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8401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2.了解分号的用法。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

重点

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

难点

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以《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为例,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2.从读中感悟排比句、分号的用法和作用。

教具

准备

文章《蟋蟀的住宅》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一、对比阅读教学

(一)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大家一定对文章的内容记忆深刻。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章中让你印象最深的部分?

(黑甲虫回到村子受到欢迎;甲虫音乐家们在大树下演奏;“村民们辛勤劳动”……)

2.我们以前还学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蟋蟀的住宅》,同学们还记得吧?

谁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中的什么内容让你记忆犹新?

(蟋蟀慎重选择住址;蟋蟀的住宅布置合理;蟋蟀建住宅的时间;蟋蟀建住宅时很辛勤,不怕苦不怕累……)

3.现在,我给大家打印了《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发给大家。

今天我们来把这篇课文和《草虫的村落》放在一起让大家阅读,阅读后完成老师发给大家的表格,好吗?

(学生分小组,先自己读文章,然后共同完成表格所填写的内容。

表格内需要学生完成的项目:

题目、描写对象、主要内容、写作手法、情感表达、我的发现。

(二)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1.各小组上交完成的表格。

2.教师评价并指导:

(1)两篇文章都是描写昆虫的。

(2)在内容上:

《蟋蟀的住宅》主要写了蟋蟀建住宅时的选址、住宅特点、建造时间和蟋蟀辛勤地建造自己的住宅等内容,《草虫的村落》主要写了作者追随黑甲虫一次游历的过程,其中包括甲虫迷路、回到村子、看到甲虫音乐家演奏及劳动等情节。

(3)在写作手法上,《蟋蟀的住宅》是作者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具体写住宅的情形;《草虫的村落》则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拟人手法,把一次神奇的游历写得充满情趣。

(4)情感表达:

两篇文章都表达出作者热爱自然、喜欢昆虫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提出要求

像刚才这种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的方法叫对比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有很多好处,今后我们要多用这种方法,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新的发现。

(板书:

对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二、排比教学

(一)观察句式,了解句意。

小组讨论,探究,学生读后,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我是……”的句式,强调花的作用之大。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漓江的水真……啊”的句式,强调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像……那么……”的句式,强调了野花的美丽。

(二)认识排比,明白作用

1.教师讲解:

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

我们刚才读过的这三段话都是排比。

(板书:

排比)

2.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1)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的作用。

(2)教师评价总结,明确:

用排比来说理,可以使条理分明;用排比来抒情,可以使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板书:

作用:

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三)练习运用,互评互改。

1.教师出示练习题:

以田野景色为描写对象,写一个排比句。

2.学生互评,教师指导。

把自己写的排比句与同学交换,互相评价,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

教师从学生作业中抽出一两份作例子,先评价,再讲一讲修改意见。

3.自我修改,力求完美。

学生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修改自己的句子,争取写出一个通顺优美的排比句。

三、分号教学

(一)读一读,注意标点符号。

1.自读自悟,分号常在什么地方使用。

(1)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这段话是讲花儿在不同地点不同状态下的情况。

这些分句之间都是并列关系。

(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

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这段话是讲地区之间吸收热量多少不同而形成风这个道理的。

两个分句分别讲两种相反的情况。

(二)想一想,认识分号作用。

1.学生议一议,想一想,分号与逗号、句号有什么不同。

2.教师指导讲解:

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

(板书:

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三)写一写,感悟分号用法。

1.以“爱心”为话题练习写一段话,用上分号。

2.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先回忆两篇课文,说一说主要内容,让学生从已知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为学习新内容做铺垫。

 

直接给学生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老师设定的项目去阅读感悟,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使学生有目的地分析文章,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去分析两篇文章。

 

此环节是让学生先观察句式,在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谈发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讨论探究的基础上讲解排比句的作用,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自读自悟环节可使学生感知分号用在什么地方合适,虽然理解不一定全面合理,但这种粗浅的认识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能为学生正确使用分号提供最大的帮助。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首先学习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对比阅读。

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思路,了解文章写法,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

这节课我们还学习了一种句式——排比句和一种标点——分号,了解了它们的用法和好处,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2.理解诗歌中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1.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

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

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过故人庄》。

2.(板书:

过故人庄孟浩然)学生齐读。

谈话导入环节让学生清楚古代诗词在中国文学长河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和积累古诗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正确朗读,初步感知

1.请学生自己揣摩,确定怎样读这首诗。

2.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1)节奏常识:

①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

2/2/1。

例如:

绿树/村边/合。

②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

例如:

故人/具/鸡黍。

训练:

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出示课件11】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

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

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3.按照节奏,练习朗读。

4.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三、熟读诗歌,体会含义

1.多媒体依次出示诗句,赏析指导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

(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

(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

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

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5)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

(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这是写景的诗句,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

(对偶)

师讲述什么是对偶句。

师生对对子:

“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2.再读诗歌,品诗意境

点拨1:

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我看见了:

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

点拨2:

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我听见了:

鸡在叫:

“喔!

”“喔!

”;

鸭在叫:

“嘎!

”“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

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

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

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

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

朋友的热情纯朴的友情热爱大自然激情

强调:

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四、练习背诵。

 

出示朗读《过故人庄》的正确节奏,使学生知道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

这对学生以后学习、理解和积累古诗都是很有意义的。

 

借用插图创设情境,使学生想象自己进入到了诗歌描述的情境中,按照角色身份来与老朋友交谈,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内容。

 

了解对偶句,并练习对对子,使学生初步了解对偶句的特点,为以后欣赏、创作对偶句打下基础。

 

学完整首诗以后,再透过全诗来品味诗的意境。

这对于帮助学生赏析诗歌,培养诗人情怀很有好处。

板书

内容

对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排比作用:

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过故人庄孟浩然朋友的热情纯朴的友情热爱大自然激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八人教部编版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了解题目的妙处和作用,学习拟出合适的题目。

3.学会正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及方法。

4.了解柳公权楷书的特点。

5.理解积累鲁迅的名言。

教学

重点

学习把握主要内容,积累鲁迅名言。

教学

难点

理解题目的妙处和作用。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交流平台

一、回顾所学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要把文章写得具体而有条理,编写作文提纲是个好办法。

详细的作文提纲就是一篇文章的整体骨架。

编写作文提纲关键是在确定中心并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之后怎样处理我们所选择的材料。

列提纲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为了更明确地表现文章的结构的各个部分,我们还可以把重点材料看做一个整体,依据上述方法把材料再分成几个部分,列出各个部分的子标题排序,从而更加清晰具体地表现整篇文章的脉络。

2.回想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中分别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美丽、壮观与渺小;地球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人类暂时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我们应该保护地球。

2.把各部分连起来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地球虽然美丽壮观,但是很渺小,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地球被破坏,人类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

3.讨论:

怎样才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教师明确:

(1)先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主要内容。

(2)关注文章的题目,抓关键句,对了解主要内容也有帮助。

(3)针对不同的文章,灵活运用不同方法把握主要内容。

词句段运用

1、分析题目妙处,拟出合适题目

1.出示四组学过的课文题目。

【课件2】

(1)少年闰土狼牙山五壮士军神

(2)开国大典草船借箭“诺曼底”号遇难记

(3)竹节人桥芦花鞋

(4)草虫的村落在牛肚子里旅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2.学生讨论:

这四组题目各有什么特点?

3.学生反馈,其他同学可以纠正或补充。

4.教师明确:

第一组和第三组是点明文章写作对象,第一组的写作对象是人,第二组的写作对象是物。

第二组这些题目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组这些题目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练一练【课件3-5】

              记忆中,我第一次走进商店时,大概四岁。

一进门,就被满柜台可爱的糖果吸引住了。

我贪心地要了一大堆各式各样的糖果。

售货员是位态度亲切的阿姨,她问我:

“你有这么多钱吗?

“我有许多钱。

”我伸出了紧握着的拳头,将一大把的硬币放在她的手中。

 阿姨一下子愣住了,盯着她手中的硬币看了老半天,然后,她又看看我。

“够了吗?

”我有些忐忑不安地问。

 我想,多了一点,我还要找些钱给你。

”说着,她转身拿了两个硬币放在我手中。

 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和妻子经营一家海鲜店,供应各种新鲜活鱼。

一天,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带着她的弟弟来到我的店里,两个小孩瞪着大大的眼睛,盯着那些水里游动的美丽的鱼儿,看了老半天。

“这条鱼卖吗?

”那个小男孩指着一条惹人喜爱的热带鱼问。

“当然卖啊,只要你们有钱。

”我说。

“我们有很多钱。

”小女孩自信的回答,给了我自信的感觉。

当小女孩紧握着的手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我知道小女孩要说什么。

她的小手松开了,在我手里,她放了三枚小小的硬币。

那时候,我才猛然意识到那位阿姨当年的心情。

“够了吗?

”小女孩轻轻地问了声。

“我想,多了一点,我还要找些钱给你。

”我回身,拿了两个硬币放在她手里。

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1.源自短文,可以是:

2.根据主要内容和中心自己概括,还可以是:

(参考答案:

1.“我有很多钱”或“够了吗?

”或“我还要找些钱给你”或“两个硬币”;2.保护童心或呵护童真)

二、读懂词语意思,领悟深刻含义

1.认真读一读两行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2.第一行是修饰词相同,但描写对象不同。

第二行是描写对象相同,前面表示范围的词与不同。

3.选择一个词语,注意描写对象与修饰词,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4.小组交流,看谁写得最好,取长补短。

书写提示

出示柳体楷书,领悟字体特点

1.出示作品,学生欣赏。

【课件6】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教师补充柳公权及“楷书四大家”资料:

【课件7】

柳公权(778年-865年),柳公权(778-865)唐代书法家。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人。

官至太子少师。

工书,正楷尤知名。

初学王羲之,遍阅近代笔法,而得力于颜真卿、欧阳询。

楷书骨力遒健,结构劲紧,自成面目,对后世影响很大,与颜真卿并称“颜柳”。

书碑很多,以《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为最著。

书迹有《蒙诏帖》《送梨帖题跋》。

2.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3.了解柳公权,明确字体特点。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特点:

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结构精妙。

4.出示柳公权其他作品,引导同学们再次欣赏。

日积月累

学习鲁迅名言,领悟精神内涵

1.学生自读鲁迅名言,说说懂了多少。

2.指名读名言,教师纠正指导。

【课件8-11】

(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看似多情,却是在玩弄感情,这是多情的无情。

更加不是豪杰。

然而,在成就大义的同时又能顾全自己的子女,比无情的多情少了份悲怆,却多出了许多无法衡量的幸福与快乐。

这是多情的多情,难道不是大丈夫么?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路是人走出来的,要敢为天下先,要敢于披荆斩棘,勇于开拓创新。

(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中国与中华民族是一体的。

中国想要发展,前提是中华民族的发展。

而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就是他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就是民族魂。

只有民族魂发扬起来,民族才能站立起来,国家才能发展。

(4)“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是说明中国人中有骨气、有自信的人大有人在,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3.自读积累,领悟鲁迅先生的精神内涵。

 

 

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教会我们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学习如何列提纲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题目特点,总结拟题的要求,学习拟题的技巧,以便于在以后的作文中拟出合适的题目。

 

在练习中巩固所学到的方法,学为己用。

 

补充作者资料,有助于整体感知书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反思

本设计重点运用了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先自己尝试,在尝试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自我建构。

经历曲折是为了丰富经验,在问题中不断探索,能够使学生能够在反复尝试中收获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快乐。

我总在思考怎样让学生积淀文化、增长智慧,我认为语文园地形式的学习能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和感悟,减少老师在课堂上繁琐的讲解和分析,减少机械的、重复的抄写练习,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和探究思考,在大量的阅读、积累、感悟中提高语文素养,吸收人类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人教(部编版)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并把这种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2.了解“说”的几种不同表达方式,并尝试运用。

3.学会按照正确的格式创作书法作品。

4.读懂积累一些古代的爱国名言。

教学

重点

词句段运用(相同句式“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

难点

理解并积累一组爱国名言。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

2.学习并运用说话的几种不同表达方式。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交流平台

1.读下面两段文字,说说描写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特点。

出示:

文段1: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文段2: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

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

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2.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评价,点拨指导:

(1)这两段文字都是场面描写。

(板书:

场面描写)

(2)文段1和文段2既有详细叙述又有概括叙述描写,这样的写作方法叫点面结合。

点,指的是对个别人或物的细致刻画;面,指的是全场情景的总的描绘(面)。

(板书:

点面结合)

4.练习,认识“点”与“面”。

(1)请同学们把两个文段中“面”的描写部分用“”画出来,“点”的描写部分用“”画出来。

(2)学生反馈练习情况,教师评价指导。

4. 小练笔《拔河比赛片段》。

 

请同学们按一定顺序,点面结合来写一写拔河比赛的片段,注意细节的刻画。

 

2、词句段运用

(一)相同句式

1.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出示: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

3.教师小结,指导:

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相同的句式。

(板书:

相同句式)

第一个句子中的两个“只听见”说明了会场的肃静,除了“炮声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再也没有其他声音。

第二个句子中的两个“是那么”突出了那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别处的都比不上。

4.练习用相同的句式写句子。

(2)“说”的多种表达方式

1.读句子,注意“说”的表达方式。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

“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