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44046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4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1997年,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步建立

到21世纪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影响:

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①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②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

——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

史料二 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

③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

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④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

……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史料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⑤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⑥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⑦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⑧在农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

在城市也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

改革旧的经济体制,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

[学会读史]

史料一阐述了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由史料一中①②得出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史料二阐述了我国农业改革的特点。

史料二中③可归纳其特征为改变组织方式;

根据史料二中④可归纳其特征为发挥市场作用。

史料三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特点。

根据⑦得出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

由⑧得出先试点,后推广;

由⑤和⑨得出突破旧体制,探索新体制;

由⑥得出经济快速发展的特点。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产生的意义。

【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根据史料二,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的特征。

【提示】 改革旧体制(改革组织方式);

发挥市场作用。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提示】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

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

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思维拓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特点

(1)内容

①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

第一步改革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

第二步改革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②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

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2)特点

①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②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③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④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⑤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1.20世纪80年代,我国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首先解决的问题是(  )

A.实现统一经营,适应国家工业化要求

B.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D.变革土地所有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解析】 我国农村改革面临的问题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的集体经营,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农业发展,A项不是解决当时问题的措施,故排除;

B项解决的是改革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正确;

C项是农村改革的内容,但不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故排除;

我国农村改革只是改革土地的经营方式,仍保持土地公有制,故D项错误。

【答案】 B

2.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B.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C.所有制形式的变化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解析】 社会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中不同的经济成分,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成分的变化,故A项错误;

使用粮票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废除粮票体现出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反映出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故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向公有制或私有制的转变,故C项错误;

粮票反映的是国家对物资的统一管理,没有涉及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故D项错误。

3.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

其中1993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的政策,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所以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市场”,故B项正确;

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现代生活的巨变

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依据: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①经济特区:

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沿海经济开发区:

20世纪80年代,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④进一步对外开放:

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人关注。

(3)特点:

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意义: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5)深化: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2月)

①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1)原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

(2)表现

①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②城市化进程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

进入21世纪以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③进入互联网时代:

1995年,中国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影响、改变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④时尚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人们的观念、穿着、家居、流行语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外开放的特点

史料一 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史料二 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

——金勇进《数字中国》

学会读史“三步曲”:

第一步:

判出处。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强调的是对外开放大事的梳理;

《数字中国》强调的是用数字梳理经济发展。

第二步:

抓关键。

史料一以时间为线索,分析开放的地点和范围;

史料二中数据的变化,体现了对外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三步:

理层次。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体现的是对外开放的过程;

《数字中国》突出的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体现了因果关系的内在逻辑。

(1)根据史料一,归纳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提示】 史料一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的特点。

(2)分析史料二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提示】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的不同。

【提示】 新时期政府积极推动,外贸持续快速增长;

古代外贸受官府控制,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

(4)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近代有何不同。

【提示】 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

近代外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曲折发展,具有被动性。

理解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中“点、线、面、全、宽、多”的含义

(1)“点”是指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

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指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我国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6)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4.陈秉安著《大逃港》:

“19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274人,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有成批地回来了。

”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批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

B.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

C.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

【解析】 1980年中央批准设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深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深圳与香港收入差距的缩小,使得人员不再外逃,也吸引外逃人员成批回来,故A项正确;

B项不是主要原因,错误;

C项最早是在安徽和四川,与深圳无关,错误;

D项不是主要原因,错误。

【答案】 A

5.它被认为是中国从“市场开放阶段”过渡到“规则或制度开放阶段”的重大的战略举措,是我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

它是指(  )

A.开放浦东

B.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 开放浦东不属于“规则或制度开放阶段”的重大战略举措,故A项错误;

亚太经合组织是官方论坛,不属于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故B项错误;

20世纪70年代末开放主要是引进西方技术,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进一步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东西,接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故C项正确;

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维护中亚地区和平稳定,与市场开放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特”:

“保持经济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  )

A.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

B.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

C.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

【解析】 A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错误;

B、C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

D项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符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对经济特区定位的时代背景,正确。

【答案】 D

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

考纲

近年全国卷已考试题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Ⅰ·

35

俄罗斯学者的观点

2012·

新课标全国卷·

33

“下海潮”

20世纪90年代的市

场经济体制改革

2011·

34

工资改革

主题一 由“小岗模式”开启的变奏曲——从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主题立意]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开展“一五”计划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率先由农村开展,逐渐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繁荣发展。

关于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这一主题,设计的考点有: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经济特区的创立、“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步建立等。

考题一般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例如“1978年到现在”“1992”等,内容涉及经济建设的信息,解题角度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二是对外开放,三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共享。

33考查了市场经济改革;

34考查了国有企业改革。

虽然考查点较少,但其地位重要,应充分重视这一主题。

[知识交汇]

1.何谓“经济体制改革”?

【提示】 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在中国,其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所有制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在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如何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示】 

(1)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①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②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

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③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理论界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

表现为:

①所有制结构上: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②分配制度上: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③宏观调控上:

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

(3)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跟踪训练]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失败,社会主义时期依然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从而使“封建主义的残余”而不是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这表明(  )

A.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文化大革命”后党内仍有“左”倾错误

C.封建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D.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不可跨越的

【解析】 材料体现了中共领导人对于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而不是再单纯地照搬苏联的做法,故A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一种对中国国情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而不是“左”倾的体现,故B项错误;

封建主义制度已经消失,故C项错误;

材料的主旨不在于强调社会形态的演进可否跨越,故D项错误。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

1991年到1993年,外贸进行了取消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的新一轮体制改革。

这一改革措施(  )

A.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

B.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C.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

【解析】 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日益开放,减少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故A项错误;

“点—线—面”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于21世纪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

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出中国在对外贸易管理中,发挥市场的调配作用,减少计划的干预,推动了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故D项正确。

主题二 向世界讲述“春天的故事”——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

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这一主题必将成为新课标全国卷的重点命题主题。

1.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紧跟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2.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具体形式和发展阶段?

【提示】 

(1)具体形式

①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②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③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

(2)发展阶段

①第一阶段:

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

②第二阶段:

从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③第三阶段:

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

3.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区别?

【提示】 

项目

近代对外开放

现代对外开放

背景

在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

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实行的

内容

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影响

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性质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3.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

“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

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

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

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解析】 海南岛确定为经济特区是在198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经济特区只享有特殊的经济政策不享有高度自治权,故B项错误;

对上海浦东的开发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