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顺王三运同志在赴江苏学习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8430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宝顺王三运同志在赴江苏学习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张宝顺王三运同志在赴江苏学习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张宝顺王三运同志在赴江苏学习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张宝顺王三运同志在赴江苏学习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张宝顺王三运同志在赴江苏学习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张宝顺王三运同志在赴江苏学习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张宝顺王三运同志在赴江苏学习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张宝顺王三运同志在赴江苏学习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张宝顺王三运同志在赴江苏学习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张宝顺王三运同志在赴江苏学习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张宝顺王三运同志在赴江苏学习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张宝顺王三运同志在赴江苏学习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宝顺王三运同志在赴江苏学习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Word下载.docx

《张宝顺王三运同志在赴江苏学习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宝顺王三运同志在赴江苏学习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张宝顺王三运同志在赴江苏学习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Word下载.docx

省直部门的同志,要多给他们一份理解和宽容,多指导不指责,多担责不诿过,努力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

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激发昂扬斗志。

苏北快速崛起告诉我们,洼地崛起、跨越赶超,最根本的是要持续不断地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精、气、神。

这是比真金白银更宝贵的东西。

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我们既要有直面差距的勇气,更要有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志气,攻坚克难,负重前行。

苏北、皖北同属于黄淮海经济区,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人文特点和发展基础大体相同,有些方面我们还有独特的优势。

苏北能做到的,我们皖北也应该能够做到。

我们强调,未来五年是全省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更是皖北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

皖北的区位、资源、劳动力、市场等优势正在整体升值,这个发展机遇也到来了。

皖北地区人口众多,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负担、是压力,但随着“人口红利”效应的逐步减弱,丰富的劳动力将成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最宝贵的资源,特别是经过一定的培训,成为熟练技工,形成一支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就是吸引投资最有力的条件。

皖北地处淮北平原,交通四通八达,市场广阔,在国家扩大内需的大背景下,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在此进行战略布点,杉杉西服、百丽鞋业、临沂商城等企业落户皖北,看重的就是这样一个大的市场。

更重要的,现在从中央到省里,各级各部门对皖北的支持力度都非常大,加快皖北发展已经成为共识,没有皖北的振兴、没有皖北的崛起就没有安徽的全面崛起;

没有皖北实现小康,安徽也不可能实现全面小康。

加快皖北发展,现在是“天时、地利、人和”,未来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皖北各市县都要结合实际,确立更高标杆,通过对标找差距、明方向、增动力,切实把发展落差的压力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动力,努力在振兴皖北中闯出一条新路。

要进一步增进团结,打造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

团结出凝聚力、出号召力、出战斗力,尤其是党政一把手团结,比什么都重要。

宿迁有不少做法,外界争议很多,但内部始终是一个声音,大家齐心协力,一届接着一届干,埋头苦干不懈怠,这才有了今天的“宿迁现象”。

据了解,现在很多企业到一个地方去投资,都要看党政一把手是不是团结。

如果一个地方班子不团结,甚至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信号,投资者会丧失信心,内部也会产生思想混乱,就不可能有好的发展环境。

我们一定要视团结为生命,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不管是哪个领导引进的,大家都要加强协调配合,全力以赴搞好服务。

第二,要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作为政绩考评、选人用人的第一要素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我们看到,苏北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就是因为他们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作支撑,而且形成了一套推进项目的有效机制。

与苏北相比,皖北工业化起步相对较晚,尤其是三市七县,刚刚进入工业化阶段,必须集中优势资源、调动一切力量,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速工业化进程。

要提高项目工作水平。

要依托资源求突破。

充分发挥煤炭、农产品、劳动力等优势,按照深度开发、延伸资源的要求,加快谋划、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同时要跳出资源谋发展,善于做无中生有的文章,以超前的眼光和气魄,加快引进一批新兴产业项目。

要着力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融资、土地、环评等突出问题,确保有更多的项目开工建设,竣工投产。

要打造一批高水平承接载体。

引凤必先筑巢。

开发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要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道路、电网、污水处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不断提升基础承载能力。

要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下大气力培育打造一批特色园区,促进产业合理布局,集约集聚发展。

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积极探索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模式,吸引沿海地区政府、开发园区、龙头企业、战略投资者合作共建产业园区,促进以园招商、以商建园,实现共赢发展。

要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现在招商引资竞争非常激烈,要顺应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发挥比较优势,切实提高招商的会对性和有效性。

要瞄准行业龙头招商,建立重点客商库,力争在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上取得新突破。

要加强产业链招商,围绕本地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制定产业配套路线图,大力引进一批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形成高水平的产业集群。

要完善招商工作机制。

宿迁招商引资的显著成效,既得益于南北结对合作,更在于他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他们坚持年年都是“项目推进年”、“招商引资年”,让新提拔干部拿着军令状出征、带着责任书干事,把广大干部推向一线,推向发展主战场,而且把招商成效、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干部、选人用人的主要标准,形成了广大干部忙招商、上项目、抓工业的浓厚氛围。

这些务实管用的办法,我们完全可以拿来就用。

第三,要始终把优化投资环境、营造创业氛围作为皖北振兴的头等大事

苏北之所以在较短时间,成功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他们环境好、服务优。

这一点,我们大家在学习考察中都深有体会。

近年来,皖北发展环境有很大改善,但与苏北等周边地区相,仍有较大的差距,必须攻坚突破。

要着力改善硬件环境。

皖北地区“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比较突出,低洼地治理、县乡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对加快发展形成了很大制约。

要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治淮工程的机遇,把淮河治理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加大中小河流和低洼地治理,加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显著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同时,统筹规划、开发利用好淮河岸线资源,加快提高重要干流航道等级,加强港口建设。

要把交通建设作为振兴皖北的基础性工程来抓,进一步加大铁路、高速公路、县乡道路等建设力度,完善交通网络,加快电网改造步伐,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要抓住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支持的契机,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高度重视改善就业环境。

在各地招商引资政策基本趋同的情况下,能不能提供一支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是很多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方面狠下工夫,协同推进,这样都会吸引人、聚集人、留住人。

比如住房问题,泗洪县就通过实行低房价政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等多种途径,不仅为工业化提供了人力资本支撑,同时也迅速做大了城市规模,集聚了人气。

建设廉租房,每平方米中央补助300元、省里补助200元,皖北地区14个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贫困县,每平方米国家补助400元,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政策解决开发区产业工人的住房问题。

要把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作为产业发展的一个保障性工程来抓。

宿迁之所以能够在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上取得突破,就是因为兴办了一批职业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动漫、软件开发等技能型人才。

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宿迁的成功经验,把职业教育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

要坚持不懈改善创业环境。

继续转变政府职能,狠抓机关交通建设,减免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推进政务公开,着力打造透明政府、服务型政府。

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破除市场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

要严格依法行政,坚持按法定权限办事,按法定程序办事,着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创业创新氛围,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和“凤还巢”工程,鼓励“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千方百计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热情、干事创业的激情。

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关于利用网络问政,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总之,就是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和商的良好环境,真正使皖北成为投资的热土、创业的高地。

要下大力气改善人居环境。

这次在宿迁考察,大家感受很深切的,还有他们规划上的大手笔。

宿迁城区现在只有50多成了人,但控制性详规做到220平方公里,这就意味一个200万人口的大城市蓝图已经绘就。

搞城市建设,一定要向先进地区学习,先规划,后建设,营造环境、提升品位,再招商兴业求发展。

在规划上一定要舍得花钱,起点一定要高,有条件的地方要做到城乡规划全覆盖。

我们看到的泗洪、宿迁,无论是城区,还是小城镇,都非常整洁、干部、有序。

皖北和苏北文化同源,群众的生活习惯也差不多,为什么泗洪、宿迁能做到,而我们在这方面却很不如人意。

我认为,这些不仅是市容市貌的问题,更是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一个地方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体现。

市容市貌是给外来投资者的第一印象,如果连基本的卫生都搞不好,外来投资者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其他方面也很难搞得好,投资者就会望而却步。

某种程度上说,不怕穷、就怕脏,如果连脏都治不好,穷也很难改变。

我们一定要下更大的决心,治理脏乱差,创建卫生城镇,为企业和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四,加快皖北振兴,既需要自身长期艰苦努力,也离不开各级各方面的鼎力支持

应该说在过去几年,省里出台的“双10条”,采取的各项措施,从政策的方方面面能够学习江苏支持苏北的,都已经学了。

但由于安徽整个经济发展刚刚进入快车道,与江苏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我们政策的“含金量”、绝对数不如江苏大,这也是客观的。

刚才,三运同志又提了五个方面的支持政策,要尽快落实,体现了这次考察立说立行,真抓实干的精神。

下面,我还想补充一下干部问题。

在江苏苏北的发展中,干部的支援非常重要。

要采取更加务实的政策,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在皖北的发展中,要体现干部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请省委组织部,人社厅以及有关部门,对皖北干部人才的支持政策进一步具体化。

这里包括南方的、省直的干部到皖北挂职、任职,包括将来的共建园区,可以采取援疆、援藏的干部政策,如高配干部、支援皖北的干部原来待遇可以保留等。

还有在干部培训、干部挂职,要重点安排皖北的干部,也鼓励皖北地区进行干部制度改革,把干部的考核落实在项目上、落实在招商引资上,落实在领导科学发展、富裕百姓的能力和业绩上。

我这里还强调一点,政策支持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因素,但决定因素是自身,没有哪一个欠发达地区是靠政策扶持后来居上的。

实现皖北振兴,根本还要靠皖北广大干部群众自立自强、艰苦奋斗。

坐而论道地等靠要,只会贻误时机、耽搁发展,必须以更主动的作为赢得更大的支持,切实把好的政策变成实实在在的推进举措,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皖北特色的崛起之路。

学习考察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借鉴苏北经验、加快振兴皖北才刚刚破题。

希望大家以这次学习考察为契机,以这次宿州会议为新起点,把受到的启发转化为崛起的动力,把学到的真经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践,共同推进皖北地区加快发展,奋力推动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大业。

王三运同志的讲话

皖北地区的发展和振兴,一直是事关安徽崛起的重点和难点,是省委、省政府十分关注的大事和要事。

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刚刚结束,宝顺书记带领我们到江苏,考察学习苏北加快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快皖北振兴的思路和举措,非常重要和及时。

这是一次务实之举、切实之举,一定会在加快皖北发展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两天来,考察了一市一县,进行了两个座谈,无论是听到的还是看到的,都有很多收获。

苏北和皖北地域相连,在改革开放初期,基本还是一个水平线上,但这些年来苏北发展之快、变化之大,确实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思考和借鉴。

刚才,几个市和部门的同志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谈了收获和体会、打算和建议,认识更深刻,思考更深入,打算更积极,信心更增强,讲得都很好。

一路走来,我反复思考,苏北之变,背后究竟有什么层次的原因?

我想有这么几条比较突出。

一是想和干统一得好。

对振兴苏北的认识和措施都比较到位,把事情想得明白、也干得明白。

不光政策措施提得好,关键是持续运作落实得好。

比如共建开发园区,他们较早地谋划封闭开发、合作开发和企业开发等多种模式,出台了财政、税收、用地、电费综合补贴等措施,创造了苏州宿迁工业园、泗洪波司登工业园等成功模式。

这种共建不仅为苏北带来了项目、引来了企业,也为苏北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园区管理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面貌。

二是上和下结合得好。

从上到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足,有一股自强不息、不断超越的好状态,有一批敢于作为、能够担当的好干部,有一个宽容包容、鼓励创业的好氛围。

特别是他们班子非常团结,谋事干事、政令畅通,上下左右同频共振,产生了加快苏北发展的联动效应。

三是内与外统筹得好。

既注重发挥自身潜力和优势,做成了一批像样的产业,培育了海洋河酒厂这样的龙头企业;

更注重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用实际行动营造良好环境,提供高效服务,不仅洞察好项目,而且紧追好项目,引进来像波司登、可成科技这样的大企业、大项目。

内外统筹得好,就能在更大范围聚集资源。

四是软硬兼顾得好。

在硬件建设上全力突破,在软件环境上敢出重拳。

特别是他们“先做环境再做产业”、“硬件不足软件补”的策略,对招商引资产生了巨大的吸附效应。

五是输与造协调得好。

既重输血更重造血。

省里扶持政策含金量高,财政转移、南北挂钩、园区共建、干部配备等方面的措施务实管用。

他们的经验很多,最根本的还是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决有力地改革创新,坚持不懈地真抓实干。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很好地消化、学习和借鉴。

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快皖北发展,等会宝顺书记将做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我先讲三个问题。

第一,认清皖北发展现状,既要充分肯定成绩,也要清醒看到差距

对于皖北的发展,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近年来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2008年和2010年,省里先后出台了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两个“10”条,在产业项目、开发区建设、金融、教育、人才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结对合作工作机制。

所有这些,都对皖北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皖北经济社会发展也在明显提速,进入快车道。

2009年,三市六县平均经济增幅12.9%,和全省持平;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1.6%,高于全省14.6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4%,高于全省3.2个百分点。

今年前三季度,阜阳、亳州、宿州三市和沿淮七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8%,财政收入增长3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2%,分别高于全省4.2个、1.8个和3.9个百分点。

可以说,现在的皖北,不仅是一个农业地区、资源地区,也正在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地区、扩大内需的重要空间,成为我省城镇化发展新的动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新的支撑。

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多种原因,皖北的提速才刚刚开始,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特别是这次考察苏北,我们越发感到了这种显著差距。

我们皖北六市和苏北五市人口相当,都是3000多万,皖北3054万人,苏北3335万人,但2009年皖北六市生产总值2993.1亿元,而苏北五市7196.9亿元,我们只有人家的41.6%。

财政收入,我们156.9亿元,只有苏北540.9亿元的29%。

动态地观察,这种差距还在扩大。

从2005年以来的变化看,皖北生产总值相当于苏北的比例,从47.2%下降到41.6%;

财政收入的对比,从40.3%下降到29%。

从2005年以来在全省的份额看,皖北生产总值占全省的份额从31.7%下降到29.7%,而苏北从19.7%上升到20.9%;

财政收入,皖北占全省的份额从19.1下降到18.2%,而苏北从12%上升到16.8%。

皖北的差距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定意义上也是皖北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

我们工业化、城镇化起步较晚,去年阜阳、亳州、宿州三市平均的工业化率、城镇化率都只有30%左右,仅相当于苏北2000年水平,落后了近10年。

从整个安徽的发展阶段来讲,我们与江苏整体的差距非常大,还不具备江苏那样先进带后进的足够能力。

去年全省GDP只有江苏34457亿元的29.4%,财政收入只有江苏8405亿元的17.8%,这个差距比皖北相对苏北的差距还要大,说明皖北比苏南的差距更大。

所以,面对这种客观的差距,我们应该辩证看待、清醒认识。

一是躁不得、怨不得。

先发和后发地区发展不平衡、差距拉大的问题,是长期形成的,是全国很多地方的共性现象。

我们既不可心浮气躁,也不可怨天尤人,要正视现实,理性面对,在遵循规律的进程中韧性苦干。

二是等不得、慢不得。

随着区域统筹步伐的加快,像苏北这样的地方,正在逐步缩小原有的差距,跨越态势十分逼人。

皖北地区通过长期的积累、后发优势的凸显,实现跨越发展的条件和机遇已经具备,必须把握大势,有所作为。

如果我们甘于现状,就会错失机遇,扩大差距。

三是晃不得、错不得。

信念不能动摇,思路不能混乱,政策不能反复,机遇不可错失。

认准了就义无反顾,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总之,加快皖北振兴,我们既看到成绩,顺应趋势,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又要正视差距,遵循规律,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攻坚克难,付出人一我十、持之以恒的努力。

第二,深化皖北发展思路,既要确立更高目标,又要聚焦着力重点

加快皖北发展,不仅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而是培育安徽发展新生力量、构筑加速崛起战略支撑的问题。

不能仅仅把皖北看成一个需要帮扶的欠发达地区,还要看成一个重点培育的潜力地区。

对皖北今后的发展,就要有这样的定位和目标。

当前,我们正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抓紧组织编制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皖北的发展不单是一个愿望的问题、更有一个动力的问题,关键是靠科学发展释放后发优势;

皖北的发展不单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的问题、更有一个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问题,必须打破传统农耕文化和二元体制的制约,把“三农”发展融入到“双轮驱动”之中;

皖北的发展不单是个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个社会进步的问题,必须把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皖北的发展不单是个政策扶持问题、更是个能力构造问题,特别要着眼内生力量的增强,全面提高群众创业的能力和利用两个市场、两个资源的能力。

我们应当本着这样的思路,把皖北未来五年的发展谋深、谋新、谋实。

在着力重点上,我觉得以下四个方面尤为关键。

一是突出特色产业,加快工业化。

把优势资源利用好、转化足,把特色产业做大、做优。

要把项目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谋得出、引得来、留得住大项目、好项目。

特别要围绕产业优化升级,做好从小到大、从短到长、从无到有的文章,不能老在“原”字上转圈子。

二是强化城乡统筹,加快城镇化。

把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统筹起来,注重科学规划,防止无序建设和“两张皮”现象。

尤其要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突出宜居宜业,提高人口和产业的聚集能力。

三是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市场化。

用好国家促进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用好皖江示范区的平台,拓展发展的外部空间。

把营造良好环境作为皖北振兴的一件大事来抓,尤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在各个层级破除“官本位”思维,真正形成市场主体唱主角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完善公共服务,促进均等化。

加快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为皖北振兴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加快皖北振兴步伐,既要完善扶持政策,又要激发内生动力

加快皖北振兴,关键要用好的政策来催化和激活内生动力。

省里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包括前后两个“10”条,总体上力度不弱,效果不错,要进一步落实到位,用足用好。

对下一步政策的深化,首先目标导向要明确,总体上可以围绕四个方面来展开,即强基础、固根本、能牵动、可持续。

强基础,就是加强对皖北发展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

固根本,主要是在人才、干部、教育、科技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皖北发展的能力支撑。

能牵动,核心是注重大企业、大项目的牵动,切实解决皖北项目储备不足、主体不足、落地不足的突出问题。

可持续,主要是力度上可持续、措施上可持续、机制上可持续,使皖北走上内生发展的良性轨道。

具体的政策,结合皖北办、发改委、财政厅等共同商量的意见,有这么几条可以明确或尽快研究明确。

一是进一步制定有利于皖北发展的财政政策。

在执行好现有财政政策的基础上,继续突出重点倾斜,坚持多予少取。

1、对阜阳、亳州、宿州和五河、固镇、怀远、凤阳、寿县、霍邱、濉溪七县,以2009年为基数,每年财政体制增量5%的上缴部分,今后5年不再上缴。

2、这三市七县企业所得税15%的省分成部分,以2009年为基数,今后5年增量全部留给地方使用。

3、通过财政政策倾斜,逐步提高整个皖北地区财政供给人员的待遇水平,具体办法由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研究实施方案。

4、加大对整个皖北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增强皖北地区特别是基层的财政保障能力。

5、省里将一次性安排25亿元,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同等条件下有重点的向皖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项目加大倾斜。

以上由省政府办公厅、省皖北办、财政厅、人社厅具体细化落实。

二是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已出台的政策中有不少具体的措施,下一步主要是减少皖北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配套。

现在皖北的县乡道路、高速公路连接线相对较差,新一轮治淮任务也要开展,围绕这些方面,有关部门要逐项研究,减少市、县的配套比例,减轻他们的财政压力。

无论是国家的、省里的投入,要充分考虑对皖北的区别对待,重点扶持。

建设资金的筹措,可以考虑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国有企业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由发改委、财政厅、交通厅、水利厅、国资委牵头协调解决的办法。

三是积极探索园区共建新模式。

从江苏等地的做法看,共建模式主要有市对市共建,园区对园区共建、大企业与市里共建等。

结合安徽的实际和条件,要在推进园区共建上进行大胆探索,尽快取得突破。

1、按照优势互补、集约开发、利益共享、持续发展的原则,由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分别与对口的阜阳、亳州、宿州三市先行先试,利用现有的开发区,至少共建一个园中园,探索新模式,提供新示范,取得新突破。

三个结对市要抓紧衔接、主动作为,尽快确定合作共建方案和办法,省有关部门要跟进服务。

2、采取引导措施,促进省内的大企业到皖北建立生产基地,促进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开展产业项目方面的矿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