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463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1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3.docx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3

2016年食品饮料行业分析报告

一、高端品:

白酒继续弱复苏,葡萄酒开启新一轮消费增长...........4

1、白酒:

继续演绎弱复苏,100-300元产品将最受益..4

2、葡萄酒:

行业持续复苏,进口酒高歌猛进开启新一轮消费增长...........6

二、大众品:

整体增速下台阶,首选肉制品、乳制品和食用油..........9

1、乳制品:

原奶价格低位促使行业竞争恶化,龙头伊利市场份额稳步提升9

2、肉制品:

雨润逐渐式微、金锣问题频发,市场格局有望重塑..12

3、调味品:

增速下滑市场竞争加剧有望提速行业整合步伐..14

4、啤酒:

低增速不改,关注两大巨头整合带来国内格局变化....15

5、预调酒:

仍处于高速成长期,期待市场蛋糕共同做大............17

6、食用油:

健康油脂占比逐渐提升,两强格局不妨碍其他细分龙头崛起..18

7、软饮料:

淡味不淡、健康相伴,继续看好近水饮料及近原味果汁饮料..20

8、速冻食品:

增速换挡已成定局,品类创新是长期看点............21

三、寻找新机遇:

牛肉产业、茶叶电商、已爆发品类中的新公司.24

1、牛肉产业,空间巨大的蓝海市场、渐近的食品产业性机会....24

(1)行业空间确实大,竞争格局确实好.................24

(2)供不应求趋势将延续,价格有望维持坚挺.....24

(3)“控制海外资源+国内具有品牌/渠道”模式我看行........25

(4)利润丰厚具有相关进口资质企业有望迎来盈利爆发.......26

2、茶叶大众化消费时代来临,茶叶电商有望复制坚果电商奇迹27

3、寻找已爆发品类中的新公司,关注预调酒行业新的专业玩家33

四、国企改革:

2016年有望迎来密集落地期,关注白酒国改.......37

五、重点企业简况....39

1、泸州老窖:

确定的反转,明亮的未来....39

2、上海梅林:

牛肉战略全面落地,肉类航母扬帆起航................41

3、洽洽食品:

攻守兼备,坚果破局............43

4、汤臣倍健:

主业增速回升,大健康布局稳步推进..44

5、西王食品:

食品饮料中稀缺高增长标的,后续关注品类和外延扩张......45

6、洋河股份:

新江苏市场稳步前行,新业3.5将再创辉煌.........47

一、高端品:

白酒继续弱复苏,葡萄酒开启新一轮消费增长

1、白酒:

继续演绎弱复苏,100-300元产品将最受益

2015年白酒行业营收、净利润总体向好,2016年总体维持个位数增长。

从公布的白酒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季报来看,前三季度实现营收836亿元,同比增长5.86%;实现净利润121亿元,同比增长7.2%。

12家公司净利润实现了同比增长,我们认为行业总体向上的趋势继续持续。

从增速来看,三季度行业增速加码至8.1%(高于前三季度的平均值5.9%),利润增速更是高达至17%(高于前三季度的平均值7.2%)。

行业营收、净利润总体向好。

但是现阶段高端白酒一批价格不温不火,产品量增价不增,反映出行业增长动力不足。

价格起不来,意味着经销商继续维持低毛利,经销商不挣钱的风险成为行业发展最大的风险。

综合评估而言,白酒行业2016年我们总体给予个位数增长的预判。

经济活动的放缓或制约着高端白酒的增长。

我们认为2015年高端酒(500元以上)的产品是2012-2014年超跌后的修复,经过了2015年的修复,高档酒需要增长要么来自于军政务的崛起,要么来自于经济活动的加速。

从2016年白酒企业央视竞标下滑的局面来看,

军政务消

费的崛起难以实现;而现在行业经济总体增速放缓,经济略显疲态,高端白酒消费堪忧。

100-300元价格的产品享受消费升级的益处最大。

100元以上的产品消费者重点看品牌和品质,随着消费的升级,消费者愈发重视品牌、健康和品质,多喝酒改为喝好酒,100-300元价格带的品牌产品或最为受益。

如洋河的海之蓝、天之蓝;泸州老窖的特曲和窖龄酒;

100元以下的产品处于混战,产业洗牌加速。

100元以下的产品消费群体对价格比较敏感,地方酒企较多,产品品牌多。

没有核心品牌支撑的单品总体处于混战状态,在行业没有增长的阶段,企业要实现增长普遍采取低价促销的态度,产业的促销或加剧了部分企业的亏损,产业洗牌加速。

2、葡萄酒:

行业持续复苏,进口酒高歌猛进开启新一轮消费增长

行业复苏确立,中低端葡萄酒倍受青睐,预计2016年行业仍将维持10%左右的增速。

2015年前三季度葡萄酒行业实现收入318.2亿元,同比增长11.2%,净利润33.7亿元,同比增长17.4%。

继去年止跌回升后,今年葡萄酒行业延续复苏势头。

其中,高性价比的中低端葡萄酒极为畅销,增速达25%左右,100元以下的葡萄酒消费占比也由去年的26%大幅上升到60%左右。

短期来看,我们认为全年行业增速将在15%左右。

长期来看,葡萄酒行业规模尚小,且符合健康和低酒精度消费大趋势,在消费习惯逐步普及下行业成长潜力十足,我们预计2016年行业增速仍可维持在10%左右。

进口酒高歌猛进开启新一轮消费增长,看好龙头张裕海外持续收购带来的潜在增长空间。

2015年前10月进口葡萄酒延续量升价跌势态,进口量同比增速达43.5%,进口额同比增长20.0%,进口均价大幅下降16.4%。

我们认为零关税的实施使得进口酒的高性价比再次凸显,进口酒的市场份额大幅提升至28%,预计2016年进口酒会延续增长趋势。

面对进口酒的高增长,产业界看好进口酒的未来发展前景的声音强烈。

我们认为看待进口酒的视角应该从强冲击到新增长转变,以张裕、中粮和洋河为代表的内资酒企已经开始积极布局进口酒业务。

我们看好行业龙头张裕的长期投资价值,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增速达两位数(Q3表现不佳是短期问题),其产品和渠道体系逐步精细化。

海外收购持续不断,代表着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正式开启,且管理层对未来的全球化路径规划清晰,有望打造中国的“星座公司”。

我们认为,

张裕是少数可能把进口酒品牌做出来的企业(目前进口酒占比仅为

2%)。

二、大众品:

整体增速下台阶,关注竞争格局变化,首选肉制品、乳制品和食用油

2015年大众品的整体业绩表现弱于白酒,虽然其中也不乏继续保持稳健增长的调味品和仍处于高成长的预调酒,但在整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我们更为关注竞争格局的变化。

对于2016年,我们认为乳制品、肉制品竞争格局的变化利于龙头地位强化及新领导者崛起,调味品相对高景气但竞争在加剧,啤酒、速冻食品仍需等待。

1、乳制品:

原奶价格低位促使行业竞争恶化,龙头伊利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原奶价格低位促使行业竞争恶化,利润水平大幅下滑:

原奶价格仍处于低位,国内液体乳产量同比增速重新回归正增长,前10个月同比增长7.52%。

但是在终端消费不景气的背景下,过多的产能并不能被市场消化,乳制品行业公司纷纷加大市场费用投放力度。

2015年乳制品企业营业费用大幅提高30%以上,在行业收入平均只有个位数增长的情况下,伊利和光明的净利润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国际原奶价格渐筑底,国内生鲜乳价格有望迎来周期性上行:

我们认为在国际原奶的主要输出国新西兰决定减产之后,国际原奶供过于求的局面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国际原奶价格逐渐筑底并有望迎来持续性的周期上行。

伴随着国际全脂奶粉价格企稳并有望周期性上涨,国内外原奶价格的剪刀差缩小;同时以贝因美为代表的国内乳制品企业的大包粉库存有望在今年年底完成消化,而再次大规模囤积大包粉的可能性不大。

国内原奶的需求会迎来阶段性的恢复,国内的生鲜乳价格有望企稳反弹。

但是鉴于国内大型牧场2012年以来的迅速扩张,2014年以后产能可能会集中释放,此次生鲜乳价格的反弹力度要低于过往。

出生率小幅回升,但母乳喂养率下降空间较小,婴幼儿奶粉的需求不会出现爆发式增长:

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面二胎政策正式落地。

我们认为二胎全面放开短期可小幅提升婴儿出生率,但引发新一轮婴儿潮的概率较小。

婴幼儿奶粉需求量受新生婴儿的出生率和母乳喂养率两个重要变量的影响,随着85-90年出生人口逐渐步入生育期以及全面二胎政策有望落地,中国的新生婴儿出生率有望小幅回升。

但是考虑到国内的母乳喂养率已经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继续下降的空间不大,我们判断未来婴幼儿奶粉的需求量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速,爆发式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关注低基数效应下的乳制品龙头的基本面复苏以及奶粉行业的主题性投资机会:

在国内宏观经济低迷,行业增速下滑的背景下,伊利依然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常温液态奶销售额的份额同比提升了2.2%,达到29%,继续位居行业第一,乳制品龙头地位稳固。

伊利各明星单品的收入规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而稳步推进的国际化进程和不断优化的渠道能力为核心单品的稳定增长提供持续的驱动力,公司长期推荐逻辑不变,仍为稀缺的战略投资品种。

建议关注在国内原奶价格企稳并有所反弹的情况下,国内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善带来的基本面复苏的投资机会。

同时虽然全面二胎实施之后,国内的婴幼儿奶粉的需求量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速,爆发式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在主题投资为主的市场环境下,可重点关注国内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贝因美、合生元等。

2、肉制品:

需求企稳,雨润逐渐式微、金锣问题频发,市场格局有望重塑

从宏观数据看,猪肉消费开始企稳,餐饮等数据改善良好(需求诚然较难精确测算,不过就2015年整体需求来看,Q2回升1.09%,

Q1

与Q3均同比持平,总体上2015年猪肉需求呈现筑底回升态势)。

从微观调研看,中秋节屠宰场走货同比显著上升,养殖户反应需求同比回升迹象明显。

从竞争格局看,雨润逐渐式微、大股东心不在食品业务,金锣食品安全问题频出,且肉制品集中度相对较低(主要为屠宰和低温肉制品领域),积极关注正在成长为综合性肉食航母的上海梅林,未来有望成为行业三甲,同时龙头双汇的市场地位及份额也有望得到持续强化和提升。

3、调味品:

增速下滑但仍相对高景气,市场竞争加剧有望提速行业整合步伐

前三季度调味品行业增速继续下滑至7.8%,但仍优于食品饮料其他子行业、相对高景气,且消行业费升级持续进行、量价齐升态势明显。

但短期内,我们认为可能让位于竞争格局的变化,通过终端渠道观察,调味品的竞争程度在加剧——几个标志性事件:

李锦记开始转向大众酱油消费领域(在商超的陈列和导购非常丰富),美味鲜、千禾、淘大等区域品牌全国化推进并在某些市场与海天形成直接交锋,珠江桥开始重视国内市场等等。

但同时调味品也集中度仍然较低的两个食品饮料子行业之一,CR5不足10%,在市场竞争程度加剧下,行业并购整合有望加速。

我们看到除了广中皇,龙头海天上市后的并购动作并不多,随着公司体量的不断增大,以及达到股权激励的业绩目标越来越难,其外延式拓展的需求和迫切性也在不断增加。

另外,中炬高新在得到前海人寿的资本支持下也有望加速外延发展。

4、啤酒:

低增速不改,关注两大巨头整合带来国内格局变化

低增速趋势不改,主力消费人群减少是主因。

延续我们在啤酒行业深度报告中对啤酒销量判断的观点:

主力消费人群萎缩,量增空间有限。

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啤酒产销量为3886.11万千升,同比下降约5%,国内啤酒消费量下滑幅度持续扩大,预测明年啤酒消费零无增长或低速增长的状态将持续,主要原因为:

(1)人口老龄化、主力消费群体减少;

(2)房地产开发完成额增速下滑,农民工减少带动啤酒销量下滑;(3)健康观念增强,酒精消费减少,欧美酒类消费路径显示啤酒消费量在年轻群体中减少;(4)以RTD为代表新潮酒精类饮料的临界替代等等。

两大整合加速行业拐点,短期聚焦啤酒格局变化。

2015年11月11日百威英博就收购SAB米勒达成正式协议,两大世界啤酒巨头整合有望改变国内行业啤酒格局,焦点在华润雪花股权处置。

我们认为华润雪花股权归属主要有四种可能:

(1)华润雪花49%股权全部归于百威英博;

(2)百威出售华润雪花股权或者国内其他啤酒资产;(3)华润雪花全盘接收米勒持有股份;(4)百威出售全部华润雪花股权;参考美国啤酒啤酒行业自由竞争市场到寡头垄断市场的成长经验,行业主导者有望加速行业拐点。

2016年将是百威英博整合米勒的关键期,短期内啤酒行业可持续聚焦国内啤酒格局变化。

5、预调酒:

仍处于高速成长期,期待市场蛋糕共同做大

2014年为国内预调酒行业的爆发期,销量同比增长140%,预计2015年增速相对回落,但仍处于高成长期,是增速最快的食品饮料子行业。

目前大家担心更多的是行业空间的问题(当前市场规模为60-70亿元),RIO市占率超过50%,在行业高速成长阶段这种市场格局略显畸形,不过随着青岛道格拉斯等更多专业玩家的加入,预调酒的市场蛋糕有望共同做大,消费者教育也不再困顿于一两家企业,只有这样我们认为类似于日本的预调酒发展路径(在整体酒类消费中占比达到5%)才有可能实现。

6、食用油:

健康油脂占比逐渐提升,两强格局不妨碍其他细分龙头崛起

在消费升级、健康化趋势下,健康油种越来越受到青睐,消费占比逐渐提升,看好玉米油、葵花籽油、橄榄油、芝麻油等新品类。

以玉米油为例,其在整体食用油中的消费量占比由2008年的不到1%提升至目前的3%左右,行业增速也远超食用油脂整体增速,预计未来3年仍将维持两位数增长。

从竞争格局来看,很多人担心食用油领域有金龙鱼和福临门两强,其他是否有生存空间(两者市占率超过60%)。

首先,行业空间足够大,食用油消费量高达2600万吨、规模接近2000亿元。

其次,我们看到也确实成长起来了如鲁花、西王、长寿花、多力等细分油种代表。

还是以玉米油为例,2012年金龙鱼、福临门纷纷强势介入高增长的玉米油行业,抢夺线上线下资源,引发价格战,导致整个行业竞争环境恶化。

目前做低价的小厂由于渠道没有利润空间开始慢慢退出,金龙鱼、福临门两大巨头的推广力度也逐渐减弱,玉米油行业竞争格局基

本成型,两强的介入反而做大了整个市场蛋糕。

由于金龙鱼、福临门

还是以大豆油为主力产品,且豆油消费量巨大,所以不可能放开手脚全力推广其他油种(实际上金龙鱼、福临门做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的时间更早)。

目前橄榄油、芝麻油、亚麻籽油等健康小油种领域还没有全国化的领导品牌,虽然这些油种消费量相对小,但由于吨价高,行业规模也都分别有100亿左右。

重点推荐西王食品,关注其在橄榄油、芝麻油等油种上的品类扩张,致力打造中国健康食用油第一品牌。

7、软饮料:

淡味不淡、健康相伴,继续看好近水饮料及近原味果汁饮料

软饮料经历了2000-2014年快速的发展,市场已趋于成熟,如2016年气温能够起来,行业将有所表现,否则,实现较好的增长(10%以上)比较困难。

我们认为2016年软饮料行业有几大趋势:

(1)含糖量高的产品继续难卖。

2015年含糖量高的食品总体销售偏悲观,饮料也不例外。

我们认为这是消费自然选择的结果,糖含量较高的饮品在2016年继续跑输饮料行业的概率较大。

包括:

碳酸饮料、低浓度果汁、冰红茶等。

(2)近水饮料以及包装水值得投资。

2015年统一的海之言和小茗同学大获全胜,可乐的水动乐和娃哈哈的C驱动也表现不俗,近水饮料总体表现较好,我们预计2016年近水饮料继续受追捧。

与此同时,随着消费的升级,饮用自来水的部分被包装水所替代(中国部分城市自来水水质较差),包装水将有较好的表现,尤其是水源较好的公司的产品。

如农夫山泉、昆仑山等。

(3)近“原味果汁”饮料兴起。

NFC概念的兴起绝非是概念,追求“原味果汁”是消费的大势所趋,味全的崛起、汇源100%果汁的30%增长都印证了追求健康的趣向。

我们认为果汁的消费是冲着果汁的营养去的,做足“营养”、少添加,才能赢得最终的认可。

8、速冻食品:

增速换挡已成定局,品类创新是长期看点

速冻米面食品单月产量持续负增长,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速仍无起色:

在经历了去年速冻米面食品单月产量的持续负增长之后,今年的单月产量仍处于同比下滑的状况,显示出需求端的持续低迷。

2015年7月到10月,速冻米面食品的单月产量已经连续4个月处于5%左右的同比下滑。

同时,速冻食品行业在收入和利润端的表现仍无起色,行业收入规模尚能维持10%以上的增速,利润仅有个位数的增长。

速冻食品市场规模和电冰箱等相关家电的普及率具有极大相关性,国内速冻食品行业增速换档,进入平稳增长期:

经历了前些年20%以上的增速之后,国内的速冻食品行业进入平稳增长期。

而通过研究日本速冻食品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速冻食品的重要驱动因素是电冰箱、微波炉等相关家电的普及率情况。

目前中国城镇居民的电冰箱普及率已经超过95%,行业进入稳定成长期的后半段,预计10%以下的消费量增速将会是常态,品类创新特别是加热即食型速冻食品的创新是未来核心驱动力。

品类创新是长期看点:

国内电冰箱的高普及率使得传统速冻水饺和汤圆等产品的增长弹性空间有限,而国内居民的微波炉普及率目前只有35%,

加热即食型的速冻产品有望成为速冻米面食品新的增长点。

以日本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后,乌冬面、肉饼、披萨等一系列加热即时型速冻米面食品大获欢迎。

建议关注创新能力突出的三全食品:

(1)品类创新:

三全食品研发能力突出,产品储备品种超过300个,且产品评审结果直接和激励政策挂钩。

公司有能力通过品类的不断丰富顺应销售趋势,打开收入的弹性空间,2015年3季度公司已经率先推出速冻牛排和披萨系列产品,市场反应值得进一步跟踪。

(2)模式创新:

作为传统食品制造企业拥抱互联网的典型代表,三全鲜食是三全在传统速冻食品主业基础上市场容量、商业模式和经营思维上的三重升级。

三全鲜食通过商业模式和经营思维的再改造,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餐饮外卖O2O模式,直接服务于白领午餐需求,切入万亿餐饮市场。

截至15年3季度,公司共投放约800台鲜食贩卖机,其中上海地区600台左右,北京地区200台左右。

目前三全鲜食已经建立起饿了么、XX外卖的产品合作,拓宽现有鲜食的销售渠道,综合现有的鲜食贩卖机渠道,我们估计现有盒饭的出售量在每天2-3

万盒之间。

对于三全鲜食来说,开

拓线下贩卖机的投放渠道、嫁接其他销售渠道资源,有望最终打造成开“内容+平台+体验”的布局餐桌场景的平台型电商。

三、寻找新机遇:

牛肉产业、茶叶电商、已爆发品类中的新公司

1、牛肉产业,空间巨大的蓝海市场、渐近的食品产业性机会

(1)行业空间确实大,竞争格局确实好

我们在深度报告中测算国内牛肉行业规模在5000亿左右,部分产业专家和上市公司认为有10000亿,我们认为不论是5千还是1万,国内牛肉行业空间巨大是非常确定的。

从竞争格局看,尚无全国化领导品牌(牛羊肉行业均无猪肉中类似于双汇的全国化领导品牌),且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竞争阶段,品牌化、冷鲜化都刚刚起步,目前规模最大的收入体量不过十几亿,未来空间和机会不言而喻;

(2)供不应求趋势将延续,价格有望维持坚挺

随着消费升级及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牛肉需求不断增加(两位数),但供给增长乏力甚至递减,国内牛肉价格从2008年的30元

/

公斤上升到目前的60元以上,上涨幅度超过一倍,我们认为未来牛肉价格仍将维持坚挺,从国际人均消费水平来看,中国牛肉消费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接近翻倍),而现在全球的牛肉都供不应求,因为都受限于肉牛较长的养殖周期;

(3)竞争成败在海外布局,“控制海外资源+国内具有品牌/渠道”模式我看行

制约国内牛肉企业发展壮大的原因在于牛源问题,禀赋差距决定了未来竞争成败在于海外布局(禀赋资源丰富、质优价廉),近期各路产业资本和上市公司争相抢购海外牛肉资源就是例证。

其中,我们认为“控制海外资源+国内具有品牌/渠道”的模式更具优势和潜力,一方面可解决进口牛肉杂乱无章的状态并享受品牌溢价,另一方面也更为熟知国内需求,可以进行有效的分体。

(4)关注需求旺盛、利润丰厚的牛下水产品,具有相关进口资质企业有望迎来盈利爆发

牛下水(牛肚、牛百叶、牛生肠等)欧美等国不吃,但国内对此需求旺盛、供不应求,以牛肚为例,近几年价格已从3万涨到12万/吨,目前整个进口的渠道环节利润率高达200%-300%。

牛羊下水进口需要许可证,资质具有一定壁垒,但当前走私相较牛肉更为严重,走私量为正关货的10倍之多,不过随着国家严厉打击未来将逐渐被正关货取代,具有相关进口资质企业有望迎来盈利爆发。

牛肉产业首推上海梅林(未来有望成为领军企业,详见我们深度报告《牛肉战略全面落地,肉类航母扬帆起航》),重点关注伊赛牛肉、得利斯,另外可关注天山生物、西部牧业、福成五丰。

2、茶叶大众化消费时代来临,茶叶电商有望复制坚果电商奇迹

茶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另外两个为咖啡和可可),不仅在具有深厚茶文化的亚洲和英国广受欢迎,在美国、俄罗斯、中东等地区同样盛行。

且茶是非常符合健康化趋势的消费品类,富含茶多酚、儿茶素以及多种矿物质和氨基酸,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六大保健食品中,茶被列在第一位。

中国是公认的茶叶发源地,茶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茶行业持续快速成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2005年超过印度后,始终位居第一)、茶叶消费国以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之一。

据中国茶叶协统计我国茶产业综合产值5000亿元,结合

Euromonitor数据,我们预计零售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Euromonitor统计2014年中国茶叶零售消费市场约584亿元,但由于其统计主要集中在现代通路,我们认为是低估了中国茶叶零售市场容量)。

中国是茶叶大国,但不是茶叶强国,有产品品牌,但没有知名的公司品牌(其中60%完全没有品牌),总体呈现“大行业小公司”的特点。

千亿市场、品牌化初期,下一个百亿市值公司诞生的行业。

茶叶有类无品的现状与中国茶行业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有密切的关系,以往国内茶叶的销售由各地茶叶公司主导(2010年中国茶叶行业百强排行榜中,排名前四的茶企都是传统做出口贸易国有茶企),茶叶的生产和销售有极强的地域性,产生的也只是地方品牌。

目前在茶叶行业内,尚没有出现任何一家市场占有率超过5%的品牌。

参考天福茗茶和谢裕大财务数据,品牌茶企毛利率约40-60%、净利率约10-15%。

按照1000亿元市场容量计算,如果一个茶企市占率5%,销售额50亿元、净利润5亿元,可以支撑100亿元以上市值规模。

庞大的市场空间、日益增长的需求与不成熟的产业之间的矛盾,正是投资的机会所在。

近几年各路资本纷纷逐鹿茶产业,IDG资本、启明创投、深创投、同创伟业等多家知名创投都在其中有所布局,华联综超、峨眉山A、康美药业、康恩贝等上市公司也纷纷将触角伸向茶产业。

限三公后市场趋于理性化,茶叶的大众消费时代来临。

在八项规定之前,茶叶市场实际上类似于白酒,送礼需求、越高档越好,在中央严令控制三公消费后,名优茶价格明显下降,大宗茶价格适度上升,从而全国名优茶产值增幅减缓、大宗茶增幅加快,产量上看大宗茶也是增速更快,目前大宗茶的产量和产值占比已经分别达到57%和34%。

另外,一个标志性事件——2015年4月普洱茶标杆企业大益发布针对流通价格、生产方向、渠道模式的“六点新政”,主要对于熟茶进行大幅降价(40%以上),引起广发关注,熟普是以日常品饮为基础的健康茶品,大益茶熟普大降价的政策表明厂家本身也清楚茶叶的普通日饮时代正在到来,也希望转向更健康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渠道上去。

坚果之后、茶叶待兴,品类属性决定茶叶电商有望复制坚果电商奇迹。

我们在中期策略中也曾指出,坚果等休闲食品和茶叶都是最容易被互联网改造的食品饮料子行业。

坚果之后,我们认为最有可能是茶叶,首先茶叶非常便于运输,其次目前国内茶叶产量供应是充足的,类似于三只松鼠、百草味的代加工模式可以适用,只需进行良好的品质控制和品牌运作。

品类属性决定了茶叶电商有望复制坚果电商奇迹。

但两者也有差别,即消费者属性,买坚果的大多是年轻人,而饮茶的多为中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