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1126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8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docx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4分)

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

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

(2分)

(2)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妙?

找出来并简析.(2分)

(1)示例:

愉快(高兴、愉悦等).(1分)“人意好"(“好”“意好”)(1分)

(2)示例:

“乱”,(1分)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繁华密林中传出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动感(意思相近,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3分)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

棹(zhào)歌:

船歌.

8.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

(1分)

9。

“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2分)

8。

(1分)镜中看

9.(2分)示例:

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9。

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

(2分)

10.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

(2分)

9.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1分);临水不敢照,惊恐平昔颜(1分).

10。

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久客异地的乡思。

(大意相同即可)(2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6—25题。

(一)(4分)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

松高貌。

②衣冠:

士大夫的穿戴。

 

16。

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

(2分)

17。

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2分)

(一)16.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1分),给人以阴凉之意(1分)。

评分标准:

意对即可。

共2分。

17.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

评分标准:

点出“恬淡、悠然、平和、闲适”等其中一个,得1分,指出质朴或“淳朴”等,得1分。

共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6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

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

(3分)

2。

“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3分)

6.

(1)(3分)梅子、芭蕉、柳花(答对1个给1分)

(2)(3分)“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1分),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呼应了诗题(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3分)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6.

(1)(3分)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2)(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二)咸阳值雨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1。

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略作分析。

(2分)

12。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分)

.

11。

(2分)示例一:

“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

示例二:

“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12。

(2分)示例一:

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

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答出“虚实结合”即可得满分)

示例二:

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

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答出“联想”即可得满分)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上林:

即上林苑,汉代宫苑,这里代指长安。

1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2分)

16。

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

(2分)

过湖

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

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18.诗中有画。

(2分)

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

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

抬头望去,

19.景中有情。

(2分)

古人云:

“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诗中所绘之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8、(2分)远处群山若隐若现,

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忽有白鸥翩翩飞来,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

19、(2分)愉悦、快乐。

(大意写出即可)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文?

完成15-23题。

(-}野池(4分)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

15。

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植物▲的景象。

(2分)

16.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15。

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意思符合即可)

16。

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意思符合即可)

(一)秋夜山居(4分)

唐·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①素机:

织布机。

②野客:

离乡在外的游客.

14.诗歌首句“▲"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

(2分)

15.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2分)

古诗文阅读(26分)

(一)(4分)

14.(2分)去雁(仅答“雁"不给分)

15.(2分)示例:

一个“衔"字把空中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

(意对即可)

田家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

这里是满的意思。

②残照:

夕阳.

15.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2分)

16.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

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一)(4分)

15.(2分)明

16.(2分)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之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概括作答。

(2分)

答:

2.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

(2分)

一、(4分)

1.(2分)不畏严寒,傲然独立(清丽脱俗,素雅高洁).(一点1分,共2分。

语意相近即可)

2.(2分)将“数枝”改为“一枝”,照应题目,突出其开放之“早”(1分),显示出“早梅”的不同寻常,更突出它傲然独立的个性(1分)。

(语意相近即可)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27.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

(1分)

28.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2分)

(三)27.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1分).

28.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1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

送别歌。

11.阅读上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4分)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

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11.(4分)

(1)(2分)用“红”对“青”,色彩鲜艳(1分),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1分)。

(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2分)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1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6题。

(4分)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二)姜夔①

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②。

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注释】①姜夔(kuí):

宋朝著名诗人。

②玻璃:

形容西湖湖面如镜子一般.

15.第二句诗中“卧看"二字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2分)

16.三、四句诗展现了怎样的情景?

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2分)

15。

向往自然,追求宁静(或“闲适"“愉悦”“沉静”等)。

(2分,意思对即可。

16.展现了静谧怡人的湖上夜景:

一叶扁舟窗外过,轻快迅捷,微波轻漾,芦苇随之摇曳。

(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8题。

(一)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0。

这首词从字数上看,属于;从创作风格上看,属于派。

(2分)

11.“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阙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2分)

1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10。

答案:

小令婉约

评分:

每空1分,共2分。

11。

答案示例:

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月、高楼雁鸣。

评分:

两点1分,共2分。

12。

答案示例:

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苦思恋。

评分:

2分,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16题。

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注释】①陶公:

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集会.③听事:

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

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

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1)咸不解其意咸

(2)值积雪始晴值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译文:

16。

文中写了哪两件事?

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

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3分)

【答案】14、

(1)全、都

(2)遇上……的时候

15、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上,人们出行一点也不受妨碍.

16、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

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阅读《师旷撞晋平公》一文,回答13-15题.(8分)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

“莫乐为人君!

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①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

公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

“太师谁撞?

”师旷曰:

“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公曰:

“寡人也。

”师旷曰:

“哑④!

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⑤之.公曰:

“释之,以为寡人戒⑥。

【注】①师旷:

春秋时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

②援:

执持,拿。

③衽:

衣襟。

④哑:

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

⑤除:

清除.⑥戒:

鉴戒。

13。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饮酣酣:

(2)释之释:

14。

师旷撞晋平公的原因是什么?

(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15。

同为劝谏君王,师旷与邹忌的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13

(1)酣:

尽兴(畅快)地喝酒.

(2)释:

放.

14。

是非君人者之言也(或:

答“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得1分。

15.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自身为例,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师旷先借撞“小人”引起晋平公的重视,再直言以出,让晋平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劝谏的目的.(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18分)

老妪与虎

曾有老妪①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步②而不进,若伤其足者(A).妪因即③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B)。

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阚吼(C)④,别妪而去,似媿⑤其恩者.

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⑥焉.妪登垣⑦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⑧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

乃登垣伺⑨虎至,而语之曰:

“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

(选自《唐语林校证》)

①老妪:

老妇人。

②羸(lěi)然:

瘦弱的样子.跬步:

半步,相当于今天的一步。

③即:

靠近,走近。

④奋迅阚(hǎn)吼:

大吼一声。

⑤媿(kuì):

同“愧”,愧感.⑥阙:

空.⑦垣(yuán):

矮墙。

⑧呵:

大声呵斥。

⑨伺:

等待。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有老妪山行山行

(2)若伤其足者若

(3)乃前伤虎也乃(4)妪具说其由由

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虎因为老妇人替自己拔出脚掌上的芒刺,对老妇人心存感激,每天将捉到的麋鹿、

狐狸、野兔等丢到老妇人家中报恩。

B.村里的凶徒杀了人,官府怀疑老妇人是凶手,欲将其抓捕,老虎来救老妇人,老妇人担心老虎被抓,就登上矮墙对老虎说:

“我很感激你,请你不要来救我了,赶快走吧。

C.文中的老虎通人性,懂得感恩,但它好心却办成了坏事。

所以,我们感谢别人也要讲究方法,注重效果,避免适得其反。

D.《黔之驴》中的虎让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

面对貌似强大的对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老妪与虎》中的虎让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

即使怀着美好的愿望做事,也要权衡利弊,考虑后果。

6.请把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1)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

(2)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7.根据情境,在文中A、B、C三处各写一个句子,将虎此时要对老妇人说的话表达出来。

(6分)

(A)

(B)

(C)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4.(4分)

(1)沿着山路行走

(2)好像(3)竟然是(4)缘由、原因

5.(3分)B(“凶者”不是指“村里的凶徒”,而是指老妇人被村里人当成凶犯。

“老虎来救老妇人”以及老妇人对老虎说的话都不正确,应是老妇人登上矮墙等着老虎来,对老虎说“我对你的回报已是感激不尽,我现在要向你叩头,请以后千万不要再把咬死的人扔进来了。

")

6.(5分)

(1)老妇人看虎的前爪,脚掌上面扎了芒刺,就替它拔掉了芒刺。

(2)老妇人就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了家族里的人,大家都感到非常奇怪。

7.(6分)(A)示例:

唉!

自从脚上扎了刺,我连捕食都困难了。

要是能遇上好人,我一定要请他帮我看看。

(B)示例:

您能帮帮我把脚掌上面的刺拔掉吗?

(C)您是我的恩人,我一定会报答您的.(符合情理即可)

暮春

翁格【清】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10.首句中“怨”字的含义是什么?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分)

【答案】示例:

怨:

抱怨(埋怨,怨恨)(意思相近即可,1分);诗歌表达了诗人不因时光流逝而慨叹,积极乐观、不断进取的人生态虚(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即可,2分)

鲁人曹沫(9分)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

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

“子将何欲?

"曹沫曰:

“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③,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④不变,辞令如故,⑤。

桓公怒,欲倍⑥其约。

管仲曰:

“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注释】①好力:

爱好勇武、力气。

②败北:

战败逃跑.北,打了败仗往回逃。

③鲁城坏即压齐境:

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④颜色:

脸色。

⑤辞令如故:

像平常一样谈吐从容。

⑥倍:

通“背”。

背弃、违背。

2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2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以勇力事鲁庄公(▲)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22.说说“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的目的是什么?

(3分)

2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答案】21.答应割让或丢失凭在

22.迫使桓公归还曹沫与鲁国三次作战中丢失的土地。

23.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

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

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

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注释:

①〖河间〗地名。

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

③〖研〗研磨。

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分)

(1)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24.请你用所学知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明选文中和尚的骗术。

(2分)

【答案】23。

(1)有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

(2)(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

24.示例:

磁石即物理学中的磁铁,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屑一类物质,因此,有铁屑的药丸就能跃入佛手,无铁屑的药丸就不能跃入佛手。

(附 译文:

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他)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然后在旁边的盘子里放着药丸,那尊铜佛做出伸手要取东西的样子.有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好的,盘子中的药丸就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以治好的,盘子中的药丸就不动。

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

后来,有人在那个和尚住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和尚盘子里的药丸必定有时候混有铁屑,有时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了一层金。

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段落,完成第17—19题(10分)。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

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

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3分)

①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②虎利其爪牙()

③故人之为虎食者()

1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译文:

19.这段短文所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对我们有怎样的启发?

(3分)

答:

【答案】17、①经常、常常  

以……为利   

吃(每小题1分,共3分)

18、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而不用智慧的人,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之力的人,都跟老虎一样.(“是故”、“自用"各1分,句子通顺2分,共4分)

19、主旨:

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要善于借助外物(1分)。

启发:

要多动脑,不能死板;要善于利用身边有利的因素让自己更容易走向成功;要掌握技术,提高素质,才能增加竞争能力(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

(,共3分)

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概括作答。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句"破纸窗间自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1分)屋外狂风急雨,吹动窗上破纸,瑟瑟作响,就像自言自语一样,这样就把风吹动纸响给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特别是”自”字衬托了诗人”独宿”博山的孤寂心情,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1分)

  

(2)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于塞北江南,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结局,辛酸之情跃然纸上。

他半夜惊觉,眼前的景象不再是沙场点兵而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和自己的满头白发,落差之大可悲可叹。

(1分)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河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可见他失意时心系的不是自身处境的艰难而是中原统一的大业,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

(1分)

(二)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

者问赵威后①,书未发②,威后问使者曰:

“岁③亦无恙④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

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

“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刘向《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赵威后:

赵恵王妻。

②发:

拆封。

③岁:

年成,收成.④无恙:

平安无事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齐王使使问赵威后

使:

(2)舍本而问末者耶舍:

18。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译文:

19.结合文章内容,在“先问君”还是“先问民”的问题上,你同意谁的看法,为什么?

(2分)

【答案】17。

(1)使:

派;

(2)舍(丢下,舍弃)

18.难道把卑贱的放在前面,尊贵的却放在后面吗?

(意

思对即可)

19.示例:

同意。

因为老百姓像“水",君王像“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君王推行暴政,把老百姓逼上梁山,老百姓可以通过起义推翻君王,所以,老百姓“平安无事”,君王才能“平安无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

“用此何为?

”人云:

“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

“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②执而鞭之              

2.下列各句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