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博弈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52464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中的博弈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国演义》中的博弈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国演义》中的博弈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三国演义》中的博弈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中的博弈论Word文档格式.docx

《《三国演义》中的博弈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中的博弈论Word文档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国演义》中的博弈论Word文档格式.docx

哪条路近?

军士说:

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

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多里。

曹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

小路山边有数处狼烟,大路并无动静。

曹操叫走华容道。

诸将问:

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

曹操说:

岂不闻兵书有云:

“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放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

吾已料定,偏不教中他计。

诸将皆曰:

丞相妙算,人不可及。

遂曹兵走华容道。

但关羽依着诸葛亮的妙计在华容道等着曹操,于是关羽上演了一场“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的捉放曹的义举。

逃过华容道大难,曹操只剩二十七骑!

在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这一华容道博弈中,曹操的策略是在走华容道还是走大路之间进行选择,而诸葛亮派关羽埋伏时,要在埋伏在大路还是埋伏在通往华容道的小路之间进行选择。

让我们简要对比一下这组博弈。

诸葛亮:

派关羽埋伏在大路还是埋伏在通往华容道的小路上?

曹操:

走华容道还是走平坦的大路?

诸葛亮的最优策略:

埋伏在曹操要走的路上

曹操的最优策略:

选择没有蜀军的路

(诸葛亮\曹操)

华容道

大路——0.1

(捉住曹操,被捉)

(白等,逃脱)

大路

这个博弈是一个“零和博弈”,双方无法知道对方的策略选择。

曹操的最优策略是“选择走没有蜀军的路”,而诸葛亮的最优策略是“埋伏在曹操要走的路上”。

诸葛亮制造埋伏在大路的假象,其实则派关羽埋伏在小路。

这里关键是谁能真正猜到对方的策略,谁就是赢家。

诸葛亮胜曹操一筹。

曹操选择了走华容道,结果被拦截;

关羽在华容道守候,拦截住了曹操。

诸葛亮为什么要让关羽镇守华容道,而不是张飞呢?

难道关羽又是和马谡一样是被诸葛亮误用的?

还是真的想让关羽还曹操一个人情?

NO!

因为在这里还存在另外一个刘备和孙权的博弈,诸葛亮明知道关羽很讲义气会放走曹操,却偏要让关羽镇守华容道,从当时的形式来看和“三个枪手博弈”道理是一样的,最弱者(刘备)并不希望最强者(曹操)此时被消灭。

如果曹操被消灭的话,接下来最弱者(刘备)就会被次弱者(孙权)所消灭。

这就是弱者在夹缝中的生存之道。

既然要放走曹操为何又要“三设障碍”抓曹操呢?

原来诸葛亮这是做给孙权看的,为了保护他们之间的联盟关系,还要联合对抗曹操。

这种三角关系是“最稳定的也是最不稳定的”,“稳定”是因为永远联合在一起的是最弱者和次弱者,不稳定是只要强弱关系发生改变联盟就后随之改变。

同时这里也折射出来了一个道理“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或者敌人”。

这是典型的纳什平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纳什平衡不仅可以用于经济学,也应该可以用于研究社会,尤其可以用来研究反映古代战争的小说,因为战争本身就是一种巨大而复杂的博弈。

2、(诸葛亮VS司马懿)空城博弈

诸葛亮误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

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五千军士,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士在城中。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诸葛亮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杀来。

诸葛亮传令众将旌旗尽皆藏匿,诸军各收城铺。

打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而诸葛亮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司马懿自飞马上远远望之,见诸葛亮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司马懿顿然怀疑其中有诈,立即叫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急速退去。

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问:

“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

”司马懿说: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诸葛亮见魏军退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

诸葛亮说,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

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我兵只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去,必为之所擒。

(诸葛亮/司马懿)

进攻

后退

守城

(被擒,大胜)

(逃脱,不胜不败)

弃城

这就是空城博弈,诸葛亮可以选择的策略是“弃城”或“守城”。

无论是“弃”还是“守”,只要司马懿的策略是攻城,那么诸葛亮都会被司马懿所抓获。

此时诸葛亮唯有“博”才有希望赢,不“博”就一点赢的希望都没有。

所以诸葛亮的最优策略是“守城”在诸葛亮VS司马懿的博弈中,司马懿想,诸葛亮一生谨慎,不做险事,只有设定埋伏才可能如此镇定自若,焚香操琴。

此时,司马懿的最优策略是“退”。

于是后军变前军,前军变后军,后退而去。

结果是诸葛亮得以逃脱。

不完全信息的博弈

为司马懿正名:

当然这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同样也存在另一个博弈。

司马懿和曹氏家族的博弈,从某一方面来说他并不想真正的除去诸葛亮这样的强敌,他深知诸葛亮一死必然会受到曹氏家族的排挤,其实保住诸葛亮才有他的用武之地。

“兔死狗亨”这个道理司马懿比谁都明白。

司马爵不是不敢攻城,而是不想攻城,他不想过早地将诸葛亮除掉。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司马爵的仕途十分坎坷,并不顺利,曹真等人一直在排挤他,甚至还曾经被罢默为平民。

后来诸葛亮开始伐魏,曹丕因为无人可用,才请司马出山。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如果诸葛亮死掉了,司马爵自然没有了利用的价值。

司马爵自己也十分清楚,如果没有了诸葛亮这个敌人,自己是否能够掌握军国大权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司马虽然知道城内没有伏兵,这是诸葛亮的空城计,但是依然揣着明白退却了。

3、孙刘联盟中的博弈问题

还记得一个经典的问题,三枪问题:

有三个枪手决斗,最后的赢家是那个最终生存下来的枪手。

三个枪手中甲的命中率最高,丙最低,乙处于中间。

那么哪一个枪手有着较大的生存机会呢。

很多的朋友会认为甲有着最大的生存机会,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正确的答案是丙。

对的,就是这个枪法最烂的枪手。

三方决战中,如果三者的实力是依次减弱的,那么弱者夹在缝里,要想活下来,就要帮助次强者对付强者,只有这样,才能够坐收渔人之利,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

诸葛亮作为一个著名的谋略家和军事家,自然懂得这个道理。

熟悉那一段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当时曹操的实力最强,孙权次之,刘备的实力最弱。

如果刘备不能够联合孙权,曹操就会分别将他们消灭掉。

于是诸葛亮就舌战群儒,推动了孙刘两家的结盟。

但是,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刘备当时是最弱的,那么他是不愿意将曹操完全消灭掉的,因为一旦消灭了曹操,实力在自己之上的孙权就会过来消灭他。

因此,弱者就要对这个三角形结构进行维持,保证其足够的稳定。

赤壁之战虽然消灭了曹操很大的兵力,但是还没有直接摧毁他。

曹操依然可以威胁到孙刘两家的政权,那么两家就要长期合作。

经过赤壁之战,曹操无力南下,孙刘两国联合起来,静观其变,三者形成了一种均衡态势;

保持这个稳定的状况才是对三方最优的,如果某一方破坏了这种平衡状况,就会付出十分惨重的代价。

提及孙刘联盟,就不提荆襄之地。

曹这件事上,我们很容易看出,孙权一方其实扮演的就是智猪博弈中大猪的角色,刘备一方则是拣了大便宜的小猪。

赤壁正而作战的是孙权,出大力的也是孙权,但最大的胜利果实—荆州却被刘备摘去。

多出力并没有多得,少出力并没有少得,这就是孙刘在赤壁之战中的博弈结果。

这个结果看似有欠公允,其实是形势使然。

因为而对曹操的进攻,如果孙权和刘备都选择投降,则孙权的损失要比刘备大得多,刘备基本上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没有多少可损失的东西。

在这样情形下,只要孙权是一个理性的博弈者,他就必然要选择抗曹的策略,因为他首先要维护自己集团的利益,至于在维护的同时,被刘备拣了便宜,那也没办法。

诸葛亮完全洞悉个中奥妙,因此,他的江东之行看似险象环生,其实只是一次轻松愉快、稳操胜券的旅游,舌不舌战群儒,根本无关大局。

由此,可以论证出智猪博弈是有均衡解的,其均衡解就是“大猪按键,小猪等待”。

使人心理难以平衡的是,在智猪博弈中,多劳者并不多得,少劳者也未必少得。

这种情况在政治军事的斗一争中并不少见。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可以发现,《三国演义》之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博弈学进行深入的探讨。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三国演义》完全可以作为一本有趣的博弈论教材。

书中的很多故事都可以作为案例来探讨博弈问题,它将博弈对局中的策略互动与相互依存等思想充分体现了出来。

从另一角度来进行探讨,可以让故事更加有趣。

正所谓: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参考文献】

[1]董志强.《身边的博弈》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7

[2]罗贯中《三国演义》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3]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4]佘欣未《论<

三国演义>

中西城楼的博弈》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08.1

[5]向阳《浅谈三国演义中的博弈问题》致富时代2010.2

[6]王子宽《华容道新解一诸葛亮博弈之释析》福建: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7]潘天群《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解读》凤凰出版社.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