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5012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江苏省等七校高三月考历史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

故先王弗为之禁。

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

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

”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

A.鼓励发展私欲

B.突出个性自由

C.主张实行分封

D.反对理学禁欲

5.1877年,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到达伦敦,所携带的国书却是“惋惜滇案”玺书,“并无充当公使文凭”。

清廷依照与周边藩属国交往的规则,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人,结果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

这说明当时()

A.晚清谋求外交转型受到英国阻扰

B.传统朝贡体系及观念已经瓦解

C.传统观念阻碍了晚清外交近代化

D.晚清政府对近代外交毫无了解

6.梁启超说“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

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

此诚中国未常有之事,而实千古不可易之理也。

”“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

梁启超言论中可以反映出()

A.“绅”是指当时的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C.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西学”

D.维新派注意争取下层民众支持

7.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在文中主要强调中国()

A.以坚持中心城市暴动的必要性

B.大力组织工人运动的必要性

C.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8.据记载,1935-1942年间,陕西共设立大小新式工厂150余家,平均每年建厂19个,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有59家,100万元以上的有13家,资本总额5202元,为民国前期资本总额的28倍。

这表明抗战时期()

A.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

B.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效果明显

C.西部地区近代化取得成就

D.政府加大中西问题发展投入

9.《剑桥中华民国史》认为:

“这一战役不仅标志着政府在中国大陆的有效抵抗的结束,……据信蒋介石本人做出了在徐州平原作战的决定,而不是像所建议的那样撤向淮河这一天然屏障……由于权力如此集中于一个人手中,失败的责任也只能由一个人来负。

”下列有关这一战役胜利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A.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的开始

B.基本上解放长江以北广大地区

C.统治中国22年国民政府覆灭

D.新民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10.1978年,广东清远为克服工业效益低下的状况,率先在国营企业中试点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立即取得显著成效。

到1981年底,“清远经验”迅速由广东推向全国。

这一现象客观上表明()

A.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条件己经具备

B.思想路线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

C.分配体制改革揭开了经济改革的序幕

D.体制改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11.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谈到中美关系时说:

“(两国)当前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性时刻,双方对彼此战略意图都抱有一定程度的怀疑和担忧。

”在这种时候,我们应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

①双方要增强战略互信

②双方需要加强沟通并保持克制

③从采取保护各自利益转向牺牲利益捍卫两国友好

④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下列关于希腊城邦特色的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所有居民都有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

②城邦有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贸易频繁

③各城邦十分重视独立自治,又通过频繁的交往保持密切联系

④城邦有发达的思想文化,希腊人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这一事件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政治和经济领域,使各个地区、各个民族联系日益紧密。

从此,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影响下,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人类社会终于迎来了近代的曙光。

据此可知,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在于()

A.改变了世界的贸易格局

B.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致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促使资产阶级代议制普遍确立

14.张世英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指出:

“康德所面临的任务就是要在人权与神权继续斗争的同时,使人权进一步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表明康德强调()

A.人的理性意识的重要性

B.人权和神权的斗争永恒存在

C.只有理性才能解放人性

D.理性思想高于天赋人权理论

15.钱乘旦在《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写道:

“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商业者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这种状况引发的最终结果是()

A.爆发“光荣革命”,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B.制定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C.导致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本家逐渐进入政权中心

D.推动宪章运动,无产阶级赢得被选举权

16.在讲述新经济政策是一项退却政策时,列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后最终转入进攻”。

材料中列宁的主张()

A.不利于苏俄经济快速恢复

B.明确了苏联建设的步骤和方向

C.导致新经济政策不久被抛弃

D.反映了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看法不一

17.有人这样评价罗斯福的“以工代赈”:

联邦政府的大笔资金,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此材料旨在说明“以工代赈”()

A.用于解决就业问题

B.可以保护民众自尊

C.利于解决产销矛盾

D.受资本家大力支持

18.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

下列选项不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的出现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19.北约建立时,政治协商制已成为北约成员国联合与合作的重要纽带。

然而,在朝鲜战争的政治与军事中,北约并没有发挥作用。

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大多数盟国只是在美国总统宣布对古巴实施封锁前45分钟被告知这一事件的进展。

由此看出()

A.政治协商制受制于成员国力量对比

B.北约成员国合作的基础丧失

C.美国与北约盟国之间既合作又斗争

D.西欧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激化

20.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

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该学者认为()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1.为追求富民强国,历代中国人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与奋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富,农战也”。

荀况认为富国并不单是为了强兵,归根到底是为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国家财富,提出“上下俱富”。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900年庚子事变后,外患日亟,以张謇为代表的立宪派和部分开明人士积极提倡“振兴实业”,认为“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其根本在先致力于农工商”,在此基础上走工业化道路,从而形成著名的“棉铁主义思想”,且“实业之兴衰,关乎国势之存亡……而且国家赋税可以增,百姓生计可以足,数十年外溢之利权可以挽,富强之基实系于此。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中国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后,负责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的编制,并对农产品在内的重要生产资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平衡分配管理……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

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

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6%。

广电通迅、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信息通讯产品分别增长25.9%至1.2倍。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在经济发展策略中的相同点。

指出张謇等人的经济发展策略与古代相比有何新的变化?

并说明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发展策略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当今工业化建设的新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2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看准了政治责任,非有学问及道德的人不能担当……他深通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从事政治的基本学问,但他却无从政的机会。

乃广收门人弟子,达三千人之众,教以六艺……志在造就士及君子。

——周德伟《自由哲学与中国圣学》

材料二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

——《孟子·

离娄章句上》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深察名号》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天子是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认为一个人从政应该具备的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2)有学者认为,儒家心目中尽善尽美的政治就是所谓的“圣王之治”,亦即由圣人充任君主对民众进行统治,但也要对君主加以节制。

依据材料二结合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表述通畅;

280字左右)

2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

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

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

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

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

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上下一心,大展经论;

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

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1868年4月4日天皇发布《五条誓文》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说: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

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

”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

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材料一中列宁眼中俄国实行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与材料二相比,俄、日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改革在背景、目的和结果上共同之处。

并谈谈你对影响改革成败因素的认识。

24.康熙和华盛顿是17、18世纪杰出的政治家,都对本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材料一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人人生而平等。

”……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

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回顾清朝的历史,康熙帝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人物,他启动了康乾盛世之门,把一个纷乱而残破的中国引向大治,真正开创了一个空前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新时代。

——据《清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盛顿为“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所做的努力。

(2)阅读材料二,请用一句话概括康熙的贡献。

后人对康熙的认识有两种:

①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②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历史机遇,因循误国。

请结合18世纪中西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予以说明观点②(只有认识不作分析说明者,不得分)

三、材料分析题

25.今年是一战胜利100周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对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国家痛定思痛,为免遭战祸而联合起来,成立欧洲合众国;

届时国与国的界限将大大减少,不受限制的旅行将成为可能,欧洲经济将成为一个整体,作为现代国家和文明之母的欧洲将再现辉煌。

——丘吉尔在苏黎世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我们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它们的手里。

和平、中立与发展才是我们的目标。

”—南斯拉夫总统铁托。

材料三欧洲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新的贸易集团的竞争,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还有令人惊叹的新兴经济体,比如中国。

而且欧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融入全欧洲及全球维度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过程中,这需要多国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

——尤金·

赖斯《现代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反对美、苏霸权主义斗争中世界各地涌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国家所采取的“协调一致的行动”。

(4)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际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019届江苏省启东中学、前黄中学、淮阴中学等七校

高三12月月考

历史答案

1.D

【解析】

材料讲述的是楚王问鼎,“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权力的象征。

楚王作为诸侯,进军中原,问鼎轻重,说明其有称霸中原代周之心,反映出当时诸侯崛起,周王室衰微,D项正确;

春秋时期,分封制是遭到破坏而不是瓦解,排除A项;

楚国意图代周,不可能赢得周王室的尊重,B项错误;

天命观只是统治者的统治工具,而不是他们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联系所学,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被破坏的史实分析解答。

2.C

从图可知司马迁所指的是关中地区,实际是指作为六国之一的秦国所统治的地方,秦汉时期这个地区是政治、经济中心,交通便利,对经济的繁荣有很大的作用。

故①③正确,选C。

“贯通南北的运河体系”是指大运河,隋朝时候开凿的,②不符合题意,因此排除含有②的选项,即排除了A和D。

曲辕犁出现于唐朝,④不符合题意,因此排除含有④的选项,即排除了B。

3.C

根据材料“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奔六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豪门世族把持科举考试,说明世族权门仍占优势,故D项正确;

材料中势门子弟,交相酬醉,而寒门俊造,十奔六七,说明没有摒除门第间的差距,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级流动,而是强调世故权门在唐代科举中仍占优势,排除B;

C项选拔标准客观公正的说法,与材料出现的世族权门持科举考试的现象不符,排除。

4.D

顾炎武论证了人的私欲产生的合理性和古圣先贤满足人的私欲形成天下之公的努力,是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否定,D项符合题意;

“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是举例说明古圣先贤满足人的私欲做法的合理性,并非是鼓励发展私欲和实行分封制,排除A、C两项;

材料论述的是对公私关系的处理,不涉及个性自由的问题,排除B项。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

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

5.C

从材料可知,清廷派遣郭嵩焘、刘锡鸿出使英国,但不给近代意义上的国书,只是按照传统颁发一道诏书而已,而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外交带有传统的外交观念,说明传统观念阻碍了晚清外交近代化,C正确;

材料反映清政府不符合近代外交规则,并非英国阻止中国外交转型,A错误;

材料“清廷依照与周边藩属国交往的规则”表明近代中国外交带有传统的朝贡外交观念,故B错误;

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的理念,“毫无了解”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史实,D错误。

6.C

“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

从材料中的这段信息可见梁启超借助中国传统的绅权来宣扬近代西方的民权思想,故选C。

“绅”是一种非官非民的身份,多有学历或有党派身份,不仅仅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故A表述不准确,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的信息,故排除B。

材料也没有体现“维新派注意争取下层民众支持”的信息,故排除D。

7.C

根据题干材料“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以看出毛泽东反对以城市为中心的“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而是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C。

A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A。

材料反对以城市为中心的“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故B不符合题意,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信息,故排除D。

8.C

材料列举了陕西在1935-1942年间的企业发展情况,没有涉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能推断出经济发展不平衡,故A项错误;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而材料并未涉及抗日根据地,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可知,陕西在1935-1942年间,与民国前期相比,新式工厂数里及资本都比较多,这说明西部地区的近代化有所发展,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的投资,故D项排除。

9.B

根据“这一战役不仅标志着政府在中国大陆的有效抵抗的结束”“蒋介石本人做出了在徐州平原作战的决定”,可知“这一战役”指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于1949年初结束,使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基本解放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故B正确;

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的开始是辽沈战役,故B错误;

解放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国民政府覆灭,故C错误;

解放南京标志着新民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故D错误。

10.D

从材料“1978年”“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即取得显著成效”“迅速由广东推向全国”中可以看出,材料中的“利润包干”的做法对冲破旧体制、旧框框的桎梏,以及对国营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

1978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故A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出思想路线的转变与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经济改革的序幕,故C项错误。

11.C

本题可以通过排除法来做,任何国家开展对外关系的出发点都是本国的国家利益,而③认为牺牲本国利益维护中美关系是不正确的,故③错误。

排除含有③的选项,即排除了A、B、D三项,①②④三项有助于改善两国关系,正确答案选C。

12.B

①项明显错误,城邦公民才有民主权利,居住在城邦的外邦人、妇女等没有机会参与城邦事务。

排除AD项。

古希腊城邦商品经济繁荣,城邦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

各邦独立自治,小国寡民,但是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因此②③④正确,故选B。

考点:

古希腊城邦

点评:

公元前8到公元前6世纪是希腊城邦时期。

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这就决定了城邦的发展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参与。

城邦之下实行民主制或者僭主政治,公民集体享有民主权利,带有明显的民主色彩,商品经济繁荣。

13.A

“使各个地区、各个民族联系日益紧密”的信息说明该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该事件导致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A正确;

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C是商品经济发展,是新航路开辟之前;

D是18世纪以后。

与题干信息事件不符。

(1)商业危机是指旧商路受奥斯曼土耳其阻断,造成欧洲市场上的亚洲商品奇缺,物价上涨。

(2)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全球的商业联系;

商贸中心转移,各国商业地位变化。

(3)价格革命是指由于美洲大量金银流入欧洲,使欧洲金银货币剧增,形成“通货膨胀”。

它促进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而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财富相对贬值,走向衰落。

14.A

由“使人权……解放出来”“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可知,康德强调人的主体性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人的自我意识,故A正确。

“要在人权和神权继续斗争”不是康德强调的主旨,排除B;

早在理性主义思潮出现之前,人性就已经得到解放,排除C;

理性主义和天赋人权均是启蒙思想家们的主张,两者强调的角度不同,排除D。

15.C

从材料中的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说明工业资产阶级要进入国家政权,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本家的政治权力,这是工业革命的影响,C正确;

从材料“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商业者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可以看出工业和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议会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说明已经进入君主立宪时代,“光荣革命”时间是1688年,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A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从材料可以看出,工业和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不是说无产阶级的利益要求,排除D。

16.D

新经济政策强调商品和市场,通过发展生产力向社会主义过渡,从材料“反复强调”说明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看法不一,有持怀疑态度的,故选D。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适应了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