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4675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2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六章 学习策略.docx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第六章学习策略

第六章学习策略

[内容简介]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学会生存》):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就在于学习策略的获得和改进。

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学校开展和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的教学,是提高整个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章首先探讨了学习策略的涵义及其分类,接下来讨论了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最后阐述了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方面的问题。

   本章重点:

学习策略的涵义及其分类;认知策略中的知识获得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元认知策略的概念与结构,元学习能力及其培养;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成分与技巧等。

   本章难点:

知识获得策略、元认知策略、元学习能力等

一、学习策略的涵义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涵义

   学习策略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在布鲁纳1956年提出“认知策略”以后出现的。

但时至今日,学习策略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根据已有研究可归纳为以下三种观点:

(1)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杜菲,1982)。

(2)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过程和步骤(尼斯比特,1986)。

(3)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梅耶,1988)。

我们认为,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

   首先,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于学习策略范畴。

其次,学习策略不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方法的选择、组织和加工。

许多学习策略具有高度的一般性。

但学习策略又不能与具体的学习方法截然分开,要借助具体的学习方法表现出来。

再次,学习策略是调节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的高级认知能力,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会不会学的标志。

   当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三类:

1.陈述性知识。

是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如先乘除后加减,我国国土面积多大等。

2.程序性知识。

是个人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使用的一系列操作步骤或算法,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如运算法则、语法法则等,我们可以用这些规则来处理问题。

3.策略性知识。

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前两种知识去学习、组织、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例如,学习时如何有效组织,写作时如何拟定提纲,解决问题时如何明确思维等。

当代的学习观重视的是策略性知识的获得,因为只有在策略性知识的指导下,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才能更有效地被感知、理解、组织,才能更有效地用来解答问题。

诺曼(Norman)指出:

“我们仍需要总结出关于怎样学习、怎样组织、怎样解决问题的一般原则,然后设置一些传授这些一般原则的应用性课程,最后把这些一般性原则渗入到学生的各门学科中去。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许多学者对学习策略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较有代表性的有这样几种:

尼斯比特与舒克史密斯认为,学习策略包括以下六个因素:

(1)提问。

其功能是确定假设,建立目标和项目参量,寻求反馈以及联系任务等。

(2)计划。

其功能是决定策略及其实施一览表,精简项目或对问题进行分类,以及选择某些体力或脑力技能来解决问题。

(3)调控。

其功能是试图回答或发现最初的问题和意图。

(4)审核。

其功能是对活动和结果作出初步的评估。

(5)矫正。

其功能是再设计或再检查,包括矫正目标的设置。

(6)自检。

其功能是对活动和项目做最后的自我评价。

   温斯坦(Weinstein)认为学习策略包括:

(1)认知信息加工策略,如精细加工策略;

(2)积极学习策略,如应试策略;(3)辅助性策略,如处理焦虑;(4)元认知策略,如监控新信息的获得。

她与同事们所编制的学习策略量表包括这样十个分量表:

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应试策略、态度、动机、时间管理、专心、焦虑、学习辅助手段和自我测查。

   单瑟洛(Dansereau)认为,学习策略是由相互作用的两种成分组成的:

一种是基本策略(primarystrategies),被用来直接操作课本材料,如领会和记忆策略;一种是辅助性策略(supportstrateg-ies),被用来维持合适的进行学习的心理状态,如专心策略。

这两种策略还可以作进一步划分。

   迈克卡(Mckeachieetal.,1990)等人对学习策略的成分进行了总结。

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学习资源管理策略(resourcemanagementstrategies)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成功的学生使用这些策略帮助他们适应环境以及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具体见图6.1)

图6.1 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种类、层次繁多,不同学习策略可用于不同的问题和情境。

一、知识获得策略

二、问题解决策略

 

第二节认知策略

   加涅认为: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理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

”“根据我们对学习过程的描述……学习过程受内部执行控制过程的修正和调节,这些内部定向过程被称为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学习策略比认知策略所包含的范围更广。

认知策略在学习策略中起着核心的作用,认知策略的改进是学习策略改进的原因。

一、知识获得策略

   根据作用于信息加工过程的不同阶段,理解和保持知识的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制策略和组织策略。

复述策略作用于认知过程的初始阶段,即“选择”、“获得”阶段;精制策略主要作用于“选择”、“获得”与“构建”、“综合”之间的过渡阶段;组织策略作用于“构建”、“综合”阶段,即认知过程的深加工阶段。

(一)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为了在工作记忆中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组织的策略。

复述策略是对具体复述方法的选择、运用和调整,可根据“遗忘规律”来组织复述,使新学的材料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1.复习

   知识的保持离不开复习。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

“学而时习之。

”但如何复习,效果才好呢?

这就要根据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来制定策略。

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知,学习新材料20分钟后的遗忘率为42%,此后遗忘速度逐渐减慢,先多后少,据此我们可制定及时复习和分散复习的策略以巩固记忆。

   

(1)及时复习。

学习后必须及时复习,趁热打铁。

须知学习后在当天复习一刻钟比一星期后复习一小时效果更佳。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是根据无意义材料的记忆效果来反映遗忘的一般规律的,因此,记忆材料越是无意义也就越符合该曲线反映的规律,可见对意义不强的学习材料如外语单词、符号、公式等尤其需要及时复习。

还须注意,及时复习不等于即时复习(如刚下课就复习)。

一般来说,根据“与记忆有关的因素”的介绍,每天晚上睡觉前一刻钟将当天学习的重要内容回顾一下,效果较好。

   

(2)分散复习。

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及时复习后仍会遗忘,因此还需要不断地定时复习。

以前有人介绍学习外语的经验是背外语词典,记住一页就撕掉一页,实际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当时记住了的并不能保证今后永远都记住,对于学外语更是如此。

   研究表明,定时复习时,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

即一次复习两小时,不如分为四次,每次复习半小时效果更好。

随着复习次数的增加,复习时间的间隔应逐步延长,每次复习的时间可逐次缩短。

   (3)多种形式复习。

要使知识达到熟练的程度,唯一的方法就是反复练习。

但如果只用一种方式反复练习,则显得单调,会使人感到厌烦,因此最好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去练习相同的内容。

这样做不仅使人感到新鲜,复习时更持久专心,而且有利于从多种角度全面理解知识内容。

   以复习英语生词为例,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复习:

朗读法,抄写法,默写法,看中文词回忆英文词,看英文词回忆中文词,结合句子记单词,运用单词自己造一个句子,同学互考互问等等。

所有学科的所有知识的复习,都应创设多种复习方式,才能获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4)过度复习。

记忆某些项目,如果刚刚能背诵就停止学习,记忆效果一般不会太好。

应该在完全记忆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是一种防止遗忘的措施。

例如,学习某种材料,四遍后就能记住并正确回忆。

为了巩固记忆,又多学了两遍,这两遍就是过度学习,其过度量为50%。

一般过度学习量保持在超过50%-100%为好。

2.试图回忆

   许多人复习时习惯于一遍又一遍地背,实际上这是一种少慢差费的复习方式。

研究表明,试图回忆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式。

试图回忆即在阅读材料几遍后,就掩卷而思,尝试背诵或默写,实在回忆不起的地方再重复阅读,再掩卷尝试背诵或默写,如此反复循环,直到记牢为止。

一般来说,将全部练习时间的60%-80%用来试图回忆,20%-40%的时间用来诵读效果较佳。

这种方法之所以能提高复习效果,主要是自我参与程度高、充分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反馈,促使注意力集中于未记住的部分,避免了反复阅读平均使用力量和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

3.过电影

   过电影就是把所学某一门知识的主要内容和难点在脑中逐一闪现,全部连贯起来回忆一遍。

若能顺利、清晰地过完电影,则说明掌握的知识较牢固。

若过电影卡壳或若隐若现,则说明这些知识有待进一步复习。

若在考试之前,以过电影方式进行心理彩排,不仅可自我考察学习的效果,而且顺利地过完电影,成竹在胸,有助于增强信心。

过电影通常是进行阶段复习或总复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4.多种感官协同记忆

   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

一个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在实验中要求三组学生记住10张画的内容。

第一组只是听别人说画上的内容,第二组只是看那10张画的内容,第三组边听边看。

结果第一组记住的最少,只有60%;第二组记住70%;第三组记住最多,达89%。

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可以加深大脑的印象,可以更多地在大脑中留下回忆线索,从而提高回忆的百分比。

(二)精制策略

   精制即“精心制作”(elaboration),是为了使人们更好地记忆正在学习的东西而做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者发生(莱文,Lel

in)。

精制策略作为一种深加工策略,是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策略,可以十分有效地提高记忆效果。

辨别是否是精制有两个标准:

(1)精制必须是学生自己产生的;

(2)精制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联。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引加涅等人(1984)设计的要求对精制(E)与非精制(NE)进行辨别练习中的几个例子来分析讨论:

   例一,一个学生读到“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

   分析:

这不是精制。

因为他并没有进行精制,而只是简单的复述。

   例二,小明读到“哥伦布是西班牙人,1492年航海到了美洲”,他想记住此事,于是便想:

“哥伦布很可能是由东而西到美洲的,因而这是从西班牙到美洲的最短航线”。

   分析:

这是精制。

这是由学生自己产生的,并将其原有的地理知识与这一新知识联系起来了。

   例三,小斌读到“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他是西班牙人”,而后又想:

“哥伦布平时爱吃什么呢?

   分析:

这显然不是精制。

尽管它是由学生自己产生的,但与教学内容毫无关联。

   例四,小红听见算术老师讲:

“做分数除法,先颠倒除数,然后再相乘。

”然后又听老师说:

“记住,除数就是用来除的那个数。

分析:

这不是小红的精制,而是老师的精制。

   例五,小强听见算术老师说:

“做分数除法,先颠倒除数,然后再相乘。

”他想:

“这又是一个做分数运算题的原则,在分数乘法里,不颠倒乘数,相乘就行了。

   分析;这是精制。

它不仅与教学内容有关,而且学生应用已有的分数乘法知识来学习分数除法的内容。

   例六,一个学生听见物理老师说:

“分子在气体中比在液体中相隔更远,所以气体比液体轻。

”该学生就想到:

“这好像编织疏松毛织物要比同样毛线而编织紧密的衣物来得轻。

   分析:

这是精制。

它与教学内容有关,并且该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这一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了。

   基本的精细加工的策略包括以下几种:

   1.位置记忆法(localmethod)

   使用位置记忆法,就是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确定一条明确的路线,在这条路线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

然后将所要记的项目全都视觉化,并按顺序和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联系起来。

回忆时,按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提取所记的项目。

例如,想象在校园里从宿舍到商店的路,路上有书店、邮局、招待所、水房和食堂。

现在所要记的项目为奶粉、黄河、面包、啤酒、香蕉,在所记项目和特定位置之间可以进行如下的联想:

在书店里到处都弥漫着奶粉,书本上都沾满了奶粉;在邮局里人们全用黄油贴邮票;所有的沙发等家具全是面包制成的;水房里水龙头流出热气腾腾的啤酒;食堂改在舞厅,香蕉式的人们正翩翩起舞。

这种联想越奇特越好。

回忆时,只要按路线上的各特定位置提取所记项目就行了。

位置记忆法对于记忆有顺序的系列项目特别有用。

古代罗马元老院的政治家们常常用此法记住自己演说的要点。

他们常常在自己的身体上、房间里确定出许多特定的点来加以利用。

   2.首字联词法(acronyms)

   这种方法是利用每个词的第一个字形成一个缩写。

比如计算机BASIC程序语言就是Beginner'sAll-purposeSymbolicInstructionCode(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代码)各词首字母的联词。

又如,学习策略系统图中用MURDER来表示与心境设置(M)、理解(U)、回忆(R)、消化(D)、扩展(E)以及复查(R)等一系列基本策略。

此外,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句子记忆术,利用记忆中每个术语的第一个字母作为一个句子中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我们常常采用一些歌谣口诀来帮助记忆,常常使用一些简语来帮助记忆。

   3.限定词法(peg-wordmethod)

   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亦很有帮助。

早年威廉·詹姆士(W.James)曾用比喻来说明联想可有助于学习记忆。

他将联想比成钓鱼的钩子,可以将新的知识,像在水中的鱼一样,用钩子钓起来,挂在一起,就可以在学生的记忆系统中保留不忘。

确实很有道理。

   有一次,欧洲有一个旅行团到了美国纽约,住在大中心区的一个宾馆里。

出外游览之后回寓,大家都忘了门牌号码,正在着急时,其中有一个科学家记得是2449号,因为这个数就是6的平方根只少一个小数点。

这就是联想便利于记忆的证明。

所以教师可鼓励学生在阅读时,运用联想使新旧知识联系,融会贯通,这对于学习、记忆与保留,都有好的促进作用。

在记忆电话号码、门牌号时,这种方法行之有效。

   4.关键词法(key-wordmethod)

   这种方法就是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

例如,英文单词“Tiger”可以联想成“泰山上一只虎”。

这种方法在教外语词汇时非常有用。

现有研究表明,这种记忆术也同样适用于其他信息的学习,如省首府名、阅读理解、地理信息等。

   5.视觉想象

   许多有力的记忆术的基础都是通过形成心理想象来帮助人们对联系的记忆。

如前面所说的位置记忆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视觉联想法,利用了心理表象。

心理想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记忆辅助手段,其他如关键词法、限定词法都利用了视觉表象。

联想时,想象越奇特而又合理,记忆就越牢。

比如可以使用夸张、动态、奇异的手段进行联想。

例如,可以将“飞机-箱子”想象为“飞机穿过箱子”,“桔子-狗”可以想象为“一个比狗还大的桔子砸中了一条狗”,将“计算器-书”想象成“计算器印在书的封皮上”等。

想象越奇特,加工就越深入越细致。

有一种用想象来增强记忆的古老方法,就是创造一个故事,将所有要记的信息编在一起,例如,人们一直在用希腊有关星的神话来帮助回忆星的名字。

   6.寻找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信息的多余性

   在所学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是精细加工的基础,这意味着要对所记项目进行意义识记,寻找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卡图纳(G.Katona)曾做过这样的研究,他以数字为学习材料对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作了对比实验,下面两行数字,就是实验的材料。

                 581212192226

                 293336404347

   被试分成两组,一组为意义识记,主试告诉这组被试,这些数字是有组织规则的,努力找出规则来记忆;另一组为机械识记,主试告诉这组被试,学习这些数字的最好方法,就是以三个数为一组来记。

这两组在学完后半小时,受同样的测验,结果是意义识记组保持量为38%,机械识记组保持33%。

但在三周后进行第二次测验,意义识记组保留23%,机械识记组保持量为0%。

这表明,意义识记有助于长时记忆。

在学习时,我们不要孤立地去记东西,而要找出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样即使所学信息部分遗忘了,也可以利用信息之间的关系推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信息的多余性,利用信息的多余性,提取信息的线索和通道会更多一些。

   以上所述都是一些基本的精细加工策略,对于比较复杂的课文学习,精细加工策略有说出大意、总结、建立类比、用自己的话作笔记、解释、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等。

这就意味着给所学的信息添加更多的东西,如提供细节、给出例子、和其他问题产生联系或从材料中作出某种推论,这些额外的信息将使所学信息意义更丰富,更容易记忆。

例如,有的学习者在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就会这样对这一信息进行思考:

这一新信息意味着什么?

与课文中的其他信息以及以前所学的信息有什么联系?

他还可能用例子来说明这种新知识。

比如,在编码“瑞士在国际关系中是一个政治中立的国家”这一信息时,优秀的学习者把这一信息和瑞士几个世纪来从未卷入战争的历史联系起来,并且可能由中立关系推论出瑞士作为世界银行的角色。

总之,和逐字逐句学习材料的学生相比之下,那些能在学习时进行精细加工的学生一般能更好地理解信息,在必要时能更好地回忆概念,因此,学习时要让学生使用一些精细加工策略。

(三)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的目的在于建构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

   斯普林(C.Spiring,1983)发现,成功的大学生比不成功的大学生更善于运用组织策略。

桑狄克和史塔斯(P.W.Thorndyke&C.Stasz,1980)在其地图学习的研究中也发现,好的学习者更有可能使用组织策略。

   组织信息的方法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1.聚类组织法

   聚类组织法也叫归纳法,是一种按照材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的方法。

聚类(即类别群集)最早由鲍斯菲尔德(Bousf-ield,1953)提出,他在实验中,以随机的方式向被试呈现包括类别的词,发现被试倾向予以群集的方式回忆属于一个特定类别的词。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对含有不同类型且随意排列的词组,先“聚类”,并按类别来回忆,可以提高回忆效果。

一些人(Cafer,1967;Puff,1970)的研究表明,被试在回忆有类的包含关系的词表时,确实进行了类的群集,并且被试的回忆成绩,显然比记忆一个同样长度却没有明显的类的包含关系的词表的那些被试要好。

聚类法有利于学习者将新学知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种结构,因此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

   在学校学习中,运用聚类来输入、回忆信息是很常见的。

例如,在学习我国30个行政区域的名称时,可把30个省份按地区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东、华南(另加台湾)七个大区来记。

   2.概括组织法

   概括组织法指以摒弃枝节、提取要义的方式组织信息。

概括是一种重要的组织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何概括?

布朗和戴曾把概括归纳为五条原则。

这五条原则从易到难可排列为:

①略去枝节,指概括时省略不那么重要的材料。

②删掉多余,指已涉及过的内容不再重复,尽管前后在形式上稍有不同,也应如此。

③代以上位,代以上位有两种情况:

一是以一个类的标记去总括属概念,如以花代替“水仙”、“玫瑰”、“牡丹”;二是用一个更一般的行动(如“小红起床”)去代替一系列的具体行动(“小红止住闹钟声,手脚一蹬,便一骨碌下了床”)。

④择取要义,指找出一个主题句。

⑤自述要义,指对无现成主题句的段落,在阅读之后构思出一个主题或中心思想。

择取要义和自述要义是更高级的概括,需要更高的概括水平。

   根据概括的方式不同,概括可分为纲要法和网络法。

   

(1)纲要法,是一种提取材料要义、组织纲目要点的方法。

通常说“纲举目张”,意即只要抓住拴系鱼网的绳子(纲),用力一撒(举),整个鱼网(目)就有条不紊地张开了。

学习也是如此,只要抓住了纲目要点,整个材料也就心中有数了。

这是因为一篇材料不仅有主题、主要观点,往往还有大量的说明与例证,而大量的说明与例证只是为了增强观点的说服力或帮助读者理解主题,因此读者只要掌握就可减少记忆负担,也利于抓住材料的精髓。

   

(2)网络法,是指以树状式连线方式表示材料种属关系的一种组织方法。

如一篇描写《绿》的短文,运用网络法,可编制出如下网络(图6.2):

图6.2 网络法示意图

   这样一篇写《绿》的具体要点就一清二楚了。

   使用网络法的关键步骤是确定材料的种属关系。

首先应找准种概念(如图中的“绿”),然后按层次依次确定属概念。

在具有明显种属关系的材料中,运用网络法提取要点,逻辑关系特别清楚明了,便于理解与记忆。

   会使用概括组织法是优生的基本特征。

如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通过12年的实验研究发现,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善于摆脱具体内容、数字、情节的干扰,他们所记住的内容是问题的一般结构与特征;反之,能力差的学生很难摆脱问题的具体内容,他们每解完一题,留下的印象常常只是题目中讲的具体情节、数字或内容。

而一般学生在学习中无自己组织材料的习惯,往往按材料本身的编排顺序逐字逐句背诵或理解,或者按老师的现有归纳复习。

因此,培养学生自己概括组织信息的能力应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问题解决策略

   学生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

怎样解决问题,说到底,其实就是应用什么策略,什么样的方法、手段使问题得到解决。

解决问题是通过搜索,选择算子,运用算子改变问题空间,最后达到目标的过程。

(一)算法式与启发式

   解决问题中的搜索有两种基本策略:

算法式与启发式。

算法是指解题的一种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

算法式就是把规则指明的所有可能达到目标的步骤全部列出,逐个地尝试所有可能步骤,以求得到解决的一种解题策略。

启发式是指人们凭借已有的经验,有选择地对问题空间进行搜索,借此找出一个相应的策略,较快地解决问题。

例如,某A请本单位到某市出差的同事B代为看望在某市的朋友C,但B将C的通信地址和电话号码等资料遗失了,只知道C的姓名以及职业是教师。

为了不负朋友之托,B一定要找到C,转告A的问候。

如何找到C呢?

有两种方法:

其一,找某市所有街道住户逐一查问;其二,根据C是教师的线索,可分别到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和小学查找。

前者为算法式,依此可找到朋友,但费时费力。

后者为启发式,根据C的职业,选择查找的方式,此法较为方便、省时。

启发式解题策略是人类解题的可行途径。

(二)手段-目的分析法

   这一方法是把大目标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