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5368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奉化曲毫茶记Word下载.docx

所以坚持,“虞洪采茗”理应发生在余姚的观点;

然而,拥有“丹丘子”名份的天台说,余姚没有瀑布山,白水冲也不能说是瀑布山,所以也坚持认为,这则典故应该发生在天台。

其实这中间对地理的描述实际上很清楚。

虞洪是余姚人不假,“白水冲”算不了瀑布也是事实。

而虞洪去天台瀑布山采茗恐怕也很难成立。

所以说,最有可能是虞洪在四明山采茗,到的就是雪窦山。

在四明山,唯拥有著名“三瀑”的雪窦山才有资格被称为是瀑布山。

至于《茶经》中论及到的出产,其中“明州次之”一说,无疑有奉化茶的参与了。

到唐朝,随着茶叶的商品化,且从中的利益也越来越明显,导致了茶租与茶税的出现。

宋朝更盛,一度还出台“禁止私通”来管理茶叶——“天下茶皆禁,唯川峡、广南听民自买卖,禁其出境”。

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几乎与食盐并举。

奉化有史可查的茶租、茶税,是出现在宋朝。

有一年最多被定额征收茶税是七百四十七贯。

而同期的慈溪是四百一十九贯,鄞州为二百三十九贯,象山与宁海分别为一百九十七贯、一百五十三贯。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奉化茶业繁兴的程度了。

奉化茶的兴盛,不仅来自官方与民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就是僧茶。

五代初,奉化因为出了一个念着“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的偈语,圆寂在岳林寺的布袋和尚,而曾出现天下僧人皆来奉化求缘的现象。

其中有一部分,分散到奉化各地,各自寻得一块“仙灵”地,留了下来。

加上随后吴几个越王又都相当信佛,在浙东再掀起一股“佛”潮。

有书史称:

“钱氏之有吴越日,凡两浙之间山水奇秀者,皆许建刹摩以安僧”。

奉化又多“奇秀”之山水,自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接下来的两宋,对奉化佛教的影响就更深远了。

受时朝的影响,当时拥有田地与山林的寺院(数目多则几千亩,少则也有几百、几十亩),其中山地有很大一部分被用来种植茶叶。

茶叶不仅被用来自供,也上市流通。

僧茶与官茶、民茶相比,不仅花色上不单一,而且对自供的那部分茶叶,品质要求尤其高。

大凡历史上也一样,名茶几乎都出自僧茶。

比如雪窦寺的曲毫。

二、雪窦山与奉化曲毫

方圆八百里的浙东四明山,有连绵二百八十座山峰,又三十六座中峰。

其中雪窦山最负盛名。

如果给雪窦山一个概括,可以这样描写之。

山谷空明自能容纳大千音色,峭壁飞崖犹显凌高绝顶。

层层叠翠又瀑形飞雪映衬,曲径环绕恰是幽中笔画走人间仙境。

动静中练出刚柔,妖娆与淡妆素成……

而雪窦寺就在雪窦山的中央。

寺中有一对联这样写着。

四面青山,山山朝古刹;

环列翠峰,峰峰叩弥勒。

雪窦寺始建于晋朝。

起先是一座叫“瀑布院”的尼姑庵,庵址也只是在某个山顶。

直到唐武宗年间,才移至现址,并被赐名为“瀑布观音院”。

此后,雪窦寺一直受几代宋朝帝黄的关注。

其中,宋太宗淳化年间又被赐予“东浙瀑布院”。

真宗的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改名为“雪窦资圣禅寺”。

而后便是那仁宗的“千古一梦”,镜落雪窦。

这让原本就名扬天下的雪窦寺带来更多神奇的色彩。

接着又是理宗御书《应梦名山》。

相传仁宗一梦之后,“诏图天下山川以进,披览及于雪窦,恍似梦合,特敕赉其寺僧”。

仁宗在敕命书上不仅好话说尽,还给雪窦寺僧人们送来一份非轻之礼。

有沉香山子一座,龙茶两百斤,白金五百两,御服每人一袭(大概是每位僧人一套这个意思了)。

至于龙茶,宋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这样写道。

茶之品莫贵于龙凤团,始于丁晋公,成于蔡君谟(指蔡襄)。

始造小片龙茶,凡二十余饼重一斤,直金二两。

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宫人往往缕金其上,其贵重如此。

按照欧阳修的话理解来,这龙茶也非一般之物了。

说到龙茶,自然要说起奉化曲毫来。

相传理宗皇帝追御书“应梦名山”,日后有一叫广闻的主持,在《御书亭应梦名山记》中有这么一笔,为“荼荠不同亩,曲毫幽而独芳”。

虽说仁宗敕赉一批龙茶到雪窦寺,但是就宋时龙茶的特性(它是经过碾末加工的),一般不会引出“曲毫”这个形象来。

何况从北宋的仁宗到南宋的理宗,时差也有百年了。

唯有一种可能是雪窦寺自产的茶,既有“龙”形,又披白毫,于是让广闻有感而发,才想出这么一个词来。

然而,不管广闻出于何种意识,将屈原《九章·

悲回风》里的这一名句转嫁过来,还是很有奇妙的一手。

而且至今看来,还有很多意义藏于其中。

曲,就是蟠曲的意思;

毫,是指茶的白毫。

在如今奉化民间,其实依旧以这两点为茶的主要特征。

作为奉化名茶,无论是先前的“蟠龙茶”,还是现在的“奉化曲毫”,沿袭的主要特征也恰恰如此。

作为东南佛教名山,雪窦山与雪窦寺给奉化留下这么一杯茶,还有这么一个美妙的茶名,其意义实在深远。

当然,在雪窦山,不仅仅拥有僧茶,民间茶更具有广泛性。

有人在山上寻游,得来这样的诗句。

禅语出云间,茅庐寄松底。

锄笋烟生厨,烹茶香盈几。

而元朝奉化才子戴表元在雪窦山更是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焙茶诗》。

山深不见焙茶人,霜入青研树树青。

最有风情是岩水,味甘如乳色如银。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也曾去雪窦山作了一次专门的寻访。

除了进到雪窦寺讨得一杯上好的僧茶,还来到被古人称为“重岩峭壁,瀑布疏百仞,下为神龙所宅”的徐凫岩。

一路“步云”下,既看“无风急飘雨”,又听“潜壑响晴雷”。

到这里,除了看瀑布,自然也有寻寻觅觅相求虞洪一叶茗的想法。

三、九曲道上问茶事

九曲道上遇故人,本堂帅初居其中。

新曲印着旧曲香,盈盈溪水还向东。

这是我从九曲回来后写的一首诗。

在九曲,我所找到的不仅仅是茶,而是一段绵长的人文故事。

这是我所未曾想到的。

关于其中的内容,如果让我巨细说来,恐怕会是很长的一篇。

在这里,我只能挑选一些重要的,而且尽量是与茶有关,阐述之。

顺流而书,九曲从六诏起,至溪口。

一曲为六诏。

当年“书圣”王羲之隐居晚香岭,给原本就诗意很浓的晚香岭带来了一份“书”情。

在这里,如今还有不少王羲之的遗迹。

有他用过的砚石。

有名的奉化大白鹅据说也和王羲之有关。

就连六诏这个地名的由来,也和王羲之有关。

王羲之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这也是王羲之被人称为右军的来历),辞官后移居浙江越州。

后晋穆皇下诏欲起用他,而他却“六诏”不起。

这便是六诏的由来了。

王羲之仙逝后,葬于今天的嵊州金庭瀑布山。

六诏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生活过的地方起了一座“右军庙”。

如今还保留着。

六诏过来,是二曲,称跸驻。

“跸驻”一名,来源于吴越王钱俶(说来话长,省略了)。

不过跸驻确实是一个历来产茶又产好茶的地方。

药师岙、筠塘坞、大岩坪(即如今的大雾山),到处印着茶。

如果有机会,我一定登上跸驻的每一个山头,既去回味历史,亦可呼吸一下那里的茶香。

三曲桃花坑。

历史上有“桃花坑有湖,湖中有石”一说。

而今桃花坑已不复存在,戴表元留有《桃花寺台》一诗。

台前藤藓碧交加,台下清流直又斜。

待得丹成知几日,春风随分野桃花。

四曲为臼石,戴表元的故里。

戴表元(1244—1310年),字帅初,又称“剡源先生”。

上文已经提到其精湛的《焙茶诗》了。

戴表元为人正直,又亲近于民,其诗文尤清秀隽永,实在难得。

他和后文的陈著既是同乡,又是忘年交。

五曲三石。

这和本堂诗人陈著有关。

处于宋元两朝的诗人陈著(1214—1297。

字谦之,又子微,晚年自号本堂。

太学博士),就是三石人。

大部分时间在外,一直到宋亡才转回故里。

隐居于离三石不远的西坑。

陈著为官时一度监事过安徽芜湖茶局。

单就这一点未必能肯定陈著就是当时的茶叶专家,但是从他的诗作中留有不少的茶诗看来,可以肯定他是一位颇爱茶的文人。

(他也爱酒)。

陈著的《次韵如岳惠茶》最为人称颂。

槐窗梦断凤团香,松涧分来雀嘴尝。

句引清风发呤兴,与师意思一般长。

另有一些,摘录其中几句。

“鹿苑书来字字香,满奁<

lian>

雀舌饷新尝”。

又“烧笋煮茶须再到,一山古意要诗人”。

而另一首《十月二十四日过弟观寓所出莱菔相款》,说的也是喝茶,不过受用的不是单纯的茶味了。

莱菔子是一种药物,配以茶,可以降气化痰,消食化积。

算是药茶了。

趁溪茅所竹篱阴,石径如蛇屈曲深。

官卒不行烟冷处,弟兄聊说岁寒心。

床头无酒可归算,窗外有鸡留伴呤。

过午忽修莱菔茶,悠长滋味在山林。

如果不是篇幅有限,我肯定要为陈著这位生活在南宋的老乡诗人写一个专门的章节,来说说他的茶事与茶诗,还有酒。

尽管如此,我还是舍不得省去陈著的另外三首茶诗。

一并记录下来,供爱奉化茶的人们,在品茶之余,欣赏呤诵之。

次韵戴帅初觅茶子二首<

注:

戴帅初,即戴表元>

<

一>

风流清苦自成家,要撷春香煮雪花。

知味不随鸿渐唾,剡翁自栽剡翁茶。

<

二>

新诗著意不曾疏,苦觅茶栽胜索租。

搜送坚霜千碧颗,难酬五十斛明珠。

春晚课摘茶

玉川子后是吾生,自课园中拾晚荣。

挽雨金芒排世好,饱春香瓣见天成。

不烦钲鼓腾山噉,剩有旗枪战酒兵。

凤舞赐团分绝想,只凭苦硬养幽清。

到六曲,为茅渚。

唐末有陈氏出使到浙东,后遇到改朝换代而兵荒马乱,再也无法返回长安城。

“钱氏留(陈氏)为奉化尉”,这个钱氏所指大概就是吴越王钱镠。

留为奉化尉的陈氏也从此落脚奉化,后居茅渚。

而让吴越末代王钱俶亲往跸驻“顾之”的似乎也是陈家人。

这样看来,陈氏和九曲,和钱王家关系就非同一般了。

六曲曾有上乘寺,也是陈著经常与僧人喝茶聊天的地方。

七曲斑溪。

七曲斑溪好隐居,昔人卜筑有茅庐。

至今兰若诸天外,又见琳琅烟梵书。

陈基诗中所说的好隐居,就是指谢遗尘了。

斑溪向东转过几个山嘴,便能望见被称为四明“南雷”的大雷山。

谢遗尘就隐居在此山上。

山下有古村石门。

史书上称,“大雷山,唐谢遗尘隐此。

(上九县治西南禽孝乡)”。

禽孝是溪口的旧称。

对谢遗尘的记录还有唐朝诗人陆龟蒙的《四明山诗》。

诗人在序中说:

“谢遗尘者,有道之士也,尝隐于四明之南雷。

大雷山自然也产茶。

而且茶在山顶。

我没有登上过大雷山的顶,倒是到过其南坡的半腰。

那次从南山茶场下来,去张家坑看竹海。

走完竹海到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驻岩,回头一看,才发现自己已经从大雷山身上“踩”过了。

八曲到高岙,已经是雪窦山的脚下。

因为山上有御碑亭,千丈飞雪流亭下,故也有亭下一名。

九曲为公棠,又为泉口,即如今闻名天下的溪口镇。

在九曲之间留下过脚印的文人,“四明狂客”贺知章应该也是其中的一个。

这位历史上的四明“客”,一直钟情于四明天台山水,在明越两州都留有不少的墨迹。

九曲又处于明越两州的通道,理应是他留下脚印较多的地方。

另有诗仙李太白。

李白一梦不仅游上了东南名山天姥,还呤出了“天台十万八千丈”的壮阔诗句。

虽然李白也留有“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的诗句,但其是否到过四明就很难说了。

假如他是梦游天姥又顺便带去了四明的话,我想也算是一种“过路”了。

如果要在宁波找一条“诗路”,我想非剡源九曲莫属。

四、经过安岩、蓬岛的茶事

和茶有关,还得去看看安岩、蓬岛两山。

认识蓬岛山是在史书上。

然后是南宋诗人刘倓的一首诗。

轧轧笋舆过翠微,路经蓬岛锁云霏。

雨从半岭岩窝出,云在行人脚下飞。

刘倓,今宁海西店三都礼村人,生于1152年,卒1215年。

少年求学四明学者沈国录。

曾为湖北黄坡县主薄,后辞官还乡,隐居在家乡阆风山。

因而又号“阆风居士”。

关于蓬岛山,《四明志》上这样介绍:

“县西南四十里。

其源来自四明山,重冈复岭,缭绕绵亘,自剡入西,南至镇亭,由镇亭之东北,是为蓬岛,肥厚雄壮,不露峰角,兀然独冠诸山。

北为安岩之翠峰,南为石楼之赤岩,过松柏岭入天台”。

史料上还介绍说蓬岛山曾有尼结庐“师姑坪”,谷间有龙湫。

我去安岩时曾问村里人,蓬岛山到底是哪座?

村里人指指南边的那些山峰说,大概是那边。

于是,我也只能带回一个大概的蓬岛山来。

之余,也只能按照刘倓笔下的情景,去勾勒一座春天的蓬岛山。

也许蓬岛山确实是风景如画。

尤其是掘笋和采茶属于同一个季节,又容易遇到春雨绵绵,各山时常会被云雾所锁。

于是,再虚拟一阵微风过来,让云雾漫动,让自己煞有介事进入一个美丽的仙境。

我所以认定刘倓写的《蓬岛山》就是指奉化的蓬岛山,那是因为他的好多诗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一口气五首《横山》同题诗,而且内容都是真实描写奉化横山。

横山

大小万竹望不见,上下牢岩过若飞。

红缀舞衣山踯躅,白裁玉版野蔷薇。

桐林老子俗情无,鉴胜探奇不觉晡。

幸尔清溪好明月,如行四十里冰壶。

石镜当年始发祥,皎如秋月弄寒光。

山川精彩无人识,付与樵夫敲斲伤。

五更一霎清明雨,晓雾梨花梦白云。

半岭笋舆犹兀兀,一杯卯酒尚曛曛。

一溪径险仆夫劬,三酌油油醉笋舆。

隔岸火焱三四点,不知谁照夜滩鱼。

大小万竹就是现在的万竹村与南溪口村。

牢岩即现在楼岩。

至今不仅那块“牢岩”还在,连楼岩人脱口发音都还是一个“牢岩”。

刘倓还写过一首以《句》为题的茶诗,寓意深刻。

句,大概是指一句的意思了。

因为整体也就这么一句。

粗官差入党侯帐,精品平收陆羽经。

安岩自古就很有名。

这与安岩山有“鰕(虾)鱼”、大龟等传说有关。

相传安岩上有大龟,每每出入能招来风雨。

而鰕鱼传说也和风雨有关。

说是一个钓鱼人有一天钓到一条形似大鰕,身上更是五色斑斓,且长有两个翅膀的大鱼。

钓鱼人因此大吃一惊,连忙将鱼放生到深潭。

回家后,钓鱼人将鰕鱼的事情跟村里人一说,村里人纷纷前往深潭看究竟。

到第二天早上,果真有人发现那深潭红光烛天。

后来遇到大旱之年,乡人到深潭求雨,往往能应验。

当然,这种民间传说在很多地方都有。

一般都又经不起刨根问底。

但即便如此,人们也不会去轻易否定它。

大凡“神山灵水”也是这么来的。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有此等传说的,往往都是些奇山异水,风光风景也不会是一般的。

安岩其实也是这样。

安岩也有茶,且不止是新栽的。

村民介绍说,安岩山上不仅有近来开发的茶山,还有很多野山茶。

要说这安岩山的茶,最初还与一个叫清耸的和尚有关。

清耸就是我曾经说过的,五代期间因为奉化出了布袋的奇闻,让四方僧家纷纷前来寻迹求缘的其中一个。

来自福州的清耸和尚就落脚在安岩,并修建“四明院”。

四明院起初应该在如今安岩村入口处,也就是安岩狮子山下面。

后来安岩一带落脚人愈来愈多,“四明院”也因此移往深山处。

此后又被改为“安岩禅寺”。

安岩寺一度也是远近闻名的大寺。

安岩僧茶也由此而出名。

其实在今天的安岩,也有人在开发一种叫“滴水雀顶”的白茶。

据说在“中绿杯”名茶评比中,还获得过不错的成绩。

五、“古国”有新韵

赤堇紫山多紫云,堇荼小峰鹅归中。

白杜阙通左右水,堇邑埠口四海涌。

世传中,赤堇山下有过堇子国,也是后来古鄞邑的一个依附。

而后堇子国消失,“鄞邑”又像一个流浪子,从白杜到章安(今台州临海),到鄞江一带,甚至也去过贸山。

最后落定如今的三江口。

赤堇山自然不会随了堇子国的消失而消失,也不会随了鄞邑而去到处流浪。

它原地存在着。

如果说现在不见了,那只能说是它改变了自己存在的方式。

我想历史是很奇妙,又很无常的“一本书”。

如果你去“啃”它,它什么都会有。

正如赤堇山,其实它只是换了一个神态;

其实,我大可以顺着某种轨迹,随意搬出一座山来,然后指着它说,哪就是赤堇山。

譬如,金峨山。

金峨山,甬东第一山。

有人留过这样的诗篇。

城头南望最高山,几度登楼拟一攀。

落日独摇藜杖至,春风偏向草堂闲。

降龙老衲留衣在,化鹤先生弃羽还。

茗碗香炉宾主寂,不须牵闲薛萝关。

金峨山原叫金鹅山。

有说它形如一只大鹅,也有说它由远方飞来。

传说是美丽的,但是美丽还要归源到它的本色。

这一手提着广大壮实的鄞奉平原,一手又携着羞娘一般象山港的金峨山,独占两厢好,就是它的真美了。

我曾几次登上金峨山,感觉过它的壮观,也领略过它的风情。

其中也有缘享受到了它的茗香。

自山东金峨寺旁一条小道上,过一片竹林,然后沿山腰拐过无数弯。

一脉小涧水从山顶流下,水声冲出一个爽快爽朗。

而微微拱起的小石桥让你踩着,就像有渡天的感觉。

再上一段仰坡,那么就到了高山云雾茶的现场。

茶有千万姿,远看近看都得韵;

茶有青一色,青中又露情万千。

钟情的人不止是看,还会上前轻轻抚摩。

手心是一种接触,传递至内心才是一种到家。

也许你只是简单地脱口而出,感觉真好。

其实那已是百言交织于其中了。

有漂亮的文字固然好,但有时简单恰是一种境界。

只要你喜欢就好。

继续向上,过第一个山肩,就能将整座茶山收于眼下,那是一种场面了。

说茶与佛有缘,在金峨山也是如此。

在场子的上首,也是顶峰下的一个平地,有一座观音阁。

当时观音阁还未开光,只有一位守阁的老人。

老人已过古稀,但身板子还硬朗,于是上山来参与修阁。

老人是乡人,一阵简短的相互介绍之后也就成了熟人。

后来自然是待客一样请我坐歇,又请出乡间的传统——泡茶。

在茶山喝茶不是难得,而是不多得。

心胸间浸渍的不单单是茶味,而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通畅。

我也算是一个爱山之人了,每年上山的次数不少。

虽然大多山上有茶,但是不是每座山上都可以得到这样的款待。

所以说,遇到这样的情况简直是一种幸福。

真要感谢上苍赐予人间以茶,更要感谢先人发现了茶。

茶不是不可或缺,但是少了它,其实生活也寡淡。

于是我说,茶,尤物也;

尤物,茶也。

真是好。

金峨山向东,就是蟠龙山。

蟠龙山,位于奉化裘村,近依象山港中部,东江与峻壁溪贯穿其中。

也是一座有名的茶山。

奉化的“蟠龙茶”当初就出发在这里。

关于蟠龙山的情况,我是通过对一位老人的采访才得来的。

那老人自然也不是一般的老人。

他叫沈祖贻,名字载入《中华当代茶界茶人辞典》。

沈老1964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

早期在海南岛工作,于一九七八年调回家乡奉化。

后一直负责奉化茶叶工作。

老茶人有很多荣誉。

那是他钟爱于茶,钟情于茶,又投入全部精力得来的。

聊起蟠龙山,老人就显得格外兴奋,脸上也满写了幸福。

正是这座蟠龙山,让他成就了一生最得意的一件事。

八十年代,他和时任奉化裘村茶场场长吴国岁一起,就是在这蟠龙山下创制出了当时的新品“蟠龙茶”。

蟠龙茶以“色香味纯正,形体独特似小龙,又锋披银毫”而被消费者誉为茶中上品。

在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以全国第九的名次,获得金奖。

(除了沈老,我想还要感谢裘村的吴国岁先生。

感谢他为我提供蟠龙茶的信息。

在奉化沿象山港北岸的松岙、裘村、莼湖三镇,除了金峨山、蟠龙山,还有很多有名的茶山。

像黄贤的大茅岙,莼湖的九峰山、雨施山,裘村的白岩山等。

在莼湖大岭山南坡的河泊所茶场,我遇到奉化曲毫茶研发者之一,现任奉化“雪窦山”名茶产销合作社社长毛家明。

他正在对这个老茶园进行改造,并就地开发一批新茶园。

三年后,这个海拔三百米的大岙口,将会出现一个三百多亩的奉化曲毫茶源基地。

六、雨歇南山积翠来

上次到南山是秋天,而今已是春色满园。

这春色里,似乎印着唐人的诗句。

云飞北阙轻阴散,雨歇南山积翠来。

应该说,无论于风景,于茶,南山都是一个不错的地方。

在上南山顶之前,我先走访的是有名的条宅村。

说起奉化布龙大概很多人都知道。

这条“布龙”已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为此也给条宅带来了一个世界级的名气。

除了布龙,条宅的茶名也很大。

在村口,我看到一座建造不久的茶厂,大门外挂满了各种标牌。

仔细一看,都是与曲毫有关的。

而且大门口还停了好几辆小车,一问,原来车主们都是慕名来条宅卖茶叶的。

条宅村的茶园就在大平岙。

沿着村后一条简易的机耕道,一直可以绕过很多坡,与此相接的是同属尚田镇的印家坑茶山。

站在一个小山冈,左右前后三百六十度全方位了望之,满山遍坡都是茶。

那茶行就成了一条条绿的舞龙。

翡翠,碧玉。

有时候内心的形容词就是这样迎来的。

而同时也产生了风景。

和条宅村相隔一个小山湾,迎来的一个村子,就是尚田有名的茶乡杨家堰了。

在我手头,有一份“奉化曲毫”近两年发展计划书,上面写着:

经过两年努力,奉化曲毫茶基地面积要超万亩,名茶产量过双百吨,销售额过亿元……以尚田镇为中心,西坞、莼湖为两翼,遍及大堰、裘村、松岙等镇(街道);

建设期两年,从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止。

从这份计划书上可以看出,尚田镇是奉化茶叶重点发展区域。

然而南山又是尚田镇的重点。

毕业于浙江农大茶叶系,而后又曾经去日本静冈县茶业试验场进修过,如今是奉化农林局高级农艺师的方乾勇先生,对南山更怀一份钟情。

南山就在杨家堰的村前。

右边就是谢遗尘隐居过的大雷山,山上有张家坑的万亩竹林,左边是县江,也就是宁海诗人刘倓写下五首《横山》诗的地方。

南山茶场虽然是开发于七十年代的一个老场,但是经过近几年的改造,茶园已经有了新的气象。

而且南山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茶人们已经有了想法,要在如今五百亩的基础上,再开发出一个同等面积的茶园。

到那时,这里便是一个千亩高山优质茶园了。

然而对方乾勇先生来说,他看上南山,山场宽广是一个原因,山上土质适合优质茶生长又是一个原因。

但他说,更主要还是因为南山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这里群山群峰连绵,又山塘水库、涧中流水相间;

植被保护好,又没有任何污染。

其实在南山,整个区域就是一个竹、茶共生的环境。

除大雷山的万亩竹林,南山自身也有几千亩竹林。

在我们上南山的过程,也是穿越竹林的过程。

一条已经修整得相当不错的山道,蜿蜒在翠竹林中,一直把我们送上五百米高的山顶。

五百亩南山茶,就在这个顶上。

在浙江,还有一个茶竹文化的典型,那就是天目山区了。

顾渚的紫笋茶可谓是天下闻名。

但这并非独指湖州的顾渚能产好茶,言外之意是说竹与茶之间的相互关系。

那种由植物同处,相互浸渍、传递内在的优秀元素所带来的结果,实在是一份意外的收获。

而竹笋与茶叶同时收获在一个季节,其中给人们带来的更有超越“植物”本身特性的无数喜悦。

配以春天烂漫的景色,无论是过程还是现场,都是人们用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最好理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