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1696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6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微生物:

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而是指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2.模式生物:

背景清楚,基因组小,便于测定和分析,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改进技术方法。

如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线虫、果蝇、小鼠。

3.酵母菌:

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4.霉菌:

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为发达由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5.病毒:

由一个或数个RNA或DNA分子构成的感染性因子,通常(但并非必须)覆盖有由一种或数种蛋白质构成的外壳,有的外壳外还有更为复杂的膜结构;这些因子能将其核酸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它们能利用宿主的酶系统进行细胞内的复制;有些病毒还能将其基因组整合入宿主细胞DNA,依靠这种机制,或是导致持续性感染发生,或是导致细胞转化,肿瘤形成。

6.病毒颗粒(毒粒):

是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也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

是一团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它们被其自身编码的蛋白质外壳所包围,有的还具有包膜,以保护其遗传物质免遭环境破坏,并作为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的载体。

7.衣壳粒:

病毒的最小形态单位,由1-6个多肽分子折叠缠绕成的蛋白质亚单位(三级结构)。

8.衣壳(壳体):

是衣壳粒以对称形式有规律的排列形成的病毒外壳,内包核酸,形状多样。

9.核衣壳(核壳):

病毒蛋白质壳体与病毒核酸的合称,为病毒的基本结构。

10.裸露毒粒:

只有核壳这一基本结构的毒粒称为裸露毒粒。

如烟草花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毒粒。

11.包膜毒粒:

有些病毒如流感病毒,在核壳外还具有包膜,有的包膜上还有刺突,这类毒粒称为包膜毒粒。

包膜的结构具有高度稳定性。

12.烈性噬菌体:

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裂解循环。

13.温和(溶源性)噬菌体:

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噬菌体产生。

14.原噬菌体(前噬菌体):

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形式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称作原噬菌体。

15.溶源性细菌:

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做溶源性细菌。

16.亚病毒:

是比真病毒更小更简单的一类单分子病毒得总称,包括卫星病毒和朊病毒。

17.植物卫星病毒:

依赖辅助病毒提供复制酶进行复制,并且都编码有壳体蛋白。

植物卫星病毒对辅助病毒的依赖性相当专一。

18.卫星RNA:

卫星RNA是指一些必须依赖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的小分子单链RNA片段,被包装在辅助病毒的壳体中,本身对辅助病毒的复制不是必须的。

与辅助病毒的基因组无明显同源性。

19.碳源:

凡是提供微生物营养所需的碳元素(碳架)的营养源称为碳源。

20.氮源:

为微生物生长繁殖等提供所需氮元素的营养物,是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主要元素。

21.生长因子:

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而且需要量很少,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嘧啶。

22.水活度值(αw):

一定温度、压力下溶液蒸汽压力与同样条件下纯水压力比。

23.培养基:

是人工配制,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它是进行科学研究,发酵生产微生物制品等的基础。

24.碳氮比(C/N):

严格定义:

培养基中所含碳源中碳原子的摩尔数与氮源中氮原子的摩尔数之比。

广义所指:

所配发酵培养液中主要含碳物原料量与主要含氮物原料量之比。

25.天然培养基:

含有化学成分还不清楚或化学成分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也称非化学限定培养基。

26.合成培养基:

由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也称化学限定培养基。

27.半合成培养基:

在合成培养基中,加入少量某一天然物质,以满足一些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生长。

28.固体培养基:

呈固体状态的培养基。

29.液体培养基:

不含凝固剂,以水质为主体,组分均一,用途广泛的一类培养基。

30.半固体培养基:

在液体当中加入少量的凝固剂制备而成的呈半固体状态的培养基。

31.基础培养基:

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如牛肉膏蛋白胨是细菌的基础培养基。

32.鉴别培养基:

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

33.加富培养基:

在基础培养基添加特殊营养物质,如:

血清、动植物组织液、酵母浸膏等。

用于培养苛刻的异养微生物及富集分离某种微生物。

在研究致病微生物时常用加富培养基。

34.生长曲线:

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为纵坐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35.同步培养:

是一种培养方法,它能使群体中不同步的细胞转变成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群体细胞。

36.同步生长:

通过同步培养而使细胞群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状态。

37.连续培养:

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38.抗微生物剂:

抗微生物剂(antimicrobialagent)是一类能够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根据其抗微生物的特性分为抑菌剂、杀菌剂、溶菌剂;根据作用效果和作用范围,抗微生物剂通常又可分为消毒剂与防腐剂。

39.消毒剂:

可杀死微生物,通常用于非生物材料的灭菌或消毒。

40.防腐剂:

能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但对人及动物的体表组织无毒性或毒性低,可作为外用抗微生物药物。

41.抗代谢物:

利用生长因子的结构类似物干扰达到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目的。

如:

叶酸对抗物(磺胺)、嘌呤对抗物(6-巯基嘌呤)、苯丙氨酸对抗物(对氟苯丙氨酸)、尿嘧啶对抗物(5-氟尿嘧啶)、胸腺嘧啶对抗物(5-溴胸腺嘧啶)等等

42.抗生素:

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它们是能抑制微生物生长或杀死微生物的化合物。

43.基因组:

存在于细胞或病毒中的所有基因。

44.质粒:

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形式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45.基因突变:

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包括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的缺失、插入或置换,而导致的遗传变化。

又称点突变或狭义的突变。

46.表型:

指可观察或可检测到的个体性状或特征,是特定的基因型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表现。

47.营养缺陷型:

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菌株为营养缺陷型菌株。

48.细菌的接合作用:

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

49.细菌的转导:

由噬菌体介导的细菌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方式。

一个细胞的DNA或RNA通过病毒载体的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

50.细菌的遗传转化:

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质粒和染色体DNA)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达的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过程。

51.互生:

两种生物可以独立生活。

也可以形成松散的联合,对一方有利,或双方都有利。

52.共生;两种生物紧密生活在一起,彼此依赖,相互为对方创造有利条件,有的达到了难以分离的程度。

生理上相互分工,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构,彼此分离各自就不能很好地生活。

53.拮抗:

一种生物生命活动中,通过产生某些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能抑制其它生物的生长繁殖,或毒害杀死其它生物的现象。

54.寄生:

一种生物能侵入另一种生物体内吸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后者造成损害或死亡的现象叫寄生。

55.捕食:

某一种群被另一种群完全吞食,捕食者种群从被食者种群得到营养,而对被食者种群产生不利影响。

56.大肠菌群:

指需氧或兼性厌氧,在37℃能够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一般包括大肠埃希氏菌(大肠杆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伯氏菌、阴沟肠杆菌等等。

57.大肠菌群数:

单位体积(容积L)或单位重量(g)样品中所含大肠菌的数量。

58.大肠菌群值:

平均多少样品能检测出一个大肠菌。

59.免疫:

(现代免疫)生物体能够辨认自我和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60.外毒素:

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如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素等;也有存于胞内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的如痢疾志贺菌的肠毒素。

61.类毒素:

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常用来预防注射。

62.抗毒素:

也可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作治疗用。

63.内毒素:

内毒素即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于菌体裂解时释放,作用于白细胞、血小板、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等多种细胞和体液系统,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血压下降及微循环障碍,有多方面复杂作用,但相对毒性较弱.各种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作用相似,且没有器官特异性。

64.非特异免疫:

是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主要包括生理屏障、细胞因素和体液因素。

65.干扰素:

主淋巴细胞在病毒等多种诱生剂刺激下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糖蛋白,分a、b、g三组。

66.炎症:

是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可以看作是非特异免疫的综合作用结果,其作用为清除有害异物、修复受伤组织,保持自身稳定性。

有害刺激包括各种理化因素,但以病原微生物感染为主。

67.特异性免疫:

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针对性排除或摧毁、灭活相关抗原的防御能力,又称获得性免疫。

68.中枢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等。

69.周围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居住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70.免疫细胞:

主要包括淋巴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广义地还包括红细胞和血小板及其各类细胞的祖细胞。

71.免疫活性细胞:

一类能接受抗原刺激,并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

72.抗原:

抗原是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

73.免疫原性:

抗原在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特异效应细胞的特性。

74.反应原性(免疫反应性):

抗原能与相对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结合和反应的能力。

75.完全抗原(免疫原):

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抗原。

76.不完全抗原(半抗原):

只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抗原。

77.抗原决定簇(表位):

抗原物质上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应答并与其产物特异反应的化学基团.它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抗原所携抗原决定簇的数目称为抗原价,一般抗原是多价的。

78.抗体:

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血清活性成分称为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免疫球蛋白包括IgG、IgM、IgA、IgD、IgE

79.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发挥职能的过程,即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活化、分化和效应过程,称为免疫应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