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1512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docx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型变形专练13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

题型一: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阙题①

【唐】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题:

即缺题。

“阙”通“缺”。

因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②每:

每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道由白云尽”句云路并写,表明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闭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而来,又随着流水而去,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伤。

2. 诗人善于从感官角度表现景物特点,尤其写水的句子堪称精妙。

请结合诗歌颔联对全诗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①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②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锦字:

《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善属文。

苻坚时,滔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

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诗寄滔。

②元戎:

主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女主人公是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她目睹皇城奢靡的生活,联想到夫君征戍在外,顿生愤懑不平之情与深切思念。

B.颔联的“心随明月到胡天”与李白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手法相似,都将明月当作心灵相通的媒介,都表达出对远人的担忧与牵挂。

C.颈联上句借用典故表现女主人公的绵绵愁思,回文诗可以反复回旋地阅读,恰若思妇情意百转千回;下句的“笑”字运用了拟人手法。

D.尾联写女主人公不问夫君问主帅,何时才能燕然记功,战胜而还,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相关联,赋予了本诗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

2.诗歌首联历来为人称道,其中“莺啼燕语报新年”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凤林寺西岭

孟浩然

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

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

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

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扣题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笔触清新,语言轻快。

B.颔联描写了烟雾散开、远树初露、春色满山、一派清幽的景象,景中融情。

C.颈联对仗工稳,借景抒情,写诗人与友人饮酒酣歌,情谊款洽,逸兴遗飞。

D.本诗叙述与友人同游之事,意境清幽,洋溢着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E.本诗写游山、玩水、赏石、品酒、弹琴、歌咏之乐事,反衬对仕宦的厌倦。

2.简要赏析尾联中“招”字的表达效果。

题型二: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渡江云①

周邦彦

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

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

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启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

②晴岚:

晴日山中的雾气。

③委曲:

曲折延伸。

④指长安日下:

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

⑤旗尾:

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虞美人

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①

[宋]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

又送黄昏雨。

晓来庭院半残红。

惟有游丝千丈罥②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

更尽杯中酒。

美人③不用敛蛾眉。

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注]①干誉、才卿,叶梦得友人。

来禽:

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

②罥(juàn):

缠绕。

③美人:

此指陪酒的侍女或歌妓。

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上片写一场风雨过后,落花无数,清晨天气转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只有游丝飘荡,写得富有层次,意境凄清迷蒙。

B.上片写景的重点从时间上来看是在清晨,即“晓来”之际,是实写;而前两句是回忆昨日风雨落花的景象,是虚写。

C.“落花”两句用了比拟的修辞,一个“舞”字,写出落花随风飘舞的景象,一个“送”字,赋予落花以人的情态,创意新奇。

D.词的最后两句表面上是在用“我亦多情”劝慰美人不必悲伤,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

E.全词既有“落花、风雨”的哀景,又有“游丝千丈罥晴空”的高旷清新,婉约中有豪放之气,颇得东坡词之妙。

2.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全词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辛弃疾

万事云烟忽过,一身浦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

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旧管些儿。

管竹管山管水。

[注]词人一生为了恢复祖国的统一,屡建奇功,毕生坚持抗战,为主和派所不容。

催科:

官府催交的租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云烟”二字给人轻淡之感,其实轻淡中包含着词人对往事如烟的感叹。

B.上阕次句将自己比作入秋蒲柳,意思是说自己身体非常孱弱,过早地衰老了。

C.“早趁催科了纳”既照应题中“以家事付之”,同时揭示了当时赋税的繁重。

D.结尾两句词人以“乃翁”自称,说自己依然还可以管管竹林、青山、绿水。

2.词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题型三:

7、 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水仙子·舟中

(元)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

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

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下列对本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中前两句交代了孤舟停泊的背景:

时间是夜晚,地点是洞庭湖。

青荧的灯火,衬托出了客船的冷寂。

B."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风雪交加的壮美。

C.小令中的"豪"字,不只属于"诗",也是对"风雪"的形容。

一来它表现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雪片翻飞的景象。

D.这首小令多能从无字之处读得隐微之意,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佳妙。

风、雪与诗情融为一片,描绘出一幅江天风雪行吟图。

2.请抓住曲中关键词,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8、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

小桃红·采莲湖上棹船回

杨果

采莲湖上棹船回,风约湘裙翠。

一曲琵琶数行泪。

望君归,芙蓉开尽无消息。

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少妇忆远的抒情小曲,既显示出文人高雅典丽的艺术修养,又体现了民歌自然清新的艺术特色。

B.“采莲湖上棹船回,风约湘裙翠”写少妇无精打采地掉转船儿,让习习的晚风吹着那翠绿的裙儿左右飘拂。

C.“芙蓉开尽无消息”,意蕴丰富,既写出女子远望却消息全无的情景,也表现出女子满腹闲愁,一腔离恨。

D.“一曲琵琶数行泪”既是概括写女子的日常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的倾泄。

她本想借琵琶一倾积愫,又联想到自己命运与琵琶女一样,美人迟暮,身世飘零,不禁泪随声下。

2.自古人称“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

”手法精妙,请加以赏析。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

【正宫】小梁州 九日渡江二首(其一)

汤式

   秋风江上棹孤舟,烟水悠悠。

伤心无句赋登楼①,山容痩,老树替人愁。

樽前醉把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

乐可酬,人非旧,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注】①汉末王粲南投刘表,未受重用,寓居襄阳十余年。

建安九年秋,王粲偶登襄阳城楼,纵目四望,百感交集,作《登楼赋》以抒心志。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九日渡江”交代了时令、地点和创作背景:

时逢重阳节,作者却漂泊在江上,为世事而奔忙,不免触景伤怀,挥毫作此小令。

B.前两句写秋风瑟瑟、烟水苍茫,作者乘一叶孤舟漂流于浩渺无边的江上。

秋风萧瑟、江水浩茫反衬作者的形单影只和悲凉孤寂的心情。

C.第三句用典衬情,古今处境相似,不过王粲还能登高纵目,作赋抒怀,而自己连登髙楼、赏美景都不可能,抚今追昔,伤心之情难以言表。

D.第四、五两句移情入景,补写“伤心无句赋登楼”的原因:

秋山显得那样形容枯瘦,萧萧老树也似乎在替人发愁,山、树如此,人何以堪!

2.本曲的下片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句子分析。

题型四:

10、阅读下面两首元诗,完成下列小题。

寿阳曲·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天暮雪

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诗以"天将暮"起笔,点明时间,为整个画面点染了幽深的色彩,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B.陈诗"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二字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

C.陈诗尾联活现出一个顺适环境的渔翁形象,这与柳宗元《江雪》中"蓑笠翁"的形象不同。

D.两首诗都"诗中有画","一蓑"二字增添了画面的纵深之感,寄托了诗人落寞悲凉的情感。

2.两首诗描摹暮雪都很传神,有同工之妙,亦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1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甲】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①白日:

喻指君主。

典出宋玉《九辩》:

“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了内心的忧郁和激愤。

B.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

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

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

2.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

1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武昌阻风①

(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注】①阻风:

被风阻滞。

晓过鸳湖①

(清)查慎行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注】①鸳湖:

即鸳鸯湖,一名南湖,在今浙江嘉兴城南,离查慎行的家乡只几十里地。

秀州城:

即今浙江嘉兴。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首句都运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但春风在诗人眼中的情义却不相同,一者挽留诗人,一者催人启程。

B.古人多以水喻思,如“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方诗即景取喻,显得更加自然贴切,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C.查诗中的“绿”字表现力极强,用以比喻碧绿的湖水,和“涨”字结合在一起,富有动感,引发想象。

D.“与君尽日闲临水”中的“君”,既可以理解为同船的友人,也可以理解为船,无论是谁,在此都无关紧要,诗人整日临水,心绪别有寄托。

2.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

此外,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的尾句。

题型五: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

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

②理会:

通达事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但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①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鲍照:

南北朝诗人。

②蹀躞:

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精确传神地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

B.诗的第三、四句运用借代和反问表现作者辞官前的生存状态和感受。

C.第五至第十句描绘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与之前诗句内容构成反差。

D.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澜顿挫,写法上较《拟行路难》(其四)直露。

2.比较本诗与李白《行路难》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何异同。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省试湘灵鼓瑟

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该诗为钱起唐玄宗天宝十载参加进士考试的应试诗。

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倒装,暗用《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让人想起湘灵弹奏哀伤乐曲的情景,开门见山,点明题意。

B."冯夷空自舞"中"空自"二字,点出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诗人借这一句表达世间知音难遇的落寞和感伤。

C."苍梧"代指葬在苍梧山的舜帝;"白芷",一种香草,句意是说瑟音感动了舜帝,也引得白芷摇动,具有感染力。

D."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此二句,乐曲进入最高潮,湘灵深深的哀怨随流水与悲风"传潇浦""过洞庭",绵延不绝,凄婉幽怨,动人心魄。

2.同样是写音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与本诗画线句子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请简要赏析。

题型六: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杨君之任永康

欧阳修

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

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

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

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①。

【注】①承明:

即承明殿,汉代天子的宫殿名。

1.颔联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2.全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概括。

17、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①帝乡,此指长安。

长安多杏树。

1.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那些情感?

简要分析。

1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

歘见‚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

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

骅骝:

赤色的好马。

‚歘(xū)见:

忽见。

1.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表现韦偃作画造诣高深的?

2.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对这首诗的评价是“结联,见公本色”。

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

1.D;2.“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写出了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以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些迷人的景致传达出作者在溪水旁边、柳树掩映、阳光映照的幽雅清寂的书斋中惬意悠闲、怡然自乐、甘于淡泊的生活。

解析:

1.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D项,“淡淡的忧伤”错,诗歌表现的是诗人淡泊的情怀。

2.此题考核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写景的方式,答题时注意打出手法,然后分析效果,此题题干中给出“从感官角度表现景物特点”“尤其写水的句子堪称精妙”,诗句“春与青溪长”“远随流水香”“时有落花至”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以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些迷人的景致传达出作者在溪水旁边、柳树掩映、阳光映照的幽雅清寂的书斋中惬意悠闲、怡然自乐、甘于淡泊的生活。

【点睛】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

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

2答案:

1.A;2.①点明新春佳节,描绘生意盎然的景象,交代主人公情感触发的原因,巧点题旨“春思”。

②与第二句中几千里外的“马邑龙堆”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与颔联的“层城临汉苑”相呼应。

③以乐景衬哀情,以热闹美好的春景反衬闺妇思念征夫的寂寞感伤,并自然引发后面的记叙抒情。

解析:

“皇城奢靡的生活”和“愤懑不平之情”属曲解。

3答案:

1.CE;2.“招月伴人还”意谓让我们把月亮召唤出来一道伴我们回家,“招”字将月亮拟人化,仿佛月亮是善解人意的伙伴。

用“招”字不仅表达了诗人愉人悦己的心情,而且也反映出年轻人无所不能的朝气,用得传神,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

C“借景抒情”这一表述不当,应是“直抒胸膛”。

E“反衬对仕宦的厌倦”这一分析脱离文本实际蕴涵

4答案:

1.D;2.①对春色由衷的喜爱之情。

词的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之景,表达了作者对春色的喜爱。

②对仕途的担忧之情。

“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的“愁”,隐含着作者对仕途的担忧,要到京城了,本来是高兴的事情,但是因新旧党之争问题,词人也不知道此次进京情况会是如何。

③孤独寂寞之情。

尾句“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写出了离愁在心不能成寐的情状,表现了词人水程夜泊的孤独寂寞。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D项“以乐景衬哀情”错,下片描写的不是乐景,而是悲凉之景。

故选D。

2.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

本词的上片描写沿江舟行所见两岸山村春色,通过“晴岚、暖回、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陌头杨柳”等景物,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表达了作者对春色的喜爱。

下片描写江边饯别及逆水行舟的情景。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实际蕴含对蒙召赴京一事的矛盾恐惧之心。

“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中,作者马上就写出了他的矛盾恐惧的症结之所在,原来他所愁惧的仍是政争翻覆之无常。

至于此词结尾之处的“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沈恨处,时时自剔灯花”数句,才是此词中真正全用写实之笔之处,表现出水程夜泊孤独寂寞中满怀心事的情景。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5答案:

1.AD;2.①惜花伤春的情怀。

上片风雨摧残落花,残红满院,透出伤春之情。

②对雨后初晴美景的喜爱。

雨后初晴,天空云丝飘荡,更显晴空辽阔高旷,乐景写乐情。

③与朋友聚饮的喜悦。

(与朋友的深情厚谊)雨后初晴,词人花下置酒,殷勤劝酒。

④宴终人散的伤感。

最后两句借劝慰美人,委婉地说出了“酒阑”之后曲终人散的伤感。

解析:

关于诗歌的思想情感,可以结合诗歌的关键句,然后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如上片中所写之景,落花残红,这是惜花伤春的情感。

接下来写雨后天晴,这里有对美景的赞美。

此外就是下片写花下置酒,表达与朋友的深情厚谊,最后两句则写宴终人散的伤感。

白话诗歌:

落花在风中飞舞,又送走黄昏时的风雨。

清晨以来,庭院里处处是被风吹落的花,游云洁白而飘逸,在晴空中飞来荡去。

在花前与朋友携手同游,满怀情意举杯痛饮。

佳人不要伤心愁苦。

我也和你一样多情,无奈总有宴终人散之时。

6答案:

1.C;2.此词上阕写作者晚年的身体状况及闲适的心境,下阕表示自己将不再掌管家事,今后要寄情山水,感受自然。

全词反映了作者的退居生活和心境,表面上看是显示自然恬淡、看破红尘、超然物外的达观思想和风度,实际在词中激荡着未能为国家统一大业出力的压抑不平之气。

解析:

词中意思是词人嘱咐儿孙及早交纳赋税,家中的收入支出要做到心中有数,妥善安排,与“揭示了当时赋税的繁重”无关。

7答案:

1.B;2.①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

②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

③“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8答案:

1.D;2.①以景结情,秋已深,凉已重,而远在他乡的爱人无人照料,传达出女子对心上人的思恋;

②鲜明的形象和色调的对比,“红”形容“鸳”,“白”形容“鹭”,构成了鲜明的形象和色调的对比,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借以表达女子的孤独之感;

③反衬,鸟的“何处不双飞”,反衬女子无时不在的孤独寂寞,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解析:

“一曲琵琶数行泪”属于细节描写。

9答案:

1.B;2.①虚实结合:

作者悬想远方的亲友知己如今白头的境况,回忆旧日重阳节。

劝酒酬诗的欢乐情形,是虚写;如今自己羁旅漂泊,独在异乡,人事全非,是实写。

虚实结合,强化了作者的羁旅之愁。

②对比:

昔聚今散,昔乐今悲,黄花依旧应时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