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小抄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50441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小抄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区域经济学小抄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区域经济学小抄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区域经济学小抄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区域经济学小抄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区域经济学小抄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区域经济学小抄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区域经济学小抄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区域经济学小抄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区域经济学小抄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小抄Word文件下载.doc

《区域经济学小抄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小抄Word文件下载.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域经济学小抄Word文件下载.doc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是以一定的空间巍峨界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集约人口与经济的复杂社会综合体。

城市化是指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地进行空间上的集聚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

县域经济:

是行政区与经济区重合的区域经济,作为以县为组建的县级经济,其行政管辖的边界是划定的;

作为长期发展自然形成的、与周边城乡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其经济活动的边界是动态的、模糊的。

二、简答题

1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有哪些,它们对支持和推动区域经济运行有哪些意义?

p(19-20)

答:

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有:

①自然条件与历史基础;

自然资源是一种基础性的物质因素,对区域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结构形成和资本原始积累都有重要作用。

历史基础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凝结。

历史形成的生产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人口与劳动力;

从消费角度讲人类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从生产者角度讲一定的人口数量和适当的人口增长是保证区域劳动力供给的前提。

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③资本;

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说明,积累资金、引进资金、争取资金确实是经济起飞的关键一环,区域资本的形成和有效使用,最各种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起着黏合作用。

④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日益显示其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导。

⑤组织与管理;

区域组织、管理效率决定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

2区域经济成长可划分为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征?

p(36-38)

经济成长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起步阶段即工业化准备阶段;

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但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认仍相当低下,资金、技术、人才是发展的瓶颈。

②起飞阶段即工业化初期及其后的持续成长阶段;

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长足发展,区域经济和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③成熟阶段即工业化后期阶段;

经过长期的持续成长,区域经济进入了一个稳定增长产业更替的阶段。

城乡关系趋于协调融合。

④提升阶段即工业化时期的新成长阶段;

在宏观背景上意味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任务已经实现,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将让位于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

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类型有哪些?

各有什么特点?

p(93-95)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类型及其特点:

①极核式空间结构;

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增长极成为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极核,对区域内其他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区域空间结构。

增长极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区域要素的极化过程。

以其强大的吸引与辐射功能,对区域其他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

②点轴式空间结构;

它是在极核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区域内的增长极与周围其他的经济活动集聚点,借助于交通通信能源供给等线路连接起来而构成,彼此间具有紧密联系或功能互补的点轴式空间结构。

在经济轴线形成后,位于轴线上的增长极和其他点将会因发展条件的改善而使发展加速、规模扩大,并因此而引起轴线规模的相应扩大。

③网络式空间结构;

是以点轴式空间结构为基础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以各种交通通信动力供给等线路为枢纽带,将区域内各地不同等级不同类型与功能的经济活动集聚点互相连接和沟通而形成的网络式空间结构。

一个点可能与多个点发生联系,以满足获取发展所需的足够资源要素以及开拓市场的需要。

4区域空间经济活动中的区位指向性可分为哪些类型,各有什么内涵?

(P97)

答:

所谓区位指向性,是指经济活动(或产业部门、行业、企业)在选择最佳区位时,向能够满足自身主要布局要求或适合自身技术特点的特定区位接近的倾向性。

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

这类区位指向是指经济活动的区位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分布的强烈制约,在空间分布上趋向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适宜而又集中的地方。

②原料地指向。

某些在生产过程中中耗费原料多或原料不适宜远距离、长时间运输的经济活动,它们的区位倾向于选择在原料集中供给地,因而表现为这种原料地指向。

③燃料动力指向。

一些经济活动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劳力供给,它们在区位选择上一般倾向于尽可能靠近燃料动力供给地。

④劳动力指向。

部分经济活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劳动力或对某种类型的劳动力有很强的依赖性,因而其区位选择明显地趋向于合适的劳动力集中且供给充裕的地方,从而表现为劳动力指向。

⑤消费市场指向。

某些经济活动是直接为消费者服务的,或是其生产经营对市场需求变化及市场行情波动很敏感,或是其产品因笨重、体积庞大、易腐烂变质等原因而不宜远距离运输,因而它们的区位选择趋向于消费市场。

⑥交通枢纽指向。

有些经济活动的运输费用在其产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或是为了便于从不同的地方获得原材料于燃料,或是为了便于向多个市场地发送产品,它们在区位选择上往往趋向于运费最低或运输便捷的地方,从而就常常分布在交通枢纽。

5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用可持续发展观察区域经济有哪些新特点?

p(136-138)

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它包括三大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从可持续发展可以观察出以下区域经济特点:

第一,作为可持续发展空间载体的区域,是既有经济区域特征,又有自然地理特征的区域。

比如说,西部大开发仲四川提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西北荒漠地区提出“重建秀美山川”。

第二,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活动,其经济增长、结构基础,更加依赖于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

自然资源环境生态能否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供给,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关键。

第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具有外溢性特征,因而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由于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客观上存在区域差异和发展差距,因而可持续发展中的区域协调、城乡协调更有新的涵义和重要性。

6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手段主要有哪些?

(P242)

1、公共投资政策。

这是地方政府发展区域经济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4年我国实施的分税制改革,从经济利益关系上重新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政府实施有效地公共投资政策才成为现实。

2、市场政策。

主要是指对经济杠杆的运用。

如地方政府为调控生产要素流出而采取的地区市场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减免税收政策等,以及为吸引生产要素向区内流入的地区市场政策----高工资吸引人才政策、提供优越投资环境的政策等。

3、边缘地区政策。

区域的边缘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向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并对这些边缘地区采取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以调节生产要素的流向。

三、论述题

1为什么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仲只能选择非均衡模式而不是均衡发展模式?

1从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区域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工业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区域经济的增长模式问题就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2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践来看,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是区域哦区域经济增长普遍采用的两种模式,基于我国经济所处的成长阶段,区域经济增长宜采取非均衡的协调发展模式,体现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就是要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点,促进和诱导区内外要素优先向增长点聚集,进而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带动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增长。

3我国以处于工业化中期,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区域增长的新模式。

所以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能选择非均衡发展模式而不是均衡发展模式。

2简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仲“马太效应”的涵义及其形成机制

答:

涵义:

马太效应:

是指在区域内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生产专业化和非生产专业化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上,引发和加剧“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

形成机制:

“马太效应”的产生,和集聚效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集聚效应产生的原因

(1):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性,区位指向的经济活动受相同区位条件优势的吸引,常常都倾向于集中到区域内相关资料和要素富裕的地方。

不仅如此,某些经济活动的趣味指向虽然不同,但是在实际中为了追求减少运费、降低成本与销售费用以及更好的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等,往往也会表现出共同趋向于相同的交通枢纽,消费市场集聚的规模。

(2)某些经济活动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联系。

出于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的需要,那些在经济技术上具有互补性,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的经济活动,往往都会倾向以集中到资源和要素组合条件较为适宜、优越的地方发展。

(3)某些在声场非配上有密切联系,或者在区位选择上有着相同指向的经济活动和企业对集聚经济效应的追求。

这些经济活动或企业按照一定的比例或规模,成团或称组地集中分布在某个拥有特定资源和要素优势的地方,可以使其中的每项经济活动或每个企业都因与其他相关经济活动和企业在经济利益来源于因经济活动或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造成的有利外部环境和相关投资的节省,它是无论按何种方式将经济活动和企业分配配置都不可能获得,故而被为集聚经济效益。

集聚效应作用的结果,同在会促使经济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集聚效应的作用会导致区域经济移动的极化现象,即区域内的资源、要素、企业、产业部门不断地向优势区位移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极或增长中心的形成于发展。

其次,集聚效应的作用将会强化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生产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带等经济空间集聚形式的产生,促进区域空间中心—边缘结构、多核新结构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引发和加剧“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

3论述经济区---行政区体系有哪些具体内容和组织形式。

P(120)

经济区---行政区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调控和运行仲对区域经济发展实行分类指导和调节,其具体内容和组织形式可作以下构想:

第一,一三大经济地带为地域单元制定和实施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

构建宏观经济布局的框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照跨省区市的综合经济区统筹规划及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合理组织国民经济地域体系,统一部署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

第二,根据各省区市现有的资源要素和产业比较优势及其在宏观经济中的专业化贡献,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经济类型区,如资源型加工型资源---加工型自给自足型等经济类型区,并以地域依托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

第三,根据当前和今后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选择能源和原材料资源特别富集的地区、智力密集度特别搞的地区,分别作为能源原材料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国家重点参与区;

选择东部沿海及中部地带重要的传统工业老基地和西部地带原“三大线”地区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家重点参与区;

选择省区市的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大江大河流域治理工程项目作为国家参与的重点工程项目。

第四,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大力推进相关省区市开展广泛的区际联合与协作,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密集程度不同的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网络,相互开放区域市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五,健全宏观经济分级调控体系,实行统一规范、分区调控的政策,提高调控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在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的前提下,实行统一规范,即由中央政府统一地合理界定中央、地方和企业间的责权利范围,制定地区经济活动与运行的规则;

建立和健全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权。

4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措施有哪些?

(p175)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十分明显,其可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并附差异。

东部地区位于太平洋西岸,分布众多的海港,江河纵横交通便利,处于我国地形第三级阶梯,海拔较低地势平坦,光热条件好,降雨量多。

土壤肥沃,自然资源缺乏,土地资源不足。

中部地区地形起伏比东部大,比西部平缓,光热条件好,降雨量不足,土地资源丰富,人均粮食高于全国水平。

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但是矿产资源贸易充分开发。

西部地区处于我国第一第二级阶梯上,以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为主,自然资源丰富开发不足。

2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非常突出,是一个历史的长期的过程。

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古代农业开发较早。

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西部和中部与东部差距不断扩大。

在经济结构方面东部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仲所占比重具有明显优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部和西部为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域。

西部地区曾经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

成为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效率优势”的重要表现之一。

3区域制度安排和经济社会条件差异。

只要表现为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

经济社会条件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基础设施方面;

中西部地区处于相对不利地位,资金短缺,造成基础设施不足,交通困难,通信落后等问题。

其二,教育科技文化发展方面,明显存在着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的状况。

措施:

1.让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当前依然面临着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发展等多方面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起来,通过这些地区的发展迅速积累资金、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发挥区域经济的发展示范作用,帮助和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以实现逐步缩小差距的目的。

2.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在我国具有普遍性,应该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让一部分地区优先发展的情况下,尽可能使其它地区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使欠发达的区域的经济优势发挥出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更好地满足当代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3、加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

缩小西部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建设边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前提下,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就可以逐步缩小这种差距,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一、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g0m3J*X/K8N答:

经济区域是指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S6b1v/l/H:

h!

F+Q%K

在理解经济区域时,首先要注意与经济区位区别开来,经济区位是指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即具体的场所,因此,根据其功能内容可分为工业区位、居住区位、城市区位、农业区位等等。

其次,要把经济区域与地理学中的区域相区别,地理学上的区域主要强调自然地理的界限。

而经济区域虽然也是地域单位的一种体现,但其更强调人的经济活动影响,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区域的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其界限是模糊的。

0Ir9{%J0b4{4l:

Z0Z6C+o二者的联系体现在:

经济区域是人们经济活动的产物,经济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内容。

%R(I.T%L9R-},O$Uw*N-s

0y:

H-X 

 

N#T8S4e二、试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4A/W2F(t!

U*_

(1)两者的关系总起一句话。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这两种趋势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Z5h.{!

F0~

(2)从对立方面阐述两者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这两种趋势之间存在着对立,其对立的根源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经济利益的独享性和排他性。

经济全球化在范围上比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广,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层次上则比经济全球化更高。

这两种趋势不能互相取代。

这两种倾向若不加限制,任其发展,就会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6I/K:

b,W9C;

c$P

(3)从统一的方面阐述两者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经济自由度的增强,意味着世界经济整体变得更为自由与开放。

而且,区域经济一体化有着范围、广度上的局限性,它总是力图冲破区域的局限,向更广阔的全球空间开放与扩张。

+f%a9V-u:

I/d

因此,只要设法减少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增加其开放性,作为经济全球化组成部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就会促进前者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自身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l,]*_+K*R*L0d+] 

o

)j5?

-~,f+X.M,u

三、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7b)c"

Y!

U%g#p+W,[+N6\

(1)处在高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N8C-M9d3d:

].N2e$w'

\,|

这些区域所以能攀登上经济发展的高峰,主要就是因为它们占有了技术与经济上的优势,建立了一个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商贸发达的银行、信息、科研等第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

但问题是,无论任何一个产业,都会经历一个由创新到衰退,由技术密集型到简单劳动密集型的自然发展过程。

+e#E8_#W/m(v4X*b7`所有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原有的优势,普遍采用的一个重要战略是集中全国的精英,建立起一批新产业开发中心,把科研、开发与生产结合成整体,以加速创新的进程。

比如,美国建立硅谷就是这个战略的典型实例。

*Z9O#a)M#`

(2)处在中等梯度上的萧条区的发展战略。

7o9h;

e9i,l'

q8d对原先经济很发达,但由于没有能适应时代潮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以致陷入了危机之中的新地区,惟一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是通过大力创建新部门,改造旧部门来改变地区产业结构。

比如美国对新英格兰地区的改造。

-@;

D;

k9V$~3`3A(3)处在低梯度上的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战略。

)I"

g)X%f.j!

k%W在这种类型的国家与地区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初级产业与一些衰退部门。

因扩展效应给它们带来的主要是增添了一些发达地区淘汰或外溢的产业。

如果顺其自然发展,则永无出头之日。

低梯度地区为了缓解这种处境,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策略,集中力量实现经济起飞。

处在低梯度上的国家与地区为了实现经济起飞,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并且在其发展的早期,必须大力引进,善于运用国外资本与技术。

要注意的是采用一系列政策、制定周密的计划,使得在实现了经济起飞以后,能够逐步摆脱对外国的依赖。

-z!

j'

B,W$^N

8w,[:

C9C"

h2A$\四、利用增长极理论与“城市化”战略理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w$D2_,O2P,N"

m

(1)增长极理论认为:

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且包含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强调增长极作为中心地对区域经济应有带动作用,随着产业集聚而逐渐处于支配地位,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围的地域产生影响。

*A!

X#w5x6C

(2)发展中国家要利用增长极战略解决三个问题:

.E(g4N9|3l+N;

e)xA、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现代化问题。

0f*P0t9J:

N.N

B、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城市化问题。

6h8K6M#R,A'

`.\$i

C、中心城市过度膨胀的控制。

%e%V6g5v6L%L%]0y7e5~!

J

因此,利用增长极理论可以实施能够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措施。

0w0R%W8u.O0{1V3J(3)我国利用增长极理论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措施:

4p%L0h0n*[1k#i把城市作为培育和发展新生产力的增长点放到区域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充分发挥城市经济产生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推动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演进和进步,同时刺激市场需求以促进经济增长。

在地区经济发展上,实施“产业增长极”与“城市增长极”相结合的政策。

具体包括:

*Q([.P;

M0R8`4E%x7z

A、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L#i.`3z9x 

n+u8G8[5`

B、充分发挥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促进城市化按市场规律健康而快速地发展。

1h#t,Y 

_4C6^1R

C、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

%p 

D#Q3m'

Q%\+B*W%kD、鼓励多种形式的城市化模式的发展。

7Q;

Q-A9I(V0|,s)g-Y`E、加快中小城市发展的同时,不限制大城市的发展。

.],M;

c$FM6Q;

i2x+k6n8S6k8V

五、简述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导向。

'

g+U-{(N;

g$o"

~此题主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第八章第三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