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4057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docx

危险危害因素装载机

 

装载机

危险危害因素

具体部位或描述

事故防范措施

设备或场所责任人

备注

第一种火灾

(1)液体火灾:

润滑油、发动机用的柴油和洁净零部件用的柴油、汽油引发的火灾。

(2)固体火灾:

干抹布或带油抹布引发的火灾、其他可燃易燃物质引发的火灾。

(3)电气火灾

a.发动机线路短路引起的火灾。

b.接触电阻过大引起的火灾。

c.电机发生线圈短路,转子扫膛,单相运转等故障引起的火

灾。

d.散热失效引起的火灾。

e.电瓶盖通气孔堵塞内压过高引起爆炸造成的火灾。

f.不按规定使用起动机,导致线路过热引起的火灾。

g.发动机突然“飞车”引发的火灾。

(1)配备干粉灭火器等消防器材,并经常检查灭火器是否完好、压力是否足够等。

(2)严禁使用汽油擦拭零部件,如特殊情况,确有需要,必须采取严格的防火措施。

(3)使用油品时或在油品贮存点严禁烟火。

(4)带油的抹布放在金属容器内集中处理。

(5)清洗后的废油不准随意乱倒,应倒人指定回收地点。

(6)装载机加油时周围禁止烟火。

(7)严禁在装载机驾驶室内吸烟。

(8)装载机发动机熄火前,不得加注燃油。

(9)装载机加注燃油时,不准检修和调试发动机,不准在注油容器附近进行锤击磨削。

(10)禁止在雷雨天气及高压电源线下加注燃油。

(11)严禁用短路法进行划火,检查装载机电路导线通断情况。

(12)严禁将各种盛装汽油的容器放入驾驶室内。

(13)严禁用明火作为照明检查油箱油量。

(14)焊补装载机构件、油箱等时,要对焊补处进行严格清理,防止引燃油料或其他可燃物。

(15)经常检查和保持油路系统的完好性,防止燃油泄漏引起火灾。

(16)按照润滑要求保养发动机的润滑系统,防止因缺油摩擦发热导致火灾。

(17)加强对发动机的检修维护工作,对轴承要经常添加润滑剂,电刷要经常更换,注意观察是否温度过高或有无火花,要防止过负荷和两相运行等。

(18)装载机电气设备用线,要采用标准规格产品线,防止导线过细或其他质量问题,造成导线过热引起着火。

(19)装载机所有电器导线均须捆扎成束,布置整齐,固定卡紧,接头牢固并有绝缘封套,在导线穿越孔洞时应装设绝缘套管。

(20)电气人员要认真执行规范,正确连接导线,接线柱要压牢、压实,各种开关触头要压接牢固。

(21)保持发动机的扇叶和散热器的完好性。

(22)要经常检查电瓶盖通气孔是否堵塞,并及时处理。

(23)起动机起动时间每次不应超过5s,再次起动,间隔时间不应少于10~15s。

(24)装载机作业前要做好各项安全检查和维护保养,防止“飞车”。

(25)严禁用水扑灭油类火灾。

(26)当发生电气火灾时,要立即切断电源。

 

第二种车辆伤害

 

(1)装载机行驶中或其他出入采场的车辆撞击或挤压到人员。

(2)装载机行驶中由于操作不当或发生滑坡、塌方时造成矿车坠下山。

(3)交叉路口或超车或会车时发生装载机和其他车辆相撞事故。

(4)夜间作业时由于装载机照明设备损坏或采场和路上的照明度不够,造成装载机和其他车辆相撞或坠毁。

(5)装载机卸料时铲斗碰到矿车驾驶室或其他部位造成事故。

(6)装载机上下坡或在坡上作业时发生翻倒事故。

(7)人员从行驶中的装载机上坠落。

(1)严禁酒后驾驶车辆。

(2)出入采场的装载机或其他出入采场的车辆速度不得超过20km/h。

(3)装载机起步前要观察四周,确认安全后,先鸣笛,后起步。

(4)装载机作业前要做好例行安全检查和维护保养。

(5)装载机的制动器、转向器、喇叭、灯光、后视镜必须保持齐全有效,行驶途中,如发生故障,应停车修复后,方准继续行驶。

(6)人行横道、弯路、窄路、桥梁、陡坡或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段,不准调头。

避免在急弯、狭窄地段等处交会车辆。

(7)夜间作业时采场和路上的照明度要足够,要洒水防尘。

(8)装载机车灯不全或损坏时不得从事夜间作业。

(9)路基损坏、路面坍塌、凹陷等时要及时修复。

(10)在下列地点或情况下不准超车

a.在被超车左转弯,调头时。

b.在超车过程中与对面来车有会车可能时。

c.行经交叉路口、人行横道、急弯路、窄路、下陡坡、调头和遇雨雾天能见度在30m内时。

d.喇叭、刮水器发生故障时。

e.进出库房和非机动车道时。

(11)装载机下坡行驶不准发动机熄火滑行和空挡滑行。

(12)装载机卸料时铲斗不得与矿车的任何部位接触。

(13)应尽量避免在斜坡上横向行驶及铲装物料。

(14)严禁从行驶中的装载机爬上、跳下、抛卸物品。

(15)严禁人员攀坐装载机外栏。

 

第三种危险危害因素:

起重伤害

使用千斤顶和倒链,在拆卸装载机及机械部件过程中造成人员伤害。

(1)千斤顶在使用时应放平,并在顶端和底脚部分加垫木板。

(2)千斤顶不要超负荷使用,顶升的高度不得超过活塞上的标志线。

(3)千斤顶顶升时要随着物体的升高,在其下面用枕木垫好,以防千斤顶倾斜或回油而引起活塞突然下降。

(4)有几个千斤顶联合使用时,应设置同步升降装置,并且每个千斤顶的起重能力不能小于计算荷载的1.2倍。

(5)要定期检查倒链的行星齿轮装置和起重链,并加注润滑油,要保持棘爪、棘爪弹簧和棘轮完好,防止制动失灵,致使吊运物件时自坠伤人。

(6)倒链使用前需检查确认各部位灵敏无损。

(7)倒链起重时,不能超出起重能力,在任何方向使用时,拉链方向应与链轮方向相同,要注意防止手拉链脱槽,拉链子的力量要均匀,不能过快过猛。

(8)要根据倒链的起重能力决定拉链人数。

如拉不动时,应查明原因再拉。

(9)倒链起吊重物时,重物下严禁站人。

(10)捆扎吊物的钢丝绳的琵琶头的穿插长度为绳径的15倍,不小于300mm。

(11)捆绑、吊挂不牢或不平衡而可能滑动时等情况下不吊。

(12)倒链起吊重物过程中要有专人指挥,要协调一致。

(13)倒链起吊重物中途停止时,要将手拉小链拴在起重链轮的大链上,以防时间过长而自锁失灵。

 

第四种物体打击

(1)装载机整平采场电铲、液压铲装料处时被电铲、液压铲由于回转造成装载机损坏,司机受伤。

(2)装载机装料时石头从铲牙上飞出伤人。

(3)雨季时上山公路边坡上的浮石在雨水的冲刷下滚下打到过往装载机。

(4)爆堆上的大块滚下来打坏装载机和伤害装载机司机。

(5)满载矿石的装载机行驶到采场与上山公路连接拐弯处时,由于速度较快,矿石在惯性的作用下甩出击中路过的行人或

车辆。

(6)人员站在采场台阶坡顶边缘或边坡边缘或坡底下观望或逗留或休息时由于发生滑坡或塌方造成人员伤亡。

(7)拆卸设备部件时敲打工具造成工具强出伤人。

(8)使用手锤或大锤时锤头碰伤人。

(1)装载机整平采场电铲、液压铲装料处时要与电铲、液压铲司机联系好后才开始整平。

(2)电铲、液压铲回转时要鸣笛示意,速度要缓慢。

(3)装载机卸料时铲斗不得经越或停留在矿车驾驶室上方。

(4)装载机装料时严禁司机从驾驶室伸头外出。

(5)液压铲和电铲装料时回转半径范围内严禁站人。

(6)上山公路边坡上的浮石要及时组织人员清理。

(7)装载机装料处爆堆的高度应不大于其最大挖掘高度的1.5倍。

(8)爆堆上过高的大块或太大的大块要采取爆破的方法处理。

(9)满载矿石的矿车行驶到采场与上山公路连接拐弯处时要减速慢行。

(10)严禁人员站在采场台阶坡顶边缘或边坡边缘或坡底下观望、逗留或休息。

(11)敲打工具时先夹牢工具,多人配合要互相协调一致,其他无关人员离开一定距离后再敲打工具。

(12)用手锤、大锤时不准带手套,锤柄、锤头上不得有油污,打大锤时,甩转方向不得有人。

 

第五种危险危害因素:

机械伤害

(1)运转的散热扇叶和皮带轮与皮带咬合处可能对人手的伤害。

(2)拆卸或装配设备部件时碰伤、压伤等。

(1)工作中不得对旋转的扇叶等旋转部件进行检查和维修。

(2)装载机运转时不得进行加油、修理、检查、焊接、清扫等。

(3)操作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不得戴手套,不得穿过于肥大的服装。

(4)各种安全防护罩要保持完好性。

第六种触电

(1)装载机整平采场时铲斗或铲牙碰坏高压电缆造成触电。

(2)利用装载机牵引潜孑L钻机的空压机或直接拖动带电的电缆时引起触电。

(3)人员误碰或接触采场上高压电缆的破损或接头包扎漏电处造成触电。

(4)雷电引起的触电。

(1)装载机整平采场时要注意电缆分布情况防止铲斗碰坏电缆。

(2)利用装载机牵引潜孔钻机的空压机时要有专人收放电缆,专人指挥。

(3)严禁利用装载机直接拖动带电的电缆。

(4)无关人员要远离采场上的电缆,不准随意用脚踢或用手接触电缆。

(5)有雷雨时人尽量不要在采场上面行走。

不准骑摩托车上下山、不准使用移动通信工具、不准使用金属杆的雨伞,不准把带有金属杆的工具如铁锹、锄头扛在肩上。

人在遭受雷击前,会突然有头发竖起或皮肤颤动的感觉,这时应立刻躺倒在地或选择低洼处蹲下,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缩小暴露面

即可。

(6)雷雨时要在装载机的驾驶室内或有金属壳的车辆和设备内或山上避雷棚里避雷。

(7)当发生触电事故时,千万不要用手去牵拉触电人(雷击者除外),高压线必须立即切断电源,低压线可用干燥木棍、干燥竹杆等绝缘体撬开电线,当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应根据触电者的具体情况,迅速、及时而正确地施行人工现场抢救,必要时要进行人工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挤压法抢救,并速请医生诊治或送往

医院。

 

第七种危险危害因素:

放炮

(1)爆破后装载机整平采场或铲装矿石时误碰工作面或爆堆中遗漏的爆破器材或盲炮引起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图2—13)。

(2)山上大、小爆破产生的冲击波和飞石对装载机玻璃等造成破坏和对人员造成伤害

(3)放炮产生有毒炮烟造成对人体的伤害。

(1)装载机作业过程中如发现工作面或爆堆中有盲炮孔、炸药、雷管、导火线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并及时报告值班长或调度或有关领导,必须采取安全措施后再作业。

(2)放炮时要组织有关人员设立安全警戒岗哨、无关人员必须撤离到安全地点。

a.破碎大块岩矿:

(a)裸露药包爆破法400m;

(b)浅孔爆破法300m。

b.浅孔爆破法:

200~300m。

c.浅孔药壶爆破法:

300m。

d.深孔爆破法:

按设计,但不少于200m。

e.浅孔或深孔孔底扩壶爆破法:

50m。

以上数据,当沿山坡爆破时,下坡方向的安全距离应增加50%,并且爆破时要发出声色信号。

(3)放炮时装载机要转移到安全地点(装载机在爆破正方向时距爆破点lOOm、侧面70m、背面50m。

以上数据,当沿山坡爆破时,下坡方向的安全距离应增加50%)停放,并且将尾部朝向爆破区。

(4)爆破作业人员要提高爆破技术水平,要根据现场的情况,合理控制好每孔装药量,炮孔的堵塞要保证质量,不应使用石块和易燃材料堵塞炮孔,要很好地控制飞石的距离。

(5)用裸露药包破碎大块时,一次起爆的炸药量不得超过20kg。

应使炸药与大块有较大的接触面积,炸药裸露面应用水袋或黄泥土覆盖,覆盖材料中不应含有碎石等容易产生远距离飞散的物质。

(6)不应将药包直接塞人石缝中进行爆破,除非已经采取了可靠的安全措施,并经爆破工作领导人批准。

(7)为了预防炮烟中毒应采取下列措施:

a.使用合格炸药。

b.做好爆破器材防水处理,确保装药和堵塞质量,避免半爆和爆燃。

c.浅孔爆破时,起爆5rain后人员才能进入爆破作业现场;深孔爆破时,起爆15min后人员才能进入爆破作业现场。

第八种危险危害因素:

灼烫

(1)液压油高压油管突然爆裂,高温液压油喷射出来造成人员烫伤等。

(2)检查或泄放装载机高温液压油和冷却水时造成烫伤。

(3)由于操作不当使电瓶爆炸硫酸溅出,造成对人的皮肤的腐蚀和灼伤。

 

(1)检查或拆卸液压油高压油管时,要采取佩戴防护眼镜等防护措施。

(2)发现机油、燃油高压软管螺栓松动时要关机并拧紧。

(3)不得用手来感觉确定软管或接头的液压油泄漏位置,泄漏处的高压喷油能够穿透皮肤。

(4)液压油和冷却水温度过高时,不能打开盖检查或泄放,防止因内压过高喷出伤人。

(5)如果蓄电池电解液位低于低位线时,不要使用蓄电池或给蓄电池充电,这会引起爆炸。

通常定期检查电解液并用蒸馏水使电解液达到上位线。

(6)对蓄电池进行操作时,要始终戴安全眼镜和橡胶手套。

(7)如果硫酸溅到衣服或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

(8)如果硫酸溅入眼睛,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并马上请医生治疗。

 

第九种危险危害因素:

其他伤害

(1)装载机作业时产生的粉尘长期吸人人体造成矽肺病。

(2)使用活动扳手等工具时,由于使用方法不当或用力过猛等原因造成工具断裂、滑脱等造成人员碰伤、摔伤等。

(3)由于装载机停放太靠近边坡而发生滑坡、塌方时造成装载机翻下山。

(1)有粉尘的作业场所要戴好防尘口罩。

佩戴口罩时应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

a.佩戴要严实,吸气时,粉尘不能从脸和防尘面罩的缝隙间进入;

b.不得在氧气稀薄处或有毒气体中使用;

c.把其保管于通风处,防止挤压变形,而且还要勤换滤膜。

(2)装载机驾驶室的玻璃和密封要保持完好,防止粉尘进入驾驶室。

(3)要经常维护保养好机载空调,防止在空调不制冷或损坏时,打开驾驶室的玻璃通风而造成粉尘进入。

(4)用活动扳手等工具时,操作方法要正确,用力要均匀。

(5)装载机停放时要观察四周地质情况,要与边坡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事故防范综合措施

同竖井平峒破碎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