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环境中的色彩的视觉属性与心理知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4599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观环境中的色彩的视觉属性与心理知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景观环境中的色彩的视觉属性与心理知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景观环境中的色彩的视觉属性与心理知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景观环境中的色彩的视觉属性与心理知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景观环境中的色彩的视觉属性与心理知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景观环境中的色彩的视觉属性与心理知觉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景观环境中的色彩的视觉属性与心理知觉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景观环境中的色彩的视觉属性与心理知觉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景观环境中的色彩的视觉属性与心理知觉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景观环境中的色彩的视觉属性与心理知觉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景观环境中的色彩的视觉属性与心理知觉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景观环境中的色彩的视觉属性与心理知觉Word下载.docx

《景观环境中的色彩的视觉属性与心理知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环境中的色彩的视觉属性与心理知觉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景观环境中的色彩的视觉属性与心理知觉Word下载.docx

2.1色彩视觉的量度

  色彩视觉的三个心理学量度:

色相、饱和度和明度,是认识其他色彩心理效应和情感效应的基础,识别色彩与色差鉴别也同样建立在这三个基本心理学量度的基础之上。

  

(1)色相①是我们能够感觉到的光谱上的各个色谱段(如红、橙、黄、绿、青、蓝、紫)。

  

(2)饱和度是使我们对有色相属性的视觉在色彩鲜艳程度上作出评判的视觉属性。

有彩色系的色彩,其鲜艳程度与饱和度成正比,色素浓度越高,颜色越浓艳,饱和度也越高。

非彩色系是饱和度等于零的状态。

  (3)明度是使我们可以区分出明暗层次的非彩色系的视觉属性,这种明暗层次决定于亮度的强弱,即光刺激能量水平的高低。

  在此基础上,按照色彩感觉的心理等距标尺来规范的色空间秩序就是色样系②。

2.2色彩的冷暖与重量

  色彩除了色相、饱和度和明度这三个属于它本身的视觉属性外,还有一些由色彩刺激引起的、非色彩视觉性质的关联属性。

色彩的冷暖与重量是最普遍的视觉经验。

  长波系列的色相最暖,最具热感的色是橙红、红与偏橙的黄。

暖色具有温馨的情调与可引起兴奋的力量,绿、青、蓝则是典型的冷感色彩,有使人感到清凉、镇静的作用。

一般而言,纯度高、饱满的色相能够引起愉快的情绪反应;

纯度低、饱和度低的色相显得呆板、模糊、晦涩,会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基于比重及密度的原因,深色给人一种结实、沉重的感觉,浅色则给人以轻盈、浮动的感觉,如天上的云、液体中的泡沫和棉花,都是因色浅而显得轻。

此外,色彩的重量感还与色彩表面的质感有关,表面光洁的色彩显得轻,表面毛糙的色彩则显得重。

  景观设计师在设计特定的场所时,可以根据使用人群的特征调配特殊的色彩,通过色彩把一些非视觉性感觉(如喜庆、温情、平和等)传达给人们,并使其审美活动得以实现。

例如,游乐场、度假区的色彩就和墓地、疗养院的色彩有很大差别。

2.3色彩的联想性和象征性

  色彩可以刺激人们想起与它有关的事物。

象征主义的色彩学家认为:

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另一个“真的”“美的”世界,色彩构成的目的在于暗示“另一个世界”。

色彩的象征性有普遍意义,红色是最强有力的色彩,热烈冲动,“具有一个成年男子的成熟,其激情总是冷静地燃烧着”;

黄色不仅能够象征尊贵,而且在传统上还被用来表示羞耻和屈辱;

暗蓝色可让人“沉入包罗万象的无底的严肃之中”;

而淡蓝色则“具有一种安息的气氛”(瓦西里·

康定斯基);

黑色犹如深邃无涯的宇宙空间,包容了高贵、神秘、肃穆、悲伤……景观设计师可以利用色彩的象征性设计出有场所特征、能引起人们某种感情共鸣的景观,如纪念碑、纪念广场等。

华裔建筑师林樱所设计的越战纪念碑(图1),在大片草地中切入一道黑色的大理石矮墙,犹如大地上的一道伤痕,使参观者在沿着斜坡而下之时,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岩体,就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在这里,代表哀悼的黑色、光滑的岩体表面及在岩体上反映出来的自己的影子,使生者与死者、生者与自己的影像实现了无语的交流。

2.4色彩的运动性

  色彩在知觉心理学上具有运动的特征,古尔德斯坦的视觉实验和康定斯基的色彩表象分析都表明:

波长较长的色彩能引起人们心理学上扩张性的反应;

相反的,波长较短的色彩则会引起人们心理学上收缩性的反应。

阿恩海姆在《艺术视知觉》一书中曾举例说:

“一个黄色的圆圈会显示出一种从中心向外部的扩张运动,这种运动明显地向着观看者的位置靠近;

而一个蓝色的圆圈则会造成一种向心运动,其运动方向是背离观看者的。

”设计师据此可以应用色彩的变化来营造空间环境,从而达到空间收放等艺术效果,在有限的具象中创造出无限的虚像。

理查德·

哈格(RichardHaag)在华盛顿布洛德保护地中设计了一个倒影园,高大挺拔的雪松和规则的绿篱(紫杉)围合着狭长的矩形水池。

在冬日飘雪时,墨绿色中的一道银色纯净深邃,“似乎一直延伸向前方,如同通往天堂的电梯”(哈格)。

3、景观环境中的色彩解析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列高里认为:

“色知觉对于人类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着色彩的文化与心理知觉原理,捕捉有色彩的客观物体对视觉心理造成的印象,并将对象的色彩从它们被限定的状态中释放出来,使之具有一定的情感表现力,再赋以其象征性的结构而成为有生命力的景观元素。

3.1景观环境色彩分析

  要进行景观的色彩组合,首先就要了解景观环境中有哪些色彩,归纳起来,大约有如下种类:

分析景观环境色彩的组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有如下特点:

  1.自然色彩种类多而且易变化,特别是其中植物的色彩,一年中,植物的干、叶、花的颜色都在变化,而且每种植物有其不同的色彩及变化规律;

而人工色彩相对稳定,一般有固定的颜色。

  2.景观环境的基调色多是生物色彩,如植物的色彩,它在景观环境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非生物色彩与人工色彩点缀其间。

  3.自然色彩虽然易变,但也是有规律可循,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调节人工色彩,达到与自然色彩的协调。

3.2景观环境色彩组合原则

  色彩属于视觉艺术,景观环境色彩的组合应以满足视觉需求为原则。

视觉需求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因子;

同时,它也有相对稳定的一面。

视觉需求相对稳定的一面是指人们的色彩观念常受到理性文化传统的影响,即这种观念与当地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不易变更。

色彩心理学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

“色彩观念的这种相对稳定性是由于多次欣赏了某些色彩,神经通路在大脑皮层上日益加深,便形成了牢固的暂时的神经联系而造成的,这种审美无惊奇感,但习惯欣赏的东西是从内心欢迎的,故而产生愉快的感情”①。

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强调经学,忽视科学,以“中庸”“中和”作为美的标准,要求统一、整齐划一的美,人的一切思想与行为都要循规蹈矩,不偏激,不标新立异,因此在色彩的选择上势必以暗色或中性色为主,注重色彩的单纯、和谐及其内涵,不求色彩、色度的丰富性,即使有对比也是适可而止。

所以,虽然北方皇家园林也曾为显示豪华、夸耀权威而饰朱粉金,但总体来说,中国古典园林仍以追求高雅、柔和、温润、质朴的色彩美感为目标,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凝聚成的,而且这种积淀代代相传,时至今日,影响仍很广泛。

  另一方面,在景观色彩的组合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视觉需求不断发展、变化这一特点,以求景观环境色彩的组合顺应时代要求。

美国生理学家海巴·

比伦从精神物理验证得知:

“人能在自然界看到的颜色是有限的,人对任何事物不断地接受,就会产生腻的感觉,使人疲劳乏味,流行色之所以形成,表面看有其人为的因素,而内因是它符合人们生理平衡的需求”。

即人们对色彩变化、对比色的需求,以达到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平衡。

景观环境色彩虽然不可能象流行色那样有规律地变化,但其顺应时代需求的规律不可逆转,社会发展带来审美观念的变化,现代色彩审美趋向于简洁、明快、醒目、亮丽,因此明度较高,色度较低的颜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欢迎。

  所以,在考虑景观环境色彩的组合时,我们应兼顾视觉需求的稳定性和时代性,即在色彩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做到局部色彩的活跃对比,既不能呆板单调,也不能过分刺激。

同时,注意时代审美倾向色彩的运用。

3.3景观环境色彩组合方法

  景观环境景观色彩组合大致有两种:

  1类似色的组合,色轮上九十度以内的色彩相互组合,这些色彩在明度、纯度上有所变化。

如景观环境中树木和草坪,不同种树木的不同纯度、明度的绿色组合就属于类似色的组合。

这种色彩组合较素静、柔和,但易造成单调感。

  2对比色的组合:

色轮上相距一百二十度的色彩组合形成对比色的组合。

景观环境中自然色彩与人工色彩可形成对比色的组合。

这种色彩组合给人的感觉鲜明、强烈,往往可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但也要防止过分强烈,造成跳跃、不统一感。

  一般认为,类似色的组合由于其调和性,形成的视觉效果易于被人接受,但这种色彩组合只能维持一般的适应感,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这是由于色彩组合的生动性、吸引力减少的原因。

我们的眼睛有不断要求全光谱的视觉生理需求,有补色关系的两种色彩,在眼睛内可以达到安定平衡状态,这也就是眼睛会产生视觉残像的原因,所以,除了类似色的组合,还应注意对比色的应用。

  景观环境中植物的不同绿色度可形成类似色的配合;

植物的色彩与非生物的山石、水体等的色彩也可形成类似色的组合。

同时,植物本身叶色变化、花与叶的色彩又可形成对比色的组合。

这些类似色与对比色都是自然物本身所固有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色彩的运用,因此使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操纵它们,只能有目的的加以利用。

建筑、小品、铺装、人工照明等这些人为物的色彩我们可以直观地进行设色,使它们的色彩与其它要素的色彩形成对比色的组合或类似色的组合。

因此,在色彩组合时,我们常可利用人工物的色彩在景观中形成画龙点睛之笔,如法国拉·

维莱特公园中的“folly”(红色建筑)就是一例,耀眼的红色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视觉刺激。

总之,色彩组合协调是我们的目标,无论采用色彩对比还是色彩和谐,一般而言,设计时两者都应考虑到,做到“大调和、小对比”。

  此外,在景观环境景观色彩组合时,还应考虑到:

  1、色彩与地域环境的关系。

通常,在炎热地区,宜多采用白色、浅淡色、偏蓝偏绿的冷色,这样给人一种凉爽、舒适的感觉;

相反,在寒冷地区,宜多用暖色,如偏红、偏黄等色彩,或者在中性色系中设局部暖色,增加温暖感,这是通感引起的视觉要求,我国古典景观环境北方色彩华丽而南方较素淡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2、设计景观色彩组合时,应注意色彩数量以少为好,并应有主调、配调之分。

引用画论也许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五彩彰陈,举一色为主,而它色附之。

”说明色彩组合不能群龙无首,不能平均分配力量,应有主次之分,以免过分刺激或杂乱无章。

  3、利用带有某种色彩倾向的灰色,如蓝灰、黄灰、米灰等色,易于与其它色彩组合,并辅助鲜明色彩,烘托主题。

同时,城市中流光溢彩,这种灰色以其安定、幽静、温柔的精神特性能满足人们要求安静、平和的心理,因此,可在建筑、小品、铺装等人工物饰色时使用。

3.4景观环境中不同区域的色彩设计

  景观环境中的功能区划大多是依使用对象或用途的不同来划分的,由于不同的使用对象有不同的视觉需求,不同的用途也需要不同的色彩来配合,因此,各功能区应运用不同的色彩组合。

如按照使用对象不同,景观环境中大多分为儿童活动区、青少年活动区和老年人活动区。

这些不同的年龄组有不同的审美偏爱。

儿童一般好奇心强、色感较单纯,喜爱一些单纯、鲜艳而对比强烈的色彩组合,因此儿童活动区宜使用明度高、纯度也高的红、黄、绿、蓝等色彩组合,此外,由于儿童好动,应注意形成暖色调。

青少年大多性情强烈,有着活跃的朝气,对色彩偏爱明快与活泼的组合,因此,青少年活动区可考虑明度高、中等纯度的暖色的运用,色彩组合应注意对比色与类似色的组合兼而有之,并能形成视线焦点。

老年人喜静,好回忆往事,性情沉稳,视觉需求中以视觉经验为主,与流行色常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在景观的色彩组合上尤应注意类似色的运用,以求得和谐的冷色调,但景观中也应考虑暖色的点缀,以免色彩组合过于平淡。

  景观环境中的体育活动区中的色彩组合应与它的用途相协调。

适应其特点,宜选用活泼、单纯的中性色,这样不仅不会影响运动员的注意力,又不失运动场活跃的氛围。

虽然不同功能分区有不同的色彩组合要求,但总体来说,整个景观环境的色调应有统一感,即在整体与各功能分区的关系上,各功能分区与各景点的关系上,做到“大调和、小对比。

  色彩是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需要关注的要素之一,在景观视觉效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响人们的心理,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探究色彩对人影响的同时,有必要将研究的结果应用于实践之中,然而这却是景观环境设计中常常忽视的地方

3.5场所文化的提炼与表达

  根据法国色彩学家朗科洛关于色彩地理学的分析,地域和色彩是具有一定联系的,不同的地理环境有着不同的色彩表现。

设计师只有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体验当地的生活,才能领会场所的精神,提炼出场所的“色彩”,并将这种色彩应用到景观设计中来。

从大的范围来讲,这种色彩可以是一种民族的色彩、区域的色彩。

本文以路易斯·

巴拉甘和安藤忠雄两位建筑师各自对色彩的应用为例,分析这种情况。

  墨西哥著名的景观建筑师巴拉甘出生在墨西哥的瓜达拉哈拉的乡村,从小在父亲的农场里长大。

他作品中的美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与体验,来自于童年时在墨西哥乡村这个接近自然的环境中成长的梦想,以及心灵深处对土著文化之美的追求与向往。

对各种色彩浓烈墙体的运用是巴拉甘设计中鲜明的个人特色,后来也成为了墨西哥建筑的重要设计元素。

墙体的色彩取自于墨西哥的传统色彩尤其是民居中的绚烂的色彩:

有着红色陶瓦屋顶和白色墙体的房子,用石灰水刷白的围墙,果园与明亮的天井,色彩丰富的街道。

墙体采用墨西哥市场上到处可见的乡土染料(用花粉和蜗牛壳粉混合以后制成的,常年不会褪色)而不是现代涂料进行着色。

在巴拉甘的设计中,我们还常能看到粉红色的墙,且墙边上常有一丛繁盛的同样颜色的花木。

这些粉红色的花是墨西哥的国花,墙的颜色就取自于这些花的颜色。

  作为建筑师的安藤没有接受过学院的教育,他所有的理念都来自于对自己生长、生活环境的感知,所以他所设计的建筑(包含了景观的成分),具有浓郁的日本文化气息和民族特征。

他继承了日本传统枯山水庭院的纯粹性,用灰色的混凝土墙面制造出了均质的表面。

在这种表面所围合的空间中,光影成为了组织空间的重要元素—变幻莫测的光影从庭院投入室内、地下,产生出幽静的美。

安藤通过运用这种非彩色系的色彩营造出了一种日本特有的禅宗意境。

  墨西哥人热爱阳光,感情热力奔放;

大和民族含蓄内敛。

这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巴拉甘和安藤各自对色彩的应用得以充分表达。

3.6绘画艺术的启迪

  现代艺术(绘画)的变革是从色彩革命开始的。

印象主义的一声炮响,创造了一个视觉革命的神话。

而后印象派画家中的三位巨匠——塞尚、高更和凡高更是通过对视觉感知(色彩、形体、线条)的颠覆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推动了20世纪初现代艺术(绘画)的发展和变革。

塞尚用“色彩造型”(把色块当作互相连置的颜色序列来构建物体和空间)打破了传统的透视法,用“艺术的真实”替代了“自然的真实”,从根本上动摇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美学基础,是法国立体主义的起源。

高更在塔希堤岛上对单纯直率的原始艺术的追求,彻底“解放”了色彩,孕育了“野兽派”。

凡高用强烈的色彩、粗野的笔触、扭曲的形体来表达情感及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直接影响了德国表现主义的产生。

在景观设计领域,大量的设计师从现代绘画中汲取营养,丰富设计语言,其中色彩就是极其重要的一块。

(1)缘起“点彩派”。

  在后印象主义中,“点彩派”继承了印象主义运用光谱色作画的传统,用细小的各原色的色点来塑造形象、绘制画面,这样绘制出来的画面在观众的视觉作用下会产生混合效果,而且画面上的各种纯色会因对比关系而显得更加明亮(图2、3)。

这种手法首先被建筑师高迪应用在他的建筑和公园设计中,在居尔别墅的通风与采光小塔的纹饰上,在贝列斯瓜尔特之家入口的大门上,在居尔公园的长椅上都有用各种颜色的马赛克拼贴出来的闪光而又迷人的图案。

多年之后,纽约的女艺术家贝弗莉·

派帕(BeverlyPepper)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设计的大地艺术作品“失落的天空”中也采用了类似的釉面瓷片做装饰,在光线的照射下形成了色彩斑斓的流动图案。

(2)向“野兽派”和“表现派”学习。

  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展催生了“野兽派”,同一年在得雷斯顿,“表现主义”的重要社团“桥社”也宣告成立。

他们寻求用最强烈的色彩来解决空间的平面化问题,用高纯色、大色块的平涂来取得简练、明快的装饰效果,渴望在单纯的形态色彩中,求得精神世界的平衡与纯净。

巴西景观设计师罗伯特·

布雷·

马克斯(RobertoBurleMarx)早年留学德国,深受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回国后他利用巴西丰富的热带植物材料,设计出了优秀的现代景观。

在他所设计的达·

拉格阿医院庭院中,流畅的曲线、鲜亮的植物色彩组成了一幅抽象绘画。

在美国景观设计师斯蒂尔的代表作瑙姆科吉庄园的“蓝色阶梯”中,充分体现出了新艺术运动的曲线美、装饰美,以及“野兽派”“表现派”对色彩本体价值观的影响—白色的栏杆和白桦树干与蓝色的桥洞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平面的色彩变化加强了深邃的透视效果。

  (3)借鉴“风格派”。

  在现代绘画一步步走向抽象的进程中,以荷兰的蒙特里安为代表的“风格派”采用一种具有清晰性和规则性的纯粹画面,在正方形和矩形之间用三原色(红、黄、蓝)和非彩色系(黑、白、灰)来表现宇宙的存在。

这直接影响了后来抽象表现主义中的色场派画家。

蒙特里安认为:

“黄色是光线运动的象征,蓝色是天空的象征,红色是黄色和蓝色在晨曦时的细语交谈。

  蒙特里安的艺术语言是如此富有生命力,建筑师从他那里获得了空间构成的理念,如里特维尔德设计的施罗德住宅、迈耶设计的史密斯住宅。

而景观设计师也借鉴了他的用色理念,彼得·

沃克所设计的肯宾斯基宾馆前庭,用黄杨绿篱围合成一个正方形的空间,用红色的碎石和绿色的草地将里面划分成不同的区域。

黄色是“放射”的,绿色是“远离”的,红色是“浮动”的,彼得·

沃克运用色彩的层次来喻示空间,使形体具有浮雕的效果。

同时色块边缘斜线道路“撕裂”了矩形的僵直,使色块产生了动态平衡。

  荷兰景观设计师高伊策在处理东斯尔德大坝高地的景观时,用黑白蚌壳布置成黑白相间的条带和棋盘方格,形成了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大地艺术作品。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设计师借鉴了风格派及色场派的非彩色系构图,运用黑白两色,表现了宇宙的存在。

  (4)传达“光效应艺术”。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种前卫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以赖利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光效应艺术”探索了图形及色彩如何作用于人的视觉。

它利用非彩色系的黑白明度变化刺激观者的视网膜,创造出了具有动感的画面。

景观设计师受此启发,把这种色彩明度的变化应用在设计中,美国设计师乔治·

哈格里夫斯在设计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万圣节广场时采用了黑白交错的菱形水磨石铺装,在中央设置了两片反向倾斜的墙面,其间有水池和喷泉,墙的两端有巨大的三角形镜面,用于反射水体和地面铺装,于是黑、白、灰,透明、半透明交错出现,创造了一个迷幻而又神秘的几何世界。

4、结语

  现代景观设计早已走出了私家的庭园,面向更广大的人群。

游赏者的视觉感知是景观中重要的一元,色彩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

许多公园,特别是由废弃场地改造而成的公园,通过饱和度高、醒目的色彩来提示游人“安全”“不安全”“可游”“不可游”等相关信息,这里色彩起到了行为导向的作用。

很多景观设计也应用色彩来表达场所精神、文化理念,使艺术与科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在一些特殊场所的景观设计中,如医院、孤儿院、老人院等,设计师运用色彩心理学的原理,有效地搭配色彩,产生了良好的心理治疗效果。

  随着景观设计中高技术的使用和新材料的开发,如背投屏幕、镀锌模板、金属织物、有机玻璃等,以及对植物的不断培育,可供设计师选择的色相日渐增多。

随着“新表现主义”“涂鸦艺术”“庞克艺术”“图案与装饰艺术”等的不断兴起,景观设计中的色彩必将更加迷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