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保护与传承再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4403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保护与传承再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保护与传承再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保护与传承再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保护与传承再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保护与传承再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保护与传承再思考.docx

《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保护与传承再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保护与传承再思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保护与传承再思考.docx

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保护与传承再思考

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保护与传承再思考

〔摘要〕本文以新的文化视角,对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从民间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意义、唤起传承人的文化自觉、加强区内外专家学者的互通联动、与邻国建立学术联系、发挥专业团体的有效作用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新时期对“阿依特斯”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提供了具有实践性、可持续性的借鉴思考。

〔关键词〕阿依特斯保护与传承现状保护与传承再思考

2006年5月,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此为契机,我国致力于新疆哈萨克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为“阿依特斯”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

笔者出于对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的热爱,通过深入调查,潜心研究思考认为:

在现有保护与传承措施和方法的基础上,转换思维,立足新的视角点,开拓视野,还能求得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可持续性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

一、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保护与传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多年来,新疆哈萨克文化研究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确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应用、继承发展”的方针,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布实施、明确责任、形成合力”为原则,为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已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关于对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的民间普查、收集整理工作已从20世纪80年代展开,至今已完成了《中国曲艺志》哈萨克“阿依特斯”部分的编纂工作。

2008年11月,出版了由吾哈甫・努拉合买提主编的《丝路明珠:

哈萨克阿依特斯》丛书,该书图文并茂,对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在民间传承与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

2009年11月,我国著名学者黄中祥先生的专著《传承方式演唱传统:

哈萨克族民间演唱艺人调查研究》出版发行,他以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调查方法,对国内外的哈萨克族民间艺人进行了定点的抽样实地调查,结合详实访谈案例及19世纪以来各个时期研究成果,从民间艺人的形成环境、演唱形式、社会职能和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归类,概括出了其中的一些共性规律和个性特征。

其中以较大篇幅内容对“阿依特斯”艺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介绍。

2009年12月出版发行了由哈依夏・塔巴热克翻译的《哈萨克阿依特斯选集》汉文版,该选集将哈萨克文不同时期的“阿依特斯”经典对唱等进行了详细归类编辑,为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哈萨克民族,了解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研究“阿依特斯”艺术提供了现实而宝贵的资料。

2011年6月出版了由加列力・努尔培斯担任主编的《哈萨克阿依特斯史》,本书以大量的事实文献,具体将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回顾性描述,并从不同角度客观反映了“阿依特斯”艺术在哈萨克族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自2004年起,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开办“阿肯艺术班”招收学员,对学员进行专业培训。

相继在伊犁州范围内各个地区、市、县、乡,成立了阿肯基地,为一代代“阿依特斯”传承新人的培养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

现今,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伊犁州所属县一级范围内每年都要举办“阿依特斯”活动。

地区级每两年举办一次。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每隔三年举办一次。

自治区级“阿依特斯”盛会每隔四年举办一次。

自治区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政府曾多次举办“阿依特斯研讨会”,聚集专业研究学者进行“阿依特斯”学术研究讨论。

2008年1月自治区级学术研究机构“新疆哈萨克阿有特斯研究会”在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正式挂牌成立。

但是,由我国现代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当代哈萨克牧民追求多元文化生活的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

当代的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和观念悄然发生着改变。

“阿依特斯”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不再是他(她)们心中重要的精神文化需要,现实存在着民间自然保护与传承动力不足、“官热民冷”的被动式状态。

另据调查,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在“申遗”之前多是民间以“口传心授”的传统传承方式来维系该艺术的代代传递,“原生态”面貌随处可见。

“申遗”成功后,政府加大了传承保护措施力度,投入人力、物力,从宏观引领到具体实施都获得了明显效果,但从“阿依特斯”艺术本身而言,原有的传统风貌发生了变化。

那些朴素而大众化的场景被华丽的舞台所代替,使“阿依特斯”舞台表演的成分过于浓郁,老百姓就成了纯观众,而不能随兴参与其中。

二、对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再思考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加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我们应以自己的一腔热情和智慧,脚踏实地、认真探求,为在新时期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上而尽全力。

(一)注重民间传承的现实意义

“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民间全民喜爱并可参与的重要文化活动,参加“阿依特斯”活动的既有普通老百姓,还有具有文化造诣的阿肯。

纵观“阿依特斯”千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它源自于哈萨克族民间,并且赖于哈萨克传统的民俗得以传承。

无论是人生成长过程的每一个礼仪,还是普通生活年份中的每一个节日或庆典,都缺少不了“阿依特斯”活动的伴随。

离开哈萨克民俗,“阿依特斯”固然荡然消失。

现今我们说起“阿依特斯”,它是高级的表演形式,即:

阿肯“阿依特斯”。

而阿肯“阿依特斯”必须是在群众性的“阿依特斯”发展基础上逐步形成,也就是说,阿肯的成长过程必然要经历群众性“阿依特斯”的百般锤炼,才可能使一个普通歌者成为人们广为信服认可的阿肯。

在此我主要强调“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民间千百年来民间自然传承下来的古老艺术,它离不开哈萨克人草原文化的土壤,离不开哈萨克哈萨克民间民俗的生活语境,保护与传承阿肯“阿依特斯”万不可忽略对群众性“阿依特斯”的重点保护与传承。

固然,如今在社会现代化进程里,新疆哈萨克人已由“游牧”逐渐转为“定居”,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正在接受现代文化冲击的考验,由此受到影响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现代化的媒介及设备是人发明和掌握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优势和手段为“阿依特斯”艺术在民间保护与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也就是说,现代人要以现代的理念及行为为古老传统艺术的与传承开拓出一条创新之路。

(二)唤起“阿依特斯”艺术传承人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理论是由我国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所倡导。

它意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音乐学家乔建中先生曾言:

“保护民间传人是全部保护的重要环节,优秀传人代表了优秀的文化,他们身怀绝技,正是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人在,传统就在;传人不在了,就意味着传统也消失了。

”民族音乐学家周吉先生也持有“人在则艺在,人去则艺亡”的观点。

总之,在现今时代,我们应该认识到传承人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主体,他们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理应有清醒的认知,主动承担起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职责。

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阿肯充当着重要角色。

但由于受当代社会“嘈杂”的文化思潮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织对撞,“阿依特斯”艺术在现代阿肯的思想意识上都还处于“麻木”状态,由衷的“自然”情感缺失了很多,因此,应加强对阿肯的思想引导,通过建立建全各种机制,使他们重新审视传承“阿依特斯”艺术得重要价值和意义,变“被动”为“主动”。

从另一角度说,唤醒“阿依特斯”艺术传承人的“文化自觉”,让他们成为“保护与传承”的当先者,为古老传统艺术的发扬与光大而竭尽于全力,这是哈萨克民族的期待,更是国家对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希望。

(三)加强区内、区外专家和学者的互通联动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无疑为我们搭建信息的交流平台创造了有利条件。

无论是区内的专家还是区外的专家,都能将自己所关注的问题或研究的成果,很便利在第一时间与大家共同分享和探讨,以寻求更多的合作。

关于对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机构,应创建专门的电子信息公开交流窗口,将区内、区外专家、学者有关于“阿依特斯”研究的专著、文稿以及编著等,予以归类编辑,以方便查阅和交流,为“阿依特斯”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提供更为系统和快捷的服务。

建立联动机制,利用各自优势,形成互补,首先,区内专家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优势,特别是哈萨克族专家,他们对本民族的风俗人情、人脉关系不解自通,语言交流更是畅通自如,为研究工作能创造最为便利的条件。

区外专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领域颇有建树,扎实的理论功底、开阔的前沿视野、科学的研究方法,必然是他们的优势和特点。

二者在研究工作中相互搭档,从“原生态”的记录到阶段性的总结,能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阿依特斯”艺术的真实全貌,为保护与传承做好先前的案头工作。

其次,区内专家应充分利用本民族熟练的语言和文字能力,多方搜集和分析前人挖掘、整理出来的原文资料,为区外专家提供可借鉴性材料而进行科学的论证,在“阿依特斯”艺术更高的理论研究平台上获得有价值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成果。

(四)与邻国(哈萨克斯坦)建立友好的学术联系

与新疆地理接壤的哈萨克斯坦国有着哈萨克族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2013年5月,本人前往哈国阿拉木图国立音乐学院、哈国国立女子学院、阿拉木图社会科学院进行了实地学习考察活动。

通过参观、座谈和个别访谈了解到:

哈萨克斯坦“阿依特斯”艺术,已在国家层面得到了全面保护。

音乐学院设立此专业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表演竞技水平之高,令人赞叹,并走向了国际表演舞台。

哈萨克民间艺术的传承,在哈国是传统依存,传统与现代恰当融合已形成两条发展的道路。

国立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作曲家阿克托特教授告诉我:

“我们国家的阿依特斯艺术,民间主要是自然传承,而高水平的演唱、弹奏人才还是出自于我们学院,是我们对他们专业进行系统培养的结果。

”可见,这种培养模式大大拓宽了“阿依特斯”艺术发展水平的空间。

我国虽然从2004年起在新疆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开始举办“阿依特斯”艺术班,为“阿依特斯”艺术培养后继传承人才,但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办学经验、教学水平的局限,因此获得的效果并没有特别突出。

在此,加强与哈萨克斯坦“阿依特斯”艺术交流、建立学术联系、获取成功经验是我们非常可取的方法和措施。

(五)发挥专业团体的有效作用

新疆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阿勒泰、塔城三个地区及木垒、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各区、市、县都有专业的文艺团体,团体成员均是受过艺术院校专业培养或是民间优秀的文艺骨干。

他们无论是在演奏、演唱还是舞台表演,都有着一定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充分利用专业团体的优势,对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进行大力宣传,这也将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当然,这对于专业演职人员来说,是有一定的难为情绪,因为他(她)们毕竟不是民间的即兴创作歌手。

但我们的做法是:

演出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也就是说,对演出舞台的场景、唱词、旋律都要有前期的设计和成熟的排练,在舞台上,演员只是表演。

这样势必对“阿依特斯”艺术传统意义似乎有一点背离,但就在宣传哈萨克族传统文化、扩大“阿依特斯”艺术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则有着特殊的效果,这也可谓是以专业方法对“阿依特斯”艺术的传承。

保护与传承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应注重以本真性为基本原则,即:

保持“阿依特斯”艺术鲜活的“原生态”面貌。

笔者在研究中力求在现有的“文本传承”、“教育传承”、“博物馆式传承”、“原生态传承”等方法之外,重新调整思路,树立新观点,以寻得对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的文化观照和“保护与传承”新对策。

事实上,对于正文所阐述的个人思考结论,在现实中,只要以踏实的工作态度和作风,付诸实际行动,就必定会有所收获,并相信这些收获会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真正的文化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从而提升“阿依特斯”艺术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保护与传承“阿依特斯”艺术的传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那么,提倡该艺术与时代同步发展,与当代人的审美理念产生共鸣,即:

创新发展,是否能产生新的效果?

如:

伴奏乐器除冬不拉之外,采用流行的电子乐器,唱腔旋律除传统民歌旋律之外,采用社会流行风格旋律(当然,唱词还是保持传统的即兴特点不予变化)等等。

艺术生命力的延续在于艺术的再创作,在当下我国社会大变革背景下,仅靠保持传统来赢得一代代传承新人的心里默许,是否可以永久持续,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验而得出最后的定论。

(责任编辑:

刘小红)

注释:

①阿依特斯:

对唱、对歌之意。

②人民日报特稿: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7年10月20日

③阿肯:

哈萨克族民间诗人、歌手、说书人、即兴演唱者

④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三期

⑤乔建中.传人文化生态及其他―关于“遗产保护”的断想.音乐研究,2006年第二期

⑥周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我见.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三期

参考文献:

[1]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

[2]孟驰北.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5]王希隆、汪金国.哈萨克跨国民族社会文化比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

[6]黄中祥.传承方式与演唱传统----哈萨克族民间演唱艺人调查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

[8]张欢.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