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揭西凤江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2343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揭阳市揭西凤江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揭阳市揭西凤江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揭阳市揭西凤江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揭阳市揭西凤江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揭阳市揭西凤江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揭阳市揭西凤江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揭阳市揭西凤江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揭阳市揭西凤江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揭阳市揭西凤江镇.docx

《揭阳市揭西凤江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揭阳市揭西凤江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揭阳市揭西凤江镇.docx

揭阳市揭西凤江镇

揭阳市揭西县凤江镇

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

自评报告

 

揭西县凤江镇人民政府

二零一五年六月

 

Notableofcontentsentriesfound.

创建教育强镇谱写育人新篇

——揭西县凤江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近年来,凤江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均衡发展和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出发点,以创建省教育强镇为契机,举全镇之力,大力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

全镇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创建省教育强镇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农业稳镇、工业兴镇、商贸旺镇、科教强镇”的新凤江建设添加了浓墨重彩。

一、基本情况

凤江镇位于揭西县东南部,距离县城40公里,东临榕江南河,与千年古镇棉湖镇隔河相望。

全镇总面积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委会,2014年总人口84212人。

作为揭西县的南部重镇,凤江镇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这里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河棉公路、凤棉过境公路通过镇区,是塔头、金和、棉湖等镇的交通枢纽。

而作为揭西县的农业和轻工业大镇,改革开放以来,凤江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以蔬菜生产为主的“城郊型”三高农业初具规模,以凉果加工、电线塑料、染织为支柱产业的工业经济逐年发展壮大,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凉果之乡”声誉卓著,产品远销国内外。

201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国税收入万元,地税收入万元,农村人均收入约6300元。

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我镇党委、政府坚持走“科教兴镇”之路。

全镇以建设标准化学校为目标,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通过落实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学校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举措,促使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镇有初级中学3所,完全小学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教学点2个,中心幼儿园1所,小学附设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5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全镇在校中小学生8018人,其中小学生4718人,初中生3300人;全镇幼儿园教职工110人,在园幼儿3277人;全镇现有中小学教职工521人,其中小学教师312人,中学教师209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

二、主要做法与工作成效

在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中,我镇坚定不移地执行“科学规划,高标实施”的工作方针。

镇党委、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力度,着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全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党政高度重视,落实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1、党政重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我镇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政策法规。

党委、政府用战略的眼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镇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推动我镇教育事业发展。

制定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时,优先考虑教育事业的发展,每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把“普九”巩固提高工作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任务。

同时每年定期召开教育工作会议,结合本镇实际情况研究和部署教育工作,强化政府对教育的保障责任,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还把教育工作纳入镇党政班子、驻村干部、村委干部岗位责任考核内容,这一举措大大调动了广大干部为教育办实事的积极性。

2、群策群力,全力推进“创强”工作。

2014年8月,我镇正式吹响了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的号角,群策群力,全力推进“创强”工作。

首先是出台《关于凤江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决定》和《凤江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

其次是成立“凤江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领导小组”,由镇委书记廖文伟担任组长,林培福镇长、杨少波副书记、王转龙副镇长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村(居)委会书记主任、教育组组长、各中学校长等为成员。

领导小组在教育组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强”的日常工作。

第三是召开动员大会,分级落实责任。

2014年8月,镇委、镇政府召开教育创强动员大会,镇政府还分别与各村(居)委会签订《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责任书》,层层分级落实责任制。

第四是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创强”氛围。

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告招牌、宣传专栏、横幅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创强”工作宣传,形成了覆盖镇、村、校的多层次宣传网络,营造出党政重视、部门联动、各界参与的浓厚工作氛围,使“创强”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1、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首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2012-2014年,教育财政拨款分别为2983万元、4227万元、4903万元;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2938元、4847元和6115元;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658元、1100元、1313元。

其次是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在创建教育强镇过程中,各级财政下拨基建专款2200多万元,专门用于我镇中小学校舍和运动场建设。

第三是充分利用义教经费,着力加强场室建设,三年来,我镇共投入事业发展资金1100多万元,全力加强功能场室和教学仪器设备配套建设。

同时,我镇规范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学校财务和资产管理,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正常运转,没有出现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占、截留、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现象。

有力的财力支撑,确保了“创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广开筹资渠道,积极吸纳资金兴学育才。

我镇秉承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尊师重教、兴学育才。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积极发动工商企业、村委会、外出乡贤、社会热心人士,掀起社会捐资助学的热潮,共筹集资金790多万元,全部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如广东三正集团捐资70万元建设凤湖小学碧潭分校;南方医科大学捐资60多万元,大力支持阳南小学教学楼和电脑室配套建设;东莞市桥头镇在挂钩扶贫过程中筹资70多万元,先后帮助凤西小学和东新小学拓宽运动场、铺设校道、配套教学仪器设备,全方位改善办学条件;深圳民兴电缆电线有限公司长期为莪萃小学设立奖教奖学基金,近期又为学校配置学生课桌椅和捐建部分功能室;深圳金环宇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投资20多万元为阳夏乡五所小学配套课桌椅。

创建教育强镇过程,还有许多乡贤和社会贤达人士踊跃捐资兴学,积极支持学校校舍修缮,运动场整修和功能室配套建设。

正是由于全镇人民集思广益,众志成城,我镇的“创强”工作才得以顺利推进。

(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1、实施布局调整工程,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化。

我镇原部分学校规模小、校舍陈旧、生源少、设施简陋,达不到标准化学校要求。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对学校布局进行调整,该撤并的要撤并,该改造的要改造。

镇党委、政府以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宗旨,结合实际,统筹规划,提前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2003年9月撤鸿江华侨中学并入凤江中学、2005年9月撤销凤湖小学双凤教学点、2009年2月撤销鸿西小学洪湖教学点。

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提高了办学效益,缩小了学校之间差距,实现了教育均衡发展。

2、实施综合改造工程,促进办学条件标准化。

首先是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2200多万元对校舍和运动场进行升级改造,其中凤江中学投入940多万元,全面调整学校内部布局,新建教学楼二幢,开辟200米运动场一个;第三华侨中学投入410多万元,拆除平房教室,新建教学大楼。

阳西小学投入110多万元,建设教学楼和运动场。

中心幼儿园投入150多万元,按照规范化园舍的要求,改建教学楼,扩建幼儿室外活动场地,增配娱乐体育设施。

其次是镇党委、政府积极发动乡贤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捐资助学,近年来共筹措资金790多万元,着力加强学校硬件建设,全方位改善办学条件。

目前,全镇共建成网络多媒体教室126个,计算机室20多间,其它功能室、实验室等近200间。

同时,各中小学切实加强安全、卫生设施设备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教育的优先发展和巨大的资金投入,使我镇中小学校容校貌焕然一新,真正成为乡村中的一道道靓丽风景线,为实现“创强”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四)全面统筹兼顾,积极构建全民教育体系

建设教育强镇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努力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现代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我镇积极统筹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构建现代、和谐、科学的全民教育体系。

1、整合教育资源,科学发展幼儿教育。

2008年以前,我镇幼儿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办园不规范,安全隐患多,管理不完善。

对此,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扶持力度,科学发展幼儿教育。

首先是着力办好公办幼儿园。

2010年,镇党委、政府经过认真考察研究,投资50多万元对镇中心小学老校区进行全面改造,然后创办凤江镇中心幼儿园;2013年又在环境优美、条件优越的鸿西小学创办附设幼儿园。

这两所公办幼儿园,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条件优越,充分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其次是鼓励和支持办好民办幼儿园。

根据幼儿入园人数逐年增加的实际情况,大力鼓励和支持有资质的社会力量发展学前教育,先后创办了贝贝岛、旅社、星星文武、蓝精灵和小博士五家民办幼儿园。

目前,全镇在园幼儿3277人,适龄幼儿毛入学率为91%,全镇幼教事业逐步走上了有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道路。

2、夯实基础教育,巩固提高“普九”成果。

镇党委、政府多年来狠抓“普九”的巩固和提高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落实岗位责任。

每年镇党政班子、镇村干部、校长、教师分别签订“防流控辍”工作责任书,做到各负其责,层层落实。

二是在认真落实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同时,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扶贫助学,三年来,共发放扶贫助学金154万多元,全镇没有一个适龄儿童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三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因材施教,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学困生通过科学辅导、结对帮扶、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援助,使其“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四是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保护网络:

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以情感关爱和心理疏导为主体方式的对口帮助网络。

五是按省的有关政策妥善安排外来工和流动人员子女入学。

2014年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都不超过%。

3、发展成人教育,培训经济建设人才。

为了使我镇“三农”工作稳步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同时为落户我镇的企业提供大量的合格劳动力。

镇党委政府加大对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投入力度,配置多媒体电教设备,添置图书、教学仪器等设备设施,配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中级职称及专业性强的教师6人,此外还聘请多名讲师来校开设培训讲座。

同时,根据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特色支柱农业免费技能培训,确保他们在再就业中脱贫致富。

三年来,全镇先后举办了“应届毕业生职业技能、三防知识、蔬菜种植、凉果加工、建筑装修以及电脑使用”等专题的实用技能培训班,培训总人数达3554人次。

4、重视特殊教育,关爱特殊儿童少年。

按照《广东省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粤教基[2012]8号)文件要求,投资5万多元在中心小学建设了1个随班就读资源教室,专为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少年提供适合其特殊需要的个别化教育场所。

同时,全额下拨2014-2015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公用经费补助资金27万元,切实保障残疾学生特教班的设备购置和维修维护。

5、推进社区教育,构建文明和谐社会。

我镇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运用多种手段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各村(居)委会因地制宜建设文化活动场所,配套健身体育器材,人民群众参加健身锻炼蔚然成风。

每逢国庆、元旦和春节等喜庆节日,镇党委、政府及各村委都会积极组织举行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如:

篮球赛、乒乓球赛、放映电影或文艺晚会等,大大丰富活跃了社区文化生活。

(五)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师资综合实力

1、积极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氛围。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队伍的力量是决定性因素。

镇党委、政府一直坚持“师资至上”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加强教师队伍管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三年来,镇、村领导定期深入学校调研,切实为学校办实事,多方解决教师生活工作中的困难。

认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教育工作会议。

书记、镇长及分管教育的领导更是以身作则,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和教师工作生活情况,切实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各村(居)委会每年教师节都深入学校召开座谈会,开展慰问、表彰活动。

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广大教职工营造了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大大激发了教师们从教的积极性,不断涌现教育教学先进集体和个人,为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我们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

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尤其是2013年以来,我镇积极开展“立德树人,立教圆梦”师德专题教育活动,通过撰写心得、论文,举行演讲比赛,召开讨论会,编发《凤江镇师德师风文集》等学习教育形式,大力倡导敬业爱生、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道德规范,大大地提升了教师的品德修养。

3、全面提升师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

我镇注重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

每年全镇教师全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业务素质;支持在职教师参加函授、自考、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学历进修,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有计划分批次安排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校长培训,力促领导干部都要持证上岗;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组织举行的学习培训班和教学教研交流活动;组织教师参加揭阳市、揭西县举行的学科教研活动和优质课、论文、课例、课件等比赛,使教师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结合实际,注重“镇本”和“校本”培训,认真落实传、帮、带措施,促进教师和谐共进。

目前,全镇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为100%,中小学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302人、本科以上学历190人;镇内无代课教师。

4、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

一是落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

教师工资一直以来由县财政统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岗位津贴等各种福利全部兑现。

二是提高我镇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每届县、镇党代表和人大代表中都有一定比例的教师代表。

镇党委还积极将优秀教师吸收入党,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每年坚持表彰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

(六)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1、创新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首先,我镇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办学理念,落实有效措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⑴、健全德育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电访等形式与家长经常联系,紧密配合;建立后进生档案,加强动态管理;与当地村委、司法机关开展共建文明学校活动,例如聘请镇司法所、派出所领导担任法制副校长,经常到学校开设讲座,加强师生法制教育,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⑵、文化引领,营造良好德育氛围。

深入开展以“文化”建设为引领的校园“四化”建设。

各校把文化建校、德育兴校作为基本工程建设来抓,充分利用学校的板报、专栏、画廊、广播等阵地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徽、校训悬挂在学校的显眼处,鲜明醒目,深入人心;学校的墙报、黑板报内容定期更新,与时俱进;各个专廊主题明确,各具特色,成为学校德育的窗口;校史室注重展现学校的沿革变迁,是学校的德育主阵地。

德育无处不在,育人氛围良好。

⑶、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经专业培训的教师,采取积极措施及时化解学生心理障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⑷、强化学校的主体教育功能,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各学校通过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班会课,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在日常管理中,扎实开展创“文明班”、“三好学生”等活动,促使学生遵守纪律,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⑸、拓宽渠道,丰富德育工作内容。

一是建设德育基地,拓宽德育渠道。

在上级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我镇投入资金30多万元,先后在阳南小学和鸿西小学建设了“乡村少年宫”和“乡村舞蹈教室”两个德育基地,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文娱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二是组织开展“歌声满校园”活动;三是组织开展凤江镇“美的校园、美的教育”摄影比赛,以相片的形式呈现校园“美的教育”的场景和片段;四是组织第三华侨中学、凤湖小学的学生前往企伯岭祭扫烈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五是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组织举行了“小手牵大手,共建美好家园”的活动;六是利用重大节假日,开展庆祝活动,先后举办了三届“凤江镇少年儿童文艺展演”、二届“凤江镇六•一杯小学生乒乓球赛”。

2012年,阳南小学排演的舞蹈《校园晨曲》参加揭阳市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荣获艺术表演奖;七是组织开展“朗读之星”普通话朗读比赛,组织举行了四届“朗读之星”普通话竞赛活动,涌现了一大批镇级“朗读之星”,其中还有三位同学获得揭西县“朗读之星”荣誉称号,本镇教育组也被县教育局授予“优秀组织奖”。

其次,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时刻绷紧安全教育这一根弦。

一是建立健全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和安全工作机制;二是制定好各项安全制度和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三是充分利用升旗礼、开学典礼、结业典礼等平台,认真落实好学期初和学期末的安全教育周活动制度;四是经常开展校园安全检查,及时排查、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校园安全;五是定期组织师生进行安全科普教育,进行消防、防震等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

三年来,我镇各中小学均没有发生校园重大责任事故,中小学生的德育考核优良率均达92%以上,中小学生违法率和犯罪率均为零,没有由于心理失衡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发生。

凤江镇教育组连续三年被揭西县教育局评为“德育先进单位”;阳夏华侨中学也连续二年被揭西县教育局评为“德育先进单位”;凤湖小学被评为“揭阳市书香校园”、“揭阳市安全文明学校”;东新小学被评为“揭阳市绿色校园”,2014年参加广东省教育厅组织举行的“百系列”德育优秀成果展示活动,获“‘以德立校’系列——中小学‘百个优秀德育案例’”三等奖;鸿西小学被评为“揭阳市平安校园”。

2、加强教育科研,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我镇中小学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定走以研促教、科研兴校之路。

注重发挥“镇、校、科组”的作用,制度化地保障校本教研活动正常开展,积极推进新课改。

为提升教师驾驭新教材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镇立足于新课改理念的体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落实,狠抓“有效课堂”。

大力鼓励各学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鼓励教师投身教育科研,并对取得科研成果的学校和教师给予奖励。

科研促教,使我镇取得可喜成绩:

阳夏华侨中学、第三华侨中学多次荣获揭西县中考教学质量综合测评奖。

三年来,全镇教师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8篇、获县级奖励53篇,其中东新小学吴贤纯老师撰写的论文《小学生有效习作教学探析》发表在《粤东基础教育研究》第4期、东光小学李晓蝶老师撰写的论文参加第三届“粤东基础教育改革论坛”交流,此外,还有5位老师的论文发表在《揭阳教育》、《揭西教育》上;中小学生参加各学科知识竞赛获县级以上奖励236人次。

3、加强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镇中小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优化教师配置,完善功能室建设,大力开展以体、艺、劳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因材施教,加强和完善特长生的培养制度,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

特别是根据《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实施意见》(粤教体函[2012]17号)文件精神,组织举行了“凤江镇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启动仪式”,各中小学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深入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切实保障全镇在校学生每天都有1小时以上的校园体育锻炼时间。

2014年各中小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上报率100%,优良率72%。

三、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通过创建教育强镇,我镇的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是教育与经济的发展仍不够协调平衡,学校的设施设备有待进一步完善,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优化,高素质教师还不多,教科研能力有待提高,音、体、美专业教师有待进一步增配;三是实施布局调整、规模化办学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待继续加强,新形势下办大教育、办强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四是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和突出。

针对存在的问题,今后,我镇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科学育人,全力推动教育工作上新台阶,谱写新篇章。

今后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履行政府责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教师福利待遇,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二)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特别是要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立足本镇的实际,通过规范科学的管理,注重抓好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做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这两个阶段的衔接过渡工作,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促进教学质量上新台阶。

(三)实施“名师工程”,加强教育教学科研

加大教育科研工作的力度,坚持以教研促教,以教研兴校,向科研要效益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自评结果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街道)督导验收方案》各项指标要求,我镇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评,自评结果是:

政府责任分、教育管理与素质教育31分,合计得分为分,占总分值%,且各项必达指标全部达到标准的要求。

我们认为,我镇已具备了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的条件,特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恳请予以督导验收。

凤江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五年六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