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1842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Word文档格式.docx

(4)管理的综合性(5)管理的创新性(6)管理的艺术性。

二.

(一)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由于我们界定他是研究管理的一般原理,因此他的研究对象不是某一特定领域,而是非特定领域;

不是矛盾的特殊性,而是矛盾的一般性;

不是管理的特殊规律,而是管理的一般规律。

从管理活动的实际来看,管理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

在各个领域,管理活动相对有许多特殊性矛盾,及特殊规律,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它总有一些应普遍遵守的共同原理和共同原则,这些共同的东西就是所谓管理的一般原理,他是一般管理规律的具体反映。

(二)管理规律既不是指管理主体本身的运行规律,也不是指管理客体本身的运行规律,而是只在一定的管理环境和条件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规律。

管理规律的分类:

1)共有规律:

其中主要有

(1)管理的循环规律

(2)管理的人本规律(3)管理的择优规律(4)管理的组织规律(5)管理的权变规律(6)管理的反馈规律。

2)派生规律3)特殊规律4)技巧性规律(三)现代管理学与其他管理学科的区别

管理科学学科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一般管理学

(2)领域管理学(3)业务管理学(四)研究和建立现代管理学的意义1)有利于推动管理科学的发展2)有利于广大干部对管理理论的学习3)有利于管理经验的借鉴和比较研究4)有利于明确管理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四、现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案例调查法2)归纳演绎法3)比较研究法4)协同研究法第一章现代管理要素:

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目的、管理职能、管理方法、管理环境是构成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管理主体:

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

他可以是单个管理者,也可以是由管理者群体组成的管理机构。

要使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能够起主动支配的作用必须具备的条件:

1)要有一定的权利2)要有一定的能力。

管理主体的分类就是对管理者和管理组织的分类1)按管理者的职责,可以分为一般管理者和管理中的领导者2)按管理者所处的地位和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3)按管理者所管理的对象,可以分为行政管理者、经济管理者、科技管理者、文教卫生管理者、军队管理者等。

管理主体的地位:

管理主体在管理活动的各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主体决定管理的性质2)管理主体决定管理活动的方向3)管理主体决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管理者的涵义:

管理者是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缺少的要素。

我们所说的管理者就是在一定组织中担负着对整个组织及其成员的工作进行决策筹划、组织和控制等职责的人。

一个真正的管理者特别是管理中的领导者,应当成为他所管辖的组织的灵魂。

他除了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外,还必须以自己的品格、能力和思想对组织和成员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管理者的职责具有哪几个方面:

1)管理者是管理目标的主动提出者2)管理者是计划着3)管理者是组织者4)管理者是指挥者5)管理者是协调者6)管理者是人员的选拔配备者。

管理者的素质具体包括以下含义:

一)是管理者的素质形成于后天的社会实践二)是管理者的素质是一个多因素的组合,是禀赋、品质、知识能力的总和三)是管理者特别是管理的领导者处于总揽全局的统帅地位,因而它应具有高于普通人的素质四)是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管理者应该具有不同的素质,以适应不同岗位管理工作的要求五)是管理者素质有很强的时代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

管理者的素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政治素质2)品德素质3)知识素质4)业务素质一个现代管理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1)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人的潜力是无穷尽的,潜力的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业心的推动,有了强烈的事业心,管理者才能勇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2)是公道正派,与人为善3)是谦虚敬慎,作风民主4)是以身作则、清正廉洁。

管理者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管理能力,包括以下几点:

1)科学决策能力2)知人善任能力3)组织协调能力4)开拓创新能力管理机构:

是现代管理中管理主体的组织形式,是现代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行使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的组织保证。

具体的说是在人员分工和功能分化的基础上,是管理者群体中的各个成员担任不同的职务,承担不同的职责,赋予不同的权力,共同合作,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管理体系。

管理学对于管理机构的划分:

主要是从管理职能出发,目的是研究如何根据不同的管理对象,设计合理的机构,以有效发挥管理职能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型:

1)直线制2)职能制3)直线职能制4)矩阵制5)事业部制直线制管理机构的特点:

管理的全部职能由单位的各级领导人负责,不另设职能和参谋机构,最多在最高领导层配备少数职能人员,协助最高领导人进行管理工作。

职能制管理机构特点:

单位内各级领导部门除领导人外,还建立相应的职能机构。

这些职能机构在自己所管的业务范围内,有权向下级组织下达指示和使命。

直线职能制特点:

又称直线参谋制。

实际上是直线制和职能制的有机结合。

其特点:

1)各单位的负责人统一负责本单位的全部业务工作,并直接对上级负责。

2)各级管理组织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必要的职能机构但这些职能机构只是该负责人的参谋和助手,有权提出建议,提供信息,并对下级职能机构进行业务指导,但无权对下级负责人发号施令。

3)各级负责人实行自上而下的逐级领导,一般不应越级进行指挥。

优点:

既能保证集中指挥,有能发挥职能机构专业管理的作用。

矩阵制:

又称目标规划制。

这种类型的管理机构实际上是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机构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横向的领导机构所组成的。

1)它打破了传统一个管理人员只接受一个部门领导的原则,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很好的结合起来,加强了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及时互通情况,共同决策,使各项专业管理能够比较协调灵活的执行任务,从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把不同专业部门的人员组织在一起,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业务水平。

3)将完成某项任务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集合起来,有利于加速开发新技术和试制新产品,同时,也为综合管理和职能管理的结合提供了组织结构模式。

4)组织结构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每个小组所担负的产品和项目,可以根据情况变化而变动。

缺点:

由于领导关系的双重性,往往会发生一些矛盾。

事业部制:

又称分权组织或部门化机构。

是目前西方国家规模较大的股份制企业所广泛采用的一种管理机构形式,其特点:

“集中决策,分散经营”。

即在集中领导下实行分权管理。

1)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便于采用流水生产和自动生产线的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因而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

2)实行“集中决策,分散经营”,既有利于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摆脱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事务性工作,集中精力做好有关企业大政方针的决策,又有利于调动各事业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增强企业对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

3)各事业部单独核算,便于各事业部开展竞争,促进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和训练高级管理人才。

1)由于各事业部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自成体系,因此容易造成人员调换困难,彼此工作不协调,也容易滋长不顾公司利益的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倾向。

2)增加了管理层次,造成机构重叠,管理人员和管理费用增加。

管理机构的设计原则:

1)以目标为中心,以职能为依据的原则2)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适当的原则4)任人唯贤、择优录用的原则5)精简、效能的原则管理幅度:

是指一个领导者能够直接而有效地领导其下属的限度。

管理层次:

是指组织机构中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

如何处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

1)管理单位规模大小,与处理问题的复杂程度。

领导与下属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强弱2)授权程度3)信息传递的畅通程度。

择贤的标准:

1)良好的品质2)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3)是较好的群众基础精简就是机构尽量少,人员尽量减。

效能就是要尽量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每个机构和人员的办事效率。

管理职能:

是指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

管理职能在管理活动中占重要地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管理职能是管理劳动的具体实现形式二)管理职能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三)管理职能的正确行使,是管理主体按管理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管理职能的类型:

1916年法约尔在其名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首次对管理职能进行了系统阐述和科学分类,指出企业经营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安全、管理五项活动,而管理活动又可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基本技能。

管理学家们对于计划、组织、控制三项职能分类的意见比较一致。

管理职能分工有两个特点:

1)由粗到细,由少到多2)由“硬”到“软”“软”“硬”兼施

第二章管理客体:

也可成为被管理对象,是指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

管理客体大体可以划分为:

人、经济系统和上层建筑三大类型管理客体的特征;

1)客观性2)系统性:

在实际中管理客体表现为各种存在形式和运动状态。

但是他们的存在和运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既自成系统,又相互联系构成更大的系统。

这就是管理课题的系统性。

3)规律性4)可控性:

是指管理客体能对管理主体发出的信息做出反应,管理主体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影响和控制管理客体按照既定的目标运行,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管理客体为什么具有可控性:

首先,在于他本身具有可控机制和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这样就有可能使管理主体运用一定手段,遵循其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有效控制。

其次,取决于管理主体对于管理客体自身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

最后,管理客体的可控性还必须要以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存在着管理和被管理关系为前提。

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特征:

1)个性:

主要表现为个人的性格、动机、能力、思想、兴趣、气质、欲望、情感等。

2)社会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团体性。

二)阶级性三)交往性3)能动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管理的能动性;

二是对管理信息作出的能动性。

)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作用:

一)管理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二)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着三)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着。

作为管理客体人的地位:

从在管理课题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做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当他们参与管理、行使管理的功能时,处于主动管理的地位,即管理者的地位;

2)当他们作为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的时候,这种服从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服从、盲目的服从、而是主动的服从、有条件的服从。

3)在同一管理客体中,人与其他组成要素,如物质要素、资金要素、时间要素等相比,始终处于有意识的主动支配的地位,因而是管理成败的决定要素。

经济系统:

是人类社会或一个国家中的一个基本组成系统。

广义上理解,经济系统是指一定社会范围内(通常指一个国家内),由人们的一切经济活动,以及在这些经济活动中所结成的一切经济关系、产生的一切经济部门、建立的一切经济组织、利用的一切经济资源、创造的一切经济财富等要素所综合构成的一个庞大的有机系统。

经济系统的特征:

1)人工性与自然性2)商品性与比例性3)生产性与效益性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

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规律,在实际中表现为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的运行规律。

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一般把他们归纳为1.基本经济规律、2.共有经济规律、3.特有经济规律三种类型。

基本经济规律:

是指一定社会中,决定社会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因而是决定某一社会生产本质的规律。

主要内容包括:

社会生产的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共有经济规律:

是指在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的经济规律。

它所反映的是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存在的经济现象的某些共同性质。

属于这类经济规律的主要有: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这一规律表明:

在任何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表现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消极的适应生产力的性质,他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时候,她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发展。

2)价值规律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即等价交换。

这一客观要求不以社会制度为转移,它是任何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所必需遵循的规律。

特有经济规律: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反映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经济的某一特殊本质的经济规律二是指不同经济领域或不同经济部门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此外,在特有经济规律中还应包括一些与经济发展密切有关的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

上层建筑系统:

是指一个国家范围内除经济系统以外的另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基本组成系统。

一般说,是指一个国家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有三大分系统构成:

1)政党系统2)国家系统3)意识形态系统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在:

一)一定的政党及国家制度、设施,总是以一定的意识形态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并进行各种活动的;

二)一定的意识形态,又总是要求建立相应的政党、国家制度、设施,才能获得得以贯彻、传播的手段和工具;

三)一定的政党、国家制度、设施一经建立,又会反过来影响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系统的特征:

一)社会性与阶级性二)传统性与继承性三)主观性与客观性上层建筑系统的运行规律:

1)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内容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变更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主要表现在:

(1)当新的生产关系尚未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时,与它相适应的新上层建筑的萌芽极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反对现存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为新生产关系的发展扫清前进的道路。

(2)当新生产关系取代旧生产关系,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之后,原来与他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萌芽,也就必然得到发展,成为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他会积极的同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做斗争,极力发展和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

(3)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由旧变新,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时,他的上层建筑会千方百计的压制新的经济基础的成长,竭力延长旧的经济基础的寿命。

第三章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是指人们在管理活动中,用合理科学的管理措施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管理目标的分类1)按管理的领域分,可分为经济管理目标、行政管理目标、科学技术管理目标和社会管理目标等。

2)按管理的职能分,可分为决策目标、计划目标、组织目标、协调目标、监督目标、控制目标等。

3)按管理的层次分,可分为高层管理目标、中层管理目标和基层管理目标。

4)按管理目标的实现期限分,可分为长期管理目标、中期管理目标和短期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的特点:

1)统一性与矛盾性2)综合性与可分性3)时间性和阶段性4)明确性与伸缩性管理目标的作用:

1)凝聚性2)导向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目标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在目标确定后,由于它能使人明确方向,看到前景,因而能起到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激励斗志的作用;

二是在目标执行过程中,由于目标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挑战性,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因而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在目标实现以后,由于人们的愿望和追求得到了实现,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预期结果和工作成绩,因而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这样就会激励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去承担新的任务,达到新的目标。

管理目标的制定依据主要有:

1)管理所应解决的问题2)事务自身的发展规律3)管理的内部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4)管理的外部环境所提供的可行性管理目标的制定原则:

1)科学预测的原则2)民主参与的原则3)方案选优原则4)信息反馈原则满意的三个标准:

一)目标要有较高效益性,其中包括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目标要有先进性,既要有一定的创新,有一定的难度;

三)目标要有可行性,既要切合实际,并通过努力能够实现。

为什么要坚持信息反馈的原则:

一是在一定的时期人们的认识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些认识在当时看来是科学的、合理的。

事后有可能会发现仍有不科学不合理之处。

二是实践是检验整理的标准,所有目标的制定最后还要在实践中来检验。

三是情况在不断变化,条件在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原定管理目标出现一些偏差,实属必然现象。

由于以上原因,在管理目标的制定中,要必须坚持信息反馈的原则,在目标的制定和执行中不断收集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偏差,而不能只满足于一锤定音。

管理目标制定的程序:

1)提出问题2)收集信息3)制定方案4)确定方案5)目标修正管理目标的实现主要解决那几个问题:

1)制定周密的实施计划2)建立精简、高效的组织机构3)实行目标管理管理目标的实施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根据管理目标本身的要求及目标实施中的主要矛盾,确定目标实施的战略重点。

2)根据目标实施的战略重点即每个时期所可能提供的条件和达到的水平确定目标实施的战略步骤。

3)将管理目标从内容上分解为各种不同层次的分目标,并按各部门、各单位、各岗位直至各个职工承担的任务和责任进行层层落实,使整个管理系统成为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目标责任系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总目标的实现而共同奋斗。

4)制定合理的奖惩政策,采取有效的调控手段,保证目标的实施能够争先恐后,协调平衡的进行。

建立精简、高效的组织机构,其内容包括1)根据管理目标的实施所应担负的任务和职能来设置组织机构2)贯彻“挑选第一流工人”的原则,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使每个人都能为管理目标的实现尽其力、负其责,对自己所担负的工作有一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3)根据管理目标实施的复杂程度和周期长短来决定组织机构的规模和形式。

4)建立灵敏的信息系统,为管理目标的实施提供准确、及时、适用的管理信息。

目标管理简称MBO,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现代管理方法。

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

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目标管理的主要特点:

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激励全体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积极参加本单位的目标制定,并在目标的实施中实行自我控制,自觉完成本职工作所承担的目标任务,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主要措施:

1)进行目标分解其基本方法是:

自上而下,将单位的总目标按单位内部的机构设置和组织层次一层分解。

2)制定相应对策基本方法是:

按照层次,通过诊断分析,找出个部门实际情况和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

3)进行目标协商在单位上下级之间,围绕总目标的分解、分目标的落实进行思想交流和意见商讨,成为目标协商。

4)明确目标责任5)编制目标展开图就是用图标方式,将单位总目标、分目标和目标对策、目标责任等内容综合编制在一起,并公布于众。

6)正是目标成果评价为什么目标评价要采取自我评价与领导评价相结合?

首先,由单位和职工进行自我评价,自觉地按目标要求检查实际工作成果,总结经验教训。

其次,上级对下级以民主协商的方式进行指导,共同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目标成果评价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2)评定目标的复杂难易程度3)评定完成目标的主观努力程度。

目标管理与传统的计划管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计划管理是由计划部门自上而下下达计划指标,而目标管理在目标分解中,必须要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目标协商。

2)计划管理一般要强调计划的执行和组织实施,即强调“要我干”而目标管理则把目标的完成看成是一种承诺的责任,实行自我控制,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

3)计划管理的结果只可能是任务的完成和指标的实现,而目标管理则能达到任务完成和自我实现的结合,因而他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利于心理上的满足,并由此增加组织的凝聚力。

第四章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的涵义:

是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总称。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指为达到管理目的,形成管理行为而收集或加工的信息,主要表现为反应管理客体运行状态以及可能影响管理客体运行状态的各种原始信息和预测信息。

二是指经过加工并在管理全过程中运用的,反应管理者管理行为的信息。

管理信息的分类:

总分为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以企业决策为例,把企业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科室)、业务决策(班组)三个层次所需特点:

战略决策:

相对来说所需外部信息、非正式渠道的信息多,所需的信息不宜事先预测,也不不过于精细。

业务决策:

相对来说,所需内部信息,正式渠道的信息多,所需的信息应事先预测,并要比较精确。

战术决策:

所需信息特点据于上述二者之间。

管理信息的特征:

1)有用性:

主要表现为对于管理中的科学决策、计划编制、组织实施和监督控制等的有用性,一是要体现在时间上的及时。

二要体现在数量上的适当。

三要体现在质量上的准确和适用。

2)综合性3)经济性:

就是要以尽量小的成本和代价来获取尽量多尽量有价值的信息。

4)共享性:

是指信息在输出的过程中,只能使输入一方信息量增加,而不会使输出一方的信息量减少,因此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从管理信息的角度来看,他的共享性主要表现为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管理对于同一信息的共同使用。

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

一)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1)管理主体是由人构成,而人之所以成为管理主体,主要是因为他持有某种管理权力、怀有某种管理目的并形成了某种管理行为或职能。

2)管理客体一般是由人、财、物构成,但是他们之所以成为管理客体,主要是与管理主体发生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3)管理环境实际上是指管理系统以外的系统。

二)管理就是以信息处理为中心。

三)管理以信息为沟通联络的桥梁和纽带四)信息的开发利用是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信息反馈:

是指将某一系统输出的信息作用于被控对象以后所产生的结果回授到输入端,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

沟通联络:

就是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也即系统之间、单元之间的信息交换。

在沟通联络中,各部门各单位所交换的文件、资料、传达的命令、信号等,都是一定信息的反应。

没有信息就无所谓沟通联络。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

1)信息源2)信息接收系统3)信息处理系统4)信息控制系统5)信息工作者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2)要坚持系统的完整性与统一性3)要保证一定的可靠性4)要允许一定的相对独立性5)要注意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6)要讲究经济性完整性:

就是根据信息加工需要,必须具备的环节不能缺少,同时要保证各环节的相互联系和正常运转。

统一性:

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