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5051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8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4页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4页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4页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4页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4页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4页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4页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4页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4页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4页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4页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4页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4页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4页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docx

小学语文第册教案人教版1

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教案

接龙小学余琼

1.放风筝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是怎样兴高采烈放风筝的,激发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和怎样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的。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看图,读课文,把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多读几遍。

二.重点:

观察图画,了解作者怎样把内容写具体。

三.难点:

学习作者按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范读课文。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记忆字形。

3.理解字意。

四.巩固练习。

1.抽读。

2.看图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一段内容。

1.读课文,这段说的是什么?

2.高高兴兴地去干什么?

二.理解第二段内容。

1.哪句话具体写放风筝的人很多?

2.哪句话具体写风筝的样式多?

把描写风筝式样多的词画出来。

3.我跟哥哥说了什么?

表现“我”的什么心情?

三.理解第三段内容。

1.读课文,这段说的是什么?

2.第一句说的是什么?

3.第二句说的是什么?

4.第三句讲“哥哥拽着风筝又跑了一阵才收住脚。

”说

收住脚是什么意思?

此时“大蜻蜓”怎么样了?

5.第四句讲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1.看图,读课文,把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划出来,多读几遍。

2.读第三自然段,想想课文是怎样把“大蜻蜓”飞跃的过程写具体的。

附板书设计:

放风筝[星期天体育场我和哥哥

一人举一人跑边跑边跑放线

喊放松手又跑一阵]

作者想象[“小蜜蜂”好像飞来飞去

“大金鱼”好像水里游

“小卫星”仿佛宇宙中飞行]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1.读课文,说说第四至六自然段讲了什么?

2.我一边拍手一边嚷什么?

为什么要这么嚷?

说明了什么?

3.小鸟好像要奇怪地说什么?

这叫什么写法?

4.“大蜻蜓”放上去以后,天空中有哪些风筝?

这些都是作者的什么?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二.学习第七自然段。

1.读课文,说说第七自然段讲了什么?

2.说说“五颜六色”包括哪些颜色?

想象“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用自已的话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分辨哪些风筝是先放上去的,哪些是后放上去的。

2.小足球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观察图画,并展开想象,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抓重点句、段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辨析一些近义词。

4.看图,用自已的话说说小守门员和观众的神态、动作,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二.重点:

按一定顺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观察画面,抓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具:

彩色挂图。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范读课文。

这篇课文有5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记忆字形。

1利用熟字和偏旁学生字。

2重点分析生字。

3理解词意。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

2.看图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一段。

1.读第一句话,说说场地好在哪里?

2.读第二句话,看看告诉我们什么?

哪个字是经常来的意思?

3.读第三句话,体会它的意思?

4.读第四句话,主要写谁?

突出什么?

二.理解第二段内容。

1.读课文,说说具体介绍了谁?

2.看课文插图,说说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小守门员?

3.“真正的守门员都是这样的。

”这句话要说明什么?

4.怎么知道他是候补守门员?

5.他“一心想着快点让他上场,好显一显身手”是作者的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说说“吸引”和“欣赏”两个词的意思,在课文中说明什么?

2.看图,用自已的话说说小守门员的动作、神态,再读读课文看课文怎样描写的。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读课文,说说三至五自然段讲了什么?

2,课文一共描述了几个孩子,几个大人的形象?

还附带讲了一条什么的样子?

3.哪句话是写观众的眼神?

为什么视线这么一致?

4.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对观众作了具体描写?

5.怎样介绍左边的五个小观众?

从这五个孩子的动作、神态可以推断出什么?

6.怎样介绍右边的三个观众呢?

这三个人的动作、神态有什么特点呢?

7.“精彩”是什么意思?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场小足球赛十分精彩?

二.总结课文。

1.看图,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小守门员和观众的神态动作的。

2.从课文中找出表示“看”的词语,如:

“盯”、“注视”、等,读一读带有这些词的句子,体会词义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练习。

1.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场激烈精彩的足球赛?

2.看图,说说哪个自然段是讲守门员的,哪些是讲观众的。

附板书设计:

小足球赛

时间:

放学以后

地点:

一块空地

人物:

观众

赛前准备:

分两拨书包帽子做球门

小守门员:

注视磕破戴着分腿弯腰

观众:

探着伸直站起来搂着挺直挺紧张

3.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诗句,想像出人们劳动的情景和小孩子钓鱼时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已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二.重点:

能根据诗句,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意思。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二.范读课文。

1.听老师范读课文。

2.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

他们在干什么?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理解词意。

四.理解古诗内容。

1.昼出耘田夜绩麻。

2.村庄儿女各当家。

3.童孙未解供耕织。

4.也傍桑阴学种瓜。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富有生活气息,要用赞美的语气读。

六.巩固练习。

1.用自已的话说说“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爪”这句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2.练习背诵,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范读课文。

1.听老师范读课文。

2.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

戴草帽的人想说什么?

钓鱼的小孩子为什么直摇头?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记忆字形。

3.理解词意。

四.理解古诗内容。

1.蓬头稚子学垂纶。

2.侧坐莓苔草映身。

3.路人借问遥招手。

4.怕得鱼惊不应人。

五,指导朗读。

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

六.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都是写儿童生活的,一首写学种瓜,一首写学钓鱼。

观察细,写得有顺序。

2.这两首诗都通过儿童的动作、神态,表现出儿童那种天真可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在理解诗句和诗意的基础上,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

二.指导朗读,读熟直到背诵下来。

三.巩固练习。

1.讲解词语的意思。

2.用自已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3.背诵两诗古诗。

4.*我和企鹅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我”随我国南极考察队赴南极看到企鹅的情况,激发我们学科学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

二.重点:

理解作者对企鹅的喜爱之情。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范读课文。

三.理解第一段内容。

1.读课文,这段说什么?

2.为什么高兴得又蹦又跳?

四.理解第二段内容。

五.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内容。

1.读第三段课文,这段介绍了什么?

2.花脸企鹅还叫什么?

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叫它帽带企鹅?

4.驴企鹅还叫什么?

它的叫声像什么?

为什么说它凶猛?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六.巩固练习。

1.读一至三段课文,说说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说说“我”在企鹅岛上看到的企鹅各是什么样子?

第二课

一、读第四段课文,这段讲了什么?

1.读第一句话,看看讲了什么?

2.从哪些语句看出企鹅走路十分有趣?

什么形状叫流线型?

3.看图,想象“我”和小企鹅合影留念时的动作、表情?

4.母企鹅怎样喂养小企鹅?

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二.读第段课文,这段讲了什么?

三.总结课文。

四.巩固练习。

1.这课书按什么顺序写的?

2.看图读课文。

说说哪些语句是描述画面内容的?

3.从哪些语句看出作者观察细致?

积累运用一

一.教学目的:

1。

读一读,背一背,积累词语。

2.读诗歌,理解意思,体会诗歌中的“我们”指的是谁?

“家”指什么?

4.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

5.观察景物,写出你的感受。

二.重点:

积累词语,习作。

三.难点:

理解诗歌意思。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背一背,了解词义,学习运用。

1.读词语。

2.理解意思。

二.阅读诗歌,理解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读诗歌,看有几节,这首诗讲的是什么?

2.理解意思。

三.巩固练习。

1.读词语,进行积累。

2.读读诗歌,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先介绍学校的概况。

二.再选择一两个能反映学校主要特点的内容重点介绍。

三.介词学校情况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四.介绍完以后,其他同学补充,评一评谁讲得好。

五.教师小结。

第三课时

请你以“早晨”为题写一篇作文。

一.早晨,人们会做些什么?

二.早晨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三.在家里,街上、公园、学校、集市区、田野又会有哪

场景?

四.本篇作文的要求。

五.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写作。

1.仔细观察,确定写的内容。

2.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顺序地说一说,注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3.把观察到的,想到的写成一段话,写的时候要写通顺、写连贯。

第课时计划

第周星期第节200年月日

课题

5. 画杨桃

总课时

2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初读课文,学生自学生字、词。

2.理解文中老师说的一段话,弄清其中的句间关系,学习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并且会用“严肃”、“熟悉”造句。

教材分析

重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讲的道理。

难点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教具

录音磁带、小黑板

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法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二)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通过查字典认识生字的音、形、义。

3.让学生用填表法完成自学。

4.检查自学情况

5.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

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

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1.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知道本文写的是“我”在图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引得同学们大笑。

老师仔细观察后,肯定了我画的内容是对的,并讲明了道理。

2.让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质疑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三)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老师讲的是什么话?

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2)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

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谈话引导:

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

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布置作业

1.写词语。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学习起来较为容易理解与接受,课堂教学气氛好,同学们都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第课时计划

第周星期第节200年月日

课题

5.画杨桃

总课时

2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什么不同的道理,从中受到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并且会用“严肃”、“熟悉”造句。

3.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材分析

重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讲的道理。

难点

理解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教具

幻灯片、

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法

一、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4)指名读句子。

(5)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4.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

边读边想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

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

老师又是怎么做?

怎么说的?

(6)老师是怎么说的?

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

(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6.教学最后两段

(1)“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

(2)教师例句引路。

(3)学生口头练习造句。

4.让学生书面完成造句练习。

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两段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学习起来较为容易理解与接受,课堂教学气氛好,同学们都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第课时计划

第周星期第节200年月日

课题

6*找骆驼

总课时

1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3.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4.培养人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具

树叶、幻灯片

教法学法

阅读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有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商人丢失的骆驼,却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你一定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吧,请读课文《找骆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读不懂的地方,并画下自已认为重要的词句。

三、分角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讨论。

2.同桌互读,男女互读,读出商人焦急、生气的语气,读出老人不紧不慢的语气。

四、引导学生画重点句子,即老人不紧不慢说的那段话

1.反复朗读后,引导学生质疑讨论:

为什么看到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

为什么看树叶的牙齿印,就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

(老人说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分析推理事物的特征。

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如何证明老人的推理;并理解老人善于观察与分析推理。

五、师生合作板书,通过填空或板书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板书附后)

六、组织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体会含义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本文生动有趣,通过学习大家都注意到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的重要性。

同学们多说要向老人学习。

第课时计划

第周星期第节200年月日

课题

7春蚕

总课时

2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良好的默读习惯,学习品词析句方法。

教材分析

重点

了解母亲养蚕过程,并从养蚕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难点

了解母亲养蚕过程,并从养蚕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教具

收集春蚕生长过程的图片资料。

教法学法

多读多想,读讲结合法学习本文。

一、导入新课

春天到了,很多小朋友都会想到养蚕。

采一点桑叶,放在小盒子里,看着蚕宝宝天天长大,最后爬上“山”,结几个蚕茧,那真是太高兴了。

而在旧社会,专靠养蚕挣钱的养蚕人,是非常辛苦劳累的。

今天我们学的《春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

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并思考以下问题:

1.蚕的生命是从哪儿开始的?

2.蚕生长的过程是怎样的?

3.随着蚕的长大,需要的桑叶有什么不同?

三、读后讨论,弄清蚕的生长过程和对桑叶的不同需求

用卡片排列出蚕的生长过程:

蚕卵——极小极小的蚕——蚕一天天大起来——蚕越来越大——蚕“上山”结茧子

概括蚕的生长过程对桑叶需求有什么不同,把有关的词语画下来,然后把有关的卡片恰当地贴在前面所出示的蚕的大小的位置上。

剪成细丝的嫩桑叶

桑叶剪得粗起来

喂整片的桑叶

桑叶连枝剪下来,成捆地背回来

大捧大捧地放进匾里的果实,形状圆而小,像小铜钱。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春天是养蚕的季节,每到这时,“我”就想起了什么?

(3)指点:

这篇课文从第二自然段起,就是写母亲怎么通过养蚕,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的,所以第一自然段可以说是全篇课文的总起。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春天来了,桑树发芽了,母亲养蚕就从这时开始。

课文上说,“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加上“照例”告诉我们什么?

蚕卵你们看见过吗?

课文上怎么写的?

芝麻还小;蚕卵这么小,而母亲拿出一尺见方的几张蚕种来,这告诉我们母亲养的蚕数量怎么样?

(2)桑叶长到榆钱大小的时候。

桑叶从“发芽”到“榆钱大小”,要不了几天。

蚕宝宝就从而卵里爬出来了,课文用了两个“极小”,表示蚕生命开始时小的程度,也告诉我们养蚕的难度。

(3)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小结:

蚕种变成极小极小的蚕,母亲细心喂养幼蚕。

五、默读课文

画出表现母亲养蚕辛苦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自已体会词句的意思。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本文时,我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读中感悟,通过理解课文重点句子从而理解母亲养蚕的辛苦,母爱的深情,学生也谈到自己的母亲如何教育抚养自己,感情真挚。

第课时计划

第周星期第节200年月日

课题

7春蚕

总课时

2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培养良好的默读习惯,学习品词析句方法。

2.会为子女求学不辞辛苦的母爱,养成孝敬父母的好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材分析

重点

了解母亲养蚕过程,并从养蚕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难点

了解母亲养蚕过程,并从养蚕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教具

幻灯片。

教法学法

讲练、读写结合。

一、复习生字词

默写下列词语: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蚕一天天地大起来,母亲又怎么养蚕?

“我”和姐姐参加了哪些劳动?

蚕越来越大了,母亲就更辛苦了。

默读第五自然段,把使你受感动的词句画下来。

(1)比较:

深夜,母亲起来添桑叶。

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

(2)亲深夜起来添桑叶,那是怎样的情景呢?

“我”一觉醒来看到了,你们读读课文,看看插图,有谁来描述?

夜深了,“我”一觉醒来,看见屋里亮了,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感情地齐读课文。

②蚕更大了,为什么采桑叶的担子落在爸爸肩上了?

(用很大的桑剪,连枝剪下来,成捆地背回来。

)为什么要采这么多的桑叶,从哪儿看出来?

(一片沙沙的声音,像下雨似的;大口大口地吃桑叶。

③小结:

蚕一天天长大,全家人参加劳动,更辛苦的是母亲。

学习第七至九自然段。

1.儿要“上山”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蚕儿“上山”,母亲累得腰酸背痛,从哪儿看出母亲养蚕的辛劳?

2.导朗读。

语气加重些,速度放慢些,突出“一夜起来两次”、“腰酸背痛”、“常常”、“大捧大捧”、“用簸箕”、“总看见”、“渗着汗”等词语。

3.名读;轻声齐读。

4.“上山”结茧了,母亲一面摘茧子,一面怎么说?

5.现有请你从全文看看,举一两个例子说说,这学费来得怎么不易。

描述:

“这学费可来得不易呀,_______________。

5.亲的话,“我”和姐姐心里怎么想?

如果你是“我”或者是姐姐,会怎么对母亲说?

“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上没有写这些,只是用“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来写母亲的辛劳,来写“我”内心的感动。

这“又”告诉我们什么?

与前面的“照例”联系起来;养一年蚕添一些白发,今年“又”添白发,一年一年辛劳养蚕,母亲也一年比一年显得老了。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写一写:

我的妈妈

布置作业

朗读本文

完成习作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本文时,我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读中感悟,联系实际写写自己的妈妈,让同学们也体会体会自己的母亲工作的辛苦,母爱的深情。

第课时计划

第周星期第节200年月日

课题

8*一束鲜花

总课时

1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的含义。

3.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4.感受母子亲情,养成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材分析

重点

指导学生体会“我”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我”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教具

关于母亲的歌曲的录音磁带

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说说自己的妈妈,什么时候生日,喜欢什么等等。

二、《可贵的沉默》,引入本课

自由读课文,提出疑问,交流讨论。

可讨论下问题:

(1)开始“我”是怎样对待母亲的生日的?

(2)什么事让“我”改变了主意?

(3)那个男孩向我挥手时,“我”可能想了些什么?

三、分组互相朗读自已最受感动的地方,并谈谈为什么使你感动,

四、联系实际谈自己是怎么对待父母生日的

五、续写结尾

写一写“我”见到妈妈,并给妈妈送上鲜花时的情景,“我”会怎么说?

妈妈的表情会怎样,可能会说什么?

布置作业

完成习作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本文简明扼要,感情真挚,充分体现母爱,教育学生孝敬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