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2610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说明文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说明文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说明文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说明文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说明文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说明文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说明文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说明文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说明文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说明文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明文练习.docx

《说明文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练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说明文练习.docx

说明文练习

(一)海光

①海上过夜的人们,常有机会欣赏绚丽的海光。

海光,是海洋生物发出光亮的自然现象。

有趣的是,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从细菌到鱼类,从小虾到乌贼,都有这种发光的代表。

②细菌小的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它们的面貌,可是它却出人意外地利用呼吸氧气的机会,借助这一生理反应,放散出蓝绿色的光彩。

科学家把发光的细菌收集在一个瓶子里,挂到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的光学大厅里,把整个大厅照得通亮!

这一奇特的“细菌灯”使参加博览会的人们目瞪口呆。

③比较高级的发光生物,采用细胞外发光。

它们有特殊的发光器官,能够产生发光物质。

发光时,将这些东西排泄到海水里,把海水“染成”浅蓝色的“发光水”。

小虾中的磷虾,身上有十来个发光器,可以受它自己的指挥,随意发光,可向不同的方向照射。

试想,一尾磷虾点十盏灯,几百几千尾磷虾的灯火齐明,那不正如银河里的繁星在闪耀着异彩吗!

④海洋生物发光,有的是它们呼吸时产生能量释放的现象,如细菌;有的是为了防御敌害、保护自己,如小磷虾,糠虾等,个子小,体力弱,没有抵敌武器,只好突然发光把敌人照得“眼花缭乱”,自己抓住良机逃之夭夭。

⑤有的生物发光,是为了给自己照明,寻找食物,同时也引诱喜欢光亮的生物游拢过来,捕而食之。

比如,生活在海底的鮟鱇鱼,头大似钟,口大如斗。

头顶上有一根由背鳍的鳍条演化而成的“钓竿”,伸到头部前面来。

“钓竿”末端是发光器,能发出诱惑力很强的光芒。

附近的鱼儿经不起这种引诱,满以为是“一盘美餐”,便不顾一切的冲上前来,只见鮟鱇将“钓竿”往嘴边一抽,倒霉的鱼儿便身不由己地被卷吸进去。

⑥还有一些生物把发光作为引诱性的信号。

如发光多毛类动物中的裂虫等,在性成熟时,每逢风和气暖,月儿当空,雌的先破门而出,从海底缓缓升上水面,一路施放火球。

雄的早就睁大眼睛窥视着上面水层,一见火球升起,知道是伴侣在召唤,便争先恐后冲上去,举行“灯光婚礼”。

⑦海洋生物发出的光,热量消耗很少,发光效率。

日光灯、霓虹灯、高压水银灯、电视机的荧光屏、手表上的荧光字码盘等等,都是受到海洋生物发光的启示研制出来的。

(选文有改动)

14.选文②-③段介绍海洋生物发光的两种方式,一是,

一是。

(4分)

15.请简要概括海洋生物发光的原因。

(6分)

(1)

(2)

(3)(4)

 

(二)蓝光警戒

朱斌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蓝光正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包国着我们。

手机、电脑、电视机的显示屏,甚至LED节能灯、充电器等都发射着蓝光。

但是,你可曾想到,蓝光会影响人体的生理状态。

相信多数人对生物钟并不陌生,我们每天生活的规律和生物钟密切相关。

过去,人们认为每天的活动能使我们的生物钟和时间保持同步。

但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光”才是关键,正是光在不断地调整着人们的生物钟。

而蓝光对我们生物钟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

这种潜在效应对生物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时差的影响。

与此同时,一些研究证明,光照还会抑制人体内褪黑激素①的分泌。

当周围的环境变暗时,我们体内的褪黑激素水平会上升,使我们感到困倦;而当光照增加时,体内的褪黑激素会停止分泌,从而使我们保持清醒。

2001年,研究人员发现,当受试者于凌晨2点左右暴露在波长为450~480纳米的蓝光下,褪黑激素受到抑制最为严重,因为人类视网膜的特殊光感受器包含一种光敏蛋白,它对蓝光最为敏感。

实验证明,波长为460纳米的纯蓝光对褪黑激素的抑制作用是波长为555纳米的纯绿光的两倍。

虽然蓝光在夜间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最大,但在白天它又是能使人保持精力充沛的最好的光。

研究人员在对蓝光进行评估时开玩笑说:

“清晨,明媚阳光的作用不可估量,享受阳光,扔掉药瓶吧!

”研究证明,蓝光让人类保持警觉的效果最好,暴露在蓝光下,人们犯的错要远远少于暴露在绿光之下。

由此可见,无论是白昼还是黑夜,蓝光对人体生理状态的影响都最为显著。

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诟病包含所有可见光的全光谱照明方式。

它对工作环境最为适宜,但是对帮助人们集中精神则不如蓝光。

这些发现让我们开始重视对不同颜色的光的研究。

低能量的荧光灯和LED光与传统的光源相比,所含的蓝光比例大大增加。

事实上,最新的研究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普通家庭照明和微光对人体生理状态的影响。

最近一项研究就指出,不超过2000勒克斯②的正常灯光在傍晚的房间里照射,使得受试者褪黑激素的分泌延迟,这种抑制作用持续了90分钟左右。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对蓝光的相关研究可以解释现在普遍的睡眠障碍的成因。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说明,持续的短睡眠可能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和中风的风险。

使用产生更少蓝光的灯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

一种最新的低能量光源——ESL冷光源就是不错的替代品。

其实,换个灯泡是非常方便的,难就难在让人们养成睡觉前关灯、关电视、关掉一切发光东西的好习惯。

(本文有删改)

[注]①褪黑激素:

人脑深处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有保护细胞、防止病变、调节昼夜节律等作用。

②勒克斯:

光照度的国际单位。

15.“蓝光”对人体的生理状态有哪些影响?

根据文意,分点简要回答。

(3分)

16.请根据本文的内容,简要说明“睡眠障碍”的成因。

(3分)

17.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4分)

(1)第6段在列举最近一项研究时,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了科学家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不同颜色的光。

(2)第7段中加点的“大量”和“可能”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大量”一词,说明证据的充足;“可能”一词,说明对短睡眠的研究不够深入。

18.请依据本文中“蓝光”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科学地对待“光照”。

(4分)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19题(8分)

①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

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

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②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

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

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

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

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

③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

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

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

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

④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指某一系统中全部或特定的生物总量)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来制造生物燃料。

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在不减少作为人类食物、动物饲料及出口生物质份额的前提下,美国每年能够生产13亿吨(干重)生物质。

如此大量的生物质每年至少能够产生1,000亿加仑(约3,790亿升)草油,大约相当于每年美国汽油、柴油消耗总量的一半。

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

纤维素类生物质能够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⑤人类历史上的能源新纪元──草油时代也许很快就要到来。

15.第二代生物燃料的优势是什么?

(2分)

答:

16.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

为什么?

(2分)

答:

17.说说选文第④段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分)

答:

18.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你对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议?

请写出来。

(至少写两条)(2分)

答:

(四)细菌与安全

①我们都知道细菌无处不在,即使是我们认为洗得很“干净”的手上也充满了细菌。

虽然多数细菌是无害的,但再多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也改变不了有害细菌让我们寝食难安的事实。

人们吃出问题的例子,只有一小部分跟细菌无关——比如河豚中毒或者对各种食物过敏,其他绝大多数都是细菌惹的祸。

②到目前为止.加热仍然是杀死细菌的最有效手段。

一般来说,在121摄氏度下加热15分钟以上。

即使没有把细菌全部杀死,剩下的也成不了气候。

但是许多食物要是加热到这种程度,就没法吃了。

通常的食品加工,只是把细菌的量减少到一定浓度,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就行了。

③比如说牛奶,所谓巴氏灭菌的“鲜奶”是把牛奶加热到72度左右15秒。

经过这样处理,细菌量会减少到初始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还有不少,但是在冰箱里放两三周,细菌量也不会长到对人有害的地步。

如果是超高温灭菌,则把牛奶加热到135度以上,1秒钟就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细菌,即使是放在常温下也能保证几个月没有问题。

当然,这都是指密封保存的情况。

如果对着瓶嘴喝一口,这些处理几乎就算白做了,其中的细菌生长速度会大大增加。

其他食物也是如此。

④无数食品科学家和工程师花了不计其数的工夫,想要找到比加热更好的杀死细菌的方式。

然而到目前为止,最经济实惠、广泛使用的还是加热。

中餐原料有很多不注意卫生的地方,但是中餐的安全问题却不严重,关键就在于中餐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烹饪、现做现吃。

西方的蔬菜多数是生吃的,所以从种植、运输、保存到分销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监控。

否则,沙拉吃下去,就开始拉肚子了。

⑤对于个人来说,注意食品安全,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

厨房、冰箱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经常清洁(比如用酒精、醋等都有不错的效果),并且保持厨房通风干燥,有助于减少细菌。

家里的食物,尽量减少存货,做饭做菜,尽量吃多少做多少。

因为减价而囤积大量原料,或者做一次饭吃上一两周,都会为细菌繁殖提供广阔的天空。

尤其是很多特价的蔬菜、肉、蛋、奶、水果,特价的原因就是积压了很长时间,再买回家保存,简直就是考验自己对细菌的抵抗力。

11.细菌与安全有什么关系?

(2分)

12.第②段中“到目前为止”的作用如何?

(2分)

13.第③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如何?

(3分)

14.第④段将中餐和西餐的做法进行比较,目的是什么?

(3分)

15.本文认为应该保持怎样的良好卫生习惯?

(4分)

(五)给抗生素“把把脉”

①1943年,青霉素的诞生开启了抗菌疗法的黄金时代,其后还出现了青霉素钠、青霉素钾、阿莫西林等常用抗生素。

但是,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60多年间,很多细菌对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性。

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大多数高效抗生素战胜不了。

曾经只需20万单位的青霉素就是以杀灭的肺炎球菌,如今出现了新种,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征服不了它们。

近年来还出现了超级细菌,最著名的是源于南亚的NDM-1超级细菌。

而2011年美国出现的CRKP超级细菌,则比以往细菌的耐药性更强,人感染这种细菌后的死亡率达到35%以上。

为对付细菌耐药性,医药学家又开发出头孢氨苄、头孢曲松钠等药物,直到最新的碳青霉素,但也赶不上细菌突变的步子。

②这一切与人类滥用抗生素息息相关。

科学家们指出,滥用抗生素从多种途径促进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强。

滥用抗生素唤醒了细菌中原本沉默的耐药基因,即当我们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时候,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会被快速杀死,而留下含有耐药基因的细菌,并大量生长。

再者,细菌体内有一个SOS修复系统,可以帮助细菌修复来自外界的损伤,而滥用抗生素增强了细菌的修复功能。

滥用抗生素还会诱导细菌感受态的产生。

感受态是细菌的一种容易接受外源基因片段的状态。

例如,肉类制品上如果残留有耐药基因片段,很容易被体内处于感受态的细菌接受,从而造成人体细菌耐药性的增强。

③厂家、药店、医院,受利益驱动热衷于生产、销售、使用抗生素药品,这是根本原因。

药监部门监管不力也难辞其咎。

针对目前抗生素市场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无法对药店持有的药方进行核实,药监部门开展的清查整顿效果有限。

更关键的是科学教育和普及工作不到位,许多患者缺乏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常识,盲目依赖抗生素,这就加速了体内耐药菌的增长。

④就患者而言,合理用药成了当务之急。

抗生素只对细菌引发的病症有效,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切不可使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要严遵遗嘱:

不能同时服用几种抗生素类药物;不能随意改变服药时间,间隔太近会引发肠胃不适,间隔太久则药物对细菌的抵抗力会减弱。

⑤只有给抗生素“把把脉”,明确症结所在,及时对症下药,才能让它更好地造福人类。

(根据《科学24小时》等资料改编)

【链接材料】感冒是常见的疾病,有病毒性的,有细菌性的,还有更复杂的。

病毒是形态最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微生物。

人类传染病中的80%是由病毒引起的,如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等。

 11.阅读第①段,指出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的60多年间,细菌都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

B.很多耐药细菌毒力很强,所有高效抗生素战胜不了。

C.如今肺炎球菌出现了新种,数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征服不了它们。

D.人感染超级细菌CRKP后的死亡率达到35左右。

12.滥用抗生素会从哪些途径促进细菌耐药性的增强?

阅读第②段,简要概括。

(3分)

13.在第③段段首加一句恰当的话,提示该段的只要内容。

(2分)

14.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分析案例中王阿姨的做法有哪些错误。

(4分)

【案例回放】王阿姨出现了头痛、发烧等症状,经医生检查,她患的是流行性感冒,因为家里还有阿莫西林和头孢氨苄胶囊,她就自行服用了这些药。

 

(六)天外飞来准晶体

巴雅尔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准晶体的发现者—以色列科学家谢西曼,他于1982年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

正常的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形式是立方体、六边形或其他规则的、可无缝拼合的模式。

而准晶体的结构很特殊,小范围内看不出规则模式,但大范围可以体现出规则的,可拼合的模式。

由金属原子组成的准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却很差,容易像非晶体的玻璃那样破裂。

自然界中形成的准晶体是在2008年发现的,在一块来自俄罗斯东部的奇怪岩石内,意大利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已知的准晶体类型——AL63CU24FE13。

更惊人的事情还在后面,最近意大利和美国科学家对这块岩石进行了同位素测定,发现岩石里的氧同位素的特征与某些碳质陨石类似,换句话说,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

该陨石很可能是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动荡环境的产物。

含有准晶体的陨石是如何形成的?

这依然是个谜,太阳系中绝大部分陨石都是小行星带中没有形成大天体的物质,但这块陨石中的铝的形式很古怪,不可能是在小行星带的环境中产生的,在其他的陨石中也没有发现这种铝的形式,既然陨石来自地球之外,那么这种含有准晶体的陨石的起源一定不寻常。

研究人员猜测,也许这块陨石所在的前身星球上曾经发生过高速的撞击事件,在极端的环境中产生了这种陨石。

这块陨石告诉我们,罕见的准晶体其实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在几十亿年中保持稳定。

14.准晶体有什么突出特征?

(4分)

15.第一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它有什么作用?

(3分)

16.第二段画线句中的“很可能”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17.下列说法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一项是()(3分)

A.因为首次发现并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科学家谢西曼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B.在自然界中也发现了含有准晶体的岩石,不过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

C.对于含有准晶体的陨石形成的原因,科学家们已有了明确的研究定论。

D.罕见的准晶体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很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七)云南松怕冷的秘密(10分)

罗红里

既为“岁寒三友”之一,松树当然是不怕冷的了。

没想到云南二月的一场尾寒,真个把好生生上万亩云南松冻得直打抖,枝枯叶败后冷死了。

云南人怕冷,难道云南松也怕冷吗?

松树怕冷,自是奇闻。

人说云南的松树是云南的好天气宠坏了,这却是天大的冤枉。

俗话说“好汉就怕病来磨”。

松树——这树中的伟丈夫正是被一种叫做致冰细菌的恶魔折磨着呢。

你也许不知道,在自然界成千上万的细菌家族中,有两个怕羞的小兄弟:

一个叫丁香假单胞菌,一个叫草生欧文氏菌。

它们好像很有修养:

干净,爱绿色,专居留叶面。

可是如果你真认为它们是君子国里的良民,那就上当了。

人类最好的朋友——水,有一个怪脾气:

从4℃开始,越冷越发“胖”,到0℃时就结冰啦!

也许,你没听说过,有低于0℃而不结冰的超冷水吧?

我们的水朋友在植物体内,即使气温降到零下几摄氏度时,它也不结冰而是保持超冷水的姿态,使植物能持续经受-6℃~-8℃的寒冷而不致冻坏。

水是植物的血液,血液涌动着,不会析出冰晶,生命组织形态正常,松树能怕冷吗?

偏偏冰核细菌这两个恶少,有一手被科学家称作催冻致凝基因的真传:

当气温急剧下降,它们会在叶面形成一个特殊的晶核,引起植物体内的超冷水结晶。

科学家叫它们冰晶种子。

植物的血液凝固了,这命还能保吗?

许多像松树这样的好汉都被这两个病魔缠倒了。

这植物冻害,也直接打击了人类。

俗话说“助人如助已”。

为了帮助水朋友,科学家们捉住了丁香假单胞菌,对其真传的基因片段进行脱胎换骨手术,然后再将失去致冻基因的片段重新放回原处,缴了械的细菌就再也不能致冻了。

树木生长季节到了,人们把经过改造的细菌喷射到大片树林上,它们以全新的面目取而代之,将那些没经过改造的丑恶的同类排挤掉。

于是,致冻菌不致凝了,气血顺畅,云南松不怕冷了。

这就是遗传工程在防霜冻灾害上的应用。

16.云南松为什么怕冷?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选文第一句中的“岁寒三友”是指松树和另外的哪两种植物?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简析选文的说明顺序。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选文中两次引用俗话有什么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品味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分)

它们好像很有修养:

干净,爱绿色,专居留叶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帮助水朋友,科学家们捉住了丁香假单胞菌,对其真传的基因片段进行脱胎换骨手术,然后再将失去致冻基因的片段重新放回原处,缴了械的细菌就再也不能致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湿地?

失地!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中所描写的场景就是湿地。

在人们眼中,湿地充满种种意象之美,引人产生无限遐想。

(2)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

是跟森林、海洋并行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

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相对于自然湿地而言,人工湿地强调了社会和经济功能,弱化了湿地原有的生态功能。

(3)中国是世界上湿地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从地理分布看,湿地分布较多的省区是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和西藏。

总面积为17.7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湿地面积的55%。

(4)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湿地保护面临着巨大压力。

从1990年到2008年的近20年间,我国湿地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的趋势(见图1)。

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湿地的过度开发,尤其是农业开发。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农业高产量的追求,以往未能开发的湿地如今被大量开发为农田,或排水后成为牧草草原,或改造为鱼塘和盐田,成在河流上建坝拦水、修建水库等。

(5)由于开发过度,我国的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功能也逐步减弱。

2010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指出:

遭到破坏的湿地遍布华夏大地,破坏面积已经涉及原有湿地的40%-50%。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因上游大量开荒造田,造成下游350公里的河道断流,罗布泊、台特玛湖已干枯沦为沙漠。

曾被誉为“中国最美湿地大草原”的若尔盖,300多个湖泊中已有200多个干涸,草原沙化面积已达到1053平方千米,每年还在以11.65%的速度递增。

(6)可悲的是,这些教训还不能给现代人足够的警醒。

在湿地边上建别墅,在滩涂里面打野鸭促旅游等破坏现象屡见不鲜。

甚至一些饱受洪涝灾害之苦的地区,退耕还湖刚有成效,便又有人重新开垦。

(7)文明的兴衰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湿地的兴亡只是整个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

为了让湿地这个大自然的天然公园,不再成为永远的“失地”,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保护我们的“地球之肾”。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2月上,有删改)

【链接材料】三垟湿地地处温州市瓯海区,湿地面积13.6平方千米。

据调查,区域整体水质属于劣Ⅴ类,氮、磷、重金属等严重超标,更可怕的是用地和水体存在着被大量蚕食的危险。

三垟湿地的现状已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

按照政府规划,三垟湿地将建成“桔浦芳洲、白鹭野鸭、菱角莲藕、河网人家”的生态园。

(摘自“XX百科”)

7.阅读全文,结合标题概述文章主要内容。

(3分)

8.阅读第(4)段,根据图1,用简明的语言补写画线句。

(不超过35字)(4分)

9.第(5)段画线句列举了一系列数据,结合上下文说说其作用。

(3分)

10.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指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3分)

A.三垟湿地是“城市之肾”,为城市增添了灵性,凸显了温州“山水城市”的特色。

B.三垟湿地能够在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

C.为了充分利用三垟湿地,我们应该把以往未能开发的湿地改造为农田、鱼塘。

D.三垟湿地水质严重受损,用地和水体存在着被大量蚕食的危险,由此,三垟湿地亟待保护。

 

(一)《海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