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4852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通知》精神,通过5年努力,到2007年使我省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化学校比例不低于85%。

各类中心校校园做到布局合理,结构安全,环境优美,设施安全。

我县现有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化学校比例只达到61%左右,尤其是初中,班额不足,学校规模小,连全省平均数都达不到。

为了进一步加快象山林海学校的发展,提升教育档次,缓解义务教育就学压力,解决林海学校现状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促进象山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办学的发展,林海学校扩建显得尤为必要。

1.2项目概况

1.2.1拟建地点

项目拟建于象山县丹东街道大碶头村。

1.2.2项目建设目标及规模

项目建设目标:

扩建林海学校,在此基础上扩大办学规模,优化教学条件。

建设规模:

学校总占地面积36502㎡,净用地面积34366㎡,其中新征地面积23733㎡m2.新征地净用地面积22666㎡。

本工程建筑面积8670㎡。

1.2.3主要建设条件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象山县丹东街道大碶头村,周边供水、供电、通讯、交通基础设施配套条件及技术条件能够满足建设需要。

1.2.4项目建设进度

本项目于2008年5月动工,预计2009年5月竣工,总建设工期12个月。

1.2.5主要经济指标

表1-1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学校总占地面积

36502 

2

净用地面积

34366

3

新征地面积

23733 

4

新征地净用地面积

22666 

5

总建筑面积

8670 

6

运动场地 

10906 

7

绿化面积 

12028 

8

总投资

万元

2727

9

建设工期 

12

二、项目的规划相关性及建设必要性

2.1项目的规划相关性

2.1.1《象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在《象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健全现代教育体系,高标准普及基础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标准、高品质普及15年教育,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

优化校园布局,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用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校园标准化建设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中心城区中小学建设等项目;

加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逐步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互动发展的格局。

2.1.2《宁波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宁波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群众利益为重的发展理念,着力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硬件建设为主向软硬件建设并重转变作为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规划“十一五”期间,完成全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任务(建设200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全市累计建成20所省一级重点普通中学,享受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学生比例超过80%;

2010年,教育发展达到新的水平,教育综合实力位于全省和全国前列教育体系形成新的格局,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标准化、优质化,达到轻负担、高质量。

2.1.3《象山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根据《象山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象山县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中提到将实现办学条件的现代化。

大力推进中小学的标准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

全县九年制义务教育段学校85%以上达到“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要求,其他的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和装备基本达到《宁波市学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要》的标准。

全县学校全部完成“校校通”,50%以上学校建成数字校园网,城镇中小学实现“班班通”,每所中小学拥有2个以上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规划中还提到要全力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提升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满意度,根据全县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城市化进程的要求,优化《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规划》。

按照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通过整合、改造等方式,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2.1.4《象山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根据《象山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各乡镇初中布局调整目标为通过调整,减少初中数量,扩大初中规模,消除薄弱初中,创建一批示范性初中。

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发挥规模效益,不断提高初中的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和整体办学水平,创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良好环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初中高质量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适应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城区各类学校至2010年前达到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学校标准,至规划期末达到规范化和现代化学校标准。

本次规划在倡导集中力量办学,扩大办学规模的前提下,确定初中规模为18班以上。

对于第二、三层次的规划学校,应考虑规模效益,班级数适当放大。

小学中学(包括初中、高中、职高)每班45-50人,一般按45人计。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改善教学设施、优化教学环境的需要

根据《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九年制学校最低生均用地面积标准为18.29平方米,最低生均建筑面积标准为7.73平方米,普通教室每班一间,另配备符合要求的专业教室、公共教学用房、办公用房、生活服务用房。

林海学校现有教育设施已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

学校人均用地19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5.37平方米。

18间普通教室存在安全隐患,实验室、综合电教室、计算机房不符合配置标准,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等专业教室严重欠缺,办公用房狭小。

建筑设计不合理,运动场地欠缺,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林海学校扩建后,增加校园用地面积,可相应配备良好的教学设施,在教学环境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2.2.2扩大办学规模、弥补教育资源不足的需要

“十五”期间,象山城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接受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从城区的中、小学数量来分析,教育资源总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

林海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其中小学12班,初中6班,共有学生985人。

学校总占地面积13986平方米,建筑面积3930平方米。

近年来,随着象山经济发展,大量外来农民工的涌入,农民工子女在校就读人数增加,目前已占全校学生的41%,未来的比例将越来越高。

预计到2010年,该校的办学规模将达到小学18班,初中9个班共27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将达到1300人。

根据《象山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到2020年,林海学校的规划办学规模达到36个班级,学生数1620人。

林海学校现有用地过少,不能满足未来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发展的需要。

林海学校将按照“标准”中的二类标准扩征土地,扩建教育用房,以弥补城区九年义务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缓解初中招生压力。

2.2.3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

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学质量是关键,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有一定的办学条件,有足够的教育资源,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环境优美、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教学环境为学校提供了发展的硬件设施,同时会影响到学生和教师的心理。

林海学校现有教育设施较为落后,教学用地、教育用房紧张。

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达不到要求。

教学管理难以统一,教学发展受到限制。

林海学校扩建后,办学规模和办学标准都将得到提高。

对于林海学校的管理也将带来更多的方便,满足了教育课改的需求,在更为优越的办学条件下可以实现更快的发展,有促于学校的长期发展。

2.2.4完成象山县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的需要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通知》精神,通过5年努力,到2007年使我省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化学校比例不低于85%。

各类中心学校做到布局合理,结构安全,环境优美,设施安全。

“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客观上要求加快中小学的建设进程,全面推进各地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象山县现有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化学校比例只有61%左右,其中初中班额不足,学校规模较小,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

此项工程是创造良好的硬件设施和现代校园环境,为发展高水平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创建教育强省奠定基础。

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更为必要。

三、场址选择

3.1场址现状

3.1.1地点与地理位置

象山县地处121°

34'

'

-122°

20'

、北纬28°

45'

-29°

49'

之间,居浙江省中东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两港相拥。

其地理位置北临象山港,与鄞州区、奉化市隔港相望;

东北遥对舟山市普陀区的六横岛和宁波市北仑区的梅山岛;

东濒大目洋;

南接猫头洋,隔三门湾与台州市的三门县相峙;

西连宁海县,象山半岛自宁海县紫溪、梅林至一市东延入海。

象山县三面环海,一面接陆,南北长90km,东西宽70km,由本土象山半岛及沿海608个岛礁组成,总面积6510k㎡,其中陆地面积1175k㎡、海域面积5335k㎡。

丹城为象山县县城,东临东海,北靠宁波北仑港,南面是中国著名的渔港——石浦港,西接沿海国道线。

项目建设地点为象山县丹东街道大碶头村。

3.1.2场地土地权属类别与占地面积

项目建设地点为象山县丹东街道大碶头村,土地征用后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使用权归象山林海学校所有。

学校总占地面积36502㎡,净用地面积34366m2,其中新征地面积23733m2,新征地净用地面积22666m2。

3.1.3现有场址利用情况

项目场地现状为耕地。

3.2场址建设条件

3.2.1自然条件

1、气象

具有非常明显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灾害性较多。

(1)气温

年平均气温18~17℃。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左右;

最热月,东部沿海地区为8月、北部沿海地区为7~8月、其余地区一般为7月,平均气温27~28℃。

极端最低气温为-7.5℃(1967年1月6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8.80℃(1971年8月20日)。

(2)日照

年日照总时数为1670~2048小时。

各月日照百分比中,6月最少,为22%~28%;

2、3月次之,为24%~29%;

8、12月最多,达49%~62%。

各地日照时数,南多北少。

(3)降水

年降水量平均在1250mm以上,4~9月较为集中,约占全年的60%,北部尤甚。

常出现“双峰”现象,即5~6月(梅雨)、8~9月(台风雨)各有一次降水高峰。

受伏旱影响,7月普遍少雨,北部仅占全年的9%、南部占70%。

(4)灾害性天气

一年四季均可能出现灾害性天气,主要有霜降、低温、风暴、干旱、台风、暴雨、寒潮、大雪等,其中台风、暴雨、干旱、低温成灾较为频繁。

解放后台风平均两年一次;

暴雨大多出现于6、8、9月,常引发山洪爆发,若宣泄不及,则洪、涝并发。

2、地形、地貌

象山位于浙东丘陵的沿海地区,具低山丘陵、平原、海涂和沿海岛屿多层次,多样性的地形地貌结构。

全境以丘陵为主,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山地面积为79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0%左右。

县内大多是200米以下丘陵,坡度平缓,山岭起伏绵延。

地形总体特征是丘多、山低、坡缓。

山地一般高200~450米,分布较广,县内主要有爵溪山地、黄避岙山地、南乡山地等3片。

象山的平原大多散布于沿海地区,这些平原多由海湾促淤成滩,经过人工围涂而成,称为海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象山港、东部各海湾和南部三门湾。

冲击平原,以山前冲击扇为主要形态。

因境内山势矮小,腹地短浅,所以面积不大,以丹城、白石、九顷、梅溪一带比较典型。

洪积平原以溪谷平原为主要形态,形状多为狭长,大多地处溪谷。

本项目建设场地位于象山县城丹东街道,属冲击平原。

区域内分布多为耕地,本项目建设主要受周围微地貌条件的影响。

建设场地地形呈较规则四边形,地势有高差,需进行场地平整。

3、地质

象山县地质构造属闽浙隆起东南沿海褶皱带,以新华系构造和纬向构造为主体构造,均以断裂为主要形迹。

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上统陆相火山岩,次为白堊系火山沉积岩,第四系地层多见于林海平原,泥盆系—下石炭统、第三系地层亦有出露。

4、水文

象山低水、丘陵错落,溪涧密布,然大多源短流促,独注入海,集水范围小,集水能力弱,因此地表径流水量不丰。

且由于象山特殊的半岛地理位置,境内没有大江、大河流过,外来水源极度贫乏;

平原水网密度低,范围狭小。

全县河网总度长710km,河网密度为0.61km/k㎡。

水系不甚发育,主要有南大河,支流南大河、东大河、西大河、马岗河等。

象山海域为中强等潮差规则的半日潮区。

潮差冬小夏大,潮位冬低夏高。

全县沿岸多年平均潮差一般在3.18m,最大潮差5.56m。

沿海破量及涌浪为主的混合浪占绝对优势,出现的频率高达99%。

3.2.2社会经济条件

象山县居浙江省中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由象山半岛东部及沿海608个岛礁组成,陆域1175平方公里,海域535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800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六分之一。

现辖有10镇5乡3个街道,2006年末全县总户数为184934户,户籍人口529489人;

其中男性人口271408人,女性人口258081人;

按户籍分非农业人口106505人,农业人口422984人;

全年出生人口4843人,死亡人口319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1‰。

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全年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7.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

其中,中央财政收入8.93亿元,增长11.6%;

地方财政收入8.78亿元,增长25.1%。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8%,涨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69元,比上年增长4.4%。

农渔民人均纯收入7736元,增长10.5%。

其中,渔村居民人均收入11299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7486元。

改革开放以来,象山县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巩固农业基础,强化工业主体,发展特色经济,推进城市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资源、环境和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推进。

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渔业生产先进县、科技进步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双拥模范县、民间艺术之乡、柑桔之乡和省建筑之乡、小康县称号。

人民广场、体育馆、广电中心、医疗中心、高教园区等一批标志性、基础性设施相继完成或正在紧张施工中。

她正向着“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林海城市”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本项目位于象山县县城丹城丹东街道,丹城中心城区由丹东、丹西、爵溪三个街道组成,总面积111.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12万。

丹东街道地处象山中心城区中部,历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全县交通、文化、教育、体育、医疗、金融中心。

现有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97亩,山林面积38400亩,滩涂面积3000余亩。

2005年街道下辖7个社区、26个行政村,7万人口,其中居民3.45万人,农民2.05万人,外来人口1.5万人。

丹东街道依山滨海、山青水秀,文物古迹群多。

东寺、瑞龙寺、塔山文化遗址、革命烈士纪念馆是省、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青湾、东谷湖水库湖光山色、风光旖旎。

人民广场气势壮观、设施齐全,已成为全县文化、体育、休闲活动中心。

3.2.3交通条件

象山县居浙江省中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

境内有215、216、311省道经过。

海上交通便捷。

沿海南线、林海大道等道路的相继建成,极大地促进了象山境内交通条件的变化。

象山港大桥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将于2006年下半年动工兴建,通过沿海高速同三复线,与在建的杭州湾大桥及象山三门湾大桥相连,将彻底改变象山半岛处于交通末端的地位。

届时,实现象山进入宁波半小时、杭州和温州二小时、上海三小时的交通圈。

丹城为象山县县城,东临东海,北靠宁波北仑港,南面是中国著名的渔港——石浦港,西接沿海国道线。

对外交通有直通石浦、新桥、大徐、墙头、泗洲头的公路。

城区主要交通干道有城西路、新丰路、巨建设路、象山港路、林海大道。

本项目位于丹西街道。

建设场地南面临丹阳路、西面临莱薰路,东面临瑶琳路,交通便捷,可满足附近生源正常上学需求。

3.2.4公用设施条件

1、给水

象山县县城主要由象山县自来水公司供水,现有城北、靖南、爵溪水厂,总供水能力为8.5万m3/d。

项目所在地由靖南水厂供水。

2、排水

象山现状排水体制主体为雨、污分流制,部分老城区采取截流式合流制。

污水经市政污水管网收集后排至污水处理厂,雨水经排水沟、渠等排入河道。

2006年象山县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2.5万吨。

项目所在地排水主要通过排水管渠排水。

3、供电

象山县域内有220kV变电所1座,110kV变电所4座,35kV变电所12座,10kV及以上线路总长度达1800公里,基本形成了以220kV电网为骨干、110kV电网为支撑、各级电压等级匹配的现代化电网体系。

4、通讯

2006年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17.61万,小灵通用户达7.96万,互联网用户4.39万户;

目前,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0线,象山电信的网络规模、技术层次、综合服务能力和各项电信经营指标有了质的飞跃。

四、建设规划方案

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研究是在市场预测和资源评价的基础上,论证比选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作为确定项目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原材料燃料供应方案及投资估算的依据。

4.1建筑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采用先进技术,本着以人为本原则,根据地理条件和甲方的需求,依据各种现行设计法规、标准和政策,合理布局,设计好每一平方米的建筑,创造出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设计成果,求得最好的工程、社会、环境效益。

4.2项目总体规划方案

4.2.1总平面布置方案

象山县林海学校位于象山县丹东街道大碶头村。

场地总用地面积36502m2,净用地面积34366m2,其中新征地面积23733m2,新征地净用地面积22666m2,分东西两块,西面为现有校区,东面为扩建校区。

整个校区分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三个区域。

教学区集中在地块西面现有校区,生活区布置在教学区以北与扩建校区交界处,运动区集中在扩建校区。

各区相对对立。

本工程在现有校区未利用地和扩建校区地块新建教学楼二期(一期已通过审批在建)、食堂、风雨操场、运动场及其它配套设施,现状校区布置不变。

4.2.2教学楼布置

本工程所建教学楼布置在现状校区地块的南面,规划占地面积998.75㎡,共4层,为行政办公用房、公共教学用房和各专业教室用房。

主要分布有行政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活动室、实验室及美术、音乐、地理、计算机等专业教室,另有其他配套教学后勤用房。

该教学楼与一期教学楼通过连廊相连。

4.2.3食堂布置

食堂布置在教学区以北与扩建校区交界处,占地面积1024.67㎡,共3层。

一层、二层为厨房和餐厅,三层为报告厅。

4.2.4风雨操场布置

风雨操场布置在该地块的东北角地块,占地面积1068㎡,层数为1层。

风雨操场内设2个篮球场及看台和管理用房。

4.2.5运动场布置

运动场布置位于地块的东面,规划建设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及其它健身器材。

田径场布置在地块最东面,设有250米塑胶环形跑道,东侧为设置100m直道。

跑道内场为足球场和田径训练场。

篮球场、排球场位于跑道以西。

规划设置篮球场4个,规格为35m×

20m;

排球场1个,规格为22m×

15m。

运动场北侧规划健身区,设置健身器材。

运动场总占地面积10906㎡。

4.2.6道路交通设计

本工程校园的主入口设置在地块南侧,在主入口大门前设置临时汽车停车位;

次要入口安排在地块北侧,作为后勤及生活出入口。

校园主干道为主入口右侧一条南北向主干道,将运动区与生活区、教学区隔开。

建筑物间合理设置次干道。

教学区与运动区间空地规划设置自行车停车棚。

新建道路工程面积5000㎡。

4.2.7绿化设计

本工程作为学校建筑群,故绿化景观环境设计非常重要。

现状校区绿化较少,规划在主干道的两侧种植高大、茂密乔木,形成绿色通道;

入口处设计花坛,突出校区景观氛围。

教学区各教学楼之间建设绿地,该绿地以草坪为主,形成开阔视野。

运动区布置种植具有一定防护作用的低矮灌木,穿插布置高大挺拔、树型秀美的乔木,创造良好的健身环境,形成相对独立的区间。

各功能区之间亦布置多处尺度不等的绿地,起到阻隔动静、人流集散的功能。

另外要营造学校人文景观环境,在校园中适当点缀雕塑、小品、名人名言、休闲座椅等,营造文化氛围。

新建绿化总面积12028㎡(包括现状校区和规划校区绿化面积)。

4.2.8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 

36502㎡

净用地面积 

34366㎡

新征地面积 

23733㎡

新征地净用地面积 

22666㎡

本工程建筑面积 

8670㎡

其中:

教学楼 

3995㎡

食堂 

3074㎡

风雨操场 

1068㎡

门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