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5619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届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四川省叙州区第一中学

2019届高三毕业班下学期4月月考

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

1.西周的礼仪中常有射箭活动,箭靶上面有各种兽头,天子的是熊头,诸侯的是麋鹿头,卿大夫的是虎、豹头,士的则是猪头,以显示地位的尊卑。

从中可知西周实行:

A.察举制

B.军功爵制度

C.宗法制

D.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天子的是熊头,诸侯的是麋鹿头,卿大夫的是虎、豹头,士的则是猪头,以显示地位的尊卑”,这体现了基于宗法制按照血缘等级的礼仪规范,故选C。

察举制是盛行于两汉的选官制度,排除A。

军功爵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D是秦朝推广的选官制度,排除D。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A.爆发了“七国之乱”,社会动荡,“仁政”受到欢迎

B.专制主义体制刚刚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

C.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上的“大一统”作为根基

D.道教兴起,佛教传人,儒家学说受到挑战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即是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上的“大一统”作为根基,C项正确。

A项发生在汉景帝时期,与题干汉武帝时期不符,排除。

专制主义体制在秦朝时已经确立,B项说法错误,排除。

佛教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产生于东汉时期,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3.导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

A.社会环境稳定

B.自然条件改善

C.政治重心南移

D.生产力大为改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生产力的发展,即南方地区劳动力的补充以及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引进,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故选D。

ABC项都是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都不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这一根本性的原因处进行分析的,因而是错误的。

考点:

经济重心的南移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分析材料和掌握与此相关的基本知识。

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4.蒙古军队南下之后,“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于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1273年以后,大农司辑《农桑辑要》、王祯《农书》等各类官修、私修农书相继问世。

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农书的种类和来源繁多B.土地高度集中社会动荡

C.农耕文明的影响力很大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C

【解析】

材料表明,元朝建立之初,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占据大量的农田用以放牧,1273年以后,大量农书的出现,反映了元朝农业生产有所发展,说明农耕文明的影响力较大,C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动荡的相关信息,B不正确;D与材料所述无关。

5.康有为曾说:

“欧洲数千年之有国会者,则以地中海形势使然”;然而后来他又说,英国得此之先,故在大地(世界)最先强,欧美得其播种之先,故次强。

及今移植而用之……何必怵他人之先我哉!

由此可见,康有为

A.对于本国国情充分了解B.重视给予国民民主权利

C.强调地理环境的重要性D.全面论证民主制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欧洲数千年之有国会者”、“英国得此之先,故在大地(世界)最先强”、“及今移植而用之……何必怵他人之先我哉!

”体现了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议会制度,即中国国民的民主权利,B符合题意;A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的影响的信息,C不正确;D“全面”的说法不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康有为的思想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材料和所学知识,明确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即主张学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代议制,以此作答即可。

6.同盟会成立时,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在他辞去临时大总统进行演讲时指出:

“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故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

”这表明孙中山

A.关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B.主要代表下层民众利益

C.受十月革命的影响较大

D.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A

【解析】

材料“故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表明孙中山强调一方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促使国家富强,但另一方面处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考虑,主张防止垄断局面的出现,可以得出其不仅关注资本家的利益,还关注国家的整体建设与发展,A符合题意;B说法与孙中山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不符;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材料所述是防止垄断,不是要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D不正确。

7.《抗战建国纲领》是国民党抗战初期的主要纲领,它以“三民主义”为最高准绳,要求全国抗战力量要在国民党及蒋介石领导之下,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等方面制定纲领,坚持抗战并同时完成建国。

该纲领

A.顺应中华民族抗日的基本要求和愿望

B.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

C.核心思想是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表达了国民党民主建国的意愿

【答案】A

【解析】

材料“《抗战建国纲领》……要求全国抗战力量……坚持抗战”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抗日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故A正确;《抗战建国纲领》没有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错误;《抗战建国纲领》核心思想是坚持国民党及蒋介石领导进行抗战,不是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错误;国民党的真实意图不是民主建国,故D错误。

故选A。

8.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

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不能反映出

时期

主题词

“一五”(1953-1957)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二五”(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

B.中共治国方略总是比较合理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

D.对改革开放的坚持

【答案】B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

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共治国方略总是比较合理”说法过于绝对,例如二五时期大跃进不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故B错误,符合题意;从“一五”’到“十一五”计划,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六五”’到“十一五”计划,体现了对改革开放的坚持,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内容,注意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与各个时代的经济建设的特点,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的角度理解,即可从逆向思维入手,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9.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这主要体现了罗马法

A.完整法律体系至此最终确立

B.已完全摒弃了习惯法痕迹

C.以维护平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D.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罗马帝国时期,随着统治范围不断扩大,民族矛盾和社会纠纷日益复杂,故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这体现了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故D正确;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并不能说明完整法律体系至此最终确立,故A错误;罗马法并未完全摒弃习惯法痕迹,故B错误;罗马法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故C错误。

故选D。

10.1881年11月17日,俾斯麦向帝国议会宣读了由他起草的《皇帝诏书》,开始实施他的“社会立法”计划,包括《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等文件和福利待遇。

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统一后的德国注重推进法制建设

B.近代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

C.关注民生是德国对内政策的重心

D.实施社会立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D

【解析】

通过社会立法,建立福利保障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答案为D项。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是通过社会立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并非所有西方国家,也不能反映出“较为完善”,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

社会保障制度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所进行的政策调整。

这一政策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1.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提出了“贡税”论,实行义务交售制,让农民在出售农产品时少得一些钱,而购买工业品时又多付一些钱。

该理论

A.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

B.体现出斯大林的发展战略

C.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答案】B

【解析】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材料中的“贡税论”是这种特点的表现,因此该理论体现出斯大林的发展战略,故答案为B项。

A项说法绝对,材料所述只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并非所有国家工业化的做法,排除;这种理论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通过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

点睛:

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这种做法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12.1960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林鲁晓夫访问法国,会谈时提出著名的“缓和、谅解、合作”三部曲政策和“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构想。

1966年,戴高乐访问苏联,同苏联签订了贸易文化协定以及空间探索和技术合作协定。

法国的举动表明

A.两大阵营的关系趋于缓和

B.欧洲统一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C.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D.多元化的世界格局基本形成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法国与苏联关系的改善以及合作的加强,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法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故答案为C项。

材料反映的是法国和苏联关系的缓和,而不是两大阵营关系的缓和,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统一进程,排除B项;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排除D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

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

《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

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开辟“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在于:

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

……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

……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

……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摘编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开辟目的的不同之处,并评析“一带一路”战略。

【答案】

(1)特点:

综合运用军事、行政手段提高丝绸之路贸易的安全性;发展沿线经济,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物质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中外贸易的交通条件;实施优惠性和保护性的政策,为中外贸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允许官方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同时发展。

影响:

促进了沿线区域的贸易发展、民族融合、稳定了社会秩序(或汉代大一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不同之处:

汉代丝绸之路以军事及政治为目的,“一带一路”以经济增长为目的。

评析:

“一带一路”借助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潮流,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前提下,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体现了和平、交沆、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从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及影响、“一带一路”战略等方面来分析。

(1)材料“(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

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促进统一、民族融合、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汉代丝绸之路以军事及政治为目的,“一带一路”以经济增长为目的。

从材料“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并结合所学可以从对中国和世界两个方面的影响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词汇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下袁是近现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

从上表中提取三个时期的任意词汇,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词汇和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词汇:

工厂、垄断、凯恩斯

论题:

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阐述:

一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就是生产关系自我调整的历史。

19世纪中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工厂成为普遍的经济组织形式。

到19世纪末,垄新已成为经济领域的普遍现象。

垄断组织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

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私人垄断的严重后果。

面对这种情况,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颠覆传统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二战后西方各国普遍采用这一理论,促进了货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综上,生产组织和经济理论的调整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他论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但要紧紧围绕着“三个时期的任意词汇、明确写出词汇和论题”这个题目的要求进行做题,此类问题意在考查考生们的历史线索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此类问题答案并不唯一,做到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均可。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以中央、中国、交通(1936年又增加了中国农民银行)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

”其他银行发行的、现在正流通市面的纸币,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停止使用……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只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

违者全数没收,以防白银偷漏。

”……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和银类者,均必须交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

“如有故存隐蔽,意图偷漏者,应准照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惩治。

”……根据中国货币近五年来对英镑的平均汇价规定,法币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

——《财政部改革币制令》(国民党政府1935年11月)

材料二第一套人民币于1948年12月至1953年12月陆续发行。

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

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

194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到北平(今北京),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至1951年底,人民币成为中国唯一合法货币,在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全国范围内流通(西藏地区自1957年7月15日起正式流通使用人民币)。

——摘编自XX百科•人民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改革币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人民币的发行背景,分析人民币发行的措施及其作用。

【答案】

(1)原因:

加强统治,发展经济,稳定金融;国内货币制度混乱;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2)背景:

解放战争进展迅猛,解放区建设迫在眉睫.

措施:

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人民币;逐步收回各种地方货币;在全国统一推进人民币的发行及使用.

【解析】

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改革的原因可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935年来分析,1929年至1933年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1935年是经济危机影响的时期,西方各国为了转嫁危机而采取了许多不良措施,加剧了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所以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以此来加强统治,稳定金融。

第一问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解放战争迅猛发展,解放区建设迫在眉睫。

第二问对“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

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从成立人民银行和逐步收回地方货币角度进行概括归纳。

由“1951年底,人民币成为中国唯一合法货币,在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全国范围内流通(西藏地区自1957年7月15日起正式流通使用人民币)”可以概括出在全国统一推进人民币的发行及使用。

第三问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

1938年3月,德国企图以支持“民族自决”为名,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西部德意志族集中居住的苏台德地区。

面对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英国、法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牺牲捷国家利益而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东方,以缓和与德国的矛盾,维护自身安全。

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

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

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

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

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最初推行“绥靖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后来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

【答案】

(1)迫使捷丧失了领土,破坏了法国在中东欧的同盟体系,从而加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助长了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牺牲捷国家利益而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东方”,可见英法最初推行“绥靖政策”迫使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领土。

结合所学,英法最初推行“绥靖政策”破坏了法国在中东欧的同盟体系。

由材料“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可见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从而加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助长了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从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

(2)由材料“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

”可归纳为:

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

由“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

”,可见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姚鼐(1732——1815),安徽桐城人。

其一生,仅八年的仕宦生涯,而读书、教书、著书,则是他毕生的主要活动。

在学术思想方面,姚鼐极为崇尚程、朱之学,可“正之”,但不能诋毁、讪笑,否则便是“诋讪父、师”遭天谴。

姚鼐虽加意维护程、朱,但较为通速,能兼容其它学说,甚至能吸纳汉学之长。

他还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

“义理”,是指当时的理学思想,主要来自宋学;“考据”,是指文章要有实据,避免空泛,主要来自汉学;“辞章”,是指文章还要有结构、文字、音韵上的文学之美。

这一理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是有相当积极意义的。

他先后任杨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等书院主讲,精心培养了梅曾亮、姚莹等一大批弟子,他以自己的古文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使“桐城家法”得到广泛的传播。

姚鼐一生可谓著作等身,有《惜抱轩诗文集》、《惜抱尺牍》等著作。

与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

——摘编自李帆《姚鼐学术思想论述》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姚鼐的主要成就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姚鼐思想没有发展为早期启蒙思想的原因。

【答案】

(1)成就及评价:

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统一的学术思想,有助于全面继承传统文化,推动文学事业发展;注重考据,有利于弥补理学的空谈,但也助长了脱离实际为考据而考据的社会风气;尊崇理学,束缚了思想且从汉学中找实据具有保守性;通过书院讲学,培养了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著书立说,使中国古文达到顶峰。

(2)原因:

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理学占统治地位,早期启蒙思想影响不大;西学东渐影响有限;姚鼐自身尊崇理学思想。

【解析】

(1)成就及评价:

根据“还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避免空泛”“《惜抱轩诗文集》、《惜抱尺牍》”“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分析归纳。

(2)可根据姚鼐生活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及姚鼐自身尊崇理学等方面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