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9398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docx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docx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内丘县第四中学刘素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认识分子的特性。

③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分子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现象的方法。

②通过对课本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①对分子特点的理解。

②能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难点:

①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②对微观粒子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的认识。

【教法、学法】

★教法:

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探究实验,培养缜密思维,发展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学法: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充分想象,将宏观知识形象化,微观知识表面化。

【教学准备】

①品红在冷水、热水中的扩散实验。

②50ml酒精和50ml水的混合实验。

3热胀冷缩实验(细玻璃管中装入酒精水浴加热)。

4改进的氨分子扩散试验。

5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微观世界的开始,而分子、原子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于理解。

大多数学生对于生活中湿衣服的晾晒、蔗糖溶解、闻到花香、等现象司空见惯,在初中物理也学习了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

但有些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分子是初中生首次接触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因此对本节课知识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困难。

【设计思路】

分子、原子是抽象的微观概念,对于初三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的。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选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和简单易懂的实验引入概念,并将课本上的分子运动实验改进,从而变演示为分组实验,尽量让学生经历探索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合理猜想、分析推理,自己体会到分子的存在及其性质,从而建立分子的概念。

除此以外,本节课还运用多媒体的图象和动画设计,把宏观的实验现象与微观粒子的理解较好地联系了起来,从而形象地表现微观世界的变化。

使这些概念在学生看来能够感觉甚至触摸得到,在不经意间掌握了重点、难点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微粒观”,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承认客观事实:

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第二阶段:

认识分子性质: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间是有间隔的;第三阶段:

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一些问题,包括对某些概念的微观理解和对某些宏观现象的原因阐述。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香妃跳舞,吸引蝴蝶”。

提出问题“蝴蝶为什么能闻到香妃身上的香气?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微观世界。

【板书】课题1分子和原子

【演示实验】教材48页实验3-1:

品红在冷水热水中的扩散。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引起现象的原因。

为解释上述现象,科学家提出了“物质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

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

 

两名学生帮助老师做品红扩散实验。

学生仔细观察后描述看到的现象。

 

创设真实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探究欲。

探究

新知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二)分子的特征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板书】一、物质是由微小粒子—分子或原子等构成的

多媒体展示一滴水的图片,告知学生“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十亿人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三万年才能数完,若把分子放大到指甲盖一样大,照这样比例放大手,手大到可以握住整个地球。

出示数据: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并让学生将此数据用小数来表示。

【板书】二、分子的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学生认真观看图片,从而感受到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观看图片,分析数据,感受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用事实证明分子原子的存在引导学生进入微观

 

学生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深刻地认识到分子很小

 

提出问题“50+50=?

”,有没有不等于100的情况?

【演示实验】“50ML的酒精和50ML的水混合后体积不等于100ML”。

并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酒精和水混合中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此现象。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苯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2、分子之间有间隔。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用注射器压缩等体积的空气和水”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提问:

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播放某物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引导学生总结物质三态分子间的间隔大小的规律。

多媒体播放物质的三态变化图,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

将细玻璃管的一端套上胶皮管并用止水夹夹紧,从另一端注入一定量的酒精(加入少量品红以便观察)并在液面处做好标记,然后放入热水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板书】分子间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

提出问题:

你能解释温度计的原理吗?

 

观看演示实验,思考问题。

观看酒精和水混合flash动画。

并从微观角度解释此现象的原因。

 

观看“苯分子的图像”真实的感受到分子间有间隔。

 

分组实验:

分小组用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指堵住针头口,推压活塞,感受推压的难易。

小组讨论交流引起现象的原因。

回答:

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液体分子间隔小,不易被压缩

 

观看“物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总结物质三态分子间的间隔大小的规律。

 

观看物质的三态变化图,得出物理变化中只是分子间间隔改变,分子本身不会改变.

 

观看演示实验,从分子角度来思考热胀冷缩现象.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分子间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

 

从微观角度解释温度计的原理

 

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演示给学生直观感性认识。

 

将抽象知识形象化。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

能力,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

 

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化学

演示实验:

①向盛有3mL蒸馏水的试管中加入2-3滴酚酞溶液,混合均匀,引导学生观察溶液的颜色。

②向上述酚酞溶液中慢漫滴加浓氨水,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告诉学生做“分子运动”分组实验所需的仪器、试剂及实验操作要领。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取出滤纸,将大烧杯连同玻璃片一起翻转,将玻璃片向一侧推移露出少量缝隙,用雾化器向烧杯中喷水吸收残留的氨气得到少量稀氨水,把稀氨水浇到花盆中是极好的肥料。

提出问题: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这是为什么?

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分子都有哪些特征呢?

再次展示“香妃跳舞”的图片,“品红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扩散实验”。

请学生从分子角度解释现象的原因。

1、蝴蝶为什么能闻到香妃身上的气味?

2、静置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

为什么在热水中品红扩散会更快些?

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浓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

 

小组内进行“分

子运动”的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

学生按照老师的演示,将氨气吸收,回收利用。

学生讨论交流,从而得出: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学生总结分子的三个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依据所学习的分子的特征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让学生体验对比实验的意义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巩固提高

出示与本节内容相关的习题,采用学生抢答方式完成

积极回答问题,巩固掌握所学知识

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谈本节课收获”。

学生整理本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能力。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从微粒角度写一篇科普小论文

利用分子的有关性质写一篇科普小论文。

巧妙的作业设计达到“课虽终,趣犹存”意境

【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微小粒子——分子或原子等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体积很小。

2、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温度升高,运动速率加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受热间隔增大、遇冷减小。

压强增大、间隔减小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想象力及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因此教学中我将微观概念的学习建立在宏观实验的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中引发思考,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符合学生“学以至用”的需求。

注重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音频、动画、图片)为学生提供大量宏观、微观、直接、形象、抽象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感觉、发现。

分子的性质及其概念的建立,均由学生自己探究、推理得出,很好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课堂理念。

同时教师又及时提供协作学习的引导、启发,能够引起学习者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

增添了“等体积酒精和等体积水混合”“物质热胀冷缩”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将宏观可见的现象与微观难见的粒子建立联系。

并将教材上的实验大胆的进行了改进。

①改进了“品红水中扩散实验”。

“品红固体在水中溶解”即将品红放入冷水中溶解。

在教材中这一实验的功能是引入新课。

在实际教学设计时,我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将等量品红固体分别同时放入盛有热水(左)和冷水(右)的烧杯中,这一实验虽然简单,但是它的现象却可以反映分子的所有性质,以此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入对分子概念及性质的探究。

最后学生再次通过对这个实验想象的分析,将宏观现象和微观分子性质联系起来。

②改进了“氨分子运动的实验”,改变以往使用大小烧杯过多,使用药品量过大,操作繁琐,用时较长,趣味性弱,尤其空气污染严重。

使实验环保节约,降低污染。

从而能够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

达到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共同参与的目的。

“滤纸出现红字”增添实验趣味性的同时,不失其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

现象明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极佳。

但是由于本节课安排实验探究较多,课上几乎没有“留白”时间,而快下课时班内一名女生发现“已经显出红字的滤纸拿出来后,红字又消失了”这一现象后,已经没有足够时间再组织大家交流讨论了,给本节课留下了小小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