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4733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Word文档格式.docx

《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现状Word文档格式.docx

随着热电材料性能的提高,温差发电应用前景广阔。

1.工作原理

温差发电是基于热电材料的塞贝克效应发展起来的一种发电技术,将P型和N型两种不同类型的热电材料(P型是富余空穴材料,N型是富电子材料)一端相连形成一个PN结,如图1,置于高温状态,另一端给予低温,则由于热激发作用,P(N)型材料高温端空穴(电子)浓度高于低温端,因此在这种浓度梯度的驱动下,空穴和电子就开始向低温端扩散,从而形成电动势,这样热电材料就完成了将高低温端间的温差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过程。

单独的一个PN结,可形成的电动势很小,而如果将很多这样的PN结串联起来,就可以得到足够高的电压,成为一个温差发电器。

PN

冷端冷端

热源

I

热端

图1温差发电原理示意图

Fig1.Schematicdiagramoftheprincipleofthernoelectricgeneration

(a)白天发电

(b)夜间发电

A-槽式集热器;

B-玻璃管道,C-温差芯片;

D-储能材料;

E-温差芯片;

F-玻璃管道

图2太阳能连续温差发电装置示意图

Fig2.Schematicdiagramofsolarenergythermoelectricgeneration

太阳能温差芯片连续发电系统如图2所示,由槽式集热器A,玻璃管道B,温差芯片C,储能材料D,温差芯片组E,玻璃管道F组成。

管道B和F接通风管道风机,关闭时保温,打开时分别冷却温差芯片组C的下端面板和芯片组E的上端面板。

白天玻璃管道B封闭保温,让温差芯片C下端面板吸热,C上端面板散热给储能材料D,储能材料给温差芯片组E的下端面板供热,温差芯片组E的上端面板散热给管道F空气环境。

白天BCDEF温度逐渐降低,形成C和E2组温差芯片发电;

晚上玻璃管道B通空气,让温差芯片C下端面板散热,储能材料D给温差芯片组C上端面板和温差芯片组E下端面板供热,温差芯片组E的上端面板散热给管道F空气环境。

夜间DCB与DEF温度逐渐降低,也形成C和E2组温差芯片发电。

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检测ABCDEFG温度,分析储能材料D玻璃管道BF和环境空气G的温差,来确定管道玻璃管道B和F抽真空保温,还是通冷却空气,确保温差芯片C和E发电所需要两端温差条件。

新型太阳能温差芯片发电系统采用相变储能技术,它利用太阳能直接发电,发电装置本身没有运动部件,与光伏发电技术和热发电技术相比,具有使用寿命长、小型化、分散、适应性强、成本低等优点,而其显著特点是可进行昼夜连续发电,将半导体温差芯片发电系统与相变储能系统相结合,形成先进高效的太阳能温差芯片连续发电储热系统

2.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

2.1国外研究进展

自1821年Seebeck发现塞贝克效应以来,国外对温差发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47年,第一台温差发电器问世,效率仅为1.5%[1]。

1953年,Loffe院士研究小组成功研制出利用煤油灯、拖拉机热量作热源的温差发电装置,在用电困难地区作小功率电源之用[2]。

20世纪60年代,一些具有较好热电性能的材料,如Bi2Te3,PbTe,SiGe相继问世,温差发电的研究热潮达到高峰,特别是前苏联和美国,由于国防、军事等特殊行业的推动,温差发电技术的应用发展迅速。

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前苏联先后制造了1000多个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器(RTG),广泛用于灯塔和导航标识,其平均使用寿命超过10年,可稳定提供7~30V,80W的功率[3]。

美国也不甘落后,其开发的RTG输出功率为2.7~300W,最长工作时间已超30年。

1961年6月美国SNAP-3A能源系统投入使用,输出功率为2.7W,发电效率5.1%[4]。

1977年发射的木星、土星探测器上使用的RTG,输出功率已达到155W.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又完成了500~1000W军用温差发电机的研制,并于80年代末正式进入部队装备[1]。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开始关注温差发电在废余热利用中的价值,很多国家已将发展温差电技术列为中长期能源开发计划。

日本开展了一系列以“固体废物燃烧能源回收研究计划”为题的政府计划,研究用于固体废物焚烧炉的废热发电技术,将透平机和温差发电机结合,实现不同规模垃圾焚烧热的最大利用[5]。

2003年11月美国能源部宣布资助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密西根技术大学等单位,重点支持他们在高性能热电材料和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工业余热废热的利用[6]。

近年来,对低品位热源的利用成为温差发电技术研究的大方向。

Maneewan等[7]利用置于屋顶的钢板吸收太阳能集热升温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发电,带动轴流风机引导屋顶空气自然对流,从而给屋顶降温。

Rida等[8]将温差发电器热端与该国一种做饭的火炉外壁连接,冷端置于空气中,利用炉壁高温与环境的温差来发电,输出功率达4.2W。

Hasebe等[9]利用夏日路面高温做热源,热交换管为集热器,采用19组发电模块,在热管管内液体流速为0.7L/min时,输出功率3.6W。

Ikoma等[10]在汽车发动机上安装72组SiGe材料温差发电模块,最大温差123℃,最大输出功率86.4W。

Thacher等[11]在美国能源部和纽约州能源研究开发权利机构资助下开发的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系统,使用20组HZ-20热电模块,热电材料为Bi-Te基材料,汽车时速112公里时,最大温差173.72℃,最大输出功率255.1W。

2006年,BSST的科学家和BMW联合宣布,商用的汽车温差发电器将于2013年投入使用。

Douglas等[12]针对热源动态变化情况,设计出多模块交互回路温差发电器,较单一模块温差发电器,在相同热源下,输出功率最大提高25%。

2.2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在温差发电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主要集中在理论和热电材料的制备等方面的研究。

陈金灿课题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温差发电器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对温差发电器的性能进行优化分析,得到很多有意义的成果[13-18]。

屈健等[19]研究了不可逆情况下发电器的输出功率和效率随外部条件的性能变化规律。

李玉东等[20]提出从火用的角度对低温差下发电器的工作性能进行分析。

贾磊等[21]提出低温及大温差工况下汤姆逊热对输出功率的影响不可忽略的观点。

贾阳等[22]建立温差发电器热电耦合分析模型,以数值计算的方法分析了热电材料物性参数及其变化对发电器工作特性的影响,得出结论:

材料的导热系数、电阻率及塞贝克系数对发电器转换效率的影响均为非线性规律,其中导热系数的影响最明显。

任德鹏等[23]分析了温差发电器的热环境、回路中负载电阻等参数及温差电单体对的连接方式对发电器工作性能的影响,得出提高温差发电器热端加热热流或增加冷端的换热系数均能提高发电器的输出功率及热电转换效率的结论。

苏景芳[24]研究了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热流关系,对系统的性能特性作出优化,建立温差发电器优化设计模型,同时以VB6.0(MicrosoftVisualBasic6.0)语言作为开发工具,ActiveX数据对象访问数据库,编写了温差发电器设计软件。

钱卫强[25]通过对低品位热源半导体小温差发电器性能的研究,总结了电动势、内阻及输出功率等参数随外电路、温度、发电片几何尺寸等因素的变化规律,另外研究了串、并联情况下发电模块的性能。

李伟江[26]从非平衡热力学角度出发,建立单层多电偶发电器在低温差下稳定工作的模型。

研究温差发电器在内部结构和外部换热条件变化情况下的运行规律,与实验相结合,得出:

最佳匹配系数下,输出功率和发电效率均随最大温差近似呈线性变化,同时指出解决发电效率低的问题根本上依靠材料性能的改善。

刚现东[27]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通过模拟坦克排气筒附近区域制冷状况,由降温情况评估红外隐身效果,得出以坦克尾气余热为热源将温差电技术应用于坦克红外隐身完全可行的结论。

3温差发电技术不足及解决办法

温差发电技术在低品位能源利用上的优势,使其得到广泛关注,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但是温差发电器存在发电效率低、芯片使用寿命短、可靠性不高等问题。

3.1发电效率低

目前,温差发电的效率一般为5~7%,远低于火力发电的40%[28]。

最主要的原因是热电材料性能不理想,另一方面是发电器的匹配问题。

3.1.1热电材料的限制

热电材料作为热电器件的核心部分,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器件效能的优劣。

优值ZT是衡量热电材料性能最重要的参数。

ZT值越高,材料的热电性能越好,能量转换效率越高(如图3)。

Bi2Te3室温下ZT值在1左右,是使用最广泛的热电材料。

但是以Bi2Te3材料制作的温差发电器发电效率依然低于10%。

如果能把材料的热电优值提高到3左右,温差发电将可以与传统的发电方式相媲美[29]。

为此,人们积极寻找和开发具有较高优值的新型热电材料,目前的研究热点有:

钴基氧化物热电材料、准晶体材料、超晶格薄膜热电材料、纳米热电材料等。

Terasaki等[30]首次发现NaCo2O4单晶在室温下具有较高的Seebeck系数(100μv/k),较低的电阻率(200mΩ/cm)和较低的热导率,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NaCo2O4在空气中易潮解且超过1073K时易挥发,所以人们把目光转向另一种钴基氧化物Ca-Co-O系。

Funahashi的研究预测:

Ca2Co2O5在T≧873K时,ZT=1.2~2.7[31]。

图3优值ZT对能量转换效率的影响

Fig3.Influenceoffigureofmeritonconversionefficiency

准晶体热电材料1984年由Shechtman[32]等首次发现,近年来引起关注。

这种材料热力学稳定性好,电阻率高,具有负的导热系数,故导电性能好,导热性能差。

有研究预言室温下可得到ZT=1.6的准晶体热电材料。

超晶格是由两种材料的半导体单晶薄膜周期性交替生长形成的多层异质结构,每层薄膜含几个以至几十个原子层。

由于这种特殊结构,半导体超晶格中的电子(或空穴)能量将出现新的量子化,进而引起态密度的提高,因此超晶格材料具有许多新的特性[33]。

Venkatasubramanian等等[34]采用金属有机化合物气相沉积(MOCVE)法将Bi-Te基合金制备成超晶格薄膜,300K时ZT值达到2.4。

Dresselhaus[35]对Bi纳米线及量子阱系统的大量研究后预言,通过超晶格量子限制效应可以得到ZT值大于3的材料。

纳米热电材料是热电材料的另一研究热点,我国浙江大学在此领域成果卓著。

赵新兵等[36]研究发现传统Bi-Te基热电材料中添加15%的含有Bi2Te3纳米管的粉末,可以使材料的热电性能提高20%左右。

Cao[37]等采用水热合成法热压后得到ZT=1.28的(Bi,Sb)2Te3纳米热电材料。

ZHAO等[38]通过纳米粉末掺杂,制得ZT值均超过1.5的Bi2Te3-Sb2Te3和GeTe-AgSbTe2纳米结构材料。

3.1.2匹配问题

温差发电器的输出功率和发电效率与高温端温度(Th),低温端温度(Tc),温差发电回路电流(I),负载电阻(R),发电器内阻(r)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不同条件下,温差发电器的性能差别较大。

屈健等[20]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对半导体温差发电器的工作性能进行了分析,得到温差发电存在最佳参数工作区的结论。

潘玉灼等[15]采用非平衡态热力学优化控制理论分析温差电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最匹配参数工作条件下输出功率和发电效率可分别提高39%和20%。

发电器热设计也是影响发电效率的重要因素。

为了保持较高的温差,往往在发电器低温端增加散热装置,以使热量及时散失。

Chein[39]研究指出当器件热阻大于散热器最大热阻时,散热器将不能够散走器件产生的热量,因此与温差发电器匹配的冷端散热方式也是影响发电器性能的重要因素。

目前主要的散热方式有:

风冷、液冷和相变散热[40]。

风冷又分为自然风冷和强制风冷。

自然风冷的换热器是一定形状的翅片散热器。

热阻大小与翅片密度、散热器面积直接相关。

目前温差发电器中应用较多的是强制风冷,散热器(如热沉)与风扇结合,低温端热量传导到更大面积的翅片上,借助强制散热将热量散失到空气中。

热阻取决于风速,风速越大,热阻越小。

强制风冷可有效地提高散热器的对流换热系数,减小散热面积[29],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因而应用广泛。

因液体的单位热容较气体大,因而液冷比风冷有更好的冷却效果,研究表明液冷换热系数比自然风冷散热大100-1000倍[41],热阻大小主要与液体的流速有关,流速越大,热阻越低。

目前应用的液体散热方式主要有液体喷射冷却、微通道液体冷却和宏观水冷管路冷却[42]。

相变散热是利用相变材料相态变化时吸收热量来散热。

这种散热方式适用于间歇式工作场合,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带相变热虹吸管散热。

Esarte[43]的研究结果表明带相变热虹吸管可明显提高热流在传热面的均匀性,减小热阻,散热较好。

3.2可靠性问题

3.2.1机械应力的存在

以常见的三明治式芯片为例(如图4),要达到较高的发电效率,通常要求发电片冷热端之间形成较大温差,这将造成冷端连接片收缩或热端连接片膨胀,从而产生机械应力。

机械应力的存在使得刚性的P、N电臂很容易断裂,最终可能导致温差电偶的损坏,从而缩短了温差发电片的使用寿命。

图4常见的商用三明治式芯片示意图

Fig4.Schematicdiagramofthecommonthermoelectricchip

热胀冷缩产生的机械应力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只能从电偶结构的改善上加以考虑。

主要的改善方法有:

(1)在连接片的中间部分开一缺口或弯曲成弧形,从而使连接片具有一定的收缩性,从而减小作用在P、N电臂上的机械应力。

(2)过渡层。

在P、N电臂上加一层过渡层,这种过渡层要求有足够的塑性和较低的电阻,通常用铋或铋合金。

涂加过渡层之后再与连接片钎焊成整体。

为了不增加电阻,要求过渡层厚度不超过0.3mm。

(3)改变基体材料。

金属化陶瓷片由于强度高、导热性好、价格低廉,因而成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基体材料。

但是陶瓷片硬度大,极易造成P、N电臂折断。

如果采用有一定柔性而又能起支撑作用的新材料来代替陶瓷片,通过基体的柔性来缓解机械应力,将能有效地解决电臂断裂的问题。

3.2.2环境因素

(1)湿气。

焊接处至少存在热电材料、焊料和连接片材料三种物质。

湿气进入,在冷接头附近结露,形成原电池,从而在接头处产生电解腐蚀作用,导致焊接处电阻增大,最终焊接头完全损坏。

最好使芯片工作在真空下,或者采用充灌泡沫塑料、环氧树脂等加以保护[29]。

(2)高温。

高温可以加速器件的损坏。

原因一焊接处焊料氧化和升华。

原因二加速了铜等杂质向热电材料内部扩散。

有报道,300K时,杂质的扩散速率为10-6cm/s。

杂质扩散引起材料塞贝克系数和电导率迅速减小。

目前常用的解决办法是在铜连接片和元件端面镀镍,但是镀镍工艺不理想[44]。

4.结论

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发电方式,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在航天、军用领域展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民用领域的应用同样发展迅速。

尽管目前温差发电的效率普遍低于10%,但随着新型高性能热电材料以及性能可靠的温差发电器的研究与开发,温差发电技术将更大的发挥其在低品位能源利用方面的优势。

结合目前国内外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工作:

(1)着重温差芯片PN两极热电材料和两端封装面板两个方面传热特性研究。

传统的温差芯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两方块状的P极和N极功能热电材料组成的,具备热能和电能直接相互转换的功能;

二是热电材料PN两极上下两端封装陶瓷面板。

对于PN热电材料来说,要求它们导电不导热,即要提高导电性能降低导热性能。

对于PN热电材料两端封装陶瓷面板来说,要求导热不导电,即提高导热性能而降低导电性能。

针对PN极的上下两端封装面板,引进纳米链特性,对链状高分子材料,通过纳米线拉伸,形成导热不导电的薄板材料,作为热电材料PN两极上下两端封装面板材料,为提高温差芯片发电效率创造条件。

(2)通过ANSYS数值仿真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办法,对温差发电器相关参数进行优化,同时高低温端合理热管理,使温差发电器工作在最匹配条件下,也是提高发电效率重要途径。

(3)温差发电应用日益广泛,作为系统的一部分,芯片可靠性问题不容忽略。

结构的改善可以有效地减小机械应力,同时一些辅助措施可以降低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是依然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敏,张景韶,RoweD.M.温差电转换及其应用[M].北京:

兵器工业出版社,1996

[2]汤广发,李涛,卢继龙.温差发电技术的应用和展望[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6,27(112):

08~11

[3]栾伟玲,涂善东.温差电技术的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4,49(11):

1011~1019

[4]黄志勇,吴知非,周世新等.温差发电器及其在航天与核电领域的应用[J].原子能源技术.2006,(38):

42~47

[5]KyonoT.SuzukiRO,OnoK.Conversionofunusedheatenergytoelectricitybymeansofthermoelectricgenerationincondenser[J].IEEETransactionsonEnergyConversion.2003,18(01):

330~334

[6]MasahideM.MichioM.MasaruO.Thermoelectricgeneratorutilizingautomobileengineexhaustgas[J].ThermalScienceandEngineering,2001,

09(02):

17~18

[7]ManeewanS,KhedariJ,ZeghmatiB,etal.Investigationongeneratedpowerofthermoelectricroofsolarcollector[J].RenewableEnergy,2004,29(01):

743~752

[8]RidaYNuwayhid,AlanShihadeh,NesreenGhaddar.Developmentandtestingofadomesticwoodstovethermoelectricgeneratorwithnaturalconvectioncooling[J].EnergyConversionandManagement,2005,46:

1631~1643

[9]Hasebe.M,Kamikawa.Y,Meiarashi.S.ThermoelectricGeneratorsUsingSolarThermalEnergyinHeatedRoadPavement[C].2006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hermoelectrics,697~700

[10]IkomaK,MunekiyoM,FuruyaK.Thermoelectricmoduleandgeneratorforgasolineenginevehicle[C].Proc.17thInt.Conf.ThermoelectricsIEEE,Nagoya,Japan,1998,25(01):

464~467

[11]ThacherEF,HelenbrookBT,KarriMA,etal.Testingofanautomobileexhaustthermoelectricgeneratorinalighttruck[J].JournalofAutomobileEngineer.2007,221(01):

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