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5192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太原五中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12月)

高三历史(文)

第Ⅰ卷(选择题,共计45分)

一.本卷30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

“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

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

”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汉武帝建立内朝,以削弱三公所代表的外朝势力而加强皇权;宋太祖设立二府三司制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明成祖则设立了内阁来加强皇权,故选C。

A宋朝还增设了路等地方行政区划;B明成祖时期已经废除了丞相,错误;D刺史制是汉代的监察机构,行省制是元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制度,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宋、明朝的中枢机构

【名师点睛】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之一。

皇权至高无上和家天下是其主要的特征,“陛下”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的体现。

皇帝制度产生后,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的加强。

与此相关的,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2.“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下列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来看,“此制”应为科举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的是科举考中后的景象和心情。

故答案为D项。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嫡长子继承制;“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是察举制;“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是九品中正制,排除A、B、C项。

3.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Ⅱ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三代的用人制度是世袭的B.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

C.宋明时期的用人制度是相对公正的D.后世用人以公开始于宋明时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说明宋朝已经是用人以公,联系所学可知,这是科举制度的作用,科举制源自于隋朝,到唐朝时完备,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点评: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从西周至战国前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制等选官制度。

其演变规律:

(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

(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公平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

(3)科举制逐渐完善,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响。

4.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

“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平衡南北政治势力B.保证区域公正性

C.笼络北方知识分子D.维护国家稳定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

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可知其基于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南北的科举录取。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

5.明末冯元飙说:

“(阁臣)夫中外之贵,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

”反映出明朝内阁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材料“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可知,明朝内阁的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但是国家决策权依然是掌握在皇帝手中,所以排除A,答案选C。

内阁是皇帝位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所以B说法有误;D选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

【名师点睛】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

在永乐朝以后,内阁权力加强。

中晚明的历史可以看出,只要内阁中人才济济,皇帝不能再胡来。

明朝时,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6.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

A.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B.极力维护贵族的特权

C.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D.体现了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相关内容,材料详细描述了,物品交易的过程及其条件,对物品交易的规定极为详细,由此可以看出罗马法比较重视形式和程序,所以选D。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的特点

7.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这一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据《夏口县志》统计,光绪十四年(1888)汉口镇人口仅18万,而至民国初年竟增至120万,20年余间增长近6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谭嗣同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

他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谭嗣同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其思想已经冲破了君主制的束缚,主张共和政体。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规定:

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

……设立实业部,保护和发展工商业。

……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城市化的进程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进行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工业化进程并不迅速;谭嗣同的思想并没有冲破君主制的束缚,他主张君主立宪政体。

②③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①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①或④的A、C、D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

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

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

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8.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

“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

”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答案】C

【解析】

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武士运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主要体现的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区别,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特点,排除B;结合材料可知,五四运动,主要是一场政治革命运动,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相结合,使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所以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轨迹,C正确;结合材料看出,五四运动正好是改变了胡适的思想初衷,D错误。

9.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

“中央委员会也缺乏知识,这是罢工失败的原因……大家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但是究竟应当怎样为中国革命运动工作的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还反对加入国民党。

”陈独秀意在强调

A.国民革命的必要性B.领导工人运动

C.对国民党进行妥协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但是究竟应当怎样为中国革命运动工作的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还反对加入国民党……”可知,大家的分歧是进行国民革命的形式,在陈独秀看来国共合作非常重要。

故答案为D项。

从材料中的“大家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可知,进行国民革命是全体共识,不需要强调,排除A项;材料中陈独秀强调的是对国民革命的认识,不是对工人运动的认识,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10.1948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

“国民党内弥漫腐化和反动势力,已是尽人皆知……我现在主要担心的是通过对他们(民盟等民主力量)的鲁莽迫害,政府将进一步使自己丧失名誉。

”材料表明其实际对华立场是

A.仍然不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B.开始倾向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C.建议美国政府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D.希望由其他党派来取代国民党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司徒雷登的“主要担心”来看,他担心国民政府迫害民主力量导致丧失民心,可见其实际对华立场仍然是站在国民党政权这边,没有放弃对其的支持。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司徒雷登仍然支持国民政府,不可能建议美国放弃国民政府,也不存在希望由其他党派来取代,排除C、D项。

11.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

“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有期,朝有期。

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

”龚自珍的表述,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

A.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来朝贡心存不满D.仍满足于“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等信息可知,龚自珍作为地主阶级士大夫,对外面世界形势变化一无所知,仍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故答案为D项。

天下观念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受到冲击而不是龚自珍时代,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龚自珍并未认清时代大势,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点睛】从材料来看,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在鸦片战争前,即使像龚自珍这样有远见的士大夫也不能正确的认识时代变化的趋势,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体现出当时中国依然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造成了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12.底特律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12年美国最悲惨城市。

曾经有200万人口的底特律,现在只剩下70万人口。

你认为底特律的衰败对它所在的密歇根州在政治方面可能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A.总统候选人的产生

B.参议员席位分配

C.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选的产生

D.众议员席位分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总统候选人的产生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各州举行直接预选或党团会议,选出参加该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然后由这些代表确定该党的总统候选人,故排除A项。

参议院名额是每个州两名,不分选区,直接由整个州公民投票选举并对整个州负责,这样照顾到了人口稀少的州,故排除B项。

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选的产生是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故排除C项。

众议院名额是按州人口来分配,这种分法照顾到了人口密集的州,底特律的人口衰败对密歇根州在政治方面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是众议员席位分配,故D项正确。

13.《威廉二世》一书描述道:

“他(威廉二世)冲动鲁莽的性格,以及在对待问题或别人时显出傲慢的态度……(这一)性格肯定造成他的施政弊病,例如革退俾斯麦的事件。

”这些描述从侧面反映了

A.领袖的个人素质决定国家的施政效果

B.君主立宪制之下,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矛盾难以调和

C.德国的代议制不够成熟与完善

D.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得以保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德国皇帝个人的性格对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反映了专制色彩浓厚,君主立宪制还是很不完善。

故选C。

A项是对材料的现象的反映;B项材料并未体现;D项说法错误,虽然君主权力很大,但是已经不是君主专制政体了。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国君主立宪制

14.列宁《四月提纲》出现后,普列汉诺夫评价为“梦话”,并称“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

这表明

A.他正确地分析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B.他为俄国革命实现向第二阶段过渡指明方向

C.他认为俄国现阶段的任务是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他认为俄国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条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的“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说明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条件还不成熟,故答案为D项。

题干中的“梦话”所体现的含义及其情感,说明普列汉诺夫反对《四月提纲》,AB项是《四月提纲》的内容,不是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排除AB项;C项不是材料表达的观点,排除。

考点: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条件

15.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

1923年6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提出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党的方针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

B.严格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

C.孙中山同意与中共合作

D.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对策的变化是依据变化了的形势制定的,当时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常强大,单独依靠哪一个政党都不能取得成功,所以共产党决定联合国民党组建革命统一战线来共同应对,因此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一方面,不属于主要原因,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D。

考点: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统一战戏的建立

16.中日关系一直是中国人关注的重要对象之一,80年前,戴季陶所著的《日本论》中写到:

“‘中国’这个题目上,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到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

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

”这句话主要体现了作者

A.希望中国人最大限度地去亲近日本

B.认为日本人比中国人在对待对方上更明智

C.主张对日本加深了解,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

D.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思想上的闭关自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对日本加深了解,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日斗争

17.据《礼记·月令》载:

“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

”《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知识点。

根据材料信息“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说明官营手工业禁止技术创新,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材料显示政府强化对官营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属于间接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

18.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并未普及,但汉武帝执政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

这是因为

A.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

C.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D.小农经济的高度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的推广。

故答案为A项。

汉代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是在明清时期发展超过民营手工业,排除B项;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即水排,是在东汉时由杜诗发明,排除C项;铁农具得到广泛应用,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D项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

19.张謇曾说:

“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业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儒家思想指导商业D.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体现的是关注民生的思想,轻工业与民生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故答案为D项。

A项体现不出民生内容;B项说法错误,近代民族工业大都是以轻工业为主;C项错误,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的理解,均排除。

【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

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20.下表为19世纪期间世界部分城市人口(以千为单位)的统计表,它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城市

1800年

1850年

1880年

1900年

纽约

64

696

1,912

3,437

伦敦

956

2,618

4,767

6,581

东京

800

1,050

1,600

莫斯科

250

365

612

1,000

上海

300

250

300

600

孟买

200

500

773

776

A.工业革命引起世界社会前所未有的城市化

B.世界各地城市化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C.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D.各地城市人口的差距,反映出表中欧美国家已实现了工业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时间提示“19世纪期间”可知与工业革命有关,结合图表可以推断出AB正确。

答案在C、D中选择。

D项错误在于图表只反映了城市人口的情况,难以看出各国实现工业化的情况,故D符合题意。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从工场到工厂。

21.美国学者雷麦曾经说过:

“除了铁路以外,就没有一种其他近代的经济设备输入中国以后,能够产生这样伟大的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建国以前中国的铁路建设举步维艰,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下列情形中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A.1860年,在吴淞口的外国商人乘坐火车到上海洽谈生意

B.1885年,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煤矿通过铁路把煤矿石运送到胥各庄

C.1915年,西南的护国军在四川铁路沿线与北洋军展开激战

D.1925年,孙中山乘坐国产蒸汽机车来到北京

【答案】B

【解析】

上海吴淞铁路建成是在1876年,故A项不正确。

护国运动在云南,故C项地点在四川不正确。

近代没有出现国产蒸汽机,故D项不正确。

1881年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故当时唐山的开平煤矿,有可能通过铁路把煤运送到胥各庄,故选B。

22.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

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

这表明英国()

A.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以渡过经济危机

C.希望通过经济手段增强英联邦的政治向心力

D.认识到了只有放弃贸易保护、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英国并未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英国是希望通过经济手段解决经济危机而非增强英联邦的政治向心力,英国并未充分认识到只有放弃贸易保护、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材料中的“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等信息是在强调英国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以度过经济危机。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英国度过经济危机的措施

【名师点睛】在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者是相反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们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的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避免出现好像对而实际上并不对的现象。

23.约翰尼夫在《战争与人类进步》写到:

“从1785年到1824年,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

这场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变化有()

A.自由主义开始盛行B.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C.垄断组织开始出现D.“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与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