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计考试考点精讲二十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7726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会计考试考点精讲二十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级会计考试考点精讲二十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级会计考试考点精讲二十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级会计考试考点精讲二十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级会计考试考点精讲二十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级会计考试考点精讲二十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级会计考试考点精讲二十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级会计考试考点精讲二十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级会计考试考点精讲二十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级会计考试考点精讲二十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级会计考试考点精讲二十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级会计考试考点精讲二十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级会计考试考点精讲二十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会计考试考点精讲二十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级会计考试考点精讲二十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

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

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

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等。

  (3)事项识别时关注外部因素。

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

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

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

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

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等。

  (4)考虑风险承受度。

在风险识别过程中,还要考虑风险承受度,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

  3.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体能够考虑潜在事项影响目标实现的程度。

  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依据风险的重要性水平,运用专业判断,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对企业影响的严重程度进行风险排序,确定应当重点关注的重要风险。

  在充分识别各种潜在风险因素后,要对固有风险(即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的同时,重点分析剩余风险(即采取了相应应对措施之后仍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

企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4.风险应对。

分析相关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后,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有4种,往往结合运用:

  

(1)风险规避。

放弃或停止相关业务,不承担相应风险。

如:

由于雨雪天气,航空公司取消某次航班;

企业拒绝与不守信用的厂商有业务来往;

新产品在试制阶段发现问题而停止研发。

  

(2)风险承受。

比较风险与收益后,愿意无条件承担全部风险。

企业设有一个小型仓库,平时存放一些待处理的设备(市场价值很小),如果为了防止这些设备被偷盗而专门雇用一个保管员,那么支付给保管员的费用要远高于设备的价值,因此,对于这种存在的失窃风险,企业就应该采用风险承受策略。

  (3)风险降低。

即采取一切措施降低发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包括两类措施:

风险预防和风险抑制。

  (4)风险分担。

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常见的措施有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

例如:

公司给某些关键设备购买财产保险来转移风险。

  【提示】关于风险应对策略在本章第四节有详细阐述。

  (三)控制活动(具体方式)

  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

常见的控制措施有7项: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

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

  【提示】内部控制要制度化,制度要流程化。

流程是借鉴了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方法论,使工作程序化、标准化、系统化,这样不易出现漏洞。

  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基本上年年考)

控制活动

含义及内容

举例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的职务。

它要求每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使得单个人员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员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联系,并受其监督和制约。

企业可以通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之间分配工作的方式,形成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实现这——监控目标

【提示1】大多数交易都可分成三类独立的职责。

第一是认可或发起交易,第二是处理被交易的资产,最后是记录交易

【提示2】当舞弊涉及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串通行为,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可能是无效的

例如,企业中负责收付现金的出纳员和记录交易的会计应分别由不同的人员负责

再如,在有效的公司治理层面上,董事会主席与首席执行官的职责应当分离,以防止一个人取得董事会的支配地位

  【提示】

(1)内部控制的基本假设是:

两个人有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概率要远低于一个人;

两个人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要远低于一个人。

  

(2)受企业规模、业务特点等因素所限,企业可能存在无法对不相容岗位或职务实现有效分离的情形,这种情况下可以不分离,但仍需采取必要的补偿控制措施。

  (3)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贯穿内部控制设计实施运行评价全过程,设计内部控制系统时,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

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链接1】会计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在单位内部应加以分离的主要不相容职务有:

  

(1)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和执行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如有权决定或审批材料采购的人员不能同时兼任采购员职务。

  

(2)执行某些经济业务和审核这些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如填写销售发票的人员不能兼任审核人员。

  (3)执行某项经济业务和记录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如销售人员不能同时兼任会计记账工作。

  (4)保管某些财产物资和对其进行记录的职务要分离,如会计部门的出纳员与记账员要分离,不能兼任。

  (5)保管某些财产物资和核对实存数与账存数的职务要分离。

  (6)记录明细账和记录总账的职务要分离。

  (7)登记日记账和登记总账的职务要分离。

  【链接2】按照1996年6月17日财政部发布实施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企业设置的会计工作岗位一般可分为:

会计机构负责人或者会计主管人员,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稽核,档案管理等。

上述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应符合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要求,具体包括:

  

(1)出纳职务与收入、支出、费用的核算职务,与债权债务的核算职务,与稽核职务,与会计档案的保管职务等均属于不相容职务,应当予以分离。

  

(2)会计核算职务与相应的稽核检查职务属于不相容职务,应予以分离。

  (3)总分类账的登记职务与相关明细分类账的登记职务属于不相容职务,应当分离。

  (4)开展会计电算化的企业,电算化会计岗位中的软件操作职务、审核记账职务、电算审查职务、档案保管职务等互为不相容职务,均应当予以分离。

  2.授权审批控制

授权审批控制

授权审批是指企业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

授权审批形式通常有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之分

常规授权:

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以规范经济业务的权力、条件和有关责任者,其时效性一般较长

特别授权:

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对办理例外的非常规性交易事项的权力、条件和责任的应急性授权

企业必须建立授权审批体系,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

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企业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例如,被授权的雇员可能开展了达到某项限制的交易,并且须为超出规定限制的交易取得批准。

批准上述超出规定限制的交易时,上级必须在核实该活动符合政策及程序的基础上,才能予以实施

再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采购业务的授权审批制度:

预算内采购额在0.2万元以内的,由采购经理审批;

采购额在0.2~1万元的,由财务总监审批;

采购金额在1~10万元的,由财务总监审核,总经理审批;

采购金额10万元以上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

  3.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

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各项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进行的控制。

主要内容有:

(1)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

(2)按照规定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

(3)设计良好的凭证格式;

(4)对凭证进行连续编号;

(5)规定合理的凭证传递程序;

(6)明确凭证的装订和保管手续责任;

(7)合理设置账户,登记会计账簿,进行复式记账;

(8)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编制、报送、保管财务会计报告

例如,企业应在向客户发货或批准支付前仔细检查发票上的数字,确保数字是正确的,且企业对业务处理的文件记录和凭证应连续号码,以避免记录的重复或遗漏

  【链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三十一条要求,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此外,大中型企业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并不允许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

  4.财产保护控制

财产保护控制

财产保护控制是指保护实物资产不被偷盗或未经许可而获得或被使用的措施和程序

包括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

财产保护控制3项措施包括:

(1)财产记录和实物保管。

妥善保管涉及资产的各种文件资料,避免记录受损、被盗、被毁。

对重要的文件资料,应当留有备份,以便在遭受意外损失或毁坏时重新恢复

(2)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

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

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如不一致,可能说明资产管理上出现错误、浪费、损失或其他不正常现象,应当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管理制度

(3)限制接近。

严格限制XX的人员对资产的直接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该资产。

限制接近包括限制对资产本身的接触和通过文件批准方式对资产使用或分配的间接接触。

一般情况下,对货币资金、有价证券、贵重物品、存货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的直接接触

例如,采用财产记录、使用保险箱储存现金和重要文件、为大楼或其内的区域设立门禁系统、为贵重资产采取两重保管方法(即必须两人同时出现才能取得某些资产)、定期对存货进行盘点、雇用保安和利用闭路电视摄像头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

  5.预算控制

  预算是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经营、资本、财务等各方面的收入、支出、现金流的总体计划。

预算控制内容涵盖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企业通过编制预算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比较、分析内部各单位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

  分解预算控制的主要环节有:

(1)确定预算的项目、标准和程序;

(2)编制和审定预算;

(3)预算指标的下达和责任人的落实;

(4)预算执行的授权;

(5)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

(6)预算差异的分析和调整;

(7)预算业绩的考核和奖惩。

  【提示】预算控制具体内容见《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

  6.运营分析控制

  运营分析是对企业内部各项业务、各类机构的运行情况进行独立分析或综合分析,进而掌握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果,为持续的优化调整奠定基础。

  7.绩效考评控制

  绩效考评是对所属企业及个人占有、使用、管理与配置企业经济资源的效果进行的评价。

企业董事会及经理层可以根据绩效考评的结果进行有效决策,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促进实现发展战略和提高经营效率效果。

主要环节有:

(1)确定绩效考评目标,绩效考评目标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定量指标(以反映评价客体的各种数量特征)和定性指标(以说明各项非数量指标的影响),对不同评价指标赋予权重,体现各项评价指标对绩效考评结果的影响程度和重要程度;

(3)选择考核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反映评价指标优劣的具体参照物和对比尺度,如历史标准、预算标准、行业标准等;

(4)形成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对企业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形成评价结论;

(5)制定奖惩措施,企业应当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和辞退等的依据。

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绩效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晋升、评优等的依据。

 (四)信息与沟通(重要条件)

  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信息与沟通的要件包括4项:

信息质量、沟通制度、信息系统、反舞弊机制。

  1.信息质量。

信息是企业各类业务事项属性的标识,是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

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需要收集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2.沟通制度。

信息的价值必须通过传递和使用才能体现。

企业应当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

重要信息须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

  【提示】有效的沟通必须以全方位方式进行,既有内部沟通也有外部沟通:

高级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管理层与董事会及董事会下辖的委员会之间、企业与外界各方(比如股东、债权人、客户、供应商、监管机构、律师、注册会计师)之间。

  3.信息系统。

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4.反舞弊机制。

舞弊指企业董事、监事、经理、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反舞弊工作的重点包括:

  

(1)XX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

  

(2)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

  (3)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

  (4)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

企业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设置举报专线,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结要求,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

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应当及时传达至全体员工。

  (五)内部监督(重要保证)

  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内部监督的实质是随时对内部控制构成要素的设计和运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

内部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内部监督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1.日常监督。

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

日常监督的常见方式包括:

(1)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得能够判断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的信息;

(2)在与外部有关方面沟通过程中获得有关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的验证信息;

(3)在与员工沟通过程中获得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执行的证据;

(4)通过账面记录与实物资产的检查比较对资产的安全性进行持续监督;

(5)通过内部审计活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持续监督。

  2.专项监督。

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日常监督是专项监督的基础,专项监督是日常监督的补充,如果发现某专项监督需要经常性地进行,企业有必要将其纳入日常监督之中。

  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情况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在报告中揭示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

  内部控制五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

内部环境是基础,风险评估是重要环节(依据),控制活动是重要方式(手段),信息沟通是重要条件(载体),内部监督是重要保证。

  【提示】内部控制五大要素贯穿内部控制全过程,要与内部控制五大目标,五项原则结合起来掌握。

(本文来自东奥会计在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