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085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第一框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P58-60(图册42页)

(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

1、世界上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平原,平原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都由河流冲击而成,地势平坦或起伏较较小。

2、湄公河平原在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跨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主要作物是水稻。

3、水稻种植需要的自然条件:

(1)地形:

河流冲积平原,地势低平

(2)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温度适宜,雨量充沛

(3)水文:

水网密布,灌溉方便

(4)土壤:

深厚而肥沃

(5)纬度:

地处低纬,阳光充足

4、湄公河平原的生产方式(农业特色或水稻生产的特点):

精耕细作,人工劳作

5、水稻生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稻作文化留下了哪些印记?

(1)水稻生产影响人口分布:

水稻生产需要大量人力,因此人口稠密

(2)水稻生产影响人们生活:

物质生活:

饮食——主食为米饭,因为这里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居住——高脚屋,又称干栏式建筑,因为这里气候潮湿

交通——水上交通发达,因为这里水网密布

精神生活:

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

春耕礼(祭祀谷神、稻母,祈求风调雨顺,牛是主要的劳动帮手,因此对牛特别有感情)、“御耕节”等是当地人们的传统节日,因为水稻生产是人们的主要生产活动,人们期望农业获得好收成。

第一课第二框家住平原——用机械种庄稼P61-63

1、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美国的中部大平原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区之一。

2、地理位置:

该地位于美国西部的落基山脉和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

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自北向南贯穿平原东部。

3、农作物:

该地是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的主产区。

4、美国大平原的自然环境:

(1)地形:

平原广阔,地形平坦

(2)气候:

处于中纬度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3)水文:

美国境内有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灌溉较方便

(4)土壤:

土壤肥沃

5、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因此它的农业是一种商品性农业。

(商品性农业:

绝大部分农产品是作为商品输出用的农业。

6、发展商品性农业所需的条件或原因是:

地广人稀,规模大,机械化生产,生产效率高,产量高,储存条件好,交通发达。

7、美国的农业生产具有怎样的特点?

机械化程度很高(这点最重要),生产规模大;以家庭农场为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商品性农业);劳动力需求少;机械化生产效率高、产量大;储存条件好、交通发达。

8、机械化生产的益处:

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高

9、造成其与湄公河平原农业生产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不同。

10、美国中部平原和湄公河平原自然条件的异同:

相同之处:

都是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都有河网分布,有利于灌溉。

不同之处:

美国中部平原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热量和降水都不如湄公河平原,耕地类型为旱地,因而是小麦、玉米和大豆的主要产地。

11、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平原的差异:

比较点

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

用机器种庄稼(美国中部大平原)

地理位置

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热带)(低纬度)

美国中部(北温带)(中纬度)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落基山脉之间

自然环境

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地形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河流众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农作物

水稻

小麦、大豆、玉米

耕地类型

水田

旱地

生产方式

人工劳作,精耕细作

机械化耕作

人口密度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口稀少(劳动人手不多)

生活水平

低(生产效率低,人均产量也低)

高(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也较高)

12、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会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生活方式。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时,要根据自己生存区域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走适合自己发展道路。

第二课第一框与山为邻——垂直的生计P64-66(图册44页)

1、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地理位置:

从北到南纵贯南美大陆(南美洲西部),全长近90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

2、秘鲁安第斯山脉的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特点):

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垂直自然景观)

3、根据《世界地形图》可以知道秘鲁安第斯山区的地形类型是山地,这里的地势高。

4、根据《世界气候图》可以知道这里的气候类型是高原山地气候。

5、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

海拔1500米以下:

热带,分布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

海拔1500-3000米:

暖温带,分布着灌木和林地。

海拔3000-4500米:

寒温带,分布着大片的草原。

海拔4500米以上:

积雪冰山带,终年积雪。

6、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变化的原因: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高海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显著。

7、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

(1)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发展种植业。

因为此处海拔较低,温度适宜。

(2)在山区的高海拔处,印第安人以放牧骆马和羊驼为生——从事畜牧业。

因为此处气候极为寒冷,经常遭受霜冻,形成了广阔的干旱草原地带。

8、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以适宜山区种植的玉米和马铃薯为食物;驯养羊驼和骆马提供奶、肉、皮革和毛;利用骆马作为山区的运输工具。

9、骆马是安第斯山区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羊驼毛有“纤维上帝”之称,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秘鲁国徽左上角是骆马的动物图案,说明骆马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9、小结:

印第安人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掌握了安第斯山脉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把自己的生产与山区地势的变化融为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第二课第二框与山为邻——山地之国P67-69

1、阿尔卑斯山:

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

(1)位置——大洲位置:

欧洲

纬度位置:

中纬度

五带位置:

北温带

半球位置:

北半球、东半球

(2)阿尔卑斯山跨越的国家(自西向东):

法国、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

(3)发源于阿尔卑斯山的河流:

莱茵河(注入北海)、多瑙河(注入黑海)、波河(注入亚得里亚海)。

2、瑞士——典型的山地之国:

被称为大山之子。

(1)瑞士地形的主要特点:

以山地为主,湖泊众多,河谷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变化大

(2)瑞士的劣势:

山区面积广大,耕地稀少;矿产资源奇缺。

——不利于发展工农业。

瑞士的优势:

多样的地形;奇特的景观;古老的城镇;淳朴的乡村生活。

——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3、具体分析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

(1)自然条件:

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风景优美,夏天成为观光和避暑胜地;冬天发展滑雪的条件十分理想;温泉资源也很丰富。

(2)旅游设施:

旅游内容丰富多彩,配套设施完备、精良,服务周到、细致入微。

(3)交通条件:

拥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游客乘火车可直接到达山峰观看冰川奇景;许多地方有电缆车直达山巅;还有直升机为遇到危险的游人提供救助等。

4、阿尔卑斯山旅游业的发展,给瑞士人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1)有利方面:

增加了人们的就业机会;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不利方面:

破坏了山区的生态环境、动植物灭绝(如:

大量森林被砍伐碎石、泥土被冲进河道房屋、道路被冲毁、农田因水土流失而荒废、人满为患、交通堵塞)

5、瑞士的知名产业除旅游业外还有哪些?

说一说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除旅游业外,还有手表制造业、金融保险业也非常发达,这些产业对国土、资源等自然条件要求不同,适合耕地不足、矿产资源奇缺的瑞士。

6、瑞士发展旅游业的启示:

人类与自然条件密切联系,人类如果能科学地加以利用和改造,就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如果人类盲目地去破坏和损害自然环境,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要合理、科学利用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课第一框傍水而居——耕海牧渔P70-72(图册46页、书本70页日本地图)

1、日本位于_亚洲东部_,是一个__地域狭小_、__人口众多、四面环海的岛国。

日本自北向南由__北海道_、__本州__、__四国___和___九州___四个大岛及其附近6800多个小岛屿组成,故日本又称“千岛之国”。

2、日本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岸,四面环海

大洲位置:

亚洲

纬度位置:

中纬度

五带位置:

北温带

半球位置:

北半球、东半球

3、日本的自然环境:

(1)地形:

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2)气候:

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3)水文:

四面环海,水源充足

4、北海道渔场是日本最大的渔场,也是世界最大的渔场,其附近暖寒流交汇(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渔业资源丰富。

5、世界四大渔场:

北海道渔场(日本):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秘鲁渔场(秘鲁):

秘鲁寒流经过。

纽芬兰渔场(加拿大):

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欧洲):

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

(图册46页)

6、日本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

(1)岛国,四面环海。

(2)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3)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北海道附近处于寒暖流交汇处,鱼类饵料丰富,鱼群集中,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

(4)强大的工业对日本的渔业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造船业、先进的纺织工业和电子工业)

7、日本在长期与大海共存、与渔业共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__鱼文化_”。

8、说说鱼在哪些方面影响日本人民的生活?

(1)生产:

水产业,造船业……

(2)饮食:

鱼宴、众多的鱼料理……

(3)节日:

鲤鱼旗……

(4)艺术:

鱼的雕塑……

(5)文字:

带鱼旁的文字和谚语……

9、影响日本渔业捕捞的因素(日本渔民的烦恼):

(1)世界燃油价格的上涨,大大增加捕鱼的成本;

(2)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大大缩小日本渔民捕鱼范围;

(3)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填海造地,破坏了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场所;

(4)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污染了沿海的水质.

6、日本采取的解决措施:

(1)设定休渔期;

(2)制定一系列海洋环保法律法规,严禁废水的排放,水质逐渐恢复;

(3)对沿海的围垦和其他开发活动进行控制;

(4)渔民改变过去只捕不养的习惯,转而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

7、启示:

开发利用资源,要注意可持续发展。

第三课第二框傍水而居——水上都市P73-75

1意大利位置:

位于欧洲的__南部__,坐落在___亚平宁__半岛上。

2、威尼斯地理位置:

位于意大利的东北部,地中海的北岸,濒临亚得里亚海。

3、威尼斯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4、威尼斯的特点:

(1)因水而生

威尼斯人的祖先为了躲避外敌,便于防守,在此建造家园,岛屿相连成为城,以水为通道,形成一座城市。

(2)因水而兴

商业城市的兴起:

地处地中海东北部,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西方商品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从而日益兴起;

旅游城市的兴起:

威尼斯由于其优美的风光、独特的交通方式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成为旅游胜地。

(3)因水而美

体现在独特的水城风光和浪漫风情。

包括——

魅力无穷的古老建筑。

(建筑特点:

遍布教堂、宫殿和广场,城市建设有着明显的宗教特色)

特色的交通工具。

(在威尼斯,水为道路舟为车,威尼斯的大街小巷是_水道_,主要的交通工具是_船_。

其中“公共汽车”是_交通船_,“小汽车”是_汽艇_,转载游客的单桨平底木船是_贡多拉_)

丰富的文化传统。

(水城狂欢节、划船比赛等)

(4)因水而忧

海水倒灌和水位上涨,经常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侵蚀着建筑物和堤岸,甚至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结构。

5、威尼斯修建城市最大的困难:

城市用地和排水问题。

第四课第一框草原人家——逐水草而居P76-78(图册48、49页)

1、非洲热带草原

(1)分布(在世界的位置):

分布在非洲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东部高原的赤道地区以及马达加斯加岛的西部,呈马蹄形包围热带雨林,分布地区占全洲面积的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区。

地跨赤道,南北半球大致对称分布。

(2)气候:

①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一年内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②特点:

a.湿季:

北半球——5月~10月

南半球——11月~次年4月

b.干季:

北半球——11月~次年4月

南半球——5月~10月

(3)马赛人迁徙的理由:

①每到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

②每到干季,降水很少,草木稀疏,一片枯黄。

2、草原上的降水在时间上有怎样的变化?

简要说明理由?

草原上的降水有着明显的季节差异,南半球每年的11月~次年4月为湿季,5月~10月为干季,北半球则相反。

这种气候使非洲草原上的人们主要以畜牧业为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3、马赛人

(1)分布:

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他们的家园,他们以放牧为生。

(2)生产特点(生产方式):

逐水草而居(游牧)——每到干季,马赛人便带领着牛羊等牲畜,迁往其他较为湿润、水草丰美的地方暂住,等到第二年湿季再返回家园。

(3)生活特点(生活方式):

①衣:

红色披风。

披风有利于防晒和防止水分的蒸发(靠近赤道,阳光照射猛烈,紫外线强);马赛人认为红色可以驱赶野生动物,既保护自身,又可以保护牛群。

②食:

牛是马赛人的食物之源,以肉、乳为食,喜欢喝牛血,喝牛奶,吃牛肉。

③住:

茅草房、牛粪房。

就地取材;通风透气,散热快;村庄为环状结构,四周环绕荆棘,为了防止野兽和敌人。

④行:

马赛人是世界上最能行走的人之一,为了给牛群寻找丰美的牧草和水,他们得不停的行走。

习俗:

马赛人的热情是以跳得高来表示,他们的弹跳能力惊人,这是在躲避野兽侵袭的过程中训练出来的生存技能。

牛的地位很重要,拥有牛的数量越多的人越富有,社会声望也越高,养育牛羊的草原成为马赛人心目中的神灵。

马赛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既不捕杀也不吃野生动物。

4、书本77页:

基塔莱和多多马。

(1)从纬度位置看,基塔莱和多多马分别位于什么半球?

属于什么国家?

基塔莱位于北半球,属于肯尼亚

多多马位于南半球,属于坦桑尼亚

(2)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各主要集中在哪些月份?

它们降水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基塔莱:

4—11月多多马:

11月—次年4月

原因:

两地所处南北半球位置不同,季节相反

(3)根据书本77页中的马赛人活动范围图以及基塔莱、多多马降水柱状图,说说马赛人这样迁徙的理由?

5-6月,随着南方(多多马)漫长干季的即将来临,草原开始枯黄,马赛人开始向北迁移,而这时的北方(基塔莱)正值湿季,水草丰美;10月,北方干季来临,南方湿季即将到来,马赛人又开始向南方回迁,迎接湿季的来临。

第四课第一框草原人家——现代化大牧场P79-81

1、“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

(1)地理位置:

位于南半球的大洋洲,是世界上惟一占据整个大陆及边缘岛屿的国家。

(2)气候特点:

①气温特点:

澳大利亚地处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是热带、亚热带气候,热量条件好。

②降水特点:

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呈向西开口的半环状形式,即从北、东、南三面向内陆和西部沿海减少。

(3)地形特点: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地势总体上较为平坦。

2、澳大利亚三大牧羊带:

粗放牧羊带;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

3、澳大利亚的牧羊带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牧羊带与降水带基本吻合,大致呈半环状分布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的草原上。

4、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

(1)地处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是热带、亚热带气候,热量条件。

(2)气候比较干热,干旱地较多。

(3)草原平坦辽阔,适合大面积发展畜牧业。

(4)地下水资源丰富,且含盐量高温度高,解决了牲畜的引用水,适合养羊。

社会条件:

澳大利亚现代化工业发达,有先进的科技和现代的农业机械。

5、澳大利亚畜牧业的特点:

机械化程度高(最突出的特点);

羊比人多;

牧场规模大;

牧民定居(与非洲的马赛人不同)

6、畜牧业机械化程度高的原因:

(1)澳大利亚地广人稀,牧场规模大,一般可以达到几千公顷

(2)人口少,劳动力短缺

(3)澳大利亚发达的工业为牧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7、澳大利亚知识拓展:

(1)土地面积为大洋洲第一,世界第六。

(2)处在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3)有许多珍奇的动植物,如桉树、鸭嘴兽、袋鼠、考拉熊、鸸鹋、针鼹等。

(4)世界重要的小麦、羊毛、牛肉生产国和出口国

(5)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

(6)堪培拉是澳大利亚的首都,被称为“大洋洲的花园”。

(7)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和港口,有著名的悉尼歌剧院,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地。

第五课第一框干旱的宝地——石油宝库P82-84(图册50、51页)

1、波斯湾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1)地理位置:

地处亚、欧、非三大洲交界处,濒临阿拉伯海、红海、黑海、地中海、里海。

(地理位置优越,素有“三洲五海”之称)

(2)地形:

以高原为主,也有部分平原,多沙漠。

(3)气候:

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较少,炎热干燥。

(4)河流:

少河流,淡水资源缺乏,西北部有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地表没有一条常年有水的河流。

2、波斯湾地区的主要居民:

阿拉伯人(白色人种)

3、波斯湾地区石油主要产油国:

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

4、波斯湾地区石油特点:

储量巨(被称为“世界石油的宝库”);产量大;出口多;开采易;油质好;运输便

5、欧佩克(OPEC):

全称“石油输出国组织”。

6、石油主要运往:

东亚、美国、西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7、石油外运的主要线路:

(1)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台湾海峡→中国、日本等地

(2)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各国、美国

(3)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非洲好望角→大西洋→西欧各国、美国

(4)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澳大利亚

8、石油带来的变化

(1)财富变化:

丰富的石油储量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的石油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各地。

以前从波斯湾沿岸国家走出的是一支支骆驼商队,带回来的是域外珍宝;现在驶出的是一艘艘邮轮,带回来的是巨额的外汇收入;

(2)生活变化:

石油的生产和销售,改变了世代居住在这里的阿拉伯人的生活。

他们用石油换来的财富建设学校,完善医疗设施和住宅,发展现代化的工农业,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第五课第二框干旱的宝地——沙漠绿洲P85-87

1、以色列的自然环境特征

(1)地理位置:

亚洲西部,地中海的东南角

(2)气候:

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

(以色列的降水特征:

北多南少。

这对其水资源有的影响:

境内河流较少,水资源紧缺。

(3)地形:

北部是狭窄的地中海沿岸平原,南部为沙漠,耕地面积少。

2、以色列全国有近2/3的土地是沙漠,在这样的地方发展农业生产,会有哪些限制因素?

降水少但蒸发量大,缺水。

土地贫瘠。

3、以色列的节水农业:

(1)采用世界最先进的节水农业技术,使可灌溉土地大量增长。

(2)严格保护有限的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实施各种“开源”与“节流”措施。

(书本86页图:

开源包括海水淡化、北水南调、建水库收集降水;节流包括喷灌和滴灌技术、实行用水许可证和计划用水分配制度、安装水表)

4、以色列人充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可与上题第三小点相结合):

保护有限的水源免受污染;科学用水;循环用水;海水淡化;北水南调;加强管理;一水多用等等。

5、滴灌的优点:

(1)滴灌直接供水到植物根系,减少了蒸发;

(2)滴灌可将肥料与水一起输送给农作物;

(3)滴灌使得土壤保持良好的透气性,降低土壤的盐化程度;

6、以色列的特色农业——作物选择

主要作物:

水果、蔬菜、棉花、花卉

特点:

节水作物、高附加值作物

7、枣椰树(当地重要作物):

枣椰树具有耐旱、耐热、耐碱的特性,能忍受含盐分较高的水,果实产量高、营养价值高,被称为“沙漠面包”,是绿洲农业重要的农作物。

树干可建房,叶子可作燃料,果实可食用。

8、以色列发展绿洲农业的举措,有哪些可供其他干旱地区借鉴?

①采用喷灌和滴灌技术,科技兴农。

②加强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完善并落实水资源使用制度。

③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选择种植合适的农作物(节水、耐旱、附加值高)。

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P88-92(图册52、53页)

1、认识区域: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特色、区域发展

2、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经纬度位置:

相对位置、纬度带位置、大洲大洋位置、半球位置、热量带(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

3、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河流(水文)、自然资源、土壤等

4、人文特色

人口、民族、城市和乡村、风俗习惯等

5、区域发展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6、南非的位置:

(1)半球位置:

地处南半球、东半球

(2)热量带(温度带)位置:

主要处于热带

(3)经纬度位置:

位于南纬22—35度和东经17度—32度之间,

(4)大洲大洋位置:

非洲(大陆)的最南端,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东、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

7、南非地形:

(1)地表起伏:

以高原为主,地表起伏较小,地势东高西低。

(2)地形类型及其分布:

地形种类有高原、盆地、平原;平原主要分布于南非东北部,高原主要分布于南非的中部。

8、南非河流:

自西往东的林波波河

自东向西的奥兰治河

9、南非气候:

(1)全境大部分地区是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最主要气候类型)

(2)西北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干旱少雨(地表以沙漠为主)

(3)西南沿海为地中海型气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总体上:

气候类型多样,气温普遍较高,大部分地区比较干燥

10、南非资源:

(1)南非矿产资源储量大,种类丰富,黄金等储藏量居世界首位,是黄金宝石之国

(2)南非生物(动植物)资源丰富

11、南非人文特色:

(具体见书本90页)

(1)南非是一个多种族聚居的国家

(2)南非是有多种官方语言的国家

(3)南非是个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国家

(4)南非是一个有深刻殖民烙印的国家,也是实行过种族隔离政策的国家

12、南非区域发展:

南非发挥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了采矿业和制造业。

近年来,南非也开始利用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资源发展旅游业。

 

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

华盛顿P94-96

1、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

华盛顿位于美国东海岸,北半球、西半球

(2)纬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