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5019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Word格式.docx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Word格式.docx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于】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

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

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与】

  1.介词。

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

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

生二子,公与之饩。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

“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

“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

就"

便"

,或译为"

原来是"

已经是"

例如:

  ①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则"

连用,每个"

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

,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

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

可是"

却"

;

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

虽然"

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

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

是"

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

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殽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

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

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

“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

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

“牛何之?

”(《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

不足,又顾而之他。

(《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