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48963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4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精选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

在教学过程上,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在这一教学环节我先向学生提问: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平移?

学生可能谈到行驶的汽车,运行中的电梯。

通过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对以前所学平移知识的回忆。

接着多媒体出示方格图,提问:

方格图中的小三角形是怎样平移的?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图形中点的平移入手,进而确定方向和距离,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边指边说。

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对在方格子上把简单图形沿„„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为本节课新知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同时,自然引出课题——图形的平移(板书)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层次递进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发现,并逐步理解。

教学新知1认识平移方向和距离

出示书本第1页例1主题图,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同学们,下面请跟老师一起去漂亮的海洋世界例看看吧!

瞧,它们在海洋里赛跑呢!

小船和小金鱼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平移)是向哪边平移的?

(右边)它们觉得有些累了,就停下来休息。

小船说:

你看,我游得比你快,向右平移了9格。

小金鱼说:

不对,你向右平移了4格,我也向右平移了4格,我们一样快。

你说的不对,我是向右平移了9格。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

学生的意见可能两种都有。

这个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利用了书本上的教材,小船和小金鱼移动前后之间的距离正好都是4格,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却又不敢肯定,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接着我让学生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

在左边的小船上任意找一条边,在右边的小船上找到它平移后的位置。

再数一数,看这一条边平移了几格;

在左边的小船上任意找一个点,在右边的小船上找到它平移后的位置,再数一数,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

结合学生的结果:

不管哪条边,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9格。

根据这个结果归纳小结:

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需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或者一条边,看这个点或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一条边一个点)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动手,主动探索,积累经验。

教学新知2画平移后的图形

在画图形之前,我先让学生画平移后的线段,学生尝试画。

然后出示课本第2页试一试,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让学生尝试画。

学生独立完成,在投影仪上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引导学生归纳出:

画平移后的图形,要先找到图形的端点或顶点平移后的位置,再根据平移后的点画出图形。

(三)、深入探究,巩固练习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

1、哪个三角形向右平移10格得到红色三角形?

另一个三角形平移多少格得到红色三角形?

(书本练一练1)

本题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认清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感受平移的不同方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完成,自由发言。

2、填一填,房子图、汽车图、蘑菇图各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书本练一练2)

本题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按要求画平移后的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作图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四)反馈总结,提高认识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回答三个问题

1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2这个收获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

3你还有什么疑问?

让学生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不仅关注了学习结果,还反思了学习过程,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最后我来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中,我力求简单明了,形象的反应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重难点突出,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时教学内容是: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页。

对称是《数学课程标准》"

空间与图形"

领域中"

图形与变换"

的重要内容。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也接触过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过程。

那么本课要在这基础之上,着重在对"

对称轴"

这部分知识的进一步探究,学习,能画出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正确判断对称轴的条数.

学生经过三年级的学习应该已经有这方面的朦胧认识,但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使这种认识浮出水面,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结构,进而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

(2)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分析判断,动手操作,实践验证的能力.

情感目标:

进一步感受对称美,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画出平面图形的对称轴.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依据这一教学理念,本课时主要采用"

实验发现法"

进行教学.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借助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三、说教学准备

带有图案的方格纸,平面图形,多媒体课件四、说教学流程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总结欣赏,反思延伸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本课的开头,通过让学生对图片的分类,从而自然的回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何表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调动其已有的知识储备,也为本课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探究对称轴的条数,正确画出对称轴打下一个知识基础.接着让学生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板书课题:

图形的对称.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这部分我分为三个层次来教学:

1、探索长方形对称轴。

2、指导学生画对称轴。

3、探索正方形的对称轴和长方形的对称轴。

首先第一部分探索长方形的对称轴,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他们是有能力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操作并得出结论: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可以上下对折,也可以左右对折.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所以我没有在这里放过多的时间.

2、指导学生画对称轴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第二层次指导学生画对称轴上.

引导学生思考:

刚才同学们是通过对折的方法找到对称轴的位置的,可是很多轴对称图形是不能对折的,比如黑板上的这个长方形,你怎样来画出这个长方形的对称轴呢

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尝试自己画长方形的对称轴,然后交流自己的方法.而老师要做的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规范方法,在长方形中,只要找到两条宽(长)的中点这两个关键的点,就能很快地确定对称轴的位置,连接两个中点,就是一条对称轴,正确规范地画出长方形所有的对称轴.

[此处的设计意图在于经历发现长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质疑,思考,进而自主地探索,尝试,想出解决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使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因为学生需要而去解决.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而教师的示范作图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规范,严谨.]

3、正方形的对称轴

在第三层次探索正方形的对称轴过程中,我先让学生猜测它有几条对称轴,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操作验证,再在书上画出结果,有了长方形对称轴的探索基础,学生能轻松找到并画出正方形的所有对称轴.

最后,我追问:

你在画对称轴时是怎么确定关键的两个点的再次强调图形对称轴的正确,规范画法,加深对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认识.

【设计意图:

有了前面长方形对称轴的探究经历,放手让学生尝试折一折,作图等方法,认识正方形的对称轴,启发他们通过操作自己发现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正确画出正方形的对称轴.这样很好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练习部分,我比较注重对习题的开发和利用,进行适当地顺序调整,拓展和延伸,使练习部分成为本课的亮点.主要分为5个层次来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2,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想想做做第4题)

在学生完成画出正多边形的对称轴后,我适当追问,引起学生思考:

按照这样推断,那正七边形会有几条对称轴?

正十边形呢?

正一百边形呢?

那么这个规律可以怎么说?

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这道题中隐含的规律:

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

此外,又延伸了一下圆的对称轴知识,了解当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就越接近圆形,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比较复杂图案的对称轴.(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完成题目要求后,我又追问:

你在找,画它们的对称轴的时候可以把它们和我们学过的图形联系起来吗?

分别是哪些图形?

这样的追问培养学生经常思索的良好品质,学会知识的整理,迁移,归类,更好地解决问题。

4,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这里我安排了两部分,先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半边猜出它完整的样子,有奥运五环和奥迪汽车标志,这是对轴对称图形知识的巩固和再运用,也是为下一题作好铺垫.

再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它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这里,我也非常注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对学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找最准确.拓展:

如果现在对称轴的位置变换了,比如这样,画出的轴对称图形还和刚才的一样吗

让学生不仅仅局限于题目的表面知识,更能从多方位的去思考和把握.

5,设计轴对称图形

某居民小区搞绿化,要在一块长方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在请你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要求设计的图案使整个长方形场地成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你有好的设计方案吗?

请在如图的长方形中画出你的设计方案.

因为本课新授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在练习部分巩固知识的同时,注意知识的拓展和提升,针对所学知识重组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阶段性地提高认识.】

(四)总结欣赏,反思延伸

1,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3,课件欣赏对称的美.

通过总结整理,梳理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地知识结构.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感受生活中的美,并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五,板书设计

图形的对称

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

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

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近似数》说课稿

1、教学内容

《近似数》是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的内容。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生产和日常生活有广泛的应用。

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近似数的含义,能联系具体情境判断精确数和近似数;

理解和掌握“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能用“万”或“亿”作单位写出大数的近似数。

(2)使学生联系实际并通过比较理解和认识近似数,感受数的表达的多样性;

借助直观比较体会“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合理性,培养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体会近似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主动学习、乐于思考等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

4、教学难点:

用“亿”或“万”作单位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

二、教法、学法

根据本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突破重、难点,按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基于些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认识近似数

1、体会近似数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可以说成大约为13亿人。

(实际人口数接近实际人口的数)上面的人口数,一个是实际的数,一个是和实际的数比较接近的数。

我们已经知道,生活里用和实际数比较接近的数表示大约多少,比较方便表达和记忆。

2、认识近似数

出示例6,让学生读一读资料内容。

在上面的内容中,2409所和2650个都表示到个位,是实际的精确数。

而220万人和1902万件这两个数都是大约多少的数,实际的人数和件数不可能正好多少万,所以它是和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

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数表示,而是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

像这样和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3、判断近似数

出示“练一练”提问:

横线上的5个数,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精确数?

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读一读内容和横线上的数。

(二)求近似数

1、出示例7。

了解例题内容,让学生自己读出表里的数,再指名说说男性和女性人数各有多少。

引导:

我们在直线上用点表示出38万和39万,(出示直线图)交流:

你大约在哪两个位置描出表示这两个数的点?

说明1:

像这样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说明2:

“四舍五入”法就是求近似数时,看省略的尾数最高位是几,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都改写成0;

如果是5或比5大,就在前一位上加1,尾数也都改写成0。

2、完成“试一试”让学生读一读“试一试”的数。

用“万”或“亿”作单位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用“万”作单位时,看千位上的数是几,确定近似数是多少万;

用“亿”作单位时,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几,确定近似数是多少亿;

然后直接写出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三)练习巩固

做练习四第5――10题。

(四)全课总结。

四、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掌握知识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

学生掌握得不好,尤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

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有一定的差距。

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

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亿有多大》说课稿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数学新课程标准将一亿有多大安排在第二学段数(苏教版四年级下)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且安排在认数和计算器教学之后,其目的是相当的明显的。

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

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

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

在“认数”和“用计算器计算”这二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根据这一目标,苏教版新课程数学教材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一亿有多大》。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

新课程指出:

“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我设计这节课时,主要以“猜一猜”、“找一找”、“推一推”等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努力营造一个学生乐学,课堂气氛轻松愉悦的立体的开放式教学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能用倍比法或归一法解答有关1亿的问题,能借助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索中经历“猜想、试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经过探究1亿有多大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二、教法和学法学法

1、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用应用于生活。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纸张由少到多的感性体验引入新课,让学生充分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本课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的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无疑,这将是学生理想的数学学习起点。

2、学习方式多样化

《标准》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标准》也极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故本课设计时极力凸显这一教学理念。

3、学习过程体验化

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认为:

过程是一个课程目标。

“学生要想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学习数学。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数学学习的过程又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着创造与激情的过程。

我把本课的教学大致分成了四个部分。

活动一、复习提问,激发求知欲

一名教育家对提问的作用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在课的一开始,我问学生“1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多高呢”?

说实在话,本人压根就没想让学生把它回答出来,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学习活。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自然而然地进入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活动二、研究方法,初步感知

1亿这个数确实太大了,如果与学生空对空的说教,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和掌握,必须从具体的实例入手,而即使有了具体的实例,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也等于白咋呼。

所有本人先引导学生探究研究的方法,从100张纸的高度入手,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1亿张纸的高度,感受到1亿这个数的大小,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学到研究大数的方法,无意间向学生灌输了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给学生的今后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

活动三、合作探究,再次体会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

因为有了上一个环节的基础,所以,在这个环节里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各种有关1亿的问题。

并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数一数和排一排这两个环节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

2、阅读资料,用学生感到非常高的物体与1亿张纸的高度进行比较,充分感知1亿的大小;

3、小结归纳探究的方法。

活动四联系实际,深入认识

联系生活中的事物,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学生可能提出:

(1)数一亿张纸需要多少时间?

(2)把一亿本数学书铺开,封面的面积有多大?

(3)走一亿步有多长?

(4)一亿滴水有多重?

(5)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在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6)数一亿个硬币需要多长时间?

这些具体的事让学生分小组研究,探究后各小组汇报,让学生充分感知1亿的大小。

四、说预设实施效果

本课的立意始终围绕着生活展开教学活动,让数学的知识紧密地贴近生活的原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习之初,学生通过多媒体感受米粒由少到多的变换,建立了对一亿的感性认识;

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伙伴的实践,交流、合作、学生逐步地完善了对一亿的理解,形成了比较准确的理性认识;

最后,学生带着这些理性的思维去发掘生活,对一亿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联想。

整个学习的过程,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从生活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学习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把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粗浅的认识,恳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第三单元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