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2602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科考试说明与核心知识逐条解读经济史文档格式.docx

3、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产品主要是武器和官府的生活用品,产品质量最好;

冶金业的主要成就

1、青铜铸造:

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小件青铜器;

②商周时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司母戊方鼎是其中杰出代表;

③春秋战国秦汉时代青铜铸造采用鎏金和镶嵌工艺。

2、铁器制造:

①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②战国时期铁器使用推广;

③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用来鼓风冶铁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3、炼钢技术:

①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发明了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制瓷业的主要成就:

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⑵商朝时中国已有了原始的资器;

⑶东汉时中国资器生产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有了青资和白资;

⑷唐朝时中国瓷器已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⑸宋代出现了一大批瓷窑景德镇是其中著名的一个;

⑹元代时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能烧出青花瓷;

⑺明朝时景德镇成为全国“瓷都”此时能烧出五彩瓷;

⑻清朝时可以烧制珐琅彩;

⑼从唐代起我国瓷器开始外传。

纺织业的主要成就:

⑴距今五六千年中国已有了丝织品;

⑵商代时出现了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物;

⑶战国时期中国的丝织品产量种类日益增多;

⑷汉代时中国丝织外销量激增;

⑸明清时①苏州和杭州成为著名丝织中心;

②那时还现了花楼机;

③同时还能织出“金宝地”等丝织新品种。

五、考点: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第3课

“市”的形成和发展

1.市的形成:

西汉时期城市中出现了专供贸易的“市”:

⑴长安城里有东、西二市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周边有围墙市内设有出售商品的店铺;

⑵官府设有专门官员市长或市令进行管理按时开市、闭市后不许再有经营活动;

⑶以上两点说明西汉时“市”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2.唐朝时市的发展:

⑴唐朝时“市”有所发展城市中的市、坊(居民住宅区);

⑵长安城中也有东西市之分,在空间上市与坊之间仍有围墙相隔在时间定时开市和闭市;

⑶市里行业种类繁多,西市有西域以及波斯、大食商人胡风、胡食盛行;

⑷到了唐代后期城市中的市、坊限逐渐被打破;

⑸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为重要市镇。

3.两宋时期市的进一步发展:

⑴宋代时店铺已可以随处开设且买卖时间也一改旧时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以经营;

两宋时在边境设榷场进行双边贸易;

主要的商业城市

1、西汉的大城市有:

①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它们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每个城中都有专供贸易的“市”;

2、唐朝时:

①唐朝时著名的商业城市在北方有长安和洛阳后来随着经济重心南移长江流域的扬州和益州也成为繁华和商业城市且有“扬一益二”之说;

②同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城市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③唐朝时城市中还出现了早期的银行雏形----柜坊、及类似商业汇票的飞钱;

3、两宋时:

著名的商业城市有开封和临安;

开封城内既有商业街区以专业交易场所;

临安城内店铺林立早市、夜市相接且有瓦子等娱乐场所。

4、元朝时期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此地;

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泉州是元代对贸易的重要港口被当时旅行家称之为世界第一大港,政府在此设有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著名的商帮

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商帮,其中最著名的是徽商和晋商。

徽商和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他们的出现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反过来,这些商帮把大量的财物运回家中,转化为封建地产,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第4课

考点: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⑴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②封建政府为了保证财源和税源及兵源;

⑵含义:

指统治者为农保护农业生产和小经济限制甚至打击工商的经济政策;

⑶目的:

①直接目的:

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⑷最早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的秦国的商鞅变法;

⑸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2."海禁"政策:

①明太祖时期下令"申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②原因:

防止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与倭寇危及明朝统治;

3.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外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4、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第1课

鸦片战争后以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1、解体的原因:

外国商品经济的侵略;

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洋务运动的发展;

2、解体的表现:

“纺”与“织”的分离、“织”与“耕”的分离;

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1)传统的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出现了近代工业;

(2)成为别西方的经济附庸;

(3)给中国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4)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此时中国经济成份的组成有:

⑴自经自足自然经济;

⑵资本主义经济:

①外国资本主义\②官僚资本主义(洋务派的民用企业)\③民族资本主义.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1.背景:

面临内忧外患;

2.重要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时期:

19世纪60-90年代;

4.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5.代表人物:

中央:

奕訢,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6.活动:

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代表:

曾、李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左创办的福州船政局;

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目的:

解决军事工业方面的困难)代表:

李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性质: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③筹划海防④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7.失败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

8.积极作用:

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②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④打开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兴起的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主要分布地点:

东南沿海;

3.主要代表:

方举赞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陈启沅在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朱其昂在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4、民族资产阶级来源:

官僚\地主\商人.

5、背景:

产生的背景:

⑴根本原因: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⑵外商在通商口岸创办企业的刺激;

⑶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的诱导.

第2课

一、补充: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时间:

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

2、原因:

(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政治上维新与革命;

思想上实业救国思想。

民国初期(1912-1921)民族工业的发展

1.特点:

短暂的春天;

2.时间:

1915-1921(一战期间及战后不久);

3.发展原因:

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发展实业”、“实业救国”既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是各阶层人民的共同愿望]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4.发展最快的行业:

纺织业、面粉业;

5.著名实业家:

张謇(江苏)、周学熙、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

6“短暂”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7、影响:

(1)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动了一系列的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与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2.原因:

①南京国国政府成立很快就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

②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③民族资产阶级提出发展经济要求。

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经济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

1937-1935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①沦陷区:

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②国统区:

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③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

1945—1949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日益萎缩;

A国民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B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C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D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经济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政治领域中处于无权的被压迫地位。

2.作用:

中国资本主义在经济上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领导和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在思想领域中批判封建的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促成了近代思想的解放潮流。

同时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政治历史舞台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第三单元第1课

过渡时期总路线

1、背景:

政权巩固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2、时间:

1953年。

3、内容:

一化三改造;

4、意义:

标志着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1、依据: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任务要求;

2、目的:

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时间:

1953年;

4、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意义:

我国的工业化建设由此开始起步。

6、成就:

生产力方面:

1957年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工矿业的成就突出:

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厂与……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生产关系方面:

完成三大改造:

(1)含义:

指从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和平赎买(与苏联相比是创举)。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

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完成: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

(3)历史意义: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4)局限性:

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主要内容:

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这是此次大会的最大的贡献。

⑵当前的任务是:

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⑶八大意义: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

1958年;

在1958年社会建设总路线的思想指导下中共发动了大跃进运动接着在农村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3、产生的原因:

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

4.主要表现:

“大跃进”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和不断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的指标;

人民公社化运动则追求公有制的程度高规模大等。

5.影响:

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

是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的一次严重失误,是造成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2课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有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了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开始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实行最主要原因:

原有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2.开始实行:

1978年安徽和四川两省率先进行;

3.意义:

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村进一步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1)行政管理体制:

人民公社向--;

(2)流通体制的改革;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促使农业向-----转变。

(4)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党和政府还鼓励农村举办社会急需行业从而使乡镇企业兴起,这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国有企业改革

1、改革的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现代建设的需要。

2、中心环节:

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⑴管理体制上:

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⑵所有制上: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⑶分配制度上: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⑷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4.作用:

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总之,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创办经济特区

1.1980年我国开始创办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

2.同一年又创办了珠海、汕头、厦门等三个特区3.1988年3月是中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4.其中深圳被誉“一夜崛起的城市”;

5.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起了突破口、排头兵和实验田作用;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放区

继经济特区后中国政府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以引进外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具有人才、技术和知识密集等特点它是新型的经济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1984年首批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中其中江苏的有南通和连云港两个。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发区

1985年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经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

1.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新飞跃;

2.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重大战略步骤;

3.现代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目前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2、对外开放的基础是:

自力更生;

3、原则是:

平等互利

第5课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P55的引言部分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1、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

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推动作用: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

⑵经济稳定高速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⑶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第四单元第1课

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

1、表现:

近代中国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是上海。

(1)“断发易服”:

是指将清朝时留的长发剪短改变穿长袍马褂这样服饰的习惯。

(2)西装在鸦片战争后开始传入中国;

广州、上海的买办最先穿上了西装;

后来留美幼童也穿上了西装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潮兴起更促使了青年学子剪辫易服;

辛亥革命后此时西装也开始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与此同时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3)传传统统钦食的变化:

西餐的出现;

2、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自己看;

3、原因: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影响;

(2)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

(3)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

表现:

1.“废止缠足”:

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同时主张“废止缠足”;

⑵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中明确规定“废止缠足”;

2、断发易服:

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3.婚姻自由的习俗:

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

婚丧礼俗的变迁。

婚姻风俗的变迁的特征是删繁就简。

4.社交礼仪的变化;

历法与节庆日的变化;

5、广大农村变化不大,旧的生活习俗与生活仍然大量存在;

但是少量的东西进入农村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

原因:

内因:

中国社会自身的不断进步:

经济、政治、思想上的变化;

外因:

外来的侵略的不断加深;

西方物质文明的影响;

近代以来交通发展与更新的过程

(一)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

2.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轮船招商局改为官办,成为官僚资本的企业。

4.抗日战争后,轮船招商局垄断全国的轮船运输业。

5.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的发展。

6.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发展,轮船运输业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的状态。

(二)铁路的发展:

1.19世纪80年清政府修筑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京张铁路是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佐主持设计施工的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3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形成;

4.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已经跃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5.京九铁路建立加强了香港和北京的联系;

(三)公路运输业的发展:

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2.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