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9874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题.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题.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题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2.表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

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3.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4.观察下面的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年)表,从中可知江南制造局

支出项目

金额(两)

占总计百分比

薪工膏火口粮、购地造房

2048433

12.78

华洋工匠工食

4209619

26.26

购买机器

1055143

6.58

订购物料及预付各洋行定银

7934732

49.50

购买军火

720745

4.50

译书及办舆图经费

61117

0.385

——根据魏之荣《江南制造局记》卷四的有关材料计算编制

A.管理上体现出以洋为师的特点B.己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投向市场D.经营管理不善,入不敷出

5.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

“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

要办路因为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占路权。

”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6.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7.据统计:

1972年与1965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5%,其中重工业增长了近112%,而同期农业总产值只增长了35%……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全国纺织能力已发展到1300多万纱锭,但全国棉花年收购量仅175万吨,只能满足纺织能力80%的需求。

这表明当时

A.农业发展缓慢制约了工业的发展B.中国农业长期落后

C.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D.工农业要均衡发展

8.16世纪以前,世界商业活动最重要的项目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送的金银。

这些活动

A.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B.推动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美洲的开发D.推动了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9.表: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10.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11.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12.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13.

读图,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美国政府财政盈号及其原因的是

A.“马歇尔计划”从欧洲吸引援助使美国财政盈余

B.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给美国财政造成赤字

C.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给美国财政带来了盈余

D.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给政府造成了赤字

14.1930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

该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一经实施即有33个国家提出抗议,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幅度增加关税,引发了全面的贸易战。

当时这种措施

①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②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下滑

③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④推动了本国经济的恢复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5.《直隶开平矿务局章程》中记述:

“全恃官力,则巨资难筹;兼集商资,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扰;兼倚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必官督商办,各有责成;商招股以兴工,不得有心隐漏;官稽查以征税,亦不得分外诛求;则上下相维,二弊俱去。

“这段史料

A.印证了开平矿务局官商合办的原因B.揭露了开平矿务局官办的弊端

C.反映了中国近代化步展维艰的现状D.阐明了洋务运动破产的必然性

16.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财政工作的部署:

“战争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应该是维持市场,求得金融物价不要太乱。

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

这一精神的贯彻

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B.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需要

C.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格局

17.18 世纪的英国,经过国王和议会授予公司特许组建了垄断公司……19 世纪 中叶以后,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 关的审批或核准。

19 世纪中期后,不仅英国,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

1904 年美国有托拉斯 318 个,它们存并了 5300 个工业企业,其中有 26 个托拉斯控制 本行业生产的 80%以上。

这种变化反映了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B.自由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D.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与经济管理演变

18.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

这些观点

A.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B.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C.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19.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

“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

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比喻是

A.深圳B.珠海C.海南D.浦东

20.如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 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①殖民者残酷的奴役剥削    

②传染性疾病的肆虐③大批土著被贩卖到欧洲   

④工业生产污染严重。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D.①③④

2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说:

“这期间中国工业的发展虽较快,但它主要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造成的…….帝国主义间的大战争,使洋货进口减少,对中国国货的压力减轻,这是主要原因。

”这期间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A.清政府不得不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列强间的战争扩大中国的海外市场

C.群众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D.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

22.如图是西方近代殖民史上罪恶的“三角贸易”示意图。

18世纪时,参与图中“中程”贸易,获利最大的国家是

A.葡萄牙B.西班牙

C.荷兰D.英国

23.如表所示为反映近代德国城市化进程的“1871-1910年德国城乡人口变化对比表”。

造成表格中数据变化的历史原因有

年份

农村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

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1871年

63.9%

36.1%

4.8%

1890年

57.5%

42.5%

--

1900年

45.6%

54.4%

--

1910年

40%

60%

21.3%

①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②电力逐渐应用于城市公用事业③汽车取代马车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 

④农业的技术变革减少了农业所需人口。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4.“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集体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在全国范围内存在于

A.1919年-1949年B.1949年-1956年C.1956年-1978年D.1978年-1997年

25.“我们必须对我们的国民、他们的工作以及他们的未来增加投资,同时削减我们庞大的债务。

”“让我们决心把我们的政府变成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的地方。

”(出自美国某一总统就职演说)文中“大胆、持久试验”是指

A.将生产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管之下B.实施“伟大社会”的施政纲领

C.加大国防开支医治生产停滞D.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刺激新需求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

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

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

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

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

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

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12分)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

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10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天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

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上述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德国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的程度严重,同时容克责族势力过于强盛,这些极具侵略扩张性的权势集团责助了纳粹分子,促成了希特勒上台执政并在战 争中给予纳粹政权不建余力的支持。

西方盟国占领西部德国后,他们拆除德国具 有军事潜力的工业设施,这仍然是传统的消极的解决德国问题的方法;打破德国 纳粹时期自给自足的封闭的经济体系,使德国经济重新回到世界经济体系中来,与前者相比,这显然是较为积极的建设性的手段;废除卡特尔、辛迪加、康采恩 和托拉斯等垄断组织,在这一方面,西方盟国甚至在重工业领域还进行了社会化 和职工参与共决的有益尝试;鼓励和帮助西占区建立独主工会,希望工会成为一 支促进经济民主和社会稳定的独立力量,抑制权势集团。

——摘编自张沛《凤凰涅架--德国西占区民主化改造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西方盟国改革德国经济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经济改革的积极影响。

(6分)

高一年级第四次双周练历史答案

1.D2.A3.C4.B5.B6.C7.A8.B9.C10.A

11.B12.B13.D14.C15.C16.D17.D18.A19.D20.A

21.A22.D23.A24.B25.D

26.

(1)概况:

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2分)

因素: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

(2分)

(2)原因:

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10分)

表现: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2分)(3)两面性:

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4分)原因: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6分)  

27.第一小问的启示,依据材料可以得出启示是科学的管理是近代企业成功的保障。

第二小问的说明,结合洋务运动企业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管理方式及其影响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启示:

科学的管理是近代企业成功的保障。

说明: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采取落后的封建管理或“官督商办”的方式,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未能使得中国走上自强求富的道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调动了企业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由此可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科学的管理方式是企业改革成功的保障。

  

28.

(1)特点:

既注重传统手段的使用,又采用建设性手段;在某些领域中进行相关尝 试;注重对权势集团进行限制。

(6分)

(2)积极影响:

有利于消除德国发动战争的物质基础,维护战后欧洲和平和世界和平;有利于德国融入世界经济,推动战后欧洲经济的一体化;有利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稳定。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