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0890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

《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465广东省汕尾市届高三年级模拟卷Word下载.docx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

顺之生有异禀,束发即洽贯群籍。

年二十三,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

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

固辞,调兵部主事。

倭躏江南。

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

为南京兵部主事。

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

寻命往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

顺之以御贼之上策,当截之于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

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

从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

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

擢太仆少卿。

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

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于姚家荡。

贼窘,退巢庙湾。

顺之薄之,杀伤相当。

遂欲久围困之,顺之以为非计。

麾兵薄其营,以火孢攻之,不能克。

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

顺之愤,亲跃马布阵。

贼构高楼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

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佘步。

镗、显惧失利,固请顺之还。

时盛暑,居海舟两月,大不适,返太仓。

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

顺之疾甚,以兵事棘,犹不辞。

渡江,贼已为遂等所灭。

顺之学无所不窥。

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莫不究极原委。

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又闻良知说于王畿,闭户兀坐,期月忘寝,多有所得。

为文,沈洋纡折有大家之风。

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不饰祸褥。

(选自《明史·

唐顺之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

纵:

放任

B.贼窘,退巢庙湾

巢:

驻扎

C.顺之疾甚

疾:

痛恨

D.辍扉为床,不饰祸褥

辍:

拆除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固辞,调兵部主事

从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

贼构高楼望官军

A.因之且B.乃者以

C.乃者以D.因之且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B.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C.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D.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顺之十五岁左右就博览群书,而且融会贯通。

二十三岁时,在会试中得了第一,改任翰林院庶吉士。

B.倭寇的船队停泊在崇明和三沙,唐顺之率领水军,把倭寇引到外海予以全部歼灭,斩杀了一百二十个敌人,击沉十三艘敌船。

C.在姚家荡和三沙两战之后,由于李遂被调往南京任职,唐顺之就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代替李遂任凤阳巡抚。

D.唐顺之向王畿学习良知学说,他关起门来,专心致志,静坐思考,整整一个月忘记睡觉,获得不少心得。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伍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

(4分)

遂欲久围困之,顺之以为非计。

(3分)

(2)请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唐顺之“英勇无畏”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

宋·

赵令畤

卷絮风头寒欲尽。

坠粉飘红,日日香成阵。

新酒又添残酒困。

今春不减前春恨。

蝶去莺飞无处问。

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恼乱横波秋一寸[注]。

斜阳只与黄昏近。

注:

横波、秋一寸:

皆指眼目。

(1)这首词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

(2)请简要赏析结句“斜阳只与黄昏近”。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孔子曰:

“不知命,;

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

”(孔子《论语》)

(2)谨庠序之教,,。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4)想当年,,。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

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掉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

“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

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的自我表现。

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

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

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任务来,要反映客观现实,不是无所谓的,不是为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

他是有目的的,她是为感染人、打动人儿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

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旦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

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

创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

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

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演员演岳飞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

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

演员不应被完全丢掉自己。

他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

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

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是叫你望去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

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

有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语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

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

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

对于创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能;

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

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

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都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向上的思想感情,他不是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

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不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

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14.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

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

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

(4份)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秋的气魄

【日】丰岛与志雄陈德文译

提起秋,人们会马上联想到红叶。

然而,我不能不说,红叶和秋的本质相去甚远。

从枫的红到银杏的黄,红叶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

直接来自这些色彩的感触和对深沉专注的秋的感触,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呢。

城市里也许不是这样,只要踏进乡间一步,你会看到山裾树林的红叶,田野稔熟的金黄的农作物,红彤彤的照射着日脚……当你一一抽出来单独静观的时候,就会发现,毋宁说他们是属于残暑的,不是真正的秋的领域。

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

没有活力的红叶,经一夜冷风,散落而去。

只有这落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

从飘落到庭院的一枚桐叶,到林中飞舞的无数的树叶,或者多半经霜打枯的田野的草叶,都浓浓地涂抹着秋的气韵。

踏着莎莎作响的落叶,走过林中小径时,人最深切地感受着秋。

不知从何处吹来的微风中,常绿树的病叶和落叶树的红叶,是那样毫无反抗地自然地从树梢飘到了地上。

大自然窃窃私语:

让地上的回到地上去。

而落到地上的那个枯叶,却依然无法在原地安住,被风四处吹散开去。

经霜打枯的草丛,结籽的杂草茎静静地迅速生长。

人的心,被自身的寒气和寂寥所驱使,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

在地平线的彼岸,有着淡梦般令人憧憬的世界。

秋是寂寞的,因为秋真实。

秋将所有的外皮,不用的或必需的全部的外皮自行剥光,使万物赤裸裸地伫立着。

说秋并不寂寞的人,那一定是愚钝麻木或厚颜无耻之徒,因为他们对脱衣裸体而立时那种奇妙的无所凭依的苦寂丝毫没有感觉。

为这个落叶的——剥脱的——世界平添一层特殊情味的是淡薄而敏锐的阳光。

渐渐南倾的日脚和北方来的泠泠的微风,使阳光变得又弱又淡,但因有了极度澄净的天和大气,这日光非常锐利地直照下来,宛如于真空中一般。

这毫无遮挡的光线,是如何将光和影鲜明地投射到地面上啊!

看到这番情景,人们尤其深深感到了秋。

落叶上的树影,田亩上的草影,原野上的鸟影,还有,即使是狭小的城镇里,那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还有那映在格子门窗上的树枝的清荫,所有这一切都和明丽的日光区分得清清楚楚,人们见了会在心中涌起一丝难以名状的震颤。

这震颤正是秋所具有的本来的感觉。

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里,清晰地显现出明暗的区划,直接迫击着人们的心扉,在那赤裸的心里,也鲜明地投射着光与影。

人在不知不识间,进入了凝视自己心灵的专念之中。

纯的,不纯的,清澄的,污浊的,所有这一切,都毫不含糊地现出了原形。

这赤裸的凝视的眼,从它自身性质来说,不是向着未来,只是回顾着本来的自己——肩负着过去的现在的姿影。

自然、人、整个秋的世界,都在默默地专念于守护着自己赤裸的身姿。

能够忍受这专注的沉默,并能从中尝到真味的人,只有对他们来说,秋才不是寂寞的,清苦的。

这里只有清净的冥想。

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的灵魂,满怀着原来的憧憬又回归于胸中。

这劲健而清新的激情,吹拂了一切杂念,强化了自己的存在感——一种反馈于母胎的存在感。

只有基于这种意义,秋才是可赞美的。

那令人想起修道院的祈祷的爽净的黎明,那令人回忆着心灵的恋爱的月明之夜,都丝毫不为任何卑俗之情所玷污,原原本本为人的灵魂所收容。

16.请结合全文回答,秋具有怎样的气魄?

17.

在写“秋”的同时,还写了“红叶”“阳光”“微风”等景物,请简要分析画线句的作用。

(5分)

18.

文中第段说“秋是寂寞的”,而第段又说“秋才不是寂寞的”,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刘文典:

真名士自狂狷

潘剑冰

民国学界的狂人甚多,但是即使在这么多狂人当中,刘文典也排得上号。

刘文典是国内研究《庄子》的权威,在他开设的“《庄子》研究”课上,他有一句经典的开场白:

“《庄子》我是不太懂的!

”那些初来乍到的同学一听,都想这位老先生没传说中那么倨傲啊,这不是挺谦虚的吗?

但刘文典接下来的话就让人大跌眼镜了:

“那也没有人懂!

刘文典一生引以为豪的学问并不止《庄子》研究一门,在联大时,他还讲过元好问、吴梅村的诗,并且放出大话:

“这两位诗人,尤其是梅村的诗,比我高不了几分。

当然,刘文典最当仁不让的是他在校勘学方面的成就,他对其子刘平章说:

“我的名呢,就是在校勘学方面可以留名五百年,五百年之内可能没有人超过我。

”代表刘文典校勘最高成就的《淮南鸿烈集解》和《庄子补正》,至今仍然是研究《淮南子》和《庄子》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不过,刘文典能够狂出全国性的名声,最关键还在于1928年他对蒋介石的冲冠一怒。

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到安庆巡视,为了表示对教育的重视,蒋介石一到安庆就派人向刘文典传话,准备到安庆大学“训话”。

但是这个刘文典竟然以一句“大学不是衙门”拒绝了蒋介石到校“训话”的要求。

其实,刘文典还有很多不狂的时候。

刘文典在国学研究时抱着一种非常虔诚的心态。

刘文典在点校《淮南子》时,曾致信胡适道:

“弟目睹刘绩、庄逵吉辈被王念孙父子骂得太苦,心里十分恐惧,生怕脱去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删;

多出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增;

错了一字,后人说我是妄改,不说手民弄错而说我之不学。

所以非自校不能放心,将来身后虚名,全系于今日之校对也。

校勘《淮南子》需要查阅《道藏》典籍,刘文典听说北京白云观里珍藏有明朝正统年间刊印的《道藏》一部,于是托朋友帮忙住进白云观,得以翻看此典。

他在白云观潜心翻检《道藏》,足不出户,茶饭不思、寝食难安,以致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后养息调理了半年方才渐渐好转。

刘文典将“一字之微,征及万卷”作为自己校勘的格言。

其学生李埏在向他借阅一本有关唐三藏取经的书时,发现书的天头地脚及两侧空白处都布满了他的批注。

注文除中文外,还有日文、梵文、波斯文和英文。

傅来苏忆及此事时,不禁感慨老师“其知识之渊博,治学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

“七七”事变后,刘文典因故未能及时南下,滞留北平。

日本人闻知这位国学大师的名声,极力引诱他出任伪政府之职,但刘文典软硬不吃,断然拒绝。

精通日语的刘文典在日本人面前不讲一个字的日本话,他说自己以“发夷声为耻”。

第二年,刘文典在友人帮助下,逃离北平,只身南下,“千里走单骑”来到西南联大,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刘文典听说周作人变节的事情,义愤填膺,说:

“读书人怎么能那样不爱惜自己的羽毛呀!

到了1949年,昆明解放前夕,好友胡适邀请刘文典去美国,并为他联系好了在美国的具体去所,甚至为他们一家三口人办好了入境签证,但刘文典谢绝了胡适的好意,他说:

“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离开我的祖国?

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全国思想改造运动中,表现得老老实实的刘文典竟顺利过关。

遗憾的是,即使这样,政治运动最终也没有放过刘文典。

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刘文典白天挨批斗,晚上还要加班写交代材料,残酷的政治斗争摧残了他的身体。

据其子回忆,有一次批斗会下来,刘文典站都站不起来,最后还是由别人搀扶着,才颤巍巍地回到家里。

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刘文典最终没能撑下去,于1958年7月与世长辞了,这个时候他刚撰写整理出《杜甫年谱》和《王子安集校注》的初稿。

(选自《民国课堂》,有删减)

19.刘文典之所以取得学术成就,与他的优秀品质分不开,请结合文本概括这些品质。

20.你如何理解“读书人怎么能那样不爱惜自己的羽毛呀”这句话?

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21.刘文典的“狂”在文中有哪些表现,请分点概括。

你如何理解他的“狂”?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

用简明的语言分条概括下表所包含的主要信息,表述中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23.据调查,某南方城市中学生人均消费支出1万元左右,其中60%的中学生拥有手机,27%的中学生拥有个人电脑,19%的中学生拥有PDA,12%的中学生拥有MP3,6.6%的中学生拥有数码相机。

而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642元。

如果你是一个教育工或是一位数码产品销售商,你会从上述材料中各自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并分别得到怎样的启发?

(1)教育工的角度:

结论:

(不超过35个字)

启发:

(不超过25个字)

(2)销售商的角度:

(不超过30个字)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烈日炎炎。

农夫在田地里紧张的忙碌着,一位过路的商人站在树荫下,对农夫喊:

“天太热,快凉快会儿吧!

”农夫依旧忙碌着。

商人又说:

“我跑过很多地方,有的地方选用优质的种子,有的地方使用特殊的肥料,你也应该学一学人家的做法。

”农夫听了一下,说:

“再好的种子,再好的法儿,也得干呀!

”说完,他又开始忙碌了。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A(A项m/m,xun/xn,chi/ch;

B项ru/nu,pio,q/j;

C项jin/jin

,yng/yng,mi/mu;

D项k,kng/hng,p/b)

2.B(A.双刃剑:

两面都有刃的剑用来形容事情的双重影响性,既有利也有弊。

B.鱼龙混杂:

比喻坏人和好人混杂在一起;

成分复杂。

这里用错对象。

C.包罗万象:

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D.沉溺:

意思是淹没在水里,陷入不良境地,难以自拔。

比喻苦难、痛苦的处境。

3.A(B.“不法分子借口发放‘残疾人补助费’为名”属句式杂糅,改为“以发放……为名”或去掉“为名”。

C.搭配不当,“蹭一族“不能“升起”

D.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

“易引发交通事故”改为“易引发交通事故的情况”。

注意介词“针对”,即“针对……(的)情况、现象、问题)

4.B(既是总起句,又是连接上一句的过渡句是说明颜真卿楷书总的特点是详细解说颜体字风格形成的原因引起下一个内容说明颜体字出现的原因)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

病,动词。

6.【答案】B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B。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理解文意的能力,能力层级C。

此役为小胜,不是“全部歼灭”。

9.【答案】

(1)

(唐顺之)离开京城到蓟镇核查士兵人数,回京奏报缺员三万多人,并奏陈了九条建议。

李遂计划长期包围,困住倭寇,唐顺之则认为这不是好办法。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B。

“核”(查对、审查),“还”(回京),“奇”(余,表示零数),各1分,句子大意1分;

“困之”的“之”(倭寇、敌人)、“以为”(认为),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

【答案】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

顺之愤,亲跃马布阵。

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D。

答对任1点得2分,答对任2点得3分。

10.

(1)(4分)词的上片重在伤春,以“飞絮落花”等晚春景象,触发伤春情怀。

(2分)下片重在怀人,以“蝶去莺飞”抒孤独之感,“望断”极写倚楼盼望来信而终归失望之情。

(2分)

(2)(3分)借景抒情。

(1分)眼见日光西斜,黄昏将至,满腹的愁绪至夜深人静之时愈将深重。

此句以景结情,委婉抒写了因伤春、怀人而生发的绵绵愁恨。

11.1)无以为君子也无以知人也

(2)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可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4)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2.参考答案:

AE

解析:

A只是,太过绝对;

E绝对的服从,是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