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理论探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3506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理论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理论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理论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理论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理论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理论探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理论探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理论探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理论探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理论探索.docx

《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理论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理论探索.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理论探索.docx

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理论探索

当代西方经济学论文

学号:

0081673

姓名:

刘思

班级:

08经济1班

上课时间:

周二下午

经济思想与当前中国的经济政策

——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理论探索

【摘要】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滔天巨浪以雷霆之势席卷全球,已经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造成了巨大影响。

我国经济增长、出口贸易、财政收入步入持续下滑的负增长阶段,正处在由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变。

面对危机,我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加强宏观调控,有力应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被各国放逐20多年的凯恩斯主义能否挽救世界经济,这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金融危机;积极财政政策;宽松货币政策;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

一、背景:

金融危机爆发

2011年5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1陆家嘴论坛”发表了关于“新时期的金融体系及其宏观管理”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出,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出现很大的不确定性。

难度在于在这些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来作出宏观管理的决策,以及争取落实宏观管理的目标。

这个不确定性,首先是金融危机的发生。

金融危机最早是从美国等国家的房地产泡沫、次贷问题开始,那个时候多数人还不主张用“危机”这个词,在2008年9月份次贷迅速恶化,演变成了一场危机。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被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为百年一遇,其表象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致的信用危机,而实质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美国实体经济萎缩与虚拟经济膨胀所导致的金融泡沫破裂。

金融泡沫破裂的后果之一,是大量持有金融衍生品的美国及国际金融机构,因金融衍生品价格大幅贬值而蒙受重大损失。

由此引发的金融机构倒闭浪潮,使银行间信用以及金融机构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用大幅萎缩,从而出现全球流动性紧缩现象。

当经济的血液——资金,因金融危机而出现大量流失和严重梗阻时,生产者得不到应有的贷款,消费者收入减少、消费环境恶化而不得不减少消费需求,从而导致企业利润大幅减少和失业人群的不断增加,经济衰退因此而不可避免。

二、我国应对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以往的通货膨胀转变为通货紧缩,为了加大扩大内需的力度,中央制定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即2010年以前,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4万亿元,后来扩大到18万亿元,约可以拉动GDP增长2至3个百分点。

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两方面入手,进行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包括铁路、公路建设,民航机场建设,加大扶贫力度,提高最低生活标准,提高企业离退休养老金,以及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加大政府政策性投入,减轻老百姓负担,让老百姓有花钱消费的安全感。

对农村来说,除了从财政上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占2008年投入的32%)和农民工返乡创业,还将加大对农业的各项补贴,在2008年1028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再追加400多亿元,2009年还将提高粮食收购价格15%左右,与此同时,还将透过政府财政补贴方式鼓励农民消费。

中央已决定,从2009年1月起,农村居民购买家电按8.7折优惠。

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包括较大幅度地、大面积地提高出口退税,涉及到3486项出口商品。

2008年以来,己先后4次提高出口退税率。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2009年将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的3至4个百分点的增幅,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量指标,力争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增加货币供应量4万亿元。

2008年9月至12月,中央银行先后4次下调存贷款利率,5次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2009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将更加困难,估计还要降息81—135个基点,如果降低135个基点,一年期存款利率不到1厘,接近美国、日本目前的近乎零利率。

但是,值得人们深思的是,尽管央行连续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和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大幅度增加,但在国内外低迷的经济环境中,金融部门惜贷,企业、个人借款意愿减弱,虽然注入大量流动性,这些资金并没有很快进入实体产业。

2008年是中国货币政策极受争议的一年。

从上半年5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到下半年5次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戏剧性的变化将政策制定者央行推向风口浪尖。

由于政策制定者缺乏前瞻性,对次贷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再加上央行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不足、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现行资本管制弊端、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关系不顺等等,央行货币政策效果屡屡不佳,严重影响央行货币政策发挥其应有作用。

在国家加大财政投入、放宽货币政策的刺激下,中央提出2009年GDP增长率确保8%的目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2009年GDP增长率为7.5%。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判断,即必然跌破9%。

当前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是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变化趋势,即如果房地产价格出现深度的下调,大幅度下跌,与其相联系的投资大幅度下降,我国GDP增长难免出现硬着陆。

还有2009年的物价走势,上半年可能通货紧缩,物价负值;下半年可能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因为不知道危机究竟会怎么演变,所以,一个可能最好的选择是最开始的时候尽量出手要快、出拳要重,以便尽快把危机的深化挡住。

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其导向是积极地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由于它主要是依赖于政府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带动的贷款所拉动,也就是说,是由政府的政策性投资行为所推动,缺乏市场机制的内在驱动,因而是不可能无限期运作下去的,潜在着一定的财政风险。

三、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当然,理论学术与现实政策永远不是一回事情。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胡盛华在论坛期间曾指出,美国政府干预经济有两个措施,一是货币政策,二是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有效,一般地,假如做一个大致的比例判断,可能80%的功效是通过货币政策实现,20%是通过财政政策实现。

但在中国,情况不太一样,有相当一部分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很小。

胡盛华说,原因是我们除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有行政政策。

他说,中国的货币政策一大部分是量化的,比如说控制贷款总量,以及调节存款准备金。

至于加息、减息这部分,在整个政府影响经济的所有政策中,可能只有10%、15%的功效,中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起作用太小,应想办法扩大利率杠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是凯恩斯主义最忠实的信徒。

自从天才凯恩斯发明了据说是“成功拯救了危机中的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学说以后,凯恩斯主义就一直是世界上所有政府难以拒绝的巨大诱惑。

尤其是每当危机降临,它总是很容易成为政府驾轻就熟的不二法门。

凯恩斯也因此被誉为经济学上的爱因斯坦。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们更是创记录地推出4万亿刺激计划。

过去10多年里每年两位数以上的GDP增长率仿佛就是这种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屡试不爽的明证。

然而,真正对当今中国经济社会有深入观察和研究的人,无不清楚这种“成效”背后越来越难以承受的代价。

在与西方国家迥然不同的制度语境下,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给中国带来了额外的后遗症,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行政垄断性的国有经济对民间经济活动空间的挤压和蚕食。

因为中国不仅有比所有西方国家更加庞大和昂贵的公共部门,还有与之剪不断、理还乱的无所不在的国有企业。

的确,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表面上看似能够在短期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它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确使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了较快经济增长、较少失业人数、没有严重通货膨胀的景象,但是,这种以财政扩张——必然意味着不是大肆举债就是干脆直接印钞票——为核心的政策导向有助于让政府获得更多和更广泛干预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合法借口,从而为政府的自我膨胀和自我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而上述这些,是政府作为一个“理性人”的天然倾向。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无论是经济实践还是经济学理论研究都已经证明,就算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在短期内能够取得效果,它对经济运行造成的长期损害也很可能远远大于短期收益(假设存在短期收益的话)。

说得更极端一点,凯恩斯主义就像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止痛剂,充其量只能收到暂时缓解危机症状的表面功效。

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根治经济危机,还要我们从理论上进一步加以探索。

四、理论探索

1、凯恩斯主义理论

(1)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了经济学说史上的“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针对新古典经济理论主张的“自由放任”、“无为而治”和反对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的经济政策,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主张政府的干预行为,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进行积极调节。

凯恩斯特别强调,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具有积极作用,主张用赤字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

凯恩斯主张:

一方面通过发行国债来增加政府财政资金;另一发面通过扩大政府购买和政府投资,特别是大力兴办公共工程,通过扩大政府支出来提高总需求,进而弥补私人部门有效需求不足,推动经济体系逐渐走出经济萧条的困境。

其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如下:

(2)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

第一,凯恩斯强调财政政策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过程中的作用,而认为货币政策的调节效果不如财政政策直接有效。

这也是我国在实行宏观调控中导致货币政策作用难以发挥的原因,从而将央行推到了风口浪尖。

第二,我国有世界上最庞大和昂贵的政府公共部门以及占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过分强调财政政策使我国政府干预经济不断加强,易造成尾大不掉的后果。

第三,为应对危机,政府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大量财政支出以为着政府大力举债,有可能给我国带来债务危机。

从正深陷主权债务危机中难以自拔的希腊和葡萄牙中我们可以得到教训。

2、新古典综合派理论

(1)新古典经济学派针对凯恩斯主义过分强调财政政策的弊端,主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综合使用。

20世纪5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针对经济大危机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已经过时,应当根据经济繁荣与经济萧条的交替状况,实施相应的紧缩和扩张政策,即补偿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补偿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不追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只求在经济周期的整个期间实现收支平衡。

在经济萧条时,主张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同时中央银行放宽信用,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可以变萧条为繁荣;在达到充分就业、出现通货膨胀时,实施相反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同时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以求得萧条与繁荣时期的相互补偿,有意识的安排好各项“反周期”措施,就可以消除经济周期波动,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从而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2)新古典综合学派是凯恩斯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探索了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的理论和政策措施,对缓解经济波动具有一定作用,但是,这一政策主张体系存在夸大政府作用,低估市场规律的倾向,政府干预经济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面对经济危机的爆发很难起到抵挡作用,而且后患依然存在。

3、货币学派理论

(1)货币主义的基本政策主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弗里德曼认为,以需求管理为宗旨的财政政策最终都是通过货币量的扩张和收缩来实现其经济调节作用的,而由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私人投资会随着政府支出的增加而减少,其后果往往为用非生产性的投资去代替生产性的投资,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

此外,过度的政府开支也会带来通货膨胀。

因此,财政政策不但无效,反而对经济有害。

如图:

第二,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货币主义坚持这一主张的理由在于经济政策的滞后性。

因为认识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并最终做出决策、政策效果的实现等都需要时间,政策的滞后会使得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更大的波动。

第三,力主单一政策规则。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胜任两项任务,一是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混乱的主要根源,二是能够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据此,货币主义提出,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再加上人口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唯一的最佳选择。

货币主义的这一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惟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被称为单一政策规则。

货币政策的IS—LM图形分析如下:

(2)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分歧:

第一,关于货币的作用和重要性。

凯恩斯主义侧重财政政策,而货币主义强调货币政策最重要。

第二,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选择。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节范围、目标的侧重点以及时滞性都不同。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两大主流学派,在宏观经济政策上有不同的主张,凯恩斯主义秉承需求管理思想,主张政府应对经济进行积极干预,并且以财政政策为主。

而货币主义认为,对于稳定总需求来说,货币政策方法优于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方法,主张实行非干预性的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简单规则,以便让市场机制自由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第三,关于“计入效应”“挤出效应”。

货币学派提出政府赤字支出的“挤出效应”,即便政府赤字支出增加了,会使经济社会的私人投资支出减少,因为政府赤字支出的增加意味着政府借债和征税增加,而这就会挤掉私人支出,因为它们会吸收本来可以用于私人消费或生产性投资支出的资金。

因此政府支出增加,使私人投资支出减少,政府增加支持一元,就会挤掉私人投资一元,因此不应该增加政府支出。

凯恩斯学派认为,政府支出增加将产生“挤入效应”,即政府支出增多,会增加购买,使企业扩大生产,增加投资,所以政府支出增加,使私人投资也增加。

因此应该实行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

过分强调财政政策会导致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而过分强调货币政策会导致古典主义极端情况。

如图:

一、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

二、古典主义极端情况

(3)现代货币主义者认为,新古典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大错误在于片面强调财政政策特别是扩张性的赤字财政政策对于扩大总需求和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忽视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使货币政策仅仅被动地适应财政政策,随财政政策的扩张而增加货币供应量,结果必然造成通货膨胀,破坏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货币主义提出的政策主张,尤其是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对重新审视战后盛行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治理“滞胀”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在构建理论体系过程中,其阐发的自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预期等概念对经济学理论的进展有积极意义。

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在经济理论上相互吸收,各有分化。

在经济生活中,没有哪一个国家是系统地、一贯地根据一派的理论来制定宏观政策。

只有学派间相互吸收、借鉴与发展,我国才能积极应对危机,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保罗·戴维森(美),《凯恩斯方案通向全球经济复苏与繁荣之路》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陈季冰,“抵御凯恩斯主义的诱惑”,《思想地图》2011

[3]财经网,2011

[4]樊安群、任保秋,《西方经济思想流变论》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人民网,2010.

[6]吴易风,《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7]周才有,《宏观调控以来的中国经济分析》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8]周小川,“2011陆家嘴论坛”,凤凰网财经,2011

[9]郑新立,《中国与世界年中经济分析与展望》北京:

中国物价出版社.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