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084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docx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

第18讲 气象与水文灾害

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2017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水平1-4]

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如寒潮、台风、旱灾、洪灾、风暴潮、海啸等成灾的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结合实例,说出常见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防御的措施和避灾方法[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构建]

[主干知识整合]

一、气象灾害

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寒潮、台风和干旱。

灾害

成因

时空分布

危害

防御措施

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的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由东北到海南依次减弱

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预警,做好防寒准备

台风

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气旋

每年的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狂风、暴雨与风暴潮等给沿海地区人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加强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建沿海防护林

干旱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改变农业结构;种植耐寒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

[易误辨析] 1.寒潮和低温冻害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 寒潮是一种大型天气过程,会造成沿途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风雪天气,由寒潮引发的大风、霜冻、雪灾、雨凇等灾害对农业、交通、电力、航海以及人们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冻害是农业气象灾害的一种。

即在0℃以下的低温使作物体内结冰,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常发生的有越冬作物冻害、果树冻害和经济林木冻害等。

冻害对农业威胁很大,如美国的柑橘生产、中国的冬小麦和柑橘生产常因冻害而遭受巨大损失。

二、水文灾害

1.洪水灾害

(1)我国主要洪水灾害的类型

洪灾

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出现时间

暴雨

洪水

东部季风区

夏季暴雨,地势低洼区排水不畅

夏季

融雪

洪水

西北、东北高纬度山区

气温升高,融雪融冰,河水暴涨

春季融雪洪水,夏季融冰洪水

冰凌

洪水

从低纬向高纬流的河段

冰块堵塞河道,河水溢出两岸

初冬河流结冰或初春河流融冰

(2)洪水灾害的成因

①自然原因

②人为原因

(3)洪水灾害的危害

一旦洪涝发生,可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甚至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

还会造成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以及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和生活秩序的紊乱等间接损失。

(4)洪水灾害的防避措施

①洪水灾害防治措施

②洪水中的避灾措施

防洪准备:

关注汛期天气预报;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准备逃生物资。

洪水应急:

2.风暴潮

(1)风暴潮的形成

风暴潮是连续向岸吹的强风引起的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的现象。

(2)风暴潮的类型

类型

我国的时空分布

成因分析

台风风暴潮

7~10月东南沿海

台风(热带气旋)引起

温带风暴潮

春季和秋季渤海和黄海沿岸

温带气旋引起

(3)风暴潮的防避

①如果你是开车旅游,则应将车开到地下停车场或隐蔽处。

②如果你住在帐篷里,则应收起帐篷到坚固的房屋中避风。

③如果你在坚固房屋里,则应关好窗户防止大风。

④如果你的船只在近海,则应尽快将船只驶入避风港。

3.海啸

(1)海啸及形成

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造成海底地层发生断裂,引起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体发生剧烈“抖动”,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

(2)海啸分布

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是与地震带一致,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3)海啸前逃生

①如果收到海啸警报,或感觉大地发生颤抖时,需要立即离开海岸,快速到高地等安全处避难。

在没有解除海啸警报之前,勿靠近海岸。

②海上船只听到海啸预警后应该避免返回港湾,如果有足够时间,应在海啸到来前把船开到开阔海面,如果没有时间开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离停泊在海港里的船只。

[易误辨析] 2.海啸与风暴潮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 海啸主要是由于海底地震导致的海水倒灌现象。

而风暴潮是指气旋与外界大气的气压差导致水面抬升现象。

考点一 气象灾害

【例1】 (经典高考题)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联系2005年元旦前后上海市经历的一次寒潮过程,回答问题。

(1)读“上海市气温、气压变化示意图”,分析这次寒潮过境前后天气变化情况:

过境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境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境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上海市的寒潮大多源于________________一带。

(3)下列气旋、反气旋示意图中,反映寒潮源地近地面气流状况的是________

(4)下列选项中,与寒潮天气有关的是________(多项选择)

A.感冒患者数量猛增

B.交通事故频发

C.城市用电、用气量减少

D.羽绒服装热销

E.病虫害减少,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

[尝试自解] 

(1)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4)________

[错因诊断] ①不明白天气系统的形成机理;②不清楚寒潮带来的危害。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

图像信息“气温下降,气压升高”。

第二步,思维路径:

(1)题,寒潮是快行冷锋过境导致的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同时伴随大风、雨、雪、雨凇或霜冻、冰冻天气,结合“上海市气温、气压变化示意图”分析上海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即可。

(2)题,由于冬季西伯利亚是低温中心,形成亚洲高压,我国东部地区寒潮大多发源于该地区。

第(3)题,寒潮源地实际上是一个势力强大的北半球反气旋。

第(4)题,寒潮来时天气剧变,人容易患病:

雨雪大风天气恶劣,交通事故增加;为保温,购买羽绒服者会增多:

低温能冻坏害虫;但人们取暖,用电、用气量会增加。

第三步,写出答案:

(1)气温较高(受暖空气控制)、气压较低;气温骤降,风力加大(伴有雨雪);气温较低(受冷空气控制)、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西伯利亚、蒙古 (3)B (4)ABDE

1.台风和龙卷风

台风:

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由于气温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

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以上就称为台风。

龙卷风:

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的现象,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

两者对比,龙卷风发生的时间短,影响范围广,而且形成的位置海洋和陆地均有可能。

台风发生时间更长,影响范围广,而且形成于海洋上。

2.寒潮的益处

寒潮也有有益的影响。

(1)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

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这非常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2)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

例如,中国受季风影响,冬天气候干旱,为枯水期。

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

(3)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4)寒潮还可带来风资源。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我国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分布图”。

我国干旱灾害发生图

比较我国东部与西部干旱灾害发生频率的高低,并分析原因。

解析 根据图例,我国干旱灾害发生频率东部高于西部。

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位于季风区,夏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较大。

灾害必然有人员的伤亡或财产的损失,东部经济发达,由于干旱带来的损失较大。

答案 东部高于西部;东部地区位于季风区,夏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较大。

考点二 水文灾害

【例2】 (2015·福建文综)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侵溢上陆的现象。

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省防御风暴潮灾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尝试自解] 

(1)                                    

                                    

(2)                                    

                                    

[错因诊断] ①审题不清;②回答不全面。

[解题步骤] 第

(1)题,第一步,获取信息:

文本信息“强烈大风扰动”;图像信息“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7、8、9、10月份较多”。

第二步,思维路径:

第三步,写出答案:

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该省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河流入海流量大,对风暴潮起顶托作用(或与天文大潮相逢),增加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次数。

(2)题,第一步,获取信息:

题干信息“防御风暴潮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第二步,思维路径:

第三步,写出答案:

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报:

加固堤防;保护生物(红树林、珊瑚礁)海岸,营造沿海防护林;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意识。

(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风暴潮的防御措施

(1)加强风暴潮预警报技术研究;正确的风暴潮预警报非常重要的,它是各级政府应急部门采取防御措施的依据。

(2)加强我国沿海验潮站的合理布局,实现资料共享;完善风暴潮的观测系统的有效运行。

(3)系统开展我国沿海风暴潮灾害区划和风险评估。

(4)加强海堤建设;我国沿海海岸线长,各地海堤的防御能力差别很大,因此要加强海堤的建设。

(5)有效地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红树林、珊瑚礁等均可有效的抵御风暴潮、海浪等海洋灾害,由于近年来我国沿海海岸带存在各种不合理开发,破坏了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使其丧失抵御灾害的功能。

(6)广泛地开展风暴潮知识的普及、宣传;对风暴潮知识了解的越多,越有利于正确行动,有效地防御风暴潮灾害。

2.洪涝灾害问题的分析思路

(1)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思路

①来水大。

影响因素:

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②排水不畅。

影响因素:

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③调洪蓄洪能力差。

影响因素: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洪水治理问题的分析思路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

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但对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3.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以淮河、黄河、长江为例)

(1)淮河的治理:

上游修建水库和蓄水工程;中游利用湖泊洼地蓄洪,加固干流的堤防;下游开辟入海新河,分流排泄洪水。

(2)黄河的治理:

上游兴建水库枢纽蓄积洪水,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3)长江的综合利用和治理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莫桑比克北部和中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已造成至少158人死亡,约20万人受到影响,其中赞比西亚省受灾情况最严重。

分析赞比西亚省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指出莫桑比克应对洪涝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 赞比西亚省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从降水、地势、防洪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莫桑比克应对洪涝灾害应采取的措施从灾害预警和监测、防洪设施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雨季降水多;地处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水流不畅;该国经济落后,防洪设施不够完善。

做好对洪涝灾害的预警和监测;加强防洪设施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等(任答2点)。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1.2016年7月,江西遭遇多轮强降雨袭击,导致南昌城区低洼路段严重内涝,汽车和行人出行受阻。

某学生想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阐述城市洪水发生的原理。

下列实验的设计能说明暴雨容易引发城市洪水的是________。

实验结论反映出导致城市洪水原因是什么?

①快速将水倒在水泥地上,水四处漫流

②快速将水倒在海绵垫子上,水很快被吸收

③分别将水倒在草地上和水泥地上进行比较,前者水流速度慢于后者

④慢慢将水倒在海绵垫子上,一段时间后水四处漫流

答案 ① 实验结论反映出导致城市洪水的原因有:

短时间强降雨;硬化的地面导致降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且地表径流的汇集速度加快。

2016年6月14日,有五个旅游爱好者在广东韶关天池山登山时,突遇山洪暴发,由于出门的时候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突如其来的山洪让几个人吓傻了。

之后他们紧急报警,警方到来之后发现五个人之中有一个人已经死亡,另外有三个人失踪了,等救援人员找到失踪的三个人时,均已不幸遇难。

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

A.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该在雨季去山区探险

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

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

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

2.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

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

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

D.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下沉

解析 第1题,雨季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大,不宜去山区探险旅游。

第2题,山洪突发性强,速度快,且有异于一般洪水,应选择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

答案 1.A 2.C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海南省是我国台风灾害最多发的省份,下图示意海南省台风灾害分级示意图。

分析Ⅰ、Ⅱ、Ⅲ区受台风危害程度的大小及原因。

答案 危害程度:

Ⅰ<Ⅱ<Ⅲ。

原因: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附近)洋面首先在海南东部登陆,东部受台风影响大,西部处于背风坡,受台风影响相对较小。

3.(2014·上海地理)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和严重性。

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概括2011年8月我国各类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状况。

(2)根据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说明2011年8月华北地区和南方地区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

(3)近年来,西南地区连年发生旱灾。

为了减轻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该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根据图示各种灾害分布即可回答。

8月华北地区受锋面雨的影响,易形成洪涝灾害;因雨带北移,南方地区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因此会出现伏旱天气。

防治旱灾的措施可以采取预防、改善种植结构、节约用水、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

答案 

(1)暴雨主要分布于华北、陕南和陕甘交界地区且局部形成洪涝灾害;南方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区持续高温伏旱天气;旱灾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

福建、台湾受到台风侵袭。

(2)华北地区:

8月我国东部雨带推进到本地区,夏季风与冷空气相遇,在此形成强烈降水,并造成洪涝灾害。

南方地区:

因雨带北移,本地区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中心气流下沉,在其控制下天气晴朗干燥,因此出现高温伏旱天气。

(3)加强旱灾(西南季风活动强度变化的)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适当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耐旱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强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型农业,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任答两点即可)

一、单选题:

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2014·广东文综)近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出现“填海造房风”,所建“海景房”将吸引居民居住在海岸线附近。

“海景房”面临的灾害风险最小的是(  )

A.台风引发风暴潮B.寒潮造成冰冻

C.海岸受侵蚀后退D.地表下沉塌陷

解析 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受寒潮影响小,所以“海景房”面临的灾害风险最小的是寒潮造成冰冻。

答案 B

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

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

读图完成2~3题。

4月14日20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

百帕)

2.据图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当时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B.乙

C.丙D.丁

3.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  )

A.完善预警系统B.围海造田

C.修筑沿海堤坝D.建防护林

解析 第2题,由材料可知“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乙地位于低压槽处;且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可判断乙地受东南风的影响,即向岸风的吹拂,因此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

第3题,“围海造田”将加大风暴潮的威胁,排除B选项;A、D选项能缓解风暴潮带来的危害,但只有“修筑沿海堤坝”才能有效地抵御风暴潮。

答案 2.B 3.C

台风是广东省主要的气象灾害。

下图为广东省台风风暴潮灾害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选项中,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岸段位于(  )

A.惠州南部、汕尾南部、揭阳东南部B.阳江南部、广州南部、珠海东南部

C.湛江东部、中山东部、汕头东南部D.茂名南部、东莞西部、潮州东南部

5.台风过境前后,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台风来临前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B.大风雨时就近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

C.台风来临前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D.台风中心刚过,仍需留在安全地带

解析 第4题,仔细看图和图例可知,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岸段位于湛江东部、中山东部、东莞西部、深圳南部、汕头东南部、潮州东南部,即C项满足。

第5题,台风过境前后会带来大风暴雨天气,不便人们外出,所以在台风来临前准备好必要的急需物品,搬走窗口等处容易被大风吹动的物品,临时建筑物不牢固,经不起大风暴雨,在大风雨时不能躲在临时建筑物旁,台风中心刚过,天气变化大,仍需留在安全地带。

答案 4.C 5.B

6.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

A.导致气候变暖B.引发草场退化

C.引起地表水体酸化D.增加土壤肥力

解析 本题考查沙尘暴的“降尘”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降尘”导致土地沙化,故选B。

答案 B

下图为1969~2004年我国东部H省洪灾面积和洪涝灾害的复杂度指数变化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

7.1990年以来,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是(  )

A.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B.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C.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D.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8.造成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降水强度大B.冰川消融快

C.湖泊面积广D.植被覆盖好

解析 第7题,该题关键是看图,从图中找到H省洪涝灾害的变化特点,结合图例可知,1990年来,H省平均受灾面积在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即选D。

第8题,由题干中提到是我国东部H省,我国东部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洪涝灾害发生频繁,所以造成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强度大,即选A。

答案 7.D 8.A

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河段示意图。

据此回答9~10题。

9.历史上,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因素是 (  )

A.植被稀少和流水作用B.地势平坦和流水作用

C.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D.地壳变动和人类活动

10.现在该段河道已基本稳定,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修建了荆江大堤 ②大量采挖河沙 ③进行河道的裁弯取直 ④减少农业灌溉用水 ⑤建设防护林工程 ⑥建设三峡水利工程

A.①②④⑤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⑤D.①③⑤⑥

解析 第9题,“地上河”易决口是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原因,“地上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沉积。

第10题,大量采挖河沙易使河道堤防崩塌;减少农业灌溉用水会使得河道水量增大,同时会影响该地的农业生产。

答案 9.B 10.D

二、非选择题:

共40分。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甲图示意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乙图示意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

(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

(4分)

(2)说明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的原因及其防御措施。

(6分)

解析 第

(1)题,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从甲图中直接读出,其时间分布特征要联系该地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和乙图来分析。

(2)题,台风灾害严重的原因要从灾害强度、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等方面来分析;防御灾害的措施应从加强监测、工程防御、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加强防灾的法律法规等方面来组织答案。

答案 

(1)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年际变化大。

(2)原因:

台风频繁登陆区,狂风暴雨,易引发风暴潮、洪涝等;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经济发达,造成严重损失。

防御措施:

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警;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固堤防;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海啸是一种破坏性海浪,其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

呼啸的海浪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

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

分析南海容易发生海啸的原因,并指出海啸预警的主要观测方法。

(10分)

解析 南海海啸多发的原因,可以从板块运动、地形等方面回答,主要观测方法,可以从地震波、海潮、台风等方面考虑。

答案 原因:

南海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壳岩石破碎,多火山、地震,是世界著名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海底火山、地震和地壳运动容易诱发海啸。

主要观测方法:

地震波;海潮。

13.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读图,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特点分析原因。

(12分)

(2)我国数千年的治水实践证明,“堵”和“疏”是重要的治水之策,应根据江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因势利导,辨证施治。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别列举几例常用的治理洪涝灾害的“堵(截流或防泄)”和“疏(引洪)”的措施。

(8分)

解析 第

(1)题,据图判断多涝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而向西北地区逐渐减少。

结合地形和降水对洪涝灾害形成的影响分析,从降水量来看,我国的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从地形来看,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则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多发。

(2)题,治理洪涝灾害的“堵(截流或防泄)”:

①在干支流中上游地区修建水库,起到截流蓄洪作用,减少对下游危害;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