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高三期中语文试题有电子版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656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潍坊市高三期中语文试题有电子版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潍坊市高三期中语文试题有电子版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潍坊市高三期中语文试题有电子版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潍坊市高三期中语文试题有电子版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潍坊市高三期中语文试题有电子版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潍坊市高三期中语文试题有电子版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潍坊市高三期中语文试题有电子版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潍坊市高三期中语文试题有电子版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潍坊市高三期中语文试题有电子版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潍坊市高三期中语文试题有电子版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潍坊市高三期中语文试题有电子版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潍坊市高三期中语文试题有电子版答案.docx

《潍坊市高三期中语文试题有电子版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潍坊市高三期中语文试题有电子版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潍坊市高三期中语文试题有电子版答案.docx

潍坊市高三期中语文试题有电子版答案

高三语文

2015.11

注意事项:

92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分别填涂在答题卡及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是

A.瞻仰/澹泊刨除/刨花板露拙/抛头露面

B.船舷/炫目角色/角斗士曝光/曝背谈天

C.芜杂/忤逆应届/应声虫扎眼/安营扎寨

D.崔嵬/巍峨干谒/干细胞间断/挑拨离间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廖廓翔实清凌凌窸窸窣窣

B.甄别歆慕懒慵慵战战兢兢

C.摭拾遨游绿葺葺面面相觑

D.惊蛰熨帖怯生生天作之和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生活的并没有击败李明对音乐的执着,他很感谢老天能够给他一个个这样的经历,让他不断坚强,对音乐更加热爱。

②一个人在青春期读些什么书可不是件小事,书籍、友谊、自然环境三者了心灵发育的特殊氛围,其影响毕生不可磨灭。

③新出版的这部《高中生必备古汉语实用词典》的收词符合了同学们当前的需要。

A.①辛酸②构成③大致B.①心酸②造成③大致

C.①心酸②构成③大概D.①辛酸②造成③大概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山东最大的客运枢纽站青岛北站的投入使用,青荣城际铁路也即将建成开通,青岛市在山东半岛的铁路大枢纽工程呼之欲出。

B.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足使他无可厚非、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C.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把它做好,我们就会自愧无能。

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

还有比这更痛苦的事情吗?

D.电视剧《红高粱》里,于荣光扮演了一个另类县长,这个生逢乱世的县长,理想难以实现,但他用亦庄亦谐的处事态度认真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生姜有驱寒、发汗、止呕、解毒等功效,人体在遭受寒冷侵袭后,泡上一杯姜汤饮服,可促进血液循环,驱走寒气。

B.这辆刚买来不久的汽车本来只有一点小毛病,但送到4S店修了几个小时,也没有修理好,这可把修车的急坏了。

C.教学过程能否实现优化,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最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

D.被冠以“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人”的村上春树又一次无缘诺贝尔文学奖,连续6年落选,因此被人们称为“最悲壮的入围者”。

二、(1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

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以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

一句话的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的,历史和小说上有的是例子。

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

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

说话不是作文,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

不如作文的谨严。

但那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是怎样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

我们的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这样一个标准,可是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

我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

《左传》《国策》《世说新语》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

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

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学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

这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

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

论说话艺术的文字,从前著名的似乎只有韩非的《说难》,那是一篇剖析入微的文字。

现在我们能够随口举出的例子就有俞平伯君的三篇《文训》和鲁迅君的《立论》,这些都是精警之作。

我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也还免不了说话。

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

这三样又有分别:

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

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

第三是修辞或辞令。

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他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修饰。

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

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

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了自己。

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

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可得的。

我们所能希望的只是:

说得少,说得好。

(选自朱自清《说话》,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说话很重要,有时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

B.说话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是不易达到的境界。

C.国人很讲究说话艺术,也重视说话艺术的研究。

D.说话不是一件容易事,要讲究说话的艺术。

7.根据文意,下列事例不属于“讲究说话”的一项是

A.《祝福》中,当祥林嫂追问灵魂有无时,“我”回答“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B.《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朋友谈及初学写作的动机时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

C.《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问是否读书时黛玉答复“未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D.《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时指出“焉用亡郑以倍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普通人不同于辩士、说客和文人,说话不需要句句字字婉转如意,但人情世故不能无视,所以也要注意说话的艺术。

B.《左传》是外交辞令的典范,《世说新语》是古人清谈的经典,《红楼梦》的对话非常精彩,作者对其都高度评价。

C.古人对于说话的态度主要有三种:

忘言;慎言,寡言,讷于言;修辞或辞令。

“忘言”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D.君子至诚,不善言辞;小人虚伪,巧言令色。

平凡人说话无须过于讲究修饰,但也要根据对象和场合说少,说好。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刘)几字伯寿,生而豪俊,长折节读书,第进士。

从范仲淹辟,通判邠州。

邠地卤,民病远汲,几浚渠引水注城中。

役兴,客曰:

“自郭汾阳①城此州,苟外水可引,何待今日?

无为虚费劳人也!

”几不答。

未几,水果至,凿五池于通逵,民大便利。

孙沔荐其才堪将帅,换②如京使、知宁州。

俗喜巫,军校仗妖法结其徒,乱有日。

几使他兵伏垒门以伺,夜半尽禽之。

侬智高犯岭南,几上书愿自效,以为广东、西捉杀。

道闻蒋偕、张忠战没,疾驰至长沙,见狄青曰:

“贼若退守巢穴,瘴毒方兴,当班师以俟再举,若恃胜求战,此成擒耳。

”贼果悉众来大战于归仁铺前锋孙节死几以右军搏斗自辰至巳胜负未决。

几言于青,出劲骑五千,张左右翼捣其中坚。

贼骇溃。

进皇城使、知泾州。

陛见,辞以母老,丐复文阶归养。

仁宗谕之曰:

“泾,内地也,将母莫便焉。

”命特赐冠帔。

曾公亮荐之,复以嘉州团练使为太原、泾原路总管。

夏人寇周家堡,转运使陈述古摄渭帅,几移文索援兵,不听,率诸将偕请,又不听,乃趣以手书。

述古怒,移几为凤翔,且劾生事。

朝廷以总管非转运使所得徙置,遣御史出按,述古黜,几亦改鄜州。

召判三班院。

边吏告夏人趋大顺,英宗问几。

几曰:

“大顺天险,非夏人可得近,正恐与赵明为仇尔。

”帝曰:

“明之子奔马入城,几为所掩,卿料敌一何神也。

”以为秦凤总管。

几得谢二十年,放旷嵩、少间,间与人语边事,谓张耒曰:

“比见诏书禁边吏夜饮。

此曹一旦有急,将使输其肝脑,而平日禁其为乐,为今役者不亦难乎?

夫椎牛酾酒,丰犒而休养之。

非欲以醉饱为德。

所以增士气也。

”耒敬识其语。

再加通议大夫,卒,年八十一。

其议乐律最善。

尝游佛寺,闻钟声,曰:

“声澌而悲,主者且不利。

”是夕,主僧死。

在保州,闻角声,曰:

“宫微而商离,至秋,守臣忧之。

”及期,几遇疾。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一,有删改)

【注】①郭汾阳:

指唐名将郭子仪。

安史之乱平息后,郭子仪功封汾阳王,故称。

②换:

以文职换为武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邠地卤,民病远汲病:

怨恨

B.辞以母老,丐复文阶归养丐:

乞求

C.又不听,乃趣以手书趣:

催促

D.耒敬识其语识:

记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几使他兵伏垒门以伺作师说以贻之

B.移几为凤翔,且劾生事若属皆且为所虏

C.间与人语边事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D.宫微而商离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果悉众来大战/于归仁铺/前锋孙节死/几以右军搏斗自辰/至巳胜负未决

B.贼果悉众/来大战于归仁铺/前锋孙节死几/以右军/搏斗自辰/至巳胜负未决

C.贼果悉众来/大战于归仁铺/前锋孙节死/几以右军搏斗/自辰至巳/胜负未决

D.贼果悉众来大战/于归仁铺前锋孙节死/几以右军/搏斗自辰至巳/胜负未决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几小时候性情豪放不羁,与众不同,长大后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发奋读书考中进士,经范仲淹征辟做了邠州通判,从此踏入仕途。

B.刘几在宁州机智地擒获借妖法作乱的军校,在岭南战事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狄青出谋划策。

击败侬智高,这都表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C.刘几辞官后,虽然身处乡野,仍关心国事。

有时会和人谈起边疆的军情,对于诏书禁止边关官吏夜间喝酒一事,刘几不完全赞同。

D.刘几精通乐律,曾游佛寺听到钟声,预料寺中主持会有不幸,结果应验;听到号角,预料守臣有忧患,到了秋天。

他自己患病去世。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自郭汾阳城此州,苟外水可引,何待今日?

无为虚费劳人也!

(3分)

(2)几言于青,出劲骑五千,张左右翼捣其中坚,贼骇溃。

(3分)

(3)夫椎牛酾酒,丰犒而休养之,非欲以醉饱为德,所以增士气也。

(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诉衷情

米芾

劳生奔走困粗官。

揽镜鬓毛斑。

物外平生萧散,微宦兴阑珊。

奇胜处,每平阑【注】。

定望远。

好山如画,水绕云萦,无计成闲。

【注】平阑:

凭栏。

(1)词的上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试作简要分析。

(4分)

(2)词的下阕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3),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子曰:

“三人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五、(12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解释“小清新”这一概念,不超过35字。

(4分)

“小清新”最初指一种以清新唯美、随意创作风格见长的音乐类型,曲风清新自然、温暖感动,多抒发自己的成长感悟、孤独寂寞等。

这种起初颇为小众的风格,现在已逐步成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它以自然淳朴、淡雅脱俗为审美标准,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

其表现形式也逐渐由音乐扩散到文学、电影、摄影等领域。

在生活方式方面,“小清新”秉承淡雅、自然、朴实、超脱、静谧的风格而存在,传达个人的美好憧憬。

比如,表现在穿着风格上,多以小碎花、田园花朵为元素,淡色系蕾丝裙、百褶裙便是代表,布料大多用雪纺,给人一种清新自然、超凡脱俗的感觉。

 

17.请仿照下面画线句子,在空缺处补写语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4分)

生命是一段无法预测的旅程。

看过姹紫嫣红、莺飞燕舞,又见、

,看过、,又见素雪纷飞、寒梅傲枝。

岁月总在不经意间偷去许多美好,但淡定从容的我们又怎会在意自然频繁的更替?

18.下图是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上的一幅艺术类金奖作品,画面中小鸟与螳螂成对峙之态。

请仔细观察,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

要求:

使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4分)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9~22题。

迷路的云

林清玄

①一群云朵自海面那头飞起,缓缓从他头上飘过。

他凝神注视。

看那些云飞往山的凹口。

他感觉着海上风的流向,判断那群云必会穿过凹口,飞向另一海面夕阳悬挂的位置。

②少年时候他就爱看云,那时候他家住在台湾新竹,冬天的风城,风速是很烈的,云比别的地方来得飞快,仿佛是赶着去赴远地的约会。

放学的时候,他常捧着书坐在碧色的校园,看云看得痴了。

那时他随父亲经过一长串逃难的岁月,惊魂甫定,连看云都会忧心起来,觉得年幼的自已是一朵平和的白云,由于强风的吹袭,竞自与别的云推挤求生,匆匆忙忙地跑着路,却又不知为何要那样奔跑。

③更小的时候,他的家乡在杭州,但杭州几乎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象,只记得离开的前一天,母亲忙着为父亲缝着衣服的暗袋,以便装进一些金银细软,他坐在旁边,看母亲缝衣;本就沉默的母亲不知为何落了泪,他觉得无聊,就独自跑到院子,呆呆看天空的云,记得那一日的云是黄黄的琥珀色,有些老,也有点冰凉。

④来香港工作后,平和的生活并没有使他的伤痕在时间里平息,他有时含泪听九龙开往广州最后一班火车的声音,有时鼻酸地想起他成长起来的新竹,两个故乡,使他知道香港是个无根之地,和他的身世一样找不到落脚的地方。

他每天在地下电车里看着拥挤着涌向出口奔走的行人,好像自己就埋在五百万的人潮中,流着流着流着,不知道要流往何处——那个感觉还是看云,天空是潭,云是无向的舟,应风而动,有的朝左流动。

有的向右奔跑,有的则在原来的地方画着圆弧。

⑤海洋公园里有几只表演的海豚是台湾澎湖来的,每次他坐在高高的看台欣赏海豚表演,就回到他年轻时代在澎湖服役的情形。

他驻防的海边,时常有大量的海豚游过,一直是渔民财富的来源。

他第一次从营房休假外出到海边散步,就遇到海岸上一长列横躺的海豚,那时潮水刚退,海豚尚未死亡。

背后脖颈上的气孔一张一闭,吞吐着生命最后的泡沫。

他感到海豚无比的美丽,它们有着光滑晶莹的皮肤,背部是蔚蓝色,像无风时的海洋;腹部几近纯白,如同海上溅起的浪花;有的怀了孕的海豚,腹部是晚霞一般含着粉红琥珀的颜色。

⑥渔民告诉他,海豚是胆小聪明善良的动物,渔民用锣鼓在海上围打,追赶它们进入预置好的海湾,等到潮水退出海湾,它们便曝晒在滩上,等待着死亡。

有运气好的海豚,被外国海洋公园挑选去训练表演,大部分的海豚则在海边喘气,然后被宰割,贱价卖去市场。

⑦他听完渔民的话,看着海边一百多条美丽的海豚,默默做着生命最后的呼吸,他忍不住蹲在海滩上将脸埋进双手,感觉到自己的泪,濡湿了绿色的军服,也落到海豚等待死亡的岸上。

不只为海豚而哭,想到他正是海豚晚霞一般腹里的生命,一生出来就已经注定了开始的命运。

⑧这些年来,父母相继过世,妻子离他远去,他不止一次想到死亡,最后救他的不是别的,正是他当军官时蹲在海边看海豚的那一幕,让他觉得活着虽然艰难。

到底是可珍惜的。

他逐渐体会到母亲目送他们离乡前夕的心情,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别离的活着甚至还胜过团聚的等待死亡的噩运。

那些聪明有着思想的海豚何尝不是这样,希望自己的后代回到广阔的海洋呢?

⑨澎湖的云是他见过最美的云,在高高的晴空上,云不像别的地方松散飘浮,每一朵都紧紧凝结如一个握紧的拳头,而且它们几近纯白,没有一丝杂质。

香港的云也是美的,但美在松散零乱。

也许是海风的关系,香港云朵飞行的方向也不确定,常常右边的云横着来,而左边的云却直着走了。

⑩坐铁轨缆车下山时,冷风从窗外掼着他的脸,他一抬头,看见一轮苍白的月亮,剪贴在墨黑的天空,在风里是那样地不真实。

回过头,在最后一排靠右的车窗玻璃,他看见自己冰凉的流泪的侧影。

(节选自《林清玄自选集·卷三》,有删改)

19.作者用较大篇幅写“他”在澎湖海边看海豚,有何作用?

(4分)

 

20.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4分)

(1)好像自己就埋在五百万的人潮中,流着流着流着,不知道要流往何处(2分)

 

(2)(澎湖的)云不像别的地方松散飘浮,每一朵都紧紧凝结如一个握紧的拳头(2分)

 

21.“他”命运的艰难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4分)

 

22.文章为何以“迷路的云”为题?

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七、作文(60分)

23.看到下面几组词语后,你想到了什么?

请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信封信纸——飞信微信

纸墨笔砚——鼠标键盘

书香墨宝——手机电脑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014潍坊市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一、(共15分,每小题3分)

1.A(A.zhān/dàn  pán/bào  lòu/lù   B.xián/xuàn   jué   bào/pù    

C.wú/wǔ  yīng/yìngzhāD.wéi/wēi  gān/gàn  jiàn)

2.B(A寥廓   C绿茸茸   D天作之合)

3.A(①“辛酸”和“心酸”都有苦难悲痛的意思。

“辛酸”指辣和“酸”,比喻痛苦悲伤;“心酸”指心里悲痛。

②“构成”指造成或形成,“造成”则指引起或形成<多指不好的结果>。

③“大致”,大体上,基本上,是在已知的前提下作出的结论性描述。

“大概”,大约,是在未知的情况下作出的预测性判断)

4.C(A“呼之欲出”是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十分生动,也形容某事即将鬼蜮晓或出现。

与句意不符。

B“无可厚非”意为不能过分的指责。

此处据语境应为“无可非议”。

C“妄自菲薄”是自己瞧不起自己。

此处使用恰当。

D“亦庄亦谐”指讲话或文章即庄重正派,又幽默活泼。

不能用于处事态度)

5.C(A主谓搭配不当;B“修车的”表意不明;D成分残缺,应在“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人”之后加“称号”)

二、(9分,每小题3分)

6.D(ABC均不全面)

7.B(A“我”回答“有”或“无”皆不合适,故回答“说不清”。

C黛玉的这一回答与前面回答贾母的问话矛盾,正反映了她“步步小心、处处留意”的特点。

黛玉从贾母的回答中看出她并不赞成女孩子读书,故在回答宝玉这样说,这是“讲究说话”。

D烛之武为说服秦伯退兵,站在对方立场,貌似秦国考虑,容易打动对方)

8.D(“不善言辞”表述不当,君子“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修饰”,并非不善言辞)

三、(12分,每小题3分)

9.A(病:

苦于)

10.A(都表目的,可译为“来”;B并且、而且/将要;C介词,“和”/连词,“和”;D表并列/表转折)

11.C(正确标点为:

贼果悉众来,大战于归仁铺。

前锋孙节死,几以右军搏差距,自辰至已,胜负未决)

12.D(“他自己患病去世”错误,他在保州只是患了病,前文写他去世是在做通议大夫的时候)

四、(24分)

13.

(1)自从郭子仪在邠州建城,如果外面的水可以引入,怎么会等到今天呢?

不要做劳民伤财的事了!

(3分,“城”“苟”“虚费劳人”各1分)

(2)刘几向锹青建议,派出五千精锐骑兵,分左右两翼攻击敌军的主力,贼军惊骇溃退。

(3分,“劲”“中坚”“溃”各1分)

(3)杀牛斟酒,丰厚地犒赏他们,使他们休息调养,并不是想把酒足饭饱当作恩德,而是用来增强士气。

(4分,“A”“休养”“德”“所以”各1分)

14.

(1)塑造了一个年事已高、生性闲散、厌倦官场却不得不奔波于仕途的底层官员形象。

从“斑”“萧散”可看出词人年事已高、生性闲散,从“困”“兴阑珊”可看出词人奔波于仕途、厌倦官场。

(4分,形象2分,分析2分)

(2)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写每每凭栏远眺,纵山水如画,却无法使自己悠闲。

②表现出词人厌倦官场却无计摆脱的烦决之情,以及对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

(4分,手法2分,情感2分)

15.⑴金就砺则利   ⑵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⑶寄蜉蝣于天地   ⑷烽火扬州路  ⑸沉舟侧畔千帆过   ⑹必有我师焉(6分,每句1分,错一字该句不得分)

五、(12分)

16.“小清新”是在文艺、生活方式等方面以自然淳朴、淡雅脱俗为审美标准的一种亚文化现象。

(4分,“文艺、生活方式”“自然淳朴、淡雅脱俗”各1分,“亚文化现象”2分。

超字数扣1分)

17.示例一:

竹风穿庭、碧荷生香   落霞孤鹜、秋水接天

示例二:

松涛阵阵、溪水潺潺   黄叶飘落、秋菊凌霜

(4分,句式2分,连贯2分)

18.示例:

小鸟尾翼翘起,两翅展开,双目圆瞪,正从空中向下扑向枝头的螳螂;弱小的螳螂身体前倾,奋力举起两把大刀似的前肢,昂首迎战,仿佛要与这庞大的对手一决生死。

(4分,准确2分,修辞2分。

超字数扣1分)

六、(18分)

19.①表现了海豚临死前的痛苦,让“他”联想到自己漂泊的生活和艰难的命运。

②引出活着虽然艰难却可珍惜的感悟。

(4分,每点2分)

20.

(1)用比拟手法,赋予人以水的特点,形象地表现了“他”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

(2分,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各1分)

21.①童年离乡(与母亲分离)。

②少年与父亲一起逃难。

③中年父母相继过世,妻子离自己而去。

④离乡背井到香港工作,找不到落脚地方。

(4分,每点1分)

22.①“云”是全文的写作线索,童年、少年、中年看云,各有所感。

②“云”是“他”生命状态的写照(或答象征、比喻)。

③标题使用了拟人手法,既形象地表现了“他”逃难、分离、漂泊、没有方向的人生轨迹、艰难命运,也表达了其内心的孤独、迷茫、悲伤,以及思乡之情。

(6分,每点2分)

七、(60分)

参照2014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43分为基准分评分。

【文言文参考翻译】

(刘)几字伯邦,小时候为人豪放,特立独行,长大后改变志趣行为而读书,考中进士。

应范仲淹的征召,到邠州做通判。

邠州土地盐碱,百姓苦于到远处取水,刘几疏通渠道引水注入城中。

工程开始的时候,宾客说:

“自从郭子仪在邠州建城,如果外面的水可以引入,怎么会等到今天呢?

不要做劳民伤财的事了!

”刘几没有回应。

不久,水果然引到,在大路旁边凿了五个水池,百姓大为便利。

孙沔举荐他才能可以和将帅相比,改为武官如京使、知宁州。

宁州风俗喜好巫术,军校依仗妖法聚集党徒,为非作歹有了一段时间。

刘几派其他军队埋伏在营垒门口来等侯,半夜里全部擒获了他们。

侬智高侵犯岭南,刘几上书希望自己能够效力,被任命为广东西捉杀,途中听到蒋偕、张忠战死,快速奔驰到长沙,见狄青说:

“贼军如果退守到巢穴,瘴毒刚刚兴起,应当班师回去等待时机再起兵。

如果恃仗着胜利求战,那就被打败。

”贼军出动全部兵力,双方在归仁铺大战。

前锋孙节战死,刘几率领右军搏斗,自辰时到已时,还没有分出胜负,刘几向狄青建议,派出五千精锐骑兵,分左右两翼攻击敌军的主力,贼军惊骇溃退。

升为皇城使、知泾州,入朝求见,用母亲年老的理由辞谢,请求恢复A官官阶回乡奉养。

仁宗告诉他说:

“泾州,是内地,携带母亲没有比这里更方便的了。

”皇帝命令特意赏赐刘几母亲冠帔。

曾公亮推荐他,又以嘉州团练使的身份担任太原、泾AA总管。

西夏人侵犯周家堡,转运使陈述古代理渭帅,刘几发文书索要援兵,陈述古不听从,刘几率领诸将一同请求,他又不听,刘几就亲笔写信催促。

陈述古恼怒,调刘几到了凤翔,并且弹劾他生事端。

朝廷因为总管不是转运使能够随意调动安置的,派遣御史出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