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企联建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497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企联建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村企联建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村企联建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村企联建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村企联建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村企联建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村企联建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村企联建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村企联建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村企联建材料.docx

《村企联建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企联建材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村企联建材料.docx

村企联建材料

建一个支部 富一方百姓

■“跟着产业走,产销不用愁;跟着支部干,农民有钱赚”。

当下流传在重庆合川区广大农民中的这句顺口溜,并非凭空而来。

它的背后,是合川打破传统按行政单元设置党组织的单一模式,创新设置城乡统筹基层党组织,带领农民致富增收的现实图景

  合川区,重庆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示范区。

合川正是抓住这一契机,提出“党建集结产业、产业激活党建”的理念,围绕“建立一个支部,促进一个产业,激活一地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以城乡统筹为基点,创新设置产业党组织133个,聚集党员1.1万名,覆盖农户9.8万户,扭转了基层党组织因设置模式不适应经济发展而难以发挥其作用的局面,产业党支部逐步成为推动城乡统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中坚力量。

  村企联建:

  互帮互助实现“双赢”

  云门镇石簸村是重庆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吸引13家规模企业聚集,俨然一个“工业村”。

但这个“工业村”长久以来都有一个怪现象:

企业很有钱,百姓却很穷,双方各干各事,老死不相往来,一旦因利益发生纠纷和矛盾,更是无法调解。

“我2006年底从外地打工回来,准备在家乡建厂创业,但征地时,因为一块几分田的地和村民达不成一致,建厂就搁置下来,可时间不等人,眼看我的下半辈子就要毁在这几分田上了。

”说起以前石簸村村企之间紧张的局面,该村文源保温材料公司总经理文庭林直摇头。

  为解决更多类似文庭林遇到的难题,2007年3月,合川开始尝试村企“互助共建”的新模式,将村党组织与驻地或邻近的企业党组织进行整合,由整合后的党组织统一领导农村和企业,切实推动以企带村、以工促农。

  同年6月,“云门镇石簸村村企联合党委”正式挂牌成立,由原石簸村支书汪登华任联合党委书记,企业代表、重庆麒麟畜产品公司董事长谭万琦任联合党委副书记。

联合党委下设石簸村党支部和企业党支部。

“联合党委的成立,使村企双方可以平起平坐,在同一个平台上协调利益、共谋发展。

”云门镇党委书记刘仕国介绍。

  联合党委成立一年多来,不仅解决了文庭林的难题,还解决很多以前单靠村党支部或企业难以解决的难题。

2007年,生猪暴发疫病,一家企业将突然增多的猪粪堆放在厂区。

大雨一下,粪水流入村民黄才云等3户人家的田里,导致部分水稻受损,他们要求全部赔偿。

在双方僵持不下时,联合党委召集村企两个党支部开会,提出折中方案:

因为并非所有水稻受损,企业按整体面积的50%赔偿。

最后,事情妥善解决,村民、业主皆大欢喜。

  “要是以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无权管,也不想管;但现在,联合党委成立了,村民的事和企业的事,都是自己的事,所以我必须管而且能管好。

”汪登华说。

  在联合党委“撮合”下,村企真正融合成了一家。

企业办不了的事,村里办;村里办不了的事,企业办。

为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13家企业出资100余万元,修建了公共服务中心、村企连心路,并钻挖水井20多口,建设沼气池30多口,帮助150余户村民修建房屋,改水、改厕、改灶。

此外,企业还积极吸纳本村劳动力进厂务工,目前,全村90%以上的劳动力都在当地企业打工,平均月收入1500元左右,既能打工挣钱,还可以照顾家庭,空余时间还可以发展副业。

从联合党委成立至今一年多时间,当地农民人均收入从4000多元增长到8000多元,是全镇人均收入的1.6倍。

  目前,村企共建的模式已经在全合川推广开来,本着“信息互通、大事互商、难事互助、实事互办”的原则,使企业与村实现了资源共享,推进了农村和企业的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

截至目前,合川已有517个村与620余家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了村企共建。

  合川金九集团在与大阳村实行共建后,出资帮助村里修建了多条出行便道,改变了该村长久以来出门就是烂路、泥路的局面。

“我现在可以穿布鞋出门了!

”村民王菊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其中的巨大变化。

  村居联建:

  以城带乡引领致富

  如果说村企联建让石簸村与企业实现了发展“双赢”,那么,南津街街道东津沱社区与白塔村的村居联建,则让白塔村的面貌彻底改变。

  以前的白塔村是远近皆知的后进村,党组织工作开展不力、村民思想保守、村级经济落后,各项考核指标年年都是倒数第一,属“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对象。

  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在村企联建的基础上,去年9月,区委决定探索村居联建,在地域相连的社区与村,打破原有城乡分割的党组织设置方式,将村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整合。

首先试点的,就是东津沱社区与白塔村整合成立的联合党委。

  东津沱社区则是合川有名的“优等生”,社区党委书记张年全是党的十七大代表,面对白塔村这样一个“烫手山芋”,张年全起初并不愿意成立联合党委,“我怕他们砸了我先进社区的牌子。

”但经过组织做工作,他认识到,要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光是社区发展好了还不行,农村也得扶起来。

这位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党员决定先选举新的村级班子,再对白塔村的发展思路进行重新规划,并对各条惠民措施逐项定责落实。

  在联合党委的领导下,村班子上任伊始,就以解决老百姓出行难为工作突破口。

联合党委副书记、白塔村支书郑远强和村主任周朝伦立下军令状:

“在今年8月以前,不解决白塔村的出行难题,我俩自动下台。

”春节刚过,他们就带领村民冒着风雪,不分昼夜地用一个月修好了一条多年来都未动工的村级路。

返乡“老板”董其军见此情形十分感慨:

“每年回来都破破烂烂,毫无生气,心灰意冷,现在看到希望了!

”他当即捐款10万元整修道路。

  如今,村班子的承诺兑现了,曾经阻碍村民出行的5条、14.5公里道路,已经被全部打通。

班子的决心点燃了村民的希望。

今年初,联合党委组织召开了城乡统筹、共建和谐新农村献计献策会,与会企业代表、返乡创业代表和群众代表,在听完联合党委对未来发展思路的阐述后,纷纷慷慨解囊,表示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家乡发展,从几块到几万块,现场募集资金24万多元。

  据不完全统计,联合党委成立近一年来,白塔村村民人均增收40%以上。

如今的白塔村,利用荒山发展特种养殖、筹办村办企业砂石厂、利用污水处理厂废料建肥料加工厂、利用峡谷资源发展渔业和观光农业……在联合党委的规划下,村里的项目正一个个向外包装推介,曾经贫穷的村民也一步步走出困境。

  产业共建:

  积聚资源共谋发展

  “加入合作社以前,我在建筑工地上干泥水工,由于身体不好,很快就失去了这份工作。

没有了经济来源,家里穷得揭不开锅,长期都是借钱过日子。

后来,合作社主动吸纳了我,并帮助我融资、购买仔猪、喂养、管理,我家的生活慢慢好起来了。

到去年底,我不仅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还赚了好几十万。

”大石镇PIC猪专业合作社里,社员周先福提起合作社党支部对自己的帮扶,感动不已。

  产业链上建党支部在合川由来已久,2003年底,第一个产业党支部在该区双凤镇茉莉花专业合作社诞生。

此后,根据农村党员从业结构多元化和技能特长个性化的发展需要,结合城乡统筹的新形势,该区进一步推广了“支部建在产业链”这一成功做法,加速产业集聚。

目前,该区通过采取“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在生猪、蚕桑、蔬菜、水产、旅游等产业中设置党组织101个。

  建立在产业链上的党支部,打破了地域和行政区域的限制,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堡垒作用。

他们在产业规划、资源开发、市场调节、产品加工等方面跨区域统筹协调,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种养时间、统一产品标准、统一收获上市、统一产品品牌,变农民“单枪匹马跑销售”为“千军万马闯市场”,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钓鱼城街道思居村党委依托当地的蔬菜产业、旅游产业、生态农业,组建了旅游苗圃产业党支部和蔬菜产业党支部,现已发展了4个高档度假村和12个苗木基地,从业人员200余人,年收入1500多万元;蔬菜产业大户由以前的20余家增加到85家,并带动了周边560户群众从事蔬菜种植,户均增收上千元。

  大户带小户、老户带新户、党员带困难户,是大石镇PIC猪专业合作社统筹发展的特色。

周小平是当地的养猪大户,PIC猪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成立后,支部书记周相林主动邀请他加入合作社,利用他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饲养经验,带动合作社内其他养猪户共同发展。

入社后,周小平与其他大户一起,把种猪资源、管理技术、销售网络等,与合作社所有养猪户共享。

在党支部和大户的带领下,PIC猪专业合作社日益壮大。

目前,全社共有128户社员,年销售收入4000余万元,每户社员产值最多的达几百万元,最少的也在10万元以上。

青年镇开展党建工作“两推进三服务”活动

青年镇党委积极探索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党建工作新格局,着力开展“两推进三服务”活动,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开创了党建工作新局面。

积极推进能人兴村,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在全镇范围内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库,大力选拔能人村干部。

近两年来共选拔5个能人分别担任村级组织负责人,占村干部总数38.5%。

同时,该镇实行对口帮扶制,采取先进村干部带好后进村干部对口结对取长补短的方式,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其次,着力造就创业意识强的企业人才队伍,建立了企业人才致富档案。

先后8次邀请各地先进创业典型者到镇作报告,启迪广大群众创业思维。

目前,全镇有近10%的人走上了创业道路,各企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积极推进党组织设置创新,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积极探索“机构联合、人员联姻、产业联建、工作联动”以及“人才带村、资金带村、项目带村”为主要内容的“四联三带”党组织设置模式。

一是在渝中望龙门街道成立了重庆堡堂(红岩)流动党支部,拥有党员24名。

二是成立企业联合党支部,对全镇集体和民营企业党建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和发展指导。

三是积极谋划村企联建型党支部,如面业、渔业等产业党支部。

通过组织设置的调整,该镇初步实现了农村党组织设置与生产力发展有机对接,增强了党组织对经济发展的统揽能力。

积极服务农业产业化,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充分发挥各类基层党支部的组织协调、引导服务作用和“技术型、大户型、市场型”党员、干部的带动服务作用,着力服务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以来,该镇共组织畜牧、水产、茶叶等方面的技术培训500余人次,完成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300亩,培育种殖大户35户。

着力打造以“堡堂精神”为核心的堡堂文化品牌,培育农家乐5户。

其中,湛家村支部书记名下的翠信茶叶公司,每年就地聘请工人多达300人(包括短期、长期),支付工资144万元/年,大大促进了农民增收。

积极服务农村城镇化,努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新村建设作为党支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落实党员的对口工作责任制、机关企事业支部的对口支援责任制,发挥了党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生力军作用。

今年以来,该镇完成吴家桥片区环境整治120户,新建花台120个,房屋装修面积达30000余平方米。

完成朝房新村道路硬化150米,院坝硬化1000平方米;新建羽毛球、乒乓球场各1个。

完成了山足、堰塘两社140余户农户住房外装饰工作,装饰面积达45000余平方米,完善了人畜饮水工程1个,修复蓄水池1座,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

积极服务农民市民化,努力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

一是以堡堂公共服务中心为根据地,积极为群众提供政策和就业信息等咨询服务;二是落实机关干部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结对帮扶,解除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三是采取输出培训等方式对农民外出务工进行技能培训,增强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有效性,提高了劳务效益。

今年以来,全镇共组织相关培训1000余人次,其中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100余人次。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00余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人,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200%和100%。

新洲徐古镇探索村企联合党支部建设新模式

武汉综合新闻网

发表时间:

2010-01-1116:

10

来源:

长江网

发表评论 进入论坛

  【长江网讯】 新洲区徐古镇作为"全国双孢蘑菇之乡",现拥有长华、天添、宏源和康之源四家规模以上企业及曹阳1家配套企业,相邻11个村,村企相加共有人口1。

5万人,党员320人。

在开展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中,该镇党委积极探索建立村企联合党支部的新模式,即以企业为核心,以相邻的村为依托,组建了5个村企联合党支部,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和乡村的发展,收到良好的效果。

他们的做法是:

  明确职责,理顺两个关系 一是理顺村企组织关系。

村企联合党支部的主要职能是研究、决策、协调和组织村企菇业生产,加强对村企党员的统一教育管理。

联合支部成员由5-7人组成,企业和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正副书记,支部办公室设在企业,有效利用了村企的优势和资源。

二是理顺村企群众关系。

联合支部的成立,拆除了村企的篱笆,村企党员、村民和职工在"大支部"的领导下同属一家人,不存在"争利"的问题,形成了平等和谐局面。

  健全机制,建立四个制度   一是建立分工负责制。

联合支部的职能主要是做好协调服务,按照支部分工,书记对村企各项工作全面负责,副书记主管组织建设、负责党员管理教育,其他委员分管生产、技术、市场、安全等工作,人人有责任。

二是建立学习教育制度。

每季度召开一次支委会,交流思想,小结工作,明确任务;半年召开一次支部党员大会,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听取党员的意见建议。

三是建立联系沟通制度。

每个月召开支部联系会,分析生产、经营形势,研究解决具体问题,部署下月工作。

除"联系日"外,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支部联系会,及时解决问题。

四是建立"村规企约"。

通过全体村民和企业职工民主讨论,把村规民约和企业管理制度整合为"村规企约",实行村企制度化、一体化管理。

  发挥作用,开展三个活动 一是开展联建联谊活动。

"大支部"把村民、职工的思想"大联合"放在首位,通过召开村企联谊座谈会、村企联谊娱乐会和村企联谊互访、互学、互助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实现了思想"大融合"。

二是开展联建联帮活动。

在党员与群众、职工与村民之间,开展"一联一"、"一助一"、"一带一"、"一帮一"的群众性联帮活动,在村与企业之间开展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帮企业、企帮村富的组织联帮活动。

三是开展联建联创活动。

一个"大支部"有80名左右的党员,联合支部根据80%的党员是无职党员的特点,以"设岗定责"为载体,把他们引向联建的前沿。

无职党员在"技术服务岗"、"质量监督岗"、"市场信息岗"、"纠纷调解岗"、"社会治安岗"等岗位上各显身手。

  这种村企联建模式,有效突破了村企分割的藩篱,整合了农村发展急需的人、财、物资源,基层政村建设呈现出巩固发展的新态势,形成了经济互利共赢、事业互办共兴、党建互动共强的多赢局面

山东莒南县:

创新“村企共建”新模式促进基层科学发展

                    莒南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徐光

      山东省莒南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在地域相邻、双方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让经济实力强、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共建,逐步实现村企合一、以企带村或以村带企的共建模式,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

据统计,目前,该县200余家民企累计已帮扶村庄300个,帮建生产基地40个,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近10亿元。

    拉长产业链条,实现村企产业化共建。

一是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

大力发展生产资料基地、产品配套基地、劳动力供应基地等多种基地,企业在农村投资建立生产基地,负责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农村用土地入股并可到基地就业。

同时,建立健全了县、乡、村、户配套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大大提升生产基地的科技水平。

目前,全县已形成了蔬菜、林果、花生、建材等40多个生产基地,并带动20万户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二是采取“企业+协会+农户”的模式。

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协会的带动作用,坚持农户自愿的原则,以技术、品种为纽带,在动员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专业户积极参与的同时,按照协会组织的特点和规律,规范协会运作。

同时,立足协会“一头连接农户,一头连接企业”的带动作用,做到产业组织化、服务系统化、协会规范化,有效地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在一起,实现规模化经营,进一步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

目前,茶叶、磨具、果品等50多个产业协会已连接各类产业生产基地40余个,并与60多家企业实现了有效合作。

三是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本着自愿、互惠的原则,以企业为依托,以合作社为桥梁,积极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把千家万户小规模、大群体的分散种植、养殖、加工联系起来,带领农户共同走向大市场。

实现了企业与农户以销定产,达到了生产、加工、销售、协调统一,增加了农户收入,也提高了企业效益。

同时,企业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经营管理、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中,实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产,形成了企业与协会、农户的“利益共同体”。

目前,全县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415个,社员3143人。

      开展“项目进村居”活动,实现村企人居环境共建。

一是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村居引进的企业或企业技改项目,投资方通过捐赠资金、物资等方式,积极帮助驻地村完善村庄规划,加大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参与村庄土地整理和农田水利建设,改善驻地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目前,各企业已向驻地村投资近2000万元,硬化村中道路30公里,平整土地3万亩,更换电线网6000多米,为1600户村民通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二是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驻村企业积极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多种形式参与植树造林、清洁河道、垃圾处置、户厕改造、秸秆还田等工作,并建立农村环境整治的长效管理机制,改善驻地村人居环境。

同时,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投资帮助村里建设沼气池,推广太阳能等新型产业,大力发展朝阳产业,引导村民走“低碳”生活之路。

目前,村企已开展环境综合集中整治20余次,栽植各类绿化苗木20万余株,清洁河道10公里,发展沼气户2600户。

三是参与农村居民楼小区建设。

驻村企业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思路,结合村庄规划,采取补助政策,让农民将老宅基地置换出来,整村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妥善安置农民,复垦农户宅基地,整理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互动双赢。

同时,企业积极参与村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快小区道路、排水和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参与物业管理,提供物业服务,帮助驻地村创建示范居住小区和文明居住小区。

目前,该县已有温泉社区等30多个村居启动了村民住宅楼建设,已有华泉集团、富华建安等20多家企业参与村居小区建设并提供物业管理和服务,有300余户农民搬进了宽敞的居民楼。

    实施“民企帮村”工程,实现村企帮扶共建。

一是科技帮扶。

企业积极协调涉农部门,以专题培训、科技咨询会、现场技术指导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帮建村的各类实用技术的帮扶。

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通过各种直观活泼的教学形式,现场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让农民看得见、问得着、学得会、用得上。

共建企业还与困难群众结成“一帮多”对子,对贫困户进行帮带,积极带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入冬以来,该县“农”字号共建企业已开展送科技专场培训班15场,培训农民6000人,结对帮扶410户。

二是政策帮扶。

广大企业积极参与开展政策下村居活动。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在农村的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帮助村居推行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指导共建村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村庄规划、信访、计生、招商引资等各项制度,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给广大村民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目前,帮扶企业已到帮扶村现场办公26次,发放政策明白纸6万余份,帮助村居宣传各项惠民政策60余项。

三是金融帮扶。

充分发挥县直规模以上企业的资金优势,积极协调农行、信用社等金融单位,以企业贴息的方式与共建村开展金融帮扶,企业帮助村居贴息贷款上项目、发展经济,村民把通过企业资助的项目又转销到企业,给企业提供原料供应,促进村企互动发展。

同时,各金融帮扶企业通过党员干部捐一点、工会出一点、企业拿一点的方式筹措资金,与特困户开展金融帮扶一对一活动。

目前,该县已有20家企业与共建村开展了金融帮扶活动,企业为共建村提供贴息贷款1600多万元,帮助共建村建立蔬菜、林果等产业基地10个,发展致富项目260余个。

      推进干部人才互动培养,实现村企党建共建。

一是人才对接。

发挥县技工学校、职业中专、各乡镇、村居的农广校、远程教育播看室的作用,根据当地企业的用工需求,建立县、镇劳动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和储备式培训。

并放宽招工条件,降低进入企业的门坎,优先录用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引导村企双方建立良性互动的劳动力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合作关系。

同时,完善人才交流制度,建立完善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为推荐就业和开展就业援助行动提供基本底数。

目前,该县已建立了企业用工数据库1个,农村劳动力资源库1个,为60余家中小企业化解了“招工难”的难题,有3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二是党员帮带。

组织村企开展“村企党员一帮一”活动,帮扶企业每名党员结对一名流入该企业的村党员或贫困户,从政策、理论、党建知识、致富技能、企业管理等各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

同时,企业积极开展“串百家门、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保障机制,做到了活动联谊、实事联办,形成了村企之间党内互帮互助新格局。

目前,共有210名企业党员与村居贫困党员结成“一帮一”对子,开展技术指导320次,帮助群众办实事600件,为帮扶群众提供致富信息676条。

三是干部挂职。

大力开展村企干部互动交流活动,让帮扶村“两委”成员到结对企业挂职锻炼,全面熟悉企业的经营理论、市场行情、管理方法,参与企业组织的农机具维修、建筑建材、农牧实用技术等各类培训,在实践中增长技能,激发创业的热情。

同时,建立挖掘、培养、选用新型村干部的新机制,按照“双高双强”的标准,积极回请企业老板、致富能手、经济能人到共建村任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带领共建村理清工作思路,健全党内制度,规范村务活动,开展致富帮扶。

目前,全县已有500多名“两委”成员到企业挂职锻炼,回请68名企业负责人回村任职,建强、扶持软弱党支部6个,帮助支部化解各类难题150余个。

组织联建、发展联帮、教育联动、实事联办

北流“村企联建”促学习实践活动出成效

发布时间:

2009-12-14

主页-企业投资创业-新闻动态

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北流市结合驻村企业日益增多的实际,创新开展以“组织联建、发展联帮、教育联动、实事联办”为主要内容的“村企联建”活动,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新载体,打造出新亮点,取得了新成效。

组织联建:

强化组织建设功能

为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更大成效,实现村与企业互帮互助、互利共赢,该市出台了《开展“村企联建”活动的意见》文件,要求每个镇党委引导组建“村企联建”对子1个以上。

目前,该市已有22个村与120多家驻村企业结成了联建关系。

在活动中,该市以加强村和企业党建工作为切入口,通过共创“五个好”党组织活动,推行村企互挂职制度,实施阵地建设工程,积极破解基层组织建设难题。

民安镇高车村在北流海螺、玉洁瓷业、长隆瓷业等10多个结对联创企业的帮助下,建设完善了党组织各功能室、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村文化广场、五保新村等,强化了村党组织功能。

发展联帮:

引领当地经济发展

该市在“村企联建”活动中,各企业积极引导村民充分利用本村的资源优势,依靠“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办好手工业小作坊,进入村企务工等等,使企业延长产业链,村内形成支柱产业,群众收入呈现多元化,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新圩镇白鸠江村在驻村企业大发养殖有限公司的带动下,60多个养鸡专业户纷纷加入公司的产业链,成为公司的养殖户,每个养殖户按要求养鸡10万羽以上,既扩大了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