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7359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

《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docx

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2017年整理】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社会助长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有他人的存在,当他人出现时,会使人们的唤醒水平增强,而这种生理唤醒水平的激起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表现。

或者可以从害怕被他人评价的角度解释社会助长,在有他人存在的环境中,人们由于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引发了激起,并进而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由于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在人类存在,在许多动物身上也有类似现象发生,而我们相信动物是用不着担心评价的。

为了解释这一点,分心冲突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在从事一项工作时,他人或新奇刺激的出现会使他分心,这种分心使得个体在注意任务还是注意新奇刺激之间产生了一种冲突,这种冲突使得激起增强,从而导致社会助长的产生。

社会惰化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做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关于社会惰化产生的原因,第一种观点认为在团体中,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努力会埋没在人群中,所以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降低,从而不大去努力,致使作业水平下降,由此可见,社会惰化与责任分散有关。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惰化和社会助长是产生于不同的情境之中的,在社会助长情境中,个体是他人影响的唯一目标,所有的社会影响均指向该个体,当在场的他人增加时,社会影响也增加;而社会惰化现象则发生在团体成员完成团体外他人指定的作业时,每一个个体仅仅是外人影响的目标之一,外人的社会影响会分散到每一个体身上,随着团体规模的增加,每一个体感受到的压力随之降低。

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社会惰化效应-引起社会惰化的原因

也许是因为团队成员都认为其他人没有公平付出。

假想你认为当你在辛苦工作时,别人却在偷懒,那么你肯定也会减少工作量来重建公平感;另一种原因是责任的分散。

所谓法不责众,因为团队的成绩不会归功于个人,个人的投入和团队产出之间的关系不明朗。

这样有的个体可能成为“搭便车者”,依附团队的努力。

换句话说,如果个体认为自己的贡献无法被衡量,效率就会下降。

社会惰化效应-如何形成一个优秀的团队

(1)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期望是形成一个团队的首要条件,

而这也正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人类任何一个组织的延生首先是基于人类彼此

存在共同的需求,或者说是共同的好处。

例如,原始社会,

人们因为要共同抵御野兽的袭击,因为只有共同的狩猎才

会有收获,所以就结成部落。

进入工业社会后,雇员因为

要维护自身的利益,对抗资本家的过度榨取,所以要结成

工会,从这样的分析判断,我们不难看出,任何人群和组

织其实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相同的利益要求是一个组织

产生的首要前提。

没有这一点,任何组织都不可能产生。

当然,团队精神就更无从谈起。

为此,必须让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明白团队的目标是什么,自己在为这个团队目标奋

斗中将会得到什么利益。

这个目标既是团队对每一个成员社会惰化效应

的一种利益吸引,也是对大家行为方向的一种界定。

否则,

大家到这个团队工作的目的就不明确,进入之后的行为方向也不统一。

(2)团队内部良好的沟通协调亦是形成一个优秀团队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正如同沃尔玛总裁所说的:

“如果你必须将沃尔玛体制浓缩成一个思想,那可能就是沟通,因为它是我们成功的真正关键之一。

”丹费大学Stephen?

Erbschloe所作的一项研究表明,他所研究的46家公司之所以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商业机会行动迟缓,最主要的两个原因

就是:

交流的贫乏和行政上的混乱。

使交流成为一个团队、一个公司里的优先事项,并且让每个员工都知道你重视交流;为员工提供同管理层交谈的机会;建立信任的氛围。

这是优秀的团队要达到有效的沟通协调至关重要的三个条件。

(3)必须营造公平公正的氛围,创建公平公正的机制,保证团队成员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一种精神的形成必须以一种积极健康的机制来维系,使遵从团队精神共同行为规范的成员能过上好日子,能得到高的报酬。

反之,如果善良的行为被压抑,受打击,高尚的行为注定会惨遭夭折。

这些机制,既有利益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

现实中,一些企业由于没有处理好团队成员间的公平问题而导致团队人性涣散,凝聚力锐减的事例不胜枚举。

有的搞远近亲疏区别对待,培养亲信,扶植小圈子势力;有的有意制造矛盾,以便自己驾御。

凡此等等,都是因为没有建立公平公正的机制和氛围而致。

(4)一个优秀的团队必须具有创新能力

没有创新能力的团队不能称其为优秀团队。

现今,我们面对的是独具慧眼并且具有高智商的客户群,这就要求我们的团队要具务高度的弹性以及敏捷的创新能力,在塑造这样的团队文化时,就要把弹性以及创新能力塑造在团队文化内,使每一位员工都习惯于改变并清楚意识到改变是任何改善的前提,永远不变的就是“变”。

社会惰化效应-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与惰化组织管理及组织心理学

1897年,社会心理学家特瑞普里特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

验:

特瑞普里特发现,个体在独自骑单车的情况下时速是

每小时24英里,在旁边有人跑步伴随的情况下时速是每小

时31英里,而在与他人骑单车竞赛的情况下时速是每小时

32.5英里。

因此,特瑞普里特认为个体在进行作业操作时,

如果有他人在场,或是与他人一起从事一项行为操作,那

么个体的行为效率就会提高,他把这个现象叫做“社会助

长”。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

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后来,有很多研究证实了社会助长现象的存在,但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果。

事实上,我们有时在从事一项行为操作时,他人在场的确社会惰化效应可以使我们的行为效率提高,但有时他人在场不但不能促

进我们行为效率的提高,反而会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使我们的工作效率下降。

比如,在考试的时候,考生就特别害怕监考老师走到他们眼前,有的人甚至在老师站在旁边时,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了。

这种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被称为社会干扰。

为什么会出现社会助长或社会干扰呢,心理学家指出,他人在场,增加了个体的活动动力,这种驱力或动机的增加对作业成绩的影响依作业的性质而定,当作业所需要的反应是已经长久练习了的或天生即会时,动机的增强将对个体起促进作用。

就简单工作而言,他人的存在有助于个体效率的提高,对高水平的人来说,他人的存在就可能起助长作用。

但是,当作业所需要的反应是尚未完全学会的行为时,动机的增强反而会破坏个体的表现,例如,在解较难的数学题或记忆新的语文材料时,若有他人在场,个体的工作效率往往会下降。

可能的原因是他人的存在会分散个体的注意力,当简单的工作不需要个体投入全部的注意力时,人们可以通过更加努力来弥补自己的分心,但当进行复杂的工作而分心时,这种努力就无法弥补分心所造成的损失。

还有一种与“社会助长”相对的他人对个体行为所造成的影响。

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叫“社会惰化”。

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奈曾在个体独自的情况下和在不同群体规模的情况下测查个体鼓掌和欢呼的声音强度,他发现,与个体独自情况相比,个体的声音强度(鼓掌声和欢呼声)是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而减弱的,如下图所示。

拉塔奈认为,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可能有三个:

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

在群体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是不记名的,他们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测量的,因为这时测量的结果是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所以,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因而他的被评价意识就必然减弱,使得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减弱了。

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

在群体中的个体,也许会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开始偷懒了,从而使自己的努力下降。

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在一个群体作业的情况下,每一个成员都

是整个群体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来的影响,那么,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被减弱,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社会惰化作用明显减弱了群体的工作效率。

减少社会惰化的有效途径是:

(1)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还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监控的,是可评价的。

(2)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力工作的。

(3)不要将一个群体弄得太大,如果是一个大群体,就可以将它分为几个小规模的群体,使得更多的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

释议

社会惰化社会惰化(Socialloafing)也称为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编辑本段社会惰化实验与社会现象

实验

法国人瑞琼曼(Ringelman,1913)做了一个拔河比赛的实验,他要求被试在分别单独的与群体的情境下拔河,同时用仪器来测量他们的拉力。

结果发现随着被试人数的增加,每个被试平均使出的力减少了。

一个人拉时平均出力63公斤;三个人的群体拉时,平均出力是53.5公斤;八个人时是31公斤。

这种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人数越多个人出力越少的现象,后来在其他人的实验中也得到证实。

现象

这些现象不仅在实验室里看到,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

根据有关研究和统计,在前苏联,私有土地占总农用地的1%,但产量却是农业总产量的27%;在匈牙利,农民则曾在13%的自有耕地上生产出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在中国,自1978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农作物的总产量每年递增8%,这一速度是过去26年里平均增幅的两倍半。

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正是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的具体形象化。

编辑本段社会惰化的原因

原因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已经证实,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

拉特纳1979年及威廉等人(K(D(Williamsetal()1981年的研究都发现,如果让被试相信,自己的行为效率可以被鉴别出现,或是对个人行为贡献单独进行测量,则即使与群体一起完成一项工作,也不再有社会惰化作用存在。

单独测量使人们保持了足够的被评价焦虑,因而行为的动机也得到激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群体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并不必定导致“混水模鱼”式的社会惰化作用。

结论总结

这些研究的结论,可以发现,人们在以下几种情境下,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

1.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2.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

3.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4.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

5.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象自己一样努力。

去个体化

去个性化是指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个体越来越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而是集中注意力于团体情境之上。

此时,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的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此现象的研究源于“社会传染”,即激动的群众倾向于有相同的感受和行为,因为个体的情绪可以传染给群体,这种情况下即时一个成员做了一件大部分人反对的事情,其他人也会倾向于仿效它。

社会传染是因为正常控制机制的崩溃,即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社会规范不再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自私、侵犯及性冲动随便发泄,从而导致暴力与反道德行为。

去个体化包括个体责任感的丧失和对团体行为的敏感度增加。

匿名性、自我意识功能的下降都可能导致去个性化的产生。

电厂分散控制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

作者:

单位:

摘要:

归纳、分析了电厂DCS系统出现的故障原因,对故障处理的过程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

为提高分散控制系统可靠性,从管理角度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

DCS故障统计分析预防措施

随着机组增多、容量增加和老机组自动化化改造的完成,分散控制系统以其系统和网络结构的先进性、控制软件功能的灵活性、人机接口系统的直观性、工程设计和维护的方便性以及通讯系统的开放性等特点,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功能在DAS、MCS、BMS、SCS、DEH系统成功应用的基础上,正逐步向MEH、BPC、ETS和ECS方向扩展。

但与此同时,分散控制系统对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加;因此如何提高分散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故障后迅速判断原因的能力,对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浙江电网机组分散控制系统运行中发生的几个比较典型故障案例的分析处理,归纳出提高分散系统的可靠性的几点建议,供同行参考。

1考核故障统计

浙江省电力行业所属机组,目前在线运行的分散控制系统,有TELEPERM-ME、MOD300,INFI-90,NETWORK-6000,MACS?

和MACS-?

,XDPS-400,A/I。

DEH有TOSAMAP-GS/C800,DEH-IIIA等系统。

笔者根据各电厂安全简报记载,将近几年因分散控制系统异常而引起的机组故障次数及定性统计于表1

表1热工考核故障定性统计

2热工考核故障原因分析与处理

根据表1统计,结合笔者参加现场事故原因分析查找过程了解到的情况,下面将分散控制系统异常(浙江省电力行业范围内)而引起上述机组设备二类及以上故障中的典型案例分类浅析如下:

2.1测量模件故障典型案例分析

测量模件“异常”引起的机组跳炉、跳机故障占故障比例较高,但相对来讲故障原因的分析查找和处理比较容易,根据故障现象、故障首出信号和SOE记录,通过分析判断和试验,通常能较快的查出“异常”模件。

这种“异常”模件有硬性故障和软性故障二种,硬性故障只能通过更换有问题模件,才能恢复该系统正常运行;而软性故障通过对模件复位或初始化,系统一般能恢复正常。

比较典型的案例有三种:

(1)未冗余配置的输入/输出信号模件异常引起机组故障。

如有台130MW机组正常运行中突然跳机,故障首出信号为“轴向位移大?

”,经现场检查,跳机前后有关参数均无异常,轴向位移实际运行中未达到报警值保护动作值,本特利装置也未发讯,但LPC模件却有报警且发出了跳机指令。

因此分析判断跳机原因为DEH主保护中的LPC模件故障引起,更换LPC模件后没有再发生类似故障。

另一台600MW机组,运行中汽机备用盘上“汽机轴承振动高”、“汽机跳闸”报警,同时汽机高、中压主汽门和调门关闭,发电机逆功率保护动作跳闸;随即高低压旁路快开,磨煤机B跳闸,锅炉因“汽包水位低低”MFT。

经查原因系,1高压调门因阀位变送器和控制模件异常,使调门出现大幅度晃动直至故障全关,过程中引起,1轴承振动高高保护动作跳机。

更换,1高压调门阀位控制卡和阀位变送器后,机组启动并网,恢复正常运行。

(2)冗余输入信号未分模件配置,当模件故障时引起机组跳闸:

如有一台600MW机组运行中汽机跳闸,随即高低压旁路快开,磨煤机B和D相继跳闸,锅炉因“炉膛压力低低”MFT。

当时因系统负荷紧张,根据SOE及DEH内部故障记录,初步判断的跳闸原因而强制汽机应力保护后恢复机组运行。

二日后机组再次跳闸,全面查找分析后,确认2次机组跳闸原因均系DEH系统三路“安全油压力低”信号共用一模件,当该模件异常时导致汽轮机跳闸,更换故障模件后机组并网恢复运行。

另一台200MW机组运行中,汽包水位高?

值,?

值相继报警后MFT保护动作停炉。

查看CRT上汽包水位,2点显示300MM,另1点与电接点水位计显示都正常。

进一步检查显示300MM的2点汽包水位信号共用的模件故障,更换模件后系统恢复正常。

针对此类故障,事后热工所采取的主要反事故措施,是在检修中有针对性地对冗余的输入信号的布置进行检查,尽可能地进行分模件处理。

(3)一块I/O模件损坏,引起其它I/O模件及对应的主模件故障:

如有台机组“CCS控制模件故障"及“一次风压高低”报警的同时,CRT上所有磨煤机出口温度、电流、给煤机煤量反馈显示和总煤量百分比、氧量反馈,燃料主控BTU输出消失,F磨跳闸(首出信号为“一次风量低”)。

4分钟后CRT上磨煤机其它相关参数也失去且状态变白色,运行人员手动MFT(当时负荷410MW)。

经检查电子室制粉系统过程控制站(PCU01柜MOD4)的电源电压及处理模件底板正常,二块MFP模件死机且相关的一块CSI模件((模位1-5-3,有关F磨CCS参数)故障报警,拔出检查发现其5VDC逻辑电源输入回路、第4输出通道、连接MFP的I/O扩展总线电路有元件烧坏(由于输出通道至BCS(24VDC),因此不存在外电串入损坏元件的可能)。

经复位二块死机的MFP模件,更换故障的CSI模件后系统恢复正常。

根据软报警记录和检查分析,故障原因是CSI模件先故障,在该模件故障过程中引起电压波动或I/O扩展总线故障,导致其它I/O模件无法与主模件MFP03通讯而故障,信号保持原值,最终导致

主模件MFP03故障(所带A-F磨煤机CCS参数),CRT上相关的监视参数全部失去且呈白色。

2.2主控制器故障案例分析

由于重要系统的主控制器冗余配置,大大减少了主控制器“异常”引发机组跳闸的次数。

主控制器“异常”多数为软故障,通过复位或初始化能恢复其正常工作,但也有少数引起机组跳闸,多发生在双机切换不成功时,如:

(1)有台机组运行人员发现电接点水位计显示下降,调整给泵转速无效,而CRT上汽包水位保持不变。

当电接点水位计分别下降至甲-300mm,乙-250mm,并继续下降且汽包水位低信号未发,MFT未动作情况下,值长令手动停炉停机,此时CRT上调节给水调整门无效,就地关闭调整门;停运给泵无效,汽包水位急剧上升,开启事故放水门,甲、丙给泵开关室就地分闸,油泵不能投运。

故障原因是给水操作站运行DPU死机,备用DPU不能自启动引起。

事后热工对给泵、引风、送风进行了分站控制,并增设故障软手操。

(2)有台机组运行中空预器甲、乙挡板突然关闭,炉膛压力高MFT动作停炉;经查原因是风烟系统I/O站DPU发生异常,工作机向备份机自动切换不成功引起。

事后电厂人员将空预器烟气挡板甲1、乙1和甲2、乙2两组控制指令分离,分别接至不同的控制站进行控制,防止类似故障再次发生。

2.3DAS系统异常案例分析

DAS系统是构成自动和保护系统的基础,但由于受到自身及接地系统的可靠性、现场磁场干扰和安装调试质量的影响,DAS信号值瞬间较大幅度变化而导致保护系统误动,甚至机组误跳闸故障在我省也有多次发生,比较典型的这类故障有:

(1)模拟量信号漂移:

为了消除DCS系统抗无线电干扰能力差的缺陷,有的DCS厂家对所有的模拟量输入通道加装了隔离器,但由此带来部分热电偶和热电阻通道易电荷积累,引起信号无规律的漂移,当漂移越限时则导致保护系统误动作。

我省曾有三台机组发生此类情况(二次引起送风机一侧马达线圈温度信号向上漂移跳闸送风机,联跳引风机对应侧),但往往只要松一下端子板接线(或拆下接线与地碰一下)再重新接上,信号就恢复了正常。

开始热工人员认为是端子柜接地不好或者I/O屏蔽接线不好引起,但处理后问题依旧。

厂家多次派专家到现场处理也未能解决问题。

后在机组检修期间对系统的接地进行了彻底改造,拆除原来连接到电缆桥架的AC、DC接地电缆;柜内的所有备用电缆全部通过导线接地;UPS至DCS电源间增加1台20kVA的隔离变压器,专门用于系统供电,且隔离变压器的输出端N线与接地线相连,接地线直接连接机柜作为系统的接地。

同时紧固每个端子的接线;更换部份模件并将模件的软件版本升级等。

使漂移现象基本消除。

(2)DCS故障诊断功能设置不全或未设置。

信号线接触不良、断线、受干扰,使信号值瞬间变化超过设定值或超量程的情况,现场难以避免,通过DCS模拟量信号变化速率保护功能的正确设置,可以避免或减少这类故障引起的保护系统误动。

但实际应用中往往由于此功能未设置或设置不全,使此类故障屡次发生。

如一次风机B跳闸引起机组RB动作,首出信号为轴承温度高。

经查原因是由于测温热电阻引线是细的多股线,而信号电缆是较粗的

单股线,两线采用绞接方式,在震动或外力影响下连接处松动引起轴承温度中有点信号从正常值突变至无穷大引起(事后对连接处进行锡焊处理)。

类似的故障有:

民工打扫现场时造成送风机轴承温度热电阻接线松动引起送风机跳闸;轴承温度热电阻本身损坏引起一次风机跳闸;因现场干扰造成推力瓦温瞬间从99?

突升至117?

,1秒钟左右回到99?

,由于相邻第八点已达85?

,满足推力瓦温度任一点105?

同时相邻点达85?

跳机条件而导致机组跳闸等等。

预防此类故障的办法,除机组检修时紧固电缆和电缆接线,并采用手松拉接线方式确认无接线松动外,是完善DCS的故障诊断功能,对参与保护连锁的模拟量信号,增加信号变化速率保护功能尤显重要(一当信号变化速率超过设定值,自动将该信号退出相应保护并报警。

当信号低于设定值时,自动或手动恢复该信号的保护连锁功能)。

(3)DCS故障诊断功能设置错误:

我省有台机组因为电气直流接地,保安1A段工作进线开关因跳闸,引起挂在该段上的汽泵A的工作油泵A连跳,油泵B连锁启动过程中由于油压下降而跳汽泵A,汽泵B升速的同时电泵连锁启动成功。

但由于运行操作速度过度,电泵出口流量超过量程,超量程保护连锁开再循环门,使得电泵实际出水小,B泵转速上升到5760转时突然下降1000转左右(事后查明是抽汽逆止阀问题),最终导致汽包水位低低保护动作停炉。

此次故障是信号超量程保护设置不合理引起。

一般来说,DAS的模拟量信号超量程、变化速率大等保护动作后,应自动撤出相应保护,待信号正常后再自动或手动恢复保护投运。

2.4软件故障案例分析

分散控制系统软件原因引起的故障,多数发生在投运不久的新软件上,运行的老系统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少,但一当发生,此类故障原因的查找比较困难,需要对控制系统软件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才能通过分析、试验,判断可能的故障原因,因此通常都需要厂家人员到现场一起进行。

这类故障的典型案例有三种:

(1)软件不成熟引起系统故障:

此类故障多发生在新系统软件上,如有台机组80%额定负荷时,除DEH画面外所有DCS的CRT画面均死机(包括两台服务器),参数显示为零,无法操作,但投入的自动系统运行正常。

当时采取的措施是:

运行人员就地监视水位,保持负荷稳定运行,热工人员赶到现场进行系统重启等紧急处理,经过30分钟的处理系统恢复正常运行。

故障原因经与厂家人员一起分析后,确认为DCS上层网络崩溃导致死机,其过程是服务器向操作员站发送数据时网络阻塞,引起服务器与各操作员站的连接中断,造成操作员站读不到数据而不停地超时等待,导致操作员站图形切换的速度十分缓慢(网络任务未死)。

针对管理网络数据阻塞情况,厂家修改程序考机测试后进行了更换。

另一台机组曾同时出现4台主控单元“白灯”现象,现场检查其中2台是因为A机备份网停止发送,1台是A机备份网不能接收,1台是A机备份网收、发数据变慢(比正常的站慢几倍)。

这类故障的原因是主控工作机的网络发送出现中断丢失,导致工作机发往备份机的数据全部丢失,而双机的诊断是由工作机向备份机发诊断申请,由备份机响应诊断请求,工作机获得备份机的工作状态,上报给服务器。

由于工作机的发送数据丢失,所以工作机发不出申请,也就收不到备份机的响应数据,认为备份机故障。

临时的解决方法是

当长时间没有正确发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