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2519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docx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

《现代汉语》课后练习题

(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第六章·修辞)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思考和练习一

一、有人说:

“修辞就是咬文嚼字,修辞就是雕琢词句、卖弄文字技巧。

”这种说法对不对?

为什么?

答:

有人以为学习修辞是咬文嚼字,单纯追求华丽的辞藻,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修辞研究的虽然是语言的表达形式,但是语言的表达形式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

这里的原则仍然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和内容要完美的统一,因此它同片面的讲究形式美,单纯的追求华丽辞藻的错误做法是根本不同的。

也不能认为修辞高深莫测,修辞是讲求表达效果的修辞行为,贯穿于言语交际的全过程。

写文章需要它,说话也需要它,人人都离不开它,时时处处需要它,不存在高深莫测的问题。

二、结合实例谈谈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答:

语境既是进行言语活动的依据,也是检验修辞效果的依据。

主、客观因素都直接有力的给言语活动以语境上的制约,从而形成修辞上的语境意义。

任何诗文都可照字面直解,然而其潜藏在字里行间的联想意义、感情意义、意境意义乃至风格意义,只能靠“此情此境”获得。

例如:

(1)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这句话用了不到30个字,描写了作者住所客观景物的无变化,反复手法中透露出作者当时无聊、单调、彷徨、苦闷的心情。

(2)丁二爷吃完了饭,回到自己屋中和小鸟们闲谈,花和尚、插翅虎、豹子头……他就着每个小鸟的特色起了鲜明的名字。

他自居及时雨宋江,小屋里时常开着英雄会。

(老舍《离婚》)句中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文字生动活泼。

也很有情趣。

作者通过语境取得了幽默、可笑、别有情趣的效果。

语境的功用:

制约言语活动的内容;规定言语的表达方式。

所以修辞要随情应景、随机措施。

3、修辞同语言三要素有什么关系?

明确它们的关系对学习和研究修辞有什么好处?

答:

语言的三要素:

语音、词汇、语法。

由于修辞属于纯语言运用的学科,它同语音、词汇和语法理所当然地存在着既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

下面用图表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修辞

语音

词汇

语法

语言的物质外壳

语言的建筑材料

语言的结构规律

双声

叠韵

同义选择

长句与短句

押韵

平仄

反义选择

整句与散句

谐音

叠音

多义关联

主动句与被动句

拟声

儿化韵

同音关顾

肯定句与否定句

重音

轻声

词语色彩显现

倒装句与顺装句

字调

语调

词语配合照应

完全句与省略句

停顿

节奏

词语仿造

分说句与合说句

音节

词语创新

口头语句与书面语句

词语变序

意合句与非意合句

词语活用

单句与复句

熟语巧用

复句与句群

常规与变异

常规与变异

常规与变异

修辞的基础,语言艺术化的手段,修辞现象的表现形式

总之,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对修辞来说,语言三要素是修辞的物质载体,也是修辞效果得以实现的基本手段;就语言三要素来说,修辞是对他们的综合运用和艺术加工是他们的高级体现。

思考和练习二

一、词语锤炼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为什么?

答:

锤炼词语首先要锤炼思想内容,而锤炼词语一般从内容(意义)和形式(语音)两方面着手。

(一)意义的锤炼:

(1)提高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

(2)要力求准确、妥帖;

(3)要力求配合得当,前后呼应,整体和谐;

(4)要力求色彩鲜明:

词语的感情色彩要鲜明;词语的语体色彩要鲜明;词语的形象色彩要鲜明。

(二)声音的锤炼:

(1)注意音节整齐匀称。

(2)注意声调平仄相间。

(3)力求韵脚和谐。

(4)讲求叠音自然。

(5)讲求双声叠韵配合。

声音的锤炼还要讲求摩声真切,讲求谐音自然巧妙,讲求读音上口。

语言音律美的取得有赖于语音因素的综合运用。

二、下面这些句子在声音配合上各有些什么特色?

(1)您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雄伟的天安门广场,照耀着我们伟大祖国的河山,照耀着五洲四海,照耀着我们的万里征途。

分析:

连续出现“照耀着”,表现出语言的“反复美”;“广场”“河山”“四海”“征途”,平仄相间,音节整齐匀整。

(2)他坚强不屈地斗争,铮铮铁骨,凛凛情操,真正表现了松树的风格。

分析:

叠音相对,铿锵悦耳;“铁骨”“情操”声调平仄相间,读之朗朗上口。

(3)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工农长做主人翁。

分析:

语句齐整,音节整齐;每句后面的字都押韵,音节和谐悦耳。

三、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

①山愈聚愈多,渐渐暮霭低垂了,渐渐进入黄昏了,红绿灯渐次闪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②山愈聚愈多,暮霭低垂了,进入黄昏了,红绿灯闪着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分析:

句1中,“渐渐……”“渐渐……”“渐次……”描绘了时间的逐渐推移,个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且读起来语气舒缓;句2语言简洁,但不能够使人感受到时间的变化,显示不出悠闲的心境来,显得叙述平淡。

第二组

①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老黄风。

②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

分析:

“扬天揭地”用来形容“老黄风”,带有夸张意味,有画面感,形象而有气势。

句1表达效果更好。

四、从词语锤炼的角度,谈谈下面这两段文字中一些词语的修辞效果。

(1)金刚山的美景,被朝鲜人民引为自豪。

她位于朝鲜中部东海岸太白山脉的北部地区,绚丽多姿,四季有不同的雅名。

春天万紫千红,叫金刚山;夏天飞泉腾空,浓荫蔽日,又名蓬莱山;秋天漫山红叶,层林浸染,外号枫岳山;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人称皆骨山。

分析:

“绚丽多姿”概括了山的美景;“万紫千红”写出山的色彩绚烂;“非全腾空,浓荫蔽日”使用动词,使得景物鲜明生动;“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偏正结构短语,音节整齐匀称。

丰富多样的词语使用,把语段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意趣。

(2)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

条小渠。

桥下有河,庭中有景,路边有溪。

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

泉上有亭,亭上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

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分析:

“多,清,静,柔”四个形容词连用,形容水的特点,语言简练,韵味丰富;四字词语的连用准确、生动、整齐,前后呼应,有整句的效果;“日日夜夜,叮叮咚咚”,叠词的使用描写贴切,内容丰富。

思考和练习三

一、句式选择的总的原则是什么?

答:

选择句式主要依据以下三条原则:

(1)根据表达的目的和表达的内容;

(2)根据句式的修辞功能;(3)根据语境主要是上下文语境。

二、从《白杨礼赞》中选出适当的例子谈谈句式选择的作用。

选文: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①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②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

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③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分析:

选文中例①②③句,长短整散结合,句式灵活多样,变换丰富,给人以自然、灵动、富有生气之感;作品抒情意味浓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

三、从句式选择的角度看,下列句子是哪种类型?

它们有什么修辞效果?

(1)那种假统一论,不合理的统一论,形式主义的统一论,乃是亡国的统一论,乃是丧尽天良的统一论。

分析:

整句;形式整齐,气势贯通,有力地揭露了反共阴谋。

(2)抑不住的颂歌啊,尽情地唱吧,止不住的喜泪呀,甜甜地流吧,金子般的光辉题词啊,把各族人民团结的金桥飞架!

分析:

整句;由三个结构相似的主谓句构成,句末押韵,音韵和谐。

(3)他生得身材高大,面貌敦厚,眉目间透出股英武的俊气。

分析:

散句;分句结构不同,散而不乱。

(4)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分析:

书面语句式;“而”字带有文言色彩,句式整齐严整。

四、现代汉语句是多种多样,除了讲到的五组,还有哪些?

举例并说明他们的特点。

答:

从修辞角度区分常见的句式,还有松句和紧句,常式句和变式句等等。

现将松句和紧句加以比较,说明其特点。

例如:

(1)中国人民是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人民。

(2)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勇敢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例1是单句组成的紧句,“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三个定语集中在一起说,没有语音停顿,结构较紧凑,语意的重点是“人民”。

第2句是复句组成的松句,“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分开来说,做了3个分句的“人民”的定语,分句间有语音停顿,结构较松,突出表明这三个定语是语义的重点。

五、分析下面各组的原句和改句,说明它们属于哪种句式变换,再指出改句的修辞效果。

(1)原句:

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

改句:

苏轼有名诗云: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九为人所传诵。

分析:

原句是长句,宾语有同位语现象,拖沓冗长;改句是短句,引诗作为“云”的宾语,读起来顺畅。

(2)原句:

他告诉将军:

因为天气太热,要多喝开水,等会儿来了咸菜要猛吃。

告诉他:

下班时候要把鞋里的砂土倒干净,要不走到家就会打泡的!

还告诉他:

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手脚。

改句:

他告诉将军:

因为天热要多喝开水,等会儿来了咸菜要猛吃;下班时候要把鞋里的砂土倒干净,要不到家会打炮的;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手脚。

分析:

原句是短句,是并列关系的句群,由带双宾语的三个单句构成,三个单句都有谓语“告诉”,既突出提醒的内容,又显得有条理;改句是长(单)句,有双语,远宾语成了复杂的复句形式,字数少了,句式简化了,但表意不如原句突出,结构反而拖沓。

思考和练习四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1)人需要真理,就像庄稼需要阳光和雨露才能生长、开花、结果一样。

答:

明喻。

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具体、形象,易于理解,印象深刻。

(2)波浪“哗哗啦啦”有节奏地拍打着船舷,溅起千百朵璀璨的水花,恰似撒下一把晶莹的珍珠。

答:

明喻;水花“是本体”,“珍珠”是喻体;使“水花”更加形象生动,鲜明。

(3)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答:

暗喻。

把“生命”比作“树”,是总比;后面分四个方面,把一个人的成功过程,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来,表达效果突出。

(4)树影再长也离不开树根,

雁飞再远也忘不了故乡,

人走天边也怀念祖国。

答:

没有比喻词的比喻句。

前两句是喻体,第三句是本体;将句子排列成相似的并列式,有突出主体,使人印象深刻的作用,有人称之为隐语。

(5)再往下走几十级,瀑布就在我们上头,要抬头看了。

这时候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支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

答:

“瀑布”是本体,“辰光正在下雨”和“银箭直射而下”是喻体;表达效果,通俗易懂,形象鲜明。

二、形式上带有“像”“好像”“同”“如同”一类词的,有的是明喻,有的不是。

是与不是的根据是什么?

举例说明。

答: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区分的根据主要就是看前后的事物是否属于同类事物,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两事物可以构成比喻,本质相同则一般不是比喻。

举例:

(1)这个孩子顽皮得像只小猴子。

是比喻句,把“顽皮的孩子”比作“小猴子”,二者之间具有相似性;

(2)这个孩子的举止很像他的爸爸。

不是比喻句,虽然出现“像”和比喻词在形式上一样,孩子的行为像他的爸爸,是指二者行为上的相似性。

三、就下面两句进行比较,说明比喻和比拟的区别在哪里。

(1)满天的阳光下,一川的翡翠雕刻似的大瓜,一个个大如斗。

(2)沙家店一战,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一败涂地,再也不敢恋战,只有夹着尾巴冒死南逃了。

分析:

比喻强调的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第1句“大瓜”和“斗”在形态和形状上具有相似性;比拟强调物我不分,把拟体特征加于本体,第2句把“敌人”比拟作“冒死逃跑的狗”,表达出敌人的狼狈。

四、是就比拟的运用分析一下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的修辞效果。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分析:

词中象征、拟人、衬托、比喻、夸张、对仗、顶针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写出了梅花富于挑战性的个性和谦逊无私的高风亮节,较完美地实现了托物言志的目的。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诗词中比兴手法用得最好的一首。

作者将梅花的自然美与人的德善美有机地融为一,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五、借代也就是“换名”,为什么要“换名”?

换名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

“借代”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

“换名”的目的主要是:

为了引起人们的联想,使表达富于变化,取得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换名”的方式通常有这样几种:

(1)特征代本体;如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2)专名代泛称;如用“事后诸葛亮”代替“事情发生以后才说当初如何如何的人”。

(3)具体代抽象;如用“头脑”代替思想。

(4)部分代整体;如用“柴米油盐”代替所有日常生活资料,用“鸡毛蒜皮”代指“生活琐事”。

六、举例说明粘连和比拟的区别。

答:

拈连的特点主要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即甲乙两事物连起来的时候,把适用于上文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下文乙事物上。

例如:

(1)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种下”和“树秧”的搭配关系而临时运用的。

拈连的成立是依赖甲乙事物都出现。

比拟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在字面只出现本体,而拟体是不出现的。

例如:

(2)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群山”“江河”“大地”都是本体,它们有共同的拟体:

人,然而拟体并没有出现,字面上只是把人的特征:

“肃立”“挥泪”“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直接加在本体上。

七、夸张常常借助哪些辞格加强表达效果?

举例说明。

答:

夸张常常借助比喻、比拟、借代等辞格来加强表达效果。

(1)借助比喻来夸张。

例如:

①眼睛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②跟随的人越来越多,霎时汇成了一条长长的河流。

(2)借助比拟来夸张。

例如:

天简直热得发了狂。

(3)借助借代来夸张。

例如:

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

八、运用比喻、比拟、夸张辞格,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300-400字的短文。

(略)

思考和练习五

一、双关的修辞作用是什么?

从你读过的诗文里选出两个运用双关的例子,分析一下它们的修辞效果。

答:

双关的作用:

(1)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

(2)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语言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例句:

(1)谐音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利用“晴”和“情”的读音相同,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2)语义双关,“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

”新中国成立后,有一家理发店的对联。

表面上讲的是理头发,实际上是寄托着人民群众除旧布新的愿望。

二、运用反语应力求明显,切记含混,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请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答:

运用反语应该力求鲜明,切忌含混。

上文已经说明了正面的意思,再接着用反语或者先反说后正说,这样就可以加强讽刺的力量,也可以使意思更为显豁。

例如:

国民党当局对作家格外“优待”,几乎每个作家都有个特务“保护”着。

一来二去,作家就被“护送”到监狱或集中营去“享受”毒刑与杀戮。

(老舍《十年百花荣》)用“优待”“保护”“护送”“享受”这些褒义词、正面的词和“监狱、集中营、毒刑、杀戮”这些地方和行为对比,显得讽刺意味十足,批判态度明确,但是又比直接批判更有力量。

三、举例说明婉曲、反语和双关的区别。

答:

婉曲,例句:

(1)他走着走着,路灯一盏一盏地亮了;他走着走着,路灯又一盏一盏地灭了。

(茹志鹃《丢了舵的小船》)

(2)今天光明的新中国已经到来,他这个最有资格看见它的人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第1句中运用的是曲语,意思是说“走到天黑,又走到天亮”;第2句是婉曲,指他“去世了(牺牲了)”。

反语,例句:

(1)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孙梨《荷花淀》)

(2)流氓欺负乡下佬,洋人打中国人,教育厅长冲小学生,都是善于克敌的豪杰。

第1句,“狠心贼”并没有什么恶意,相反更能表现出几个女人对自己丈夫心沉的爱;第2句用褒义词“豪杰”来讽刺当局者的暴行。

反语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使文章富有战斗性;反语也用在风趣、幽默、诙谐等方面,使语言多有变化。

双关,例句: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们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

(2)九十九条打猎去,九十九条看羊来,九十九条守门口,还剩三条狗奴才。

(《刘三姐》)第1句,“路长”指革命的道路还很漫长;第2句“还剩三条狗奴才”同时关顾三条狗和给地主老财当帮凶的三个秀才。

四、下面的诗文都用了什么词格?

(1)朱毛会师在井冈,

红军力量坚又强,

不费红军三分力,

打败江西两只羊。

答:

谐音双关;“羊”指的是敌军师长杨池生,杨如轩。

(2)希望大家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工作,促进这一工作,而不要促退这一工作。

答:

仿词。

在具体语句中仿照“促进”造词“促退”,形象生动。

(3)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

反语;对反动统治者的批判、讽刺,鞭挞。

(4)要不是咱们今天搞到这口袋小米,你们的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

(杜鹏程《保卫延安》)

答:

婉曲。

“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是“饿死”的婉转说法。

(5)我妈呀,心里总想着别人,就是不想自己,老是说:

咱是人民代表,只能奉献,不能索取。

别人家里都现代化了,我们还是一贯制。

答:

婉曲和映衬,表达“我们不富裕”的意思。

(5)他勇敢地承认了错误——是别人的,他坦率地说出了对顶头上司的全部看法——都是优点。

答:

双关、反语。

思考和练习六

一、下边两句,一个用对偶手法,一个不用。

比较一下,用和不用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1)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应当向科学进军,不怕征途上的千难万险。

(2)向科学进军不畏征途坎坷,

朝四化迈步何惧道路崎岖。

比较:

第1句不用对偶,用三个分句表达句意,句意明了;第2句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大出汉语特有的韵味,句式齐整,节奏鲜明,铿锵悦耳。

二、排比的修辞效果是什么?

了解排比的结构形式对写作有什么好处?

答:

排比的修辞效果:

使内容和语势增强,可以壮气势、广文意。

对写作的好处:

提高表达效果,留有弦外之音,启发读者深思。

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就下面两例谈谈排比和层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首都人民,全体中国人民,在自己的歌声中,表明了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力量……

(2)后来我才体会到,这位老教师是怎样关心青年一代,关心教育事业,关心祖国的未来。

分析:

第1句运用排比;第2句运用的是层递,“青年一代”“教育事业”“祖国的未来”三者是递升的关系。

二者相同点:

句式结构相似,表达效果有重合的地方;

不同点:

(1)层递着眼于内容上具有等次性,构成层递的几个语句在内容上必须是递升或递降的;排比主要着眼于内容上的并列性,构成排比的内容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或相关的几个问题。

(2)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词语;排比在结构上必须相同或相似,往往要用相同的词语。

四、就下列两例说明顶针和回环的区别。

(1)访拜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经手。

(2)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

分析:

第1句是顶真,第一分句句末“访友”与第二分句“访友”是完全相同的;第2句是回环,两个分句的词语都是相同的,通过变化其内部的语序导致语义不一样。

二者的区别:

顶针是反映事物间关系的,它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顺连而下,其轨迹是直线型,不是递升或递降的关系。

回环是在词语相同的情况下巧妙的变换词语顺序,利用他们不同结构关系的不同含义形成回环反复的语言形式,在视觉上、语感上都给人以循环往复的美感。

五、试给下面的

(1)

(2)(3)出句(上联)按正对、反对、串对分别填出相映的对句(下联)。

(1)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2)乐观者从灾难中看到希望

(3)江山添秀色

分析:

(1)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明相似、相关的关系,在内容上是相互补充的,以并列关系的复句为表现形式。

(2)反对:

上下联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借正反对照、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本质。

(3)串队:

上下联内容根据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的关联,连成复句一顺而下,也叫“流水对”。

六、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辞格?

(1)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

答:

排比。

(2)村子靠着山,山脚下有个大龙潭,龙潭的水流到村前成了小溪,溪水碧清碧清的。

答:

顶真。

(3)走生路,生而出新;走险路,险而出奇;走难路,难而不俗。

答:

回环。

(4)我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剧本,差不多都能得到周总理的亲切关怀。

他在日理万机之中挤时间读剧本,看演出,提意见,使我深受感动和激励。

答:

层递。

七、自拟文题,在对偶、层递、回环、排比、双关、粘连、仿词、反语中选用四种不同词格,写一篇300-400字的短文。

(略)

思考和练习七

一、对比与映衬有什么不同?

指出下列句子里对比、映衬的表达作用。

(1)我急急走前几步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

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渐渐变冷了。

(对比)

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

(映衬)

分析:

“灶膛里火光熊熊”与“身体渐渐变冷”,是映衬手法,写出了钱班长忠于职守,死于工作岗位的敬业精神。

又以钱班长“死于锅灶前”,与“有的死在战场上,有的死在酷刑下”对比,死的环境虽然不同,但公而无私,其死重于泰山是相同的,两者对比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文中的映衬和对比连用更能表现出钱班长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革命精神。

(2)老三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三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的很。

分析:

对比。

首先强调老三届的困难,接着用“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与“老三届”作比较,突出“这些地方”的困难。

对比与映衬不同,映衬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事物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