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909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生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寄生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寄生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寄生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寄生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寄生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寄生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寄生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寄生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寄生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寄生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寄生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寄生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寄生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寄生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寄生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寄生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寄生虫答案.docx

《寄生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寄生虫答案.docx

寄生虫答案

第一章总论

一、A型题

1.E2.C3.B4.D5.B6.A7.B8.B9.A

二、X型题

1.ABC2.CDE3.ABDE4.BCD5.ABC6.ABCDE7.ABE8.CDE9.ACE

三、填空题

1.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方法、流行规律与防治措施

2.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锥虫病

3.共生

4.共栖

5.从中获利生物、受到损害生物

6.专性寄生虫

7.寄生在宿主体表的寄生虫

8.寄生在宿主体内的寄生虫

9.形态学生理和生物化学

10.免疫反应、先天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11.免疫学

12.消除寄生虫、患寄生虫病、呈带虫状态

13.生物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14.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预防感染

15.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16.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7.某些蠕虫、某些血内原虫

18.皮肤、内脏

19.保虫宿主

四、问答题

1.寄生虫经多种途径感染宿主后,其抗原物质可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可清除或杀伤宿主体内的寄生虫,或抑制寄生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并对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研究抗寄生虫的获得性免疫在鉴定寄生虫种株、了解寄生虫致病、免疫学诊断、寄生虫病流行病学和防治,以及研制抗寄生虫感染的疫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寄生虫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发育的整个过程。

即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及宿主转换的全部过程。

寄生虫完成生活史需要有适宜宿主和外界环境条件,包括寄生虫的感染阶段侵入宿主,在宿主体内移行、寄生、离开宿主的方式以及所需的各种宿主,或传播媒介等。

蠕虫的生活史包括自卵经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依是否需中间宿主分为两大类型:

在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的为直接型,其虫卵在外界适宜的环境中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虫卵或幼虫,经口或皮肤侵入终宿主,发育为成虫,此类蠕虫称土源性蠕虫,肠道线虫多属此类蠕虫。

发育过程需要中间宿主的为间接型,其幼虫需在1个或1个以上的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再感染终宿主,此类蠕虫称生物源性蠕虫,吸虫、棘头虫、大部分绦虫、组织内线虫多属此类。

3.

(1)夺取营养:

寄生虫从宿主获取营养,可通过夺取营养物质致宿主营养损耗,抵抗力降低,如蛔虫和某些绦虫。

(2)机械性损伤:

寄生虫在其寄生局部造成阻塞、压迫及其它物理损害,如囊尾蚴和棘球蚴压迫组织,蛔虫阻塞胆管,钩虫的钩齿或板齿致肠粘膜损伤。

(3)毒性作用与过敏反应:

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及代谢产物可对宿主产生化学刺激或诱发超敏反应,前者如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分泌溶组织酶致肠粘膜形成溃疡,后者如血吸虫虫卵可溶性抗原引起虫卵肉芽肿形成肝、肠病变。

4.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可概括为三方面:

(1)自然因素:

地理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雨量等自然因素可通过影响寄生虫生活史中在外环境的发育及影响相应的生物如中间宿主和媒介昆虫的生态,而直接或间接对寄生虫病流行产生重要影响。

(2)生物因素:

寄生虫发育所涉及的储蓄宿主、中间宿主、媒介昆虫或媒介植物,甚至包括这些生物的天敌和致病微生物,构成了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复杂生态系统。

广义言之生物因素亦可被视为自然因素。

(3)社会因素:

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卫生水平;以及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寄生虫病流行;另外对寄生虫病流行的人为介入,如防治工作的开展,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5.寄生虫病作为病原生物所致的一类疾病,其流行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寄生虫病患者、带虫者及保虫宿主构成寄生虫病的传染源;广义地说还包括有感染阶段的寄生虫病原存在的外环境。

但有些寄生虫感染的早期尚不构成传染源,如疟疾患者在血中配子体出现之前;也有些在晚期不再排出病原体,如晚期血吸虫病等。

(2)传播途径:

指感染阶段的寄生虫病原侵人人体的途径。

人体感染寄生虫病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

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经媒介昆虫感染、经接触感染、经胎盘感染。

除以上较常见的感染方式以外,尚有其它一些途径致寄生虫感染,如输血感染、吸入感染、自体感染等。

(3)易感人群:

一般说来,人对人体寄生虫普遍易感,而一些特定人群,如儿童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即以前未曾接触该病原的人群尤其易感。

6.

(1)地方性:

受地理环境和中间宿主及媒介昆虫等因素的影响,寄生虫病有明显地域性,多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如由于有中间宿主钉螺存在等因素,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区;西北高寒地区因外界环境不适宜钩蚴发育,而无钩虫病流行。

(2)季节性:

与寄生虫生活史中存在外环境发育和中间宿主及媒介昆虫体内发育过程有关,如蚊媒传播的疟疾与蚊的季节消长呈相关关系;肠道线虫虫卵在气温适合的季节能较快发育至感染期。

7.寄生虫的生活史因虫种而异各具特点,影响流行的因素多种多样,因而必须根据每种寄生虫病的流行特征采取防治措施,从一个或多个环节中止流行,从而控制或消灭寄生虫病。

(1)控制传染源可通过治疗患者、普查普治带虫者,查治或适当处理保虫宿主,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针对各种寄生虫病传播的不同途径,采取综合措施,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加强粪便和水源管理,消灭及控制媒介节肢动物和中间宿主。

(3)保护易感者对流行的特定易感群体和个体以及初进入流行区的来自非流行区人群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如应用防护用品和驱避剂及预防服药并进行寄生虫病防治的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

第二章消化道寄生虫

一、A选题答案

1.D2.C3.E4.D5.C6.B7.A8.E9.D10.B11.A12.E13.C14.B15.C16.E17.A18.B19.D20.C21.A22.B23.E24.D25.C26.E27.D28.E29.C30.D31.E32.E33.A34.E35.E36.D37.E38.B39.C40.D41.C42.A43.A44.E45.A46.E47.A48.E49.D50.C51.C52.A53.E54.E55.D56.D57.C58.C59.A60.C61.E62.A63.E64.A65.E66.C67.D68.B69.A70.C71.B72.E73.E74.C75.D76.D77.A78.C79.A80.A81.D82.D83.A84.D85.B86.B87.E88.B89.E90.A91.A92.A93.D94.B95.A96.E97.D98.A99.A100.E101.C102.C103.E104.C105.B106.D107.C108.E109.E110.B111.C112.A113.C114.A115.E116.C117.C118.D119.B120.D121.D122.A123.B124.E125.B126.D127.B128.C129.B130.E131.A132.A133.E

二、填充题答案

1.消化道

2.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微小膜壳绦虫。

3.1000~2000,头节(方形,四个吸盘),成节(卵巢分2叶),孕节(子宫侧枝15~30枝)

4.猪囊尾蚴,皮下,肌肉,脑,眼底,猪囊尾蚴病

5.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微小膜壳绦虫。

6.肛门,肛门拭子

7.头节、颈节、幼节、成节、孕节

8.圆球形,吸盘,小钩

9.链状带绦虫囊尾蚴,带绦虫卵

10.4~8m,4个吸盘,15~30枝、

11.小肠,牛囊尾蚴

12.自体内重复感染,自体外重复感染,异体感染

13.皮下包块活组织检查

14.中间宿主

15.虫卵,似囊尾蚴,重复感染

16.成虫

17.虫卵

18.虫卵,经口

19.微小膜壳绦虫

20.小肠

21.有4个吸盘,1个可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1圈20~30个小钩

22.虫卵,似囊尾蚴,微小膜壳绦虫

23.小肠,半消化食物,24

24.受精卵,未受精卵,受精,半月形空隙

25.蛔甙,屈光

26.成虫

27.高于,高于

28.虫卵,幼虫,成虫

29.卷曲,交合刺

30.异位,胆道蛔虫症,蛔虫性阑尾炎,肠穿孔

31.移位、发育、蜕皮,移位、滞留

32.头翼,咽管球

33.睡眠,肛周,6,1,感染期

34.肠内容物,2~4

35.透明胶带法或棉签拭子法,晨起解便前

36.高于,高于

37.蛲虫,产卵

38.马鞭,细长

39.纺锤,黄褐,透明

40.1~3,3~5

41.盲肠

42.感染期卵

43.小肠上段,血液

44.弯曲,口囊,钩,板

45.交合伞,辐肋,交合刺

二、填充题答案

46.C,口囊,2,钩

47.杆状,丝状

48.丝状蚴,经皮肤钻入

49.肺损伤,钩蚴性皮炎

50.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美洲板口线虫

51.皮肤,口,皮

52.慢性失血,缺铁,血红蛋白合成发生障碍

53.饱和盐水浮聚法,钩蚴培养

54.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美洲板口线虫

55.贫血,异嗜症

56.小肠,口囊

57.虫卵,棘头蚴,棘头体,感染性棘头体,成虫

58.小肠,非正常

59.小肠,肠吸虫,猪,广种水生植物

60.水红菱,荸荠,中间宿主(传播媒介)

61.溶组织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哈氏内阿米巴,布氏嗜碘阿米巴,微小内蜒阿米巴

62.细胞核,拟染色体,糖原泡

63.拟染色体,糖原泡

64.包囊,带囊者,慢性患者

65.肠腔内滋养体,组织内滋养体

66.滋养体

67.核仁,核周染粒

68.核,拟染色体,糖原泡

69.死亡,无传播意义

70.滋养体

71.肠阿米巴病(阿米巴痢疾)

72.间歇

73.世界性,卫生状况

74.溶组织内阿米巴

75.肠腔共栖,组织致病

76.外质,内质,伪足运动

77.滋养体,囊前期,包囊,囊后期

78.红细胞

79.梨,吸器

80.前侧鞭毛,后侧鞭毛,腹侧鞭毛,尾鞭毛

81.椭圆,核,轴柱和鞭毛

82.四核包囊,口

83.2,4

84.胆囊炎,胆管炎

85.旅游者腹泻

86.生理盐水涂片法

87.包囊,带虫者,慢性患者

88.卫生状况

89.消化道上皮

90.改良抗酸染色法,包囊

91.腹泻

92.传染源

93.滋养体,包囊

94.机械作用,透明质酸酶作用 

三、问答题答案

1.

(1)首先要询问病史,①患者是否继发囊虫病的出现,②是否吃过米猪肉,时间长短,体表有无囊虫结节。

因绦虫病可继发于囊虫病。

是否同时有囊虫病存在很重要。

(2)查患者是否有排孕节现象,对检获的孕节,要从子宫侧枝数目来确诊,侧枝13枝以下者为猪绦虫病。

(3)绦虫患者一般不采用粪便查卵法,因其阳性率太低。

即使发现了虫卵,对链状带绦虫卵、肥胖带绦虫卵、细粒棘球绦虫卵难以区别,所以应根据头节、成节、孕节的形态特征确诊。

2.

(1)猪囊虫病确诊后,应检查患者是否有绦虫病,若有应先驱绦,后灭囊。

因为囊虫病的感染有①自体内感染:

患者肠内有链状带绦虫成虫寄生,可致消化功能紊乱,胃肠逆蠕动,将脱落的孕节或虫卵返入胃内,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六钩蚴孵出并侵入肠壁血管,随血循到皮下、肌肉、脑、眼等组织寄生,形成囊虫结节。

②自体外感染:

猪带绦虫病患者排出的虫卵可通过肛门-手-口途径,或虫卵污染食物,被误食而感染。

所以,囊虫病确诊后应分析其感染原因,如为自体内感染,则应先驱除绦虫,以免继发感染猪囊虫病。

(2)脑囊虫病应住院治疗,以免发生脑疝等症状。

3.链状带绦虫对人的危害大。

这是由于链状带绦虫不仅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而且其囊尾蚴能够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寄生,特别是寄生在一些重要的组织、器官,如脑、眼的囊尾蚴可引起严重的损害。

肥胖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囊尾蚴不寄生于人体,因此肥胖带绦虫对人的危害小。

此外,链状带绦虫和肥胖带绦虫寄生于人小肠均可引起肠黏膜的损伤,由于链状带绦虫的头节上有顶突和小钩,对肠黏膜的损伤较大,故链状带绦虫引起的消化道症状较为明显。

4.猪带绦虫病的患者易于出现囊虫病,这是由于:

①自体内感染:

即呕吐时孕节反流到胃中感染。

②自体外感染:

患者因不良卫生习惯,误食自己排出的虫卵。

因猪带绦虫病患者可导致患者本身及他人患囊虫病,并可感染猪造成猪带绦虫的流行,因此猪带绦虫病患者应及时治疗。

5.链状带绦虫的感染阶段囊尾蚴。

感染方式为经口感染。

人食入生的半生的含链状带绦虫囊尾蚴的“米猪肉”后,囊尾蚴在人小肠受胆汁刺激作用而翻出头节,附着于肠壁寄生,约经2~3个月发育至成虫并排出孕节。

预防:

(1)改进不良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切生、熟食的菜板和刀具要分开,饭前便后要洗手。

(2)加强粪便管理,改进养猪方法,提倡圈养。

并加强猪肉的检疫。

(3)治疗患者,吡喹酮可治疗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

6.人也可作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感染阶段为虫卵,感染方式有①自体内感染:

即成虫脱落的孕节或虫卵可随肠逆蠕动返流至胃,再至十二指肠中引起患者的感染,这种自体内感染是主要的感染方式;②自体外感染:

患者误食自己排出的虫卵而受感染;③异体感染:

患者误食了他人排出的虫卵受感染。

虫卵在人肠内孵出六钩蚴,六钩蚴钻入肠壁,随血流到达全身,发育为囊尾蚴,引起囊尾蚴病。

预防:

(1)囊尾蚴的感染与猪带绦虫病患者自体内感染关系最为密切,故一定注意避免患者恶心、呕吐造成的肠道逆蠕动现象。

(2)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不良误食虫卵也是重要原因,所以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7.链状带绦虫与肥胖带绦虫的异同点有:

①成虫均寄生于人的小肠,人是这两种绦虫的唯一终宿主。

②链状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为人和猪,肥胖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仅为牛。

③链状带绦虫的感染阶段有2个,即虫卵和囊尾蚴,人食入虫卵导致囊虫病,食入囊尾蚴导致猪带绦虫病。

肥胖带绦虫的感染阶段为囊尾蚴,人食入牛囊尾蚴可患牛带绦虫病。

8.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相似,都呈圆球形,胚膜上有放射状条纹,内含六钩蚴。

这些虫卵在显微镜下不易鉴别。

猪带绦虫病和牛带绦虫病患者的肠道有成虫寄生,孕节中的虫卵可随粪便排出。

因此,如果在患者的粪便中发现有带绦虫卵,可考虑患者患有猪带绦虫病或牛带绦虫病,但还需查孕节的子宫侧枝数或头节才能确诊是哪种绦虫的感染。

细粒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在犬、狼体内而不寄生于人体,因此,人的粪便中不会出现细粒棘球绦虫卵。

9.询问患者有无排出节片以及生食猪肉的经历有助于诊断,但确诊取决于查见孕节或虫卵等。

检查包括①检查孕节:

用两张载玻片夹压孕节,计数子宫分支数,即可鉴别虫种;②检查虫卵:

只有孕节片破裂,虫卵散出,粪便中才有虫卵,故在粪便中较少查见虫卵。

有时虫卵可粘附在肛门周围,故可用透明胶纸法或肛门拭子法查虫卵。

由于不能区别猪带绦虫与牛带绦虫卵,对查见虫卵者,只能诊断为带绦虫病。

③驱虫查头节:

查见绦虫头节可以鉴定虫种,确定驱虫效果。

10.囊尾蚴病的诊断标准以往很不统一,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国内确诊囊尾蚴病统一标准应该是①经活检证实皮下、肌肉或眼囊尾蚴者可以诊断为囊尾蚴病;②在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排除了其他与之鉴别的疾病(尤其是棘球蚴病),并且免疫学检查阳性(血和脑脊液囊尾蚴IgG抗体同时检测均为阳性,或用两种血清学检查方法检查IgG抗体均为阳性)情况下,头颅CT(或MRI)影像显示囊尾蚴者或患者来自绦虫/囊尾蚴病流行区并有排绦虫节片或食“米猪肉”史者,可以诊断为囊尾蚴病;③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且头颅CT或MRI影象显示囊尾蚴的情况下,患者来自绦虫/囊尾蚴病流行区并有排绦虫节片或食“米猪肉”史者,可以诊断为囊尾蚴病。

11.脑囊尾蚴病危害最大,临床症状复杂,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精神症状为三大主要症状。

临床类型可分为癫痫型、颅内压增高型、脑膜脑炎型、精神障碍型和脑室型。

12.若虫体只有部分排出,可以让患者温水坐浴,使虫体全部自然缓慢排出,切勿用力拉扯,以免虫体前端断留在肠内。

应留取24小时粪便,仔细淘洗检查有无头节以确定疗效。

若未能检获头节,应该加强随访,在治疗后3~4个月内未再发现节片和虫卵才可视为治愈。

13.眼囊尾蚴病唯一合理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摘取虫体,如临床需要,可手术后用药治疗。

眼内囊尾蚴存活时,一般患者尚能忍受。

若待虫体死亡,虫体的分解物可产生强烈刺激,造成眼内组织变性,导致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落,视神经萎缩,并发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细菌性眼内炎等终致眼球萎缩而失明,最后不得不摘除整个眼球。

14.绦虫成虫缺乏消化道,靠体壁吸收营养。

成虫生活在宿主肠道内,直接浸浴在宿主半消化的食物中。

皮层通过扩散和主动运输等方式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带有尖棘的体表微毛既有固着作用,又增加了吸收面积,大大提高了营养吸收效能。

皮层胞质区的大量空泡具有对营养物质的胞饮作用和运输作用。

头节上的顶突能穿入宿主的肠腺,摄取黏液和细胞碎片以及其他营养颗粒。

15.猪带绦虫成虫寄生于小肠上段,头节深埋于肠黏膜内,孕节常单独或5~6节相连地从链体脱落,随粪便排出,脱离虫体的孕节,仍具有一定的活动力,可因受挤压节片破裂而使虫卵散出。

16.猪带绦虫我国平均感染率为0.11‰,黑龙江的感染率最高(1.44‰)。

结合各地囊尾蚴病的调查报告可以推测除江西、湖南外,其他省(市、自治区)可能都有猪带绦虫感染的发生和流行,其中以云南、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省较多见。

在猪带绦虫病发生多的地方,猪和人的囊尾蚴感染率均高,患者多为青壮年。

猪的饲养与管理方法不当和人们生食或半生食猪肉的不良习惯是造成猪带绦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散发病例地区,多属半生食猪肉或囊尾蚴污染食物而引起感染。

囊尾蚴的感染与猪带绦虫病患者自体内感染有关,但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不良误食虫卵也是重要原因。

17.致病情况和猪带绦虫成虫相似,症状多不明显,仅有腹部不适、腹痛或体重减轻等表现。

偶有肠梗阻或阑尾炎等并发症。

由于其孕节能主动从肛门逸出,故患者常有节片排出和肛门瘙痒的症状。

18.少数民族有吃生的或不熟的牛肉习惯,如苗族、侗族人喜欢吃“红肉”、“腌肉”,傣族人喜欢吃“剁生”等,都是将生牛肉切碎后稍加佐料即食。

藏族人喜欢将牛肉稍风干即生食,或在篝火上烤食未考熟的大块牛肉。

这些食肉习惯都容易造成人群的感染。

非流行区无吃生肉的习惯,但偶尔因牛肉未煮熟或使用切过生牛肉的刀、砧板切生食菜时牛囊尾蚴污染而引起感染。

19.该虫致病作用主要是机械损伤和毒性作用。

在虫体附着部位,肠黏膜发生充血、水肿甚至坏死,有的可形成溃疡。

人体感染数量少时,一般无明显症状;感染严重者特别是儿童可出现胃肠道和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以及头痛、头晕、烦躁和失眠,甚至惊厥等,少数患者还可以出现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从患者粪便中查到虫卵或孕节可确诊,水洗沉淀法或浮聚浓集法均可提高检出率。

注意环境卫生,消灭鼠类,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增加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20.

(1)直接感染包括以下3种方式:

①自体内重复感染:

成虫寄生于小肠腔,所产虫卵可经消化液的作用,在小肠内孵出六钩蚴,六钩蚴钻入肠绒毛内,经似囊尾蚴的发育阶段,又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

如此造成自体内重复感染。

②自体外感染:

微小膜壳绦虫病患者经粪便排出的孕节或虫卵,被患者自己误食而感染。

③异体感染:

微小膜壳绦虫病患者或感染鼠排出的孕节或虫卵,被他人误食而感染。

(2)间接感染即经中间宿主感染。

微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是多种蚤类幼虫、面粉甲虫、赤拟谷盗等节肢动物。

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在其消化道孵出六钩蚴,六钩蚴进入血腔发育为似囊尾蚴。

人误食含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或死亡的中间宿主污染的食物,似囊尾蚴在人小肠内翻出头节,附着于肠壁发育为成虫。

21.似蚓蛔线虫对人体的危害由幼虫和成虫所致,但主要是成虫。

(1)幼虫移行致病:

幼虫在肝、肺等组织移行,可引起机械性损伤,尤其是幼虫移行至肺部时导致肺泡毛细血管破裂和许多小出血点,以及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同时幼虫的蜕皮液、代谢产物、虫体分解产物引起宿主的全身及局部的变态反应,临床表现为咳嗽、哮喘、痰中带血、呼吸困难、发热及血中嗜酸粒细胞增高等症状,称蛔幼性肺炎。

(2)成虫致病:

①变态反应主要由虫体代谢产物和虫体分解产物所致。

②掠夺营养和损伤肠黏膜成虫以小肠半消化食物为食,夺取营养,可致宿主营养不良,儿童可致发育障碍,似蚓蛔线虫唇齿的机械损伤及虫体代谢产物的化学刺激可致肠黏膜损伤,引起人体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

③合并症成虫对人的最严重危害是引起合并症,最常见的为胆道蛔虫症,还可引起肠梗阻、肠穿孔、阑尾炎,亦可钻入肝脏、胰腺和上呼吸道等处,造成严重后果。

对似蚓蛔线虫应采取的防治措施①治疗患者和带虫者,常用驱虫药有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及中药使君子、苦楝根皮等。

②加强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可用粪尿混合堆肥法、泥封堆肥法、沼气池处理等杀死虫卵。

③加强卫生宣传,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菜及不洁食物。

④消灭蝇、蟑螂等机械性传播媒介。

22.两者在流行病学上的相同点为①感染均较普遍,呈世界性分布,多见于热带和温带地区。

②流行特点感染率均是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这主要与两者生活史中有许多相同点有关,如在外界发育环境、感染阶段、感染方式、易感染人群等均相同,所以两者是并行流行。

流行上的不同点是毛首鞭形线虫感染率较似蚓蛔线虫为低,其感染率南方较北方高,这是由于毛首鞭形线虫卵对低温、干燥的抵抗力比蛔虫卵低,其在外界发育时,所需温度较似蚓蛔线虫稍高所致。

23.成虫产卵量大,每天每条雌虫可产卵24万个,对外界环境污染严重,似蚓蛔线虫生活史简单,虫卵在外界环境中不需要中间宿主,直接发育为感染期虫卵,由于受精蛔虫卵卵壳蛔甙层的保护作用,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另外,由于粪便管理不当、用人粪施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和卫生习惯等,导致蛔虫病的广泛流行。

24.幼虫在体内移行时,可造成组织机械性损伤。

在肺部停留发育时,使细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肺部出血产生蛔虫性肺炎、哮喘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成虫寄生在空肠,以肠腔内半消化食物为食。

成虫不但掠夺宿主营养,而且损害肠黏膜导致消化吸收障碍,同时肠道黏膜受损和肠壁炎症影响肠道蠕动。

产生变态反应,主要是蛔虫变应原被人体吸收后,引起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所致。

蛔虫还可导致并发症,是和蛔虫钻孔和扭结成团的习性有关,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胰腺蛔虫病、肝蛔虫病、气管和支气管蛔虫病等。

25.自患者粪便中检查出虫卵即可确诊。

由于蛔虫产卵量大,采用直接涂片法,查一张涂片的检出率为80%左右,查3张涂片可达95%。

对直接涂片阴性者,可采用沉淀法和漂浮浓集法,检出效果更好。

定量透明法(改良加藤氏法)既可定性,又可定量,且操作简单、方便,值得采用。

对于肠道有蛔虫寄生,便中查不到虫卵的原因,一个是虫体尚未发育到性成熟,故不产卵;另外一点是涂片检查不认真、漏检。

而只查到未受精卵的原因主要是单性雌虫寄生所致。

26.蛔虫和鞭虫在生活史过程中,感染来源均主要是为虫卵污染的土壤和地面,用人粪施肥或有虫卵污染的生活用水灌溉的蔬菜,家蝇体表、消化道可携带虫卵。

同时蛔虫卵、鞭虫卵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