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1627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Word下载.docx

路易.康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的建筑是。

(06填空)

伍重(jornutzon)是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和今年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有一部中国建筑法

典曾对屋中有过重要的影响,这部法典是。

伍重是(国名)建筑师。

新代派(07名词解释)

 

一、进程中的反复与建筑既有物质需要又有情感需要的提出

形成于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建筑派”,到二次大战以后完全取代了在西方建筑界统治了数百年的“学院派”而成为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思潮。

现代建筑派的主要容:

a.包括德国包豪斯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定居法国的瑞士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建筑;

b.美国的赖特和德国的沙龙为代表的有机建筑;

c.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为代表的建筑人情化与地域性。

他们都具有现代派的共同特点:

1)坚决反对复古,要创时代之新,新的建筑必须有新功能、新技术,其形式应符合抽象的几何形美学原则;

2)承认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提倡两者结合;

3)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建筑设计是空间的设计及其表现,建筑的美在于空间的容量、体量在形体组合中的均衡、比例及表现。

此外,还提出了所谓四向度的时间—空间构图手法

4)提倡建筑的表里一致,在美学上反对外加装饰,认为建筑形象应与适用、建造手段(材料,结构,构造)和建造过程一致。

CIAM:

1928在拉兹成立,并举行第一次会议

1929,德国法兰克福,第二次会议,讨论了德国建筑师提出的低收入家庭的“最少生存空间”。

1930,布鲁塞尔,第三次会议,“合理建造”问题

1933,雅典,第四次会议,以“功能城市”为主题,与会者分析了34个欧洲城市后,勒柯布西耶提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游憩,工作,交通四大功能,并介绍了他原来就有的关于功能城市的设想。

这次会议容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雅典宪章》的名称公布于世。

雅典宪章:

1933CIAM在雅典举行第四次会议,以“功能城市”为主题,这次会议容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雅典宪章》的名称公布于世;

该宪章被称为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大纲。

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认为城市应解决好居住,游憩,工作,交通四大功能;

以雅典宪章为核心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极改变20世纪的城市面貌,但也带来了新的城市问题。

赖特1936年为富豪考夫曼设计的流水别墅,展示了新结构----钢筋混凝土悬挑结构;

约翰逊公司总部;

古根海姆博物馆。

以阿尔托为代表的人情化与地域性,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介于欧洲现代建筑与美国的有机建筑之间中间路线,但是他把建筑与人的心理反应联系起来,特别是对体验建筑时由视感,触摸感,听觉等引起的心理反应的重视。

现代建筑派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虽在各国站稳了脚跟,但其间它不仅要与学院派的复古主义作斗争,还要受到“新传统”派的排挤与打击。

(一)新传统派(一战后,许多国家出现了政权的变革,前联,意大利,德国,印度)

“新传统派”实质上是一个政治美学感甚强(表现国家权力和名族优势),但在手法上又相当保守的学派。

“新传统派”:

a.继承了学院派的全部构图手法,如讲究轴线、对称、主次、古典比例、和谐、韵律等等;

b.在形式上则剥掉原来明显的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的装饰,代之以简化了的具有国家传统特色的符号;

c.另外在体形上也进行了简化,使之接近现代式。

代表建筑:

新德里的总督府

1934年前联在莫斯科的维埃宫方案

1937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德国馆和前联馆

纽约第一栋号称为摩天楼的伍尔沃斯大厦(1911-1913):

在现代形象的高层顶上加上一个高耸的塔楼-哥特式风格;

纽约克莱斯勒大厦(1930):

善于运用几何形体与装饰,也被称为装饰艺术派;

1931-1939纽约建成了洛克菲勒中心,是一组庞大的高层建筑群。

(二)部分歧

现代建筑派在与对立面的斗争中,随着时代的进步,也警觉到自己的不足。

1943年瑞士的S.基甸,法国F.莱热,西班牙塞尔特,提出“纪念性九点“,其中就提到“市民要求能代表他们社会与社区生活的建筑,以及能表达他们抱负、幸福、与骄傲的纪念性等”;

战后CIAM的第一次会议,即CIAM的第六次会议于1947年在英国的布里奇沃特召开,在这次会议上CIAM自己超越了原来关于“功能城市”的抽象与片面的见解,申明了CIAM的目的是为人创造既能满足情感需要,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的具体环境。

1951第八次会议,英国,议题为“城市中心”,重提“纪念性九点“:

(其中就提到“市民要求能代表他们社会与社区生活的建筑,以及能表达他们抱负、幸福、与骄傲的纪念性等”),年轻一代的与会者希望会中的老前辈能够对战后城市局面的复杂性作出切实可行的判断,但老前辈对此没有表态,使年轻的一代很失望。

这一隔核在CIAM的第九次会议(法国,埃克斯昂普罗旺斯)上被公开化了,会上以史密森夫妇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建筑师,公开批评了“雅典宪章”中把城市简单划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分区。

(年轻一代更关心的是城市的具体形态同社会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他们提出了居住区除家庭细胞之外,还需要有城市环境的可识别性,如社区感、归宿感、邻里感与场所感等。

于是大会决定在下一次会议,即CIAM第十次会议中来重点讨论这个问题,并成立了一个以第九次会议的积极分子组成的小组,为下次会议作准备。

这个小组后来被大家称之为TEAMX(我国译成“第十次小组”)。

1956第十次会议召开时,老一辈建筑师都未来参加,会议由十人小组按议程作了汇报后宣布长期休会。

1959年,第十一次,解体

然而,战后由于现代建筑派已成为主流但却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自20世纪50年代便先后出现了把满足人们的物质要求与感情需要结合起来的各种设计倾向,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八种倾向: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提高的倾向;

粗野主义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典雅主义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

第三世界国家对地域性与现代性结合的探索;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包含三个方面:

以几何图形为特征;

抽象的象征与具体的象征)

上述八种倾向虽然表现各异,但事实上是战前现代建筑派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他们在既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又要满足情感需要的推动下,一方面坚持建筑功能与技术的合理性及其表现,同时重视建筑形式的艺术感受,室外环境的舒适与生活情趣以及建筑创作中的个性表现。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主义受到批判与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后才改变。

(“二战”后的这些建筑思潮分为两大类:

重理、偏情。

二、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理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耶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

它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之称。

后在世界围演变为“国际式”建筑风格:

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直角相交。

“理性主义”优点:

1)同折中、复古进行斗争2)使建筑适应工业社会。

“理性主义”缺点:

1)过分强调功能和技术;

2)否定历史3)过分强调客观性、普遍性4)手法生硬、形式雷同。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是战后现代派建筑中最普通与最多数的一种。

它在既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又要满足情感需要中,在设计方法上比较偏重理性。

它有不少作品被认为是创造性地综合解决并推进了建筑功能,技术,环境,建造经济与用地效率等方面的发展,在建筑形式上不再是简单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直角相交,而是悦目动人活泼与多样性。

该倾向最先在美国发展。

对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

1)讲究功能技术的同时,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兴趣需要;

2)采用对功能、技术、社会、经济、环境综合统一的方法。

它最先在美国取得成果。

(1)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1949-1950年)是这个倾向的早期实例:

7栋宿舍用房与一栋公共活动楼。

设计者:

TAC—协和建筑师事务所(由格罗皮乌斯和他的7个得意门生组成,倡导既要个人分工负责又要相互讨论协作)。

(2)1957西柏林汉莎区国际住宅展:

西德把西柏林汉莎区改建成一个称为Interbau的国际住宅展览会,展览会的主持人是巴特宁,他像30年前的森霍夫住宅展览会一样,邀请国际上知名建筑师,如格罗皮乌斯,勒。

柯布西耶,阿尔托,雅各布森(丹麦建筑师),尼迈耶尔(巴西建筑师)等等和西德自己的建筑师共同参加设计。

是战后现代优秀住宅设计的一次巡阅;

展览会的规划有受包豪斯影响的行列式,也有受柯布影响的四面临空的独立式。

有高层,低层,多层,有板式,塔式,庭院式等等总的来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体,单体的户型布局也很多样:

复式错层跃层等等

格罗皮乌斯与TAC为Interbau设计的一幢高层公寓楼

(3)皮博迪公寓:

塞尔特(西班牙):

哈佛大学为已婚学生建造的公寓建筑群,3幢22层大楼和十余幢3-7层的低层与多层公寓单元组成

(4)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

塞尔特另一成功作品。

(5)何塞.昆西社区学校:

TAC

(6)普西图书馆:

设计人:

美国建筑师斯塔宾斯

(7)阿姆斯特丹的儿童之家:

1958-1960荷兰建筑师凡.艾克

儿童之家的空间与组合形式属“多簇式”,即把一个个标准化的单元按功能要求,结构,设备与施工的可能性组成为一簇簇形式近似的小组。

凡.艾克以严谨的,在空间组织与层次上的逻辑性,把它们组成为一个具有“迷宫似的清晰”的既分又合的统一体。

奠定了后来被称为结构主义

哲学的设计观念与方法

(8)中央贝赫保险公司总部大楼:

1970-1972被认为是结构主义哲学最成功的实例。

设计人:

荷兰建筑师:

赫茨伯格

三、粗野主义倾向与勒.柯布西耶的影响

“粗野主义”:

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喧噪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

粗野主义名称由英国史密森夫妇于1954提出,用以识别像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和昌迪加尔行政中心那样的建筑形式,或那些受他启发做出的此类形式。

在英国有斯特林和戈文;

在意大利有维加诺;

在美国有鲁道夫如耶鲁大学的艺术与建筑学楼;

在日本有前川国男和丹下健三等人。

粗野主义常采用混凝土,把它们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建,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

时间: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由英国史密森夫妇于1954年提出的。

代表人物:

柯布西耶和英国、意大利、美国与日本一些现代建筑派的第二代与第三代建筑师(如史密森夫妇等)。

典型特点:

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的粗鲁结合

(1)马赛公寓(1947-1952年):

一座容337户共1600人的大型公寓住宅,钢筋混凝土结构,长165米,宽24米,高56米。

地面层是敞开的柱廊,上面有17层,其中1-6,9-17是居住层,户型变化很多,共23种,7-8层为商店和公用设施。

大楼按住户大小采用复式布局,各户有独用的小楼梯和两层高的起居室。

采用这种布置方式,每3层设一条公共走道,减省了交通面积。

马塞公寓:

标志着柯布西耶建筑观的转变

·

23种户型;

有自足的完善的服务设施的“居住单位”;

跨层式的空间处理;

粗野主义的造型特征,直接显露混凝土的素表面。

柯布西耶认为这种带有服务设施的居住大楼应该是组成现代城市的一种基本单位,于是把这样的大楼叫做“居住单元”

(2)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建筑群(1951-1957年):

主要建筑有议会大厦,省长官邸,高等法院和行政大楼

(3)亨斯特顿学校:

史密森夫妇在提出他们的粗野主义前夕的作品。

(4)菲尔德大学设计方案:

史密森夫妇表现服务设施

(5)公园山公寓

粗野主义由于柯布的影响,50年代开始流行,其形式表现多种多样:

英国斯特林和戈文设计的兰根姆住宅,美国鲁道夫设计的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和丹下健三设计的仓敷市厅舍,都是强调粗大的混凝土横梁,在两根横梁接头的地方还故意把梁头撞了出来。

但像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和伦敦的国家剧院则是强调把巨大与沉重的房屋部件大块,粗鲁地碰撞在一起。

强调混凝土横梁风格可以追溯到柯布的马赛公寓和柯布设计的尧奥住宅;

强调把巨大与沉重的房屋部件大块,粗鲁地碰撞在一起,显然是受到昌迪加尔政府建筑群的启示。

粗野主义也用来形容英国建筑师斯特林在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

1)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1959-1963斯特林和戈文设计

2)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

1964-1968斯特林

粗野主义在欧洲比较流行,在日本也相当活跃,到60世纪下半期以后逐渐销声匿迹

四、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战后初期(20世纪40年代末(对应思沃斯住宅1945-1951)至60年代(对应于西柏林国家美术馆新馆1962-1968)),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

最早流行于美国,在设计方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人们常把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

早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密斯便在他的作品中——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中的德国馆和1930年图根哈特住宅中——探讨了他特感兴趣的所谓结构逻辑性(结构的合理运用及其忠实表现)和自由分隔空间在建筑造型中的体现。

这种从结构—空间—形式的见解,自他到美国后发展为专心讲求技术上的精美倾向。

这种倾向的特点:

建筑全部用玻璃的钢来建造,构造和施工均非常精确,部没有或很少很少柱子,外形纯净透明,清澈的反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和它的部空间。

思沃斯住宅(1945-1951),湖滨公寓(1951-1953),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1954-1958),伊利诺工学院的克朗楼(1955)和柏林国家美术馆新馆(1962-1968)是他在战后讲求技术精美的主要代表作

讲求技术精美倾向的基本主:

1)结构逻辑性:

结构就是一切。

2)全面空间:

功能服从于空间,提出“全面空间”。

3)强调“条理性”设计思想方法:

外形纯净与透明,清澈地反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与它的部空间。

4)“少就是多”:

全部用钢和玻璃来建造,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

净化形式、精确施工。

密斯把这套先结构,后形式,先空间,后功能和讲究“条理”的设计思想方法归结到他早在1928年就已提出的一句话:

“少就是多”,对于“少就是多”密斯未很好解释过,其具体容主要寓意于两个方面:

一是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使产生偌大的,没有屏障或屏障极少的可做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

二是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使之产生不附有任何多余东西的只是由直线,直角组成的规整,精确和纯净的钢和玻璃方盒子。

密斯.凡.德.罗,埃罗.沙里宁(1910-1961年)

1)法恩斯沃斯住宅(1945—1951年):

密斯为女医生思沃斯设计的住宅,住宅的结构构件被精简到了极致,它除了地面平台(架空于地面之上),屋面,八根钢柱和室当中一段服务性房间是实体之外,其余都是虚的。

柱子有意贴在屋檐的外面,以表示它的工艺是焊接的,花园通过两道平台(一道在房子旁边,没有顶,另一道在房子的一段,有顶)而过渡到室。

室外通过玻璃外墙打成一片,房子形状端庄典雅

2)湖滨公寓(1951~1953年):

两幢26层高的高层公寓,也是密斯以结构的不变来应功能的万变的另一次体现。

居住单元除了当中集中的服务设施外,从进门到卧室是一个只用片段的矮墙或家具来划分,隔而不断的一体大空间。

密斯称之为“全面空间”。

3)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1954~1958年):

密斯为西格拉姆公司设计的办公楼,建筑有38层,柱距一律为8.4米,正面5开间,侧面3开间。

密斯将大楼退离马路红线,在前面建有一个带有水池的小广场。

用紫铜窗框、粉红灰色的玻璃幕墙使得大厦极为考究,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艺的审美品质。

西格拉姆大厦是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的典作品。

4)伊利诺工学院的校园规划:

是密斯的“条理性”在建筑群体规划上的体现。

基地为一面积110英亩的长方形地段,设置有行政管理楼,图书馆,各系馆等十余幢低层的建筑,并按着24英尺*24英尺的模数划成网格。

房屋的模数与基地的模数相关,严格地按照基地上的网格纵横布置。

在形式上,黑色的钢框架显露在外,框架之间是透明的玻璃与米色的清水砖墙,施工十分精确与细致,一切显得那么有条理和现代化。

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1955年):

是学院的建筑系教学楼。

它把教室放在地下,地面上是一个没有柱子,四面为玻璃的“全面空间”的大工作室。

密斯为了获得空间的一体性,连顶棚上常有的横梁也要取消,于是他在屋顶上面架有4根大梁,用以悬吊屋面。

5)西柏林的新国家美术馆新馆(1962~1968年):

密斯生前的最后的作品。

构思手法未变,只不过是造型上更具有类似古典主义的端庄感而已。

密斯为了给这个玻璃盒子以明显的结构特征,屋顶上的井字形屋架由8根不是放在房屋角上而是放在四个边上的柱子所支承,柱子与梁枋接头的地方完全按力学分析那样被精简到只是一个小圆球。

在这里,讲求技术的精美可谓达到了顶点。

这种以“少就是多”为理论根据,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计方法与手法被密斯广泛应用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去。

曾与50年代至60年代极为流行而被称为密斯风格

以钢和玻璃的“纯净形式”为特征的讲求技术精美的密斯风格到60年代末开始降温,但真正是密斯式推出舞台的还是因为镜面玻璃尤其是无边框镜面玻璃幕墙的流行。

6)通用汽车技术中心(1951-1956年)

小沙里宁

五、典雅主义倾向

典雅主义(Formalism,又译成形式美主义)是与粗野主义同时并进然而在审美取向上却完全相反的一种倾向,不过两者从设计思想上说都是比较“重理”的。

粗野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典雅主义主要是在美国。

前者的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表现,后者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建筑特点:

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使现代的材料和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美国的P.约翰逊、斯通、雅马萨奇等一些现代派的第二代建筑师。

典雅主义又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新帕拉蒂奥主义“或“新复古主义“。

“典雅主义”的优点:

表现为优美、古典、安定、雄伟。

缺点:

表现为缺乏时代创造性、思想简单、手法贫乏。

代表作品:

1)尔登艺术纪念馆(1958-1966年)

约翰逊

2)美国在新德里的大使馆(1955年)

斯通

3)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的美国馆:

采用了悬索结构

4)纽约的林肯文化中心:

舞蹈与轻歌剧剧院(约翰逊),大都会歌剧院(哈里森),爱乐音乐厅(阿布拉莫维兹)

5)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1959年):

屋面是折板结构,外廊采用与折板结构一致的尖券,形式典雅,尺度宜人。

雅玛萨奇

此后雅玛萨奇在创造典雅主义风格中特别倾向于尖券。

1964年西雅图世界博览会上的科学馆,1973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底层处理也是尖券。

也有形式主义作品---西北国家人寿保险公司总部大楼

“典雅主义”倾向在某些方面很像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一个是讲求钢和玻璃结构在形式上的精美,而“典雅主义”则是讲求钢筋混凝土梁柱在形式上的精美。

60年代下半期以后开始降温。

六、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是指不仅在建筑中坚持采用新技术,并且在美学上极力鼓吹表现新技术的倾向。

广义来说:

它既包括战后现代建筑派在设计方法中以材料、结构和施工特点来作为建筑美学依据的方面,例如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和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粗野主义倾向;

确切地是指那些在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新材料、新结构、与新施工方法的进一步发展,而出现并活跃起来的超高层建筑、空间结构、幕墙以及创新地采用与表现预制装配标准化构件方面的倾向。

1)用最新的技术、材料。

2)美学上表现新技术,标榜“机器美”。

3)能够快速与灵活地装配、拆卸与该建。

4)在设计上强调系统设计和参数设计。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中,最引人注意和最流行的是采用玻璃幕墙。

埃姆斯夫妇----“专题研究住宅”;

50年代西德的E.艾尔曼:

布伦堡麻纺厂的锅炉间

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的德国馆;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研究中心(IBM在法国LaGaude的研究中心):

布罗伊尔

布鲁塞尔的兰伯特银行大楼:

SOM事务所

美国在英国伦敦的大使馆:

美国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大使馆

美国在科罗拉多州空军士官学员中的教堂:

旧金山的圣玛丽主教堂:

P.贝卢斯奇,尔维,麦斯威尼,瑞安和

60年代出现了许多企图以“高度工业技术”来挽救城市危机和改造城市与建筑的设想,起在建筑中的表现之一为建造大型的,多层的或高层的,用预制标准构件装配成的“巨型结构”如英国由库克的阿基格拉姆小组提出的插入式城市(在插入式城市的设想方案中,居住单元就像一个个预制好的插头一样,只要插入构架,接通管网便可马上使用)

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一幢称为TakaraBeautilion的实验性房屋(设计人:

黑川纪章)

黑川纪章和丹下健三同是新代派的成员,新代派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采用最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注重高度工业技术倾向)

山梨文化会馆(1967年)设计人:

丹下健三

巴黎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1972-1977年)设计人:

罗杰斯和皮亚诺(第三代现代建筑师)

七、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

战后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倾向,以及追求“个性”与“象征”的尝试,都被称为“有机的”或“多元的”建筑。

其设计方法是战后“现代建筑”中比较“偏情”的方面。

是一些既要讲技术又要讲形式,在形式上要强调自己特点的倾向。

1)突破技术畴而进入人情、心理的领域,重视人们的生活和心理感情。

2)传统材料结合新结构、新材料。

3)处理亲和、多样。

4)空间有层次、变化丰富。

5)建筑体量符合人体尺度。

6)建筑化整为零、重视细部。

建筑创作中的地域性是指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材料)和文化特点(如工艺,生活方式与习惯,审美等等)的适应,运用与表现。

K.弗兰姆普顿主把地方的自然与文化特点同当代技术有选择的结合起来,并称之为“批判的地域性”

阿尔托被认为是北欧“人情化”“地域性”的代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代表作:

维堡市立图书馆与帕米欧结核病疗养院。

阿尔托肯定了建筑必须讲究功能,技术与经济,但批评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建筑,说它是只讲经济不讲人情的“技术的功能主义”;

提倡建筑应同时并进地综合解决人们的生活功能和心理感情需要。

玛利亚别墅—消除混凝土冰冷感—混凝土柱身上缠藤条,建筑造型上,阿尔托不局限于直线和直角,还喜欢用曲线和波浪形;

空间布局上,主不要一目了然,而是由层次,有变化;

在房屋体量上,强调人的尺度,主在造型上化整为零

芬兰的阿尔托、瑞典的雅各布森、丹下建三

1)珊纳特赛罗镇中心的主楼(1950-1955年)是阿尔托在二次大战后的代表作。

1)巧妙利用地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