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7481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

《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背知识点之辩证唯物论Word文档格式.docx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表现。

考点12.(3)意识能动性的特点和表现

〖特点〗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要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有限的。

精神是万能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考点13.〖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内容与形式〗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生理基础〗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考点1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关键词】科学、成功、事半功倍、拔苗助长、疱丁解牛、“抗灾”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

也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事物的联系就是规律。

规律与规则、规律与规律现象等同;

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修改、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考点15.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考点16.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考点17.(3)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考点18.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人的思维活动是精神在运动

考点19.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区别:

①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一是指一定时期事物的根本性质没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发生某种运动。

②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静止是事物性质没有变化,是事物不在进行运动。

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考点20.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为什么?

①哲学依据: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②是我们做好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怎么做?

①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或要尊重客观规律)

②要求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一、选择题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两个观点(  )

A.前者揭示了物质的属性,后者揭示了世界的特征B.前者概括了物质的本质,后者概括了世界的本质

C.前者指出了物质的特性,后者指出了世界的属性D.前者揭示了物质的特性,后者阐明了世界的本质

2.(2014长沙质检)有人认为,物质是永恒的,它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

也有人认为,宇宙中的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这两种认识并不矛盾,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 ③哲学上的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2014郑州三模)近来,“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人们纷纷感慨时间易逝、岁月无情。

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②事物的性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 ③时间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人们对时间的感慨取决于主体的心理感受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进入21世纪以来,巨大灾害性地震频繁发生,有的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如日本、智利、海地及中国汶川大地震。

有关专家指出:

“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

”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

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5.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

“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

”布朗立即寄去了25生丁。

不久,他收到回信:

“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牢记:

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千米。

假如您喜欢看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

”布朗顿时目瞪口呆。

布朗目瞪口呆的原因,从哲学上分析是因为广告商(  )

A.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B.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肯定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否认了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6.2014年8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涨幅连续回落。

我们能通过价格数据来研究价格背后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这说明(  )

A.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B.承认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C.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事物的绝对不运动状态D.是否存在相对静止,在生活中是没有意义的

7.(2014南京模拟)通常望远镜的视放大率等于物镜焦距和目镜焦距之比。

但我们的眼睛不可能看清成像比视神经细胞更小的景物,在一定的物镜口径条件下,单纯增加视放大率不会看清更多细节,反而会降低物体亮度。

由此可见(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B.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

C.物质的有规律运动是普遍存在的D.规律的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8.(2015赤峰模拟)天有不测风云,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对天空颜色的观察,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比如天空呈血红色,是阴雨天的先兆;

如果天空呈黄色,预示着大风的影响。

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①天气变化莫测但有其规律可循 ②发挥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能预测天气 ③预测天气须建立在实践基础上 ④事物的复杂性制约了对天气的预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2014大庆模拟)医学专家认为:

多吃盐容易使人患高血压、心肌梗塞,但没有盐的食物又寡淡无味。

为解决这一难题,科学家研制出了“保健盐”,其特点是调整了盐的化学成分,使其既能满足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保健盐”的研制过程表明(  )A.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不受客观条件制约的B.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C.人们对规律的认识程度决定规律发生作用的大小D.人们能够创造条件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10.(2014南昌三模)研究发现,一个人头部面部特征的年龄变化受到人体内在变化规律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指标是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男性的头发和鼻子。

容貌的这种特点给大年龄跨度的人脸识别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

这说明(  )①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③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限制容貌变化的不利影响 ④物质世界在进行绝对运动的同时也存在相对的静止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1.(2014武汉三模)让实验鼠在嗅到樱花气味后身体通电,使之对樱花气味产生恐惧;

而老鼠后代即便未被电流击中,亦会对樱花气味产生恐惧。

科学家解释,恐惧记忆之所以被遗传,是因为后天因素改变了基因,使得存储在父代DNA中的遗传信息被遗传给子代。

至于那些后天因素会如何改变记忆模式并遗传给下一代,仍是未解之谜。

这表明(  )

①后天因素促使生物遗传基因信息发生根本改变 ②后天因素导致生物遗传基因的改变是有条件的 ③人类对生物遗传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④未解之谜是人类不断深化探索活动的根本动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2.(2014淮南三模)漫画《这并不是胜利》启示我们(  )

A.关键部分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B.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C.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二、非选择题

13.我国北方,很多人有泡腊八蒜、喝腊八粥的习惯。

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2014年腊八,大蒜价格非但没有见到“蒜你狠”,反倒稳中有降。

这让很多盲目扩大大蒜种植面积的蒜农小受损失,而瞄准市场、进行深加工的企业却在严冬里仍是春风得意。

(1)运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2)请运用规律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

14.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4年10月1日9时23分,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北纬28.4度,东经102.8度)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5千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是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

材料二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每一次重大灾难发生后,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都能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地投入到积极救灾的斗争中去。

(1)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蕴含了哪些哲理。

(2)运用规律的相关原理分析“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ABACDCABACCD

13.解析:

一要看到大蒜价格的变化情况:

“稳”中有“降”。

二要看到蒜农和企业的盈利情况及其原因:

盲目扩大大蒜种植面积的蒜农小受损失,而瞄准市场、进行深加工的企业却在严冬里仍是春风得意。

三要看到知识范围限定:

(1)问考查运动与静止,第

(2)问考查规律。

答案:

(1)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大蒜价格稳中有降。

(2)要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盲目扩大种植面积遭受损失,进行深加工的企业瞄准市场,做到了尊重和利用规律,从而经营成功。

14.解析:

(1)问考查探究世界的本质,待分析的事件是材料一,主要有“尚无完满的解答”“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等。

解答第

(2)问主要从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角度分析“天灾不由人”,从认识和利用规律角度分析“抗灾不由天”。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也是可以被认识的。

但限于各种主客观条件,人们未必已经形成了对所有规律的正确认识。

(2)①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天灾不由人”说的是天灾不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天灾的发生是自然规律决定的,人无法通过改变自然规律消除天灾。

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抗灾不由天”即抗灾的成败不是由天意决定的,人类有主观能动性,对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在尊重实际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顽强、不懈的努力是可以战胜天灾的。

第五课练习题一、选择题

1.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感觉剥夺实验,就是将志愿者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意识混乱现象。

这一实验证明了(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意识是主观自生的产物 ④联系构成事物的发展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2.(2015锦州模拟)辛弃疾的《木兰花慢》是一首“送月”诗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一连串探索性的追问。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

”大意是:

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看见明月东升?

对此王国维评论说:

“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这里的“神悟”(  )A.是词人头脑主观自生的B.是词人对客观现象作出的主观反映C.表明获得认识不一定需要通过实践D.表明词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2014日照一模)左边漫画告诉我们(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C.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D.意识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4.如上右图漫画旨在说明(  )

A.认识的差异性决定了客观事物的两面性B.不同的认识主体对事物的认识肯定不同

C.意识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异性D.情绪对认识客观事物的实践起决定作用

5.(2014吉林模拟)通过基因组修饰技术提高优良性状,是培育优质高产农作物的理想途径。

如今,我国科学家找到了一把“金剪刀”——CRISPR/Cas系统,可对植物基因组进行精确定点“修剪”,从而直接转化现有的研究成果,迅速提高作物的各种优良性状,实现农作物的高效、高产、高抗。

这说明(  )①科技创新能改变规律的必然性和客观性 ②科技进步能增强人们利用规律的能力 ③意识因其能动性成为实践创新的先导 ④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2014年8月16日至8月28日,青奥会在南京举行。

本届运动会会徽图形由三部分组成,最下方,以青奥会英文名称(YOUTHOLYMPICGAMES)及视觉标志(五环及“YOGDNA”字样)为基础;

中间,以年份数字2014为构图过渡,最上方则是体现南京特色的地方:

英文“NANJING”设计成活泼的字体,并且用线条做出镂空透视的效果,最妙的是,小写的字母“n”被做了些特殊处理,小写的“n”犹如拱形的城门形状;

而外围又用线条勾勒出了江南民居的轮廓。

会徽的创作设计说明(  )

A.艺术创作来源于创作者的聪明才智B.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规律的约束

C.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D.否定旧事物是创新的根本要求

7.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

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从哲学角度看,两个观点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C.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决定的D.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

8.《吕氏春秋·

审时》:

“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明代农学家马一龙:

“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

”我国古代丰富的农学思想对古代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这主要体现的哲理是(  )

A.生产者的素质关乎农业发展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D.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9.读漫画《吃一堑,长一智》。

漫画启示我们要(  )

A.因地制宜,因时制宜B.承认矛盾,分析矛盾C.尽力而为,量力而行D.不怕挫折,自强不息

10.两幅漫画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  )

A.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B.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C.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D.要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1.中国气象局印发的《贯彻落实<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实施方案》提出:

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将形成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作业能力,在重污染且有降水形成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气象干预措施,消减雾霾,清洁空气。

这说明(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依据 ②人工影响天气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能够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必须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漫画《腾不出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适度的原则D.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13.2014年7月,台风“威尔逊”和“麦德姆”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危害。

面对那颦鼓动地、翻江倒海般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的台风,人们曾试图削弱、消灭它,但最终都不得不放弃。

开始总结经验实施抗台防灾,逐步转变抗台防灾的观念,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科学防御的抗台防灾工作思路。

一方面,利用气象卫星,使用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观测和预报台风,运用动力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预测、预报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及时掌握和分析灾害的实时信息,做到预报准确,决策科学。

另一方面,高度重视防汛水利工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夯实水利防灾减灾基础,提高了抗御台风灾害的能力;

建立一整套诸如人员避险转移等内容的预案和处置制度。

(1)请简要说明人们在防台抗台中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2)有人认为“人按照一定的目的、想法就能实现防台抗台,减少损失。

”请你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14.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针对不同群体的多种养老保险制度并存,不同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相互独立,不同地区之间相互割裂,使养老保险呈现“碎片化”状态,衍生出养老保险待遇不公平、制度运行不经济、基金收支不可持续以及转移接续困难等问题。

因此,必须进行改革以消除“碎片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面对我国当前巨大的养老金缺口,我们的确应该未雨绸缪。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抓紧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多个专家团队参与制定了多套改革备选方案。

对于医务人员、教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应允许理性选择是否延迟退休;

对于官员、公务员等,则应严格禁止延迟退休。

请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写出与“未雨绸缪”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两个俗语或成语,并说明其哲学依据。

(2)我国养老制度改革的唯物论依据是什么?

请你结合材料,说明在“延迟退休”方面怎样才能坚持从实际出发。

ABACDCABACCD

(1)问,要先掌握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然后结合材料逐一答出即可。

(2)问是一道评析题,结合材料对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并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全面阐释,在思考时要追求全面性。

(1)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防台抗台要以台风运动的规律为依据,而不能人为割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防台抗台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在防台抗台中要反对那种试图消灭台风等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错误观点。

(2)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实际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②人们要按照一定的目的、想法实现防台抗台,减少损失,还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人们要按照一定的目的、想法实现防台抗台,减少损失还必须付诸实践,立足实际,科学研究,才能实现最终的目的。

回答第

(1)问时,学生必须首先弄清楚成语“未雨绸缪”所蕴含的哲理,然后选择与此哲理一致的成语或俗语。

回答第

(2)问时,难点在于怎样从实际出发,此时应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