电源引自县城主配电网,采用双回路供电方式,总容量500KVA,能满足本项目用电需要。

3.2.4.4信息网络

县城内程控电话数字交换网、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光缆宽带数字传输网已全部开通,并已形成覆盖全县城的信息网络,可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

3.2.4.5建设材料

项目建设所需水泥、钢材、木料、石料、砖等建筑材料来源充足,有于项目建设。

综上所述,项目政策环境、场址条件、地址条件、水文条件及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完全能满足项目的顺利实施。

4

建设规模及总体布局

4.1建设规模

4.1.1项目概况

某县城市福利院、光荣院位于某县城文教区某路南侧,总用地面积为12098㎡,总建筑面积11988平方米,是老年服务性居住建筑。

4.1.2设计依据

规划部门提供的用地红线图;

建设业主提供的设计要求及相关资料;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办公室设计规范》(2005版)JGJ67-89;

国家颁布的《福利机构建筑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版)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50340-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设部分)

《民政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

《某县城建规划图》;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修订版);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2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框架结构填充墙小型空心砌块墙体建筑构造》02J102-2;

《建筑采光设计规范》GB/T50033-2001);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

某县福利院、光荣院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4.1.3设计指导思想

4.1.3.1设计通则

(1)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注重独特的地理环境,考虑整体与局部建筑之间的协调,充分体现综合楼与老人住宅、生活服务楼相结合的特色,发挥用地的最大综合效益。

(2)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综合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救助对象的心理、行为特征及需求,通过设计创造出环境怡人的服务及居住、办公环境。

(3)注重居室设计,创造合理、舒适、宜人的居住空间。

(4)注重办公综合楼的设计,追求公共舒适性及文化品味的和谐。

(5)注重各类不同功能用房的有效分离。

(6)注重防火安全,合理组织交通。

4.1.4经济技术指标

用地面积:

12098㎡

建筑基底面积:

4200㎡,其中:

办公综合楼:

1080㎡;

老人住宅:

1900㎡;

生活服务楼:

1220㎡。

办公综合楼4层,高度15.2m;

老人住宅3层,高度9m;

生活服务楼2层,高度9m。

场地、道路硬化面积:

2355㎡

球场面积:

500㎡

围墙面积:

300㎡

挡土墙长度:

320m

绿地面积:

2406㎡

土石方外运4500m3

建筑密度:

34.7%

容积率:

0.99

绿地率:

32%

4.2总体布局

本地块为近似矩形,沿街面边长约100米,进深约120米,场地内高差大。

场地右侧为城市绿地,左侧为宜昌市第二大队教导队。

4.2.1消防、交通

该项目处于新县城主干道某路与某一路交汇处,交通便利,下台地与某路相平,方便车辆出入。

在基地左侧规划一条车道到达上台地,以满足消防和后勤服务要求。

利用街道及内部车道形成消防车道,保证在发生火灾情况下,人员的安全疏散及消防车的顺利到达。

入口广场及内庭院设停车场。

景观绿化及环境保护:

根据场地特点,及城市景观需要,在组团主入口处设置大面积室外广场及路边绿化,有机结合,同时补充城市景观道路的节点景观。

在场区内,除必要的道路及人员集散场地外,周边及零星地块均采用灌木、乔木、草坪并结合建筑自身进行充分绿化,形成优美的外部空间,既是对环境的美化,有是对城市景观的补充。

竖向设计:

该项目场区内地势高差大,南高北低。

竖向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地势的条件,室外雨水主要排向东侧道路方向与城市管网相接。

5建筑方案设计

5.1建筑设计

5.1.1设计依据及标准

5.1.1.1甲方的设计要求及相关资料;

5.1.1.2地形图(1:

1000)及规划用地红线图;

5.1.1.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