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八下一课三练5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454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7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八下一课三练5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八下一课三练5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八下一课三练5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八下一课三练5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八下一课三练5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八下一课三练5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八下一课三练5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八下一课三练5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八下一课三练5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八下一课三练5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八下一课三练5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八下一课三练5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八下一课三练5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八下一课三练5中国的地理差异.docx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八下一课三练5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课三练·达标闯关

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列叙述符合我国不同地区人类活动特征的是 (  )

A.从农业方面看,具有南麦北稻的特征

B.我国东部地区以种植业为主,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C.我国经济发展北部高,南部低

D.我国东部地区交通线稀疏,西部地区密集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

我国农业具有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我国东部地区交通线密集,西部地区稀疏。

2.我国北方人喜食面食,南方人喜食米饭,沿海人喜食海鲜,内蒙古、新疆、西藏人喜食牛羊肉,这些事例能够说明饮食习惯的形成受区域 (  )

A.气候的影响很大

B.民族的影响很大

C.经济水平高低的影响很大

D.海拔高低的影响很大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各地饮食差异的成因。

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影响,我国南北方、东西部居民饮食习惯差异明显。

3.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

下列关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线以北耕地以水田为主

B.该线以南居民以面食为主

C.该线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

D.该线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理差异的知识。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是旱地,以南是水田;以北居民以面食为主,以南以大米为主;以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以南在0℃以上。

4.关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地区人民生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北方民居建筑注意防寒保暖

B.南方民居建筑注意通风散热

C.北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D.南方居民出行方式以陆路运输为主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南方居民出行方式以水路运输为主,北方居民出行方式以陆路运输为主。

  下图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区域a和区域c的分界线最接近 (  )

A.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B.400mm年等降水量线

C.0℃等温线

D.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6.造成a、b两地区农业生产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气候条件B.土壤条件

C.交通条件D.生产技术条件

【解析】5选B,6选A。

本题组考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与差异。

由图可知,a是北方地区,b是南方地区,c是西北地区,d是青藏地区。

第5题,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接近。

第6题,造成南方和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也就是气候条件。

【备选习题】

下列诗句中,描述b区域地理特征的是 (  )

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诗词含义的理解。

区域b为南方地区,“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的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的景象。

7.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  )

A.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主要地形区。

我国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内蒙古高原位于其中。

8.一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往往是气候在起主导作用。

我国有一个地区,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主导因素却是地形地势,这个地区是 (  )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理解能力。

青藏地区在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因为海拔高,青藏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

9.以下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主要受降水影响的是 (  )

A.海南岛长夏无冬,黑龙江长冬短夏

B.东南沿海山清水秀,西北内陆沙漠广布

C.长江四季通航,黑龙江冬季结冰

D.夏季的四川盆地暑热难耐,青藏高原却清凉舒适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区地理差异显著的原因。

海南岛长夏无冬,黑龙江长冬短夏是由纬度位置决定的;长江四季通航,黑龙江冬季结冰是气温差异造成的;夏季的四川盆地暑热难耐,青藏高原却清凉舒适是地势影响的结果;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所以东南沿海山清水秀,西北内陆沙漠广布。

10.以下我国各地区的差异中,属于自然差异的是 (  )

A.西牧东耕B.南甜北咸

C.南船北马D.南涝北旱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区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的辨别。

西牧东耕属于农业差异,南甜北咸属于饮食习惯差异,南船北马属于交通运输方式差异,这些都属于人文差异;而南涝北旱是降水不均引发的自然现象,属于自然差异。

11.下图中B山脉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关于B山脉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B.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C.是我国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

D.位于1月0℃等温线附近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秦岭的地理意义。

读图可知B山脉是秦岭,该山脉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12.下列区域既属于自然区,又属于经济区的是 (  )

A.长江中下游平原B.珠江三角洲

C.西藏自治区D.辽中南工业基地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我国地理区域的划分。

珠江三角洲是个冲积平原,属于自然区,也是我国著名的工业基地,属于经济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自然区,西藏自治区属于行政区,辽中南工业基地属于经济区。

 

【知识拓展】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如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在入海处冲积形成的三角洲,属于自然区,同时又是我国交通、农业和工业发达的区域,属于经济区。

13.(选做)读图判断图Ⅰ中①、②、③三处与图Ⅱ中甲、乙、丙三地的组合,最有可能的是 (  )

A.①为丙地,②为乙地,③为甲地

B.①为乙地,②为丙地,③为甲地

C.①为甲地,②为丙地,③为乙地

D.①为丙地,②为甲地,③为乙地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我国气温、降水、地势变化规律与地区分布的关系。

读图结合所学可知,图Ⅰ①处1月平均气温在0~8℃,对应图Ⅱ位于南方地区的丙地;图Ⅰ②处年降水量在40~50mm,对应图Ⅱ位于西北地区的甲地;图Ⅰ③处海拔在5000~5050m,对应图Ⅱ位于青藏地区的乙地。

  读我国四大区域及部分山脉分布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的两大区域是 (  )

A.①与②B.①与③C.②与④D.③与④

15.黄河干流流经我国四大区域中的 (  )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14选C,15选A。

本题组考查读图、析图的能力。

第14题,读图可知,①是西北地区,②是北方地区,③是青藏地区,④是南方地区。

秦岭—淮河一线是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即②与④的分界线。

第15题,读图可知,黄河干流依次流经我国四大区域中的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

16.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阿里在网络上的“旅游天地”聊天室里与网友们互谈暑假旅游见闻。

阿里说:

我终于看到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草低遍地花,牛羊好似珍珠撒,蒙古包就像白莲花”的风景。

小明说:

我乘坐的火车行驶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上,跨越“世界屋脊”,尽情领略着“雪域高原”的神奇。

贝贝说:

我品尝到正宗甜美的哈密瓜,欣赏到“大漠孤烟直”的景观。

奇奇说:

我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杭”里游览着祖国的江南美景。

丽丽说:

我到山区去寻找革命的足迹,见识了革命老区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二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示意图。

(1)阿里看到的美丽草原位于内蒙古高原,该高原所在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界线大致与________mm年等降水量线(北段)分布一致。

(2)小明领略的“雪域高原”是图中________地区,它是我国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

(3)贝贝的旅游地能见到的景象还有下图中的________(填数码)。

(4)奇奇游览“苏杭”时见到的民居是上图中的__________(填数码)。

其中__________省(填字母)在农历八月十八日还能见到钱塘江大潮。

(5)丽丽在山区碰到了常见的自然灾害,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种),

山区在开发利用时遇到的不利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各区域的特征。

(1)题,内蒙古高原位于图中的甲地区,即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界线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北段)分布一致。

(2)题,“雪域高原”是图中丁地区即青藏高原,该高原是我国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第(3)题,图中的②所示骆驼是西北地区主要的畜种。

第(4)题,“苏杭”的民居是图中的③,即江南水乡的景观,E浙江省在农历八月十八日能见到钱塘江大潮。

第(5)题,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山区在开发利用时遇到的不利条件是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

答案:

(1)400

(2)丁

(3)②

(4)③ E

(5)崩塌、滑坡、泥石流 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

1.(2017·德州学业考)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农业类型—东耕西牧

B.人口和城市—东疏西密

C.传统民居—南平北尖

D.传统交通工具—南马北船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与人文差异。

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农业类型是东耕西牧;我国东部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分布的特点是东密西疏;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多,北方地区降水少,传统民居是南尖北平;南方地区河湖密集,北方地区平原广阔,我国传统交通工具是南船北马。

  (2017·宿迁学业考)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2、3题。

2.图中甲区域和乙区域的分界线是 (  )

A.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D.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3.下列说法符合甲区域环境特征的是 (  )

①冬季河流结冰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③年降水量多于800毫米

④农田多以旱地为主

⑤主要种植小麦、柑橘等

⑥民居屋顶坡度较小

⑦交通运输以陆路为主

A.①④⑥⑦B.①④⑤⑥

C.②④⑥⑦D.①③⑥⑦

【解析】2选C,3选A。

本题组考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

第2题,读图可知,甲为北方地区,乙为南方地区,二者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一致。

第3题,北方地区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冬季河流结冰;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年降水量介于400~800毫米,农田以旱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苹果等,民居屋顶坡度较小,交通运输以陆路为主。

  (2017·连云港学业考)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4、5题。

4.甲、乙两条地理区域分界线的确定,主要考虑的因素分别是 (  )

A.降水、地形B.气温、地形

C.地形、降水D.气温、降水

5.能体现M区域地理环境主要特征的是 (  )

①藏民脸上泛着“高原红”②森林茂密,山青水碧

③昼夜温差大④雪山连绵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4选A,5选C。

本题组考查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区域特征。

第4题,甲是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主导因素是降水;乙是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大地区的分界线,主导因素是地形与地势。

第5题,M是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这里呈现雪山连绵的特点;青藏地区的昼夜温差大,由于光照强烈,藏民脸上泛着“高原红”;森林茂密,山青水碧是南方地区的特征。

6.(2017·桐城学业考)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图(见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B、C、D表示地理分区,其中诗句“烈日炎炎水难觅,平沙万里无人烟”描述的现象位于________地区;“雪山连绵入天际,时在七月遇高寒”描述的现象位于________地区。

(填:

A、B、C或D)

(2)山脉、河流等地理事物往往成为地理差异的界线。

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地理分界线是:

①________(山脉),②________(河流)。

(3)竹笋多分布于温暖湿润、地势相对较高的地区。

清华大学颜教授经常说,竹笋是她家乡常见食材。

颜教授家乡最可能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__________地区。

(4)合肥市某中学周丽同学准备今年中考结束后和家人一道前往青海湖进行为期两周的自驾游。

周丽和家人旅游目的地所在的地理区域海拔高、面积广,形成__________________气候。

指出为应对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周丽同学一家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析理解能力。

(1)题,抓住诗句的关键词,如“水难觅”“沙”“雪山”“高寒”等。

据此判断,“烈日炎炎水难觅,平沙万里无人烟”描述的现象位于C西北地区;“雪山连绵入天际,时在七月遇高寒”描述的现象位于D青藏地区。

(2)题,①秦岭-②淮河一线是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地理分界线。

第(3)题,竹笋分布区温暖湿润、地势相对较高,符合南方地区的特征。

第(4)题,青海湖位于青藏地区,属于高山高原气候。

青藏地区高寒、缺氧、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多夜雨的环境特点,据此带上必要的物品。

答案:

(1)C D

(2)秦岭 淮河

(3)南方(或B)

(4)高原山地(或高山高原) 氧气袋、抗缺氧等药品;高压锅;防晒物品;防寒衣物;雨具。

(任答三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