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2705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docx

《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docx

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2020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字形和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翘(qiáo)首涅槃低徊(huái)仪仗队目不暇接

B.炽(chì)热发韧胴(dòng)体挖墙脚郑重其事

C.荒谬(miù)噩运脖颈(gěng)常春藤一筹莫展

D.下载(zài)蜇伏梗(gěng)概亲合力转弯抹角

2.依次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极少为人类所_____。

(2)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______,最多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映月”等等。

(3)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上盘旋。

天已经有些了,头顶甚至隐隐约约有几颗星星。

A.领会陪衬暗淡

B.领悟映衬黯淡

C.领会映衬黯淡

D.领悟陪衬暗淡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

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B.在刚刚结束的马德里世锦赛上,由于张洁雯不慎扭伤,这对身经百战的“广州双姝”铩羽而归,以卫冕羽毛球冠军身份参赛的她们止步4强。

C.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都表示出息息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D.史铁生的散文名著《我与地坛》一文浓缩了作者对多年艰辛生活的深切体悟,读来楚楚动人,感慨良多。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辛弃疾的词是以多用典故出名的。

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珠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防治手足口病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情,”省领导在慰问患者及其他人员时说:

“必须坚持生命第一的理念,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D.国家有关法律文件对非法制造、贩卖、运输、持有毒品、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植物、引诱、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等,都作了相应的处罚规定。

5.下面的句子表述正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向定调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一辈子附在身上,又像文身的花纹,紧紧地包着自己。

B.这时,眼界突然开阔起来,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C.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

我不敢独享那一幕幕,所以将它诉诸于笔端,带给更多的人们。

D.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无时无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二、(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为汉语的处境忧心不平

卢新宁

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

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

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

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

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

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

托福成绩考试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

诗人余光中说得好:

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

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

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再会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

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

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

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

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6.联系文章,下面对“汉语的处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海举行的一次翻译大赛,不仅缺乏最好的译文,评不出一等奖,而且二等奖还被外国选手拿走,这种尴尬局布面让人反思。

B.国内选手相当多的翻译作品言不达意,其中文字符号的小错误“更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反映出我们民族的母语面临危机。

C.与“全民学英语”热潮想比照,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这说明对于母语的忽视。

D.虽然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我们的后人也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汉语危机”不断的呼声却使我们不能尽展欢颜。

7.作者感叹“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下列不能作为这句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A.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若这样,就会失去东方民族的含蓄美。

B.方块字横平竖直,风格独特,而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必难以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C.100多个国家开了汉语课,但在汉语的故乡和高学历的青年中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主单调的状况。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那些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不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就让作者百感交集,忧心不平,看来作者思索这种问题已有时日,显示出作者的文化责任心。

B.“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受到冷落,产生危机,因此,我们应把对母语对外主事的重视程度颠倒过来。

C.由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词藻用语要丰富多彩,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

D.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说明汉语独特的魅力;古希腊文、拉丁文基本死了,说明活着的汉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三、(12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

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

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征命无所就。

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

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

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

“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

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

”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

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

遣承与相见,术问曰:

“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

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

”承对曰:

“在德不在强。

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

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

”术不悦。

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

“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

子以为何如?

”承乃曰:

“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

”术作色不怿,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

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

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

范谢曰:

“诸君相还儿厚矣。

夫人情虽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

”贼义其言,悉以还范。

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

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

太祖谓文帝:

“举动必谘此二人。

”世子执子孙礼。

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

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

建安十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乃解印绶间行归家间:

(得)机会。

B.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拟:

比,比拟。

C.若苟僭拟,干时而动干:

冒犯,冲犯。

此处可译为“背离”。

D.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逆:

迎,迎接。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起一朝之谋//不出,火且尽

B.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虽大风浪不可鸣也,而况石乎

D.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赵氏求救于齐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范“忽于荣利”的一组是()

①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②征命无所就③乃解印绶间行归家

④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⑤范以疾留彭城⑥救恤穷乏,家无所余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②③⑤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董卓作乱时,张范与张承想要集合徒众与天下豪杰一起讨伐董卓,后在其弟张昭的劝阻下作罢。

B.张范让张承去见袁术,由于张承在言谈之中没有曲意逢迎袁术,致使见面不欢而散。

从中可以看出张承“方正”的性格。

C.张范与张承的儿子同被盗贼劫持,张范前往贼穴营救,最终盗贼被他的仁义之言所感动,把两个孩子都还给了他。

D.太祖每当出兵征战,常常让张范和邴原辅助世子曹丕一同留守,并告诫曹丕若有所行动一定要向两人咨询,足见张范深得太祖器重。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

(3分)

(2)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

(4分)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4分)

15.默写(任选三个小题,6分)

①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

②,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蓬生麻中,_,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劝学》

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人间如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12分)

16.将下列语段改写为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可调整个别词语和句子顺序,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4分)

我喜欢自然风光,还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情节曲折的小说更让我喜爱,也喜欢大自然的音响,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更让我着迷,当然,那美妙动听的音乐尤其让我陶醉。

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以“珍爱和平”为内容,拟写一条公益广告用语。

(4分)

18.以“青春”为主题,仿照例句,续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4分)

青春是盛开的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

,;

,。

六、请在以下

(一)、

(二)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不跨大题选做小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18分)

梅花几度梦里寻

王本道

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

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众口一辞的好评。

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难当花魁的。

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

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

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是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

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

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

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

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

”王冕也有诗云: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从拟人的角度看,造物也实在是委屈了梅的。

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属第一,节气恰恰是在“苦寒”之时。

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而梅却我行我素,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

正是梅的这种秉性,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

作为一名忠诚的“梅客”,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

每次赏梅归来,时常夙夜忧叹:

苦寒之于梅,确属命运的不公,世道的不公。

而梅呢,却无怨无悔地傲雪凌霜,年年岁岁按季奉献出自己的幽香。

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常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

佛家曾有“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之说。

其实人生一世与世上其它生灵的一生就其过程来讲,并无二致。

人若托生是国色天香,魏紫姚黄,时时遭人羡慕当然是大好事。

但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这个世界之上,高官厚禄的幸运者终归是极少数,多数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努力的结果充其量只是小康而已。

我当然不喜欢贫穷,现今社会,一个终身怀有衣食之忧的人是很难成就事业的。

但是我也从不企盼锦衣玉食,大富大贵,凭组织的培养,个人的努力,能有一份自己力所能及又喜欢做的事情,并在生活上衣食无忧就已足矣。

想那冷峻的梅,若真的给他换一个温室环境,怕还真是难以承受呢。

梅是在苦寒的背景之下,扎根,生长,开花的,也恰恰是这苦寒,才使她蓄满了成长的动力。

苦寒之于梅,何尝不是一份财富呢?

人的一生也同样,心想事成,万事顺遂,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苦难同样是人生的必含内容。

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同样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它来之不易,自然也不会轻易丧失。

梅是在病态的环境中,在不公正的待遇中散放幽香的。

是否要改变这种生存环境,纠正这种不公,讨还个正确的说法呢?

这也许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情。

对此,梅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正是这种承受,才使得她在万花丛中始终能独树一帜!

人若失去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达观的心态,还会有生存的信念吗?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19.文章第一段说梅花“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20.作者为什么认为“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

(4分)

21.“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从文中看,作者汲取了哪些教益?

(4分)

22.作者引用佛家语“一切有情,众生平等”是为了表达怎样的观点?

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臧克家:

诗比人更长寿

念过中学的人,没有谁不熟悉这么一段诗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中国当代诗坛大师臧克家的《有的人》教育了几代人追求真善美,以耐人寻味而深深“烙印”在亿万国人脑海里。

臧克家从小生活在一个诗的王国,家庭的文化空气很浓。

父亲和祖父都好诗,他的庶祖母给他讲《聊斋》,说《水浒》,话《西游记》,“这些故事,常引出我同情的眼泪和美好的幻想。

”臧克家永久也不能磨灭这些在心上打上深深的印记。

小克家喜欢整天跟穷人的孩子在一起,“我同情他们,热爱他们。

童年的一段乡村生活,使我认识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和贫富的悬殊。

同是,纯朴、刻苦、良善……我的脉管里流入了农民的血。

我高兴,有人说我是‘农民诗人’。

不错,我是‘泥土里的人’。

1923年,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臧克家接受到“五四”新文学思潮的影响。

这时期,他读的新诗很多,如饥似渴地吞咽下去;也写了不少诗作。

1930年,臧克家被国立青岛大学破格录取。

这期间,在闻先生的指导下,他以难民、洋车夫、渔翁等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着笔点,创作了不少好诗。

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朱自清评曰:

“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王统照称道:

“(臧克家的出现)真像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

臧老经历了20世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全部过程,入过学,做过战,随军采访,主编杂志……这种生活境地、职业的变更,令诗人有了更丰富更鲜活的生活素材,也正是这些,触发了诗人的灵感。

也正是这样,他在诗中抒发一个热血诗人的沸腾之情。

激情勃发的臧克家,由“农民诗人”成了“人民诗人”。

臧老的床头高高的排放着一摞摞书刊,上面少不了他的圈圈点点或评论。

他历来嗜书如命,到老年却自觉心里空虚,因此更以补课的心情拼命读书。

他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不少于全部活动的三分之一,孤灯夜读,思接千载,名篇佳作,会心动情,是他生活的又一大乐趣。

他不仅读,而且写。

其中,不少文章文情并茂,精辟独到颇有见地。

臧克家从不想自己“来日无多”,只是笔耕不辍,依旧诗涌成潮,虽在文坛已耕耘了60多年,但他那颗跳动的诗心充满活力。

他从未停止过写作,就是在病魔缠身、卧床不起的情况下仍不放下手中的笔。

他把写作视为与病魔斗争的一种手段,进入九秩仍坚持天天定时伏案工作。

近年,他还出版了《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臧克家序跋选》、《放歌新岁月》,并主编了《毛主席诗词鉴赏》等书籍。

尽管因为年长,作品数量大为减少,但诗的内涵却愈加醇厚。

诗作《我》寥寥10字,却滚热发烫:

“我,/一团火。

/灼人,/也将自焚。

”这诗是他性格、人格的写照。

以往每年,请求题词、题诗、题名、作序、写评论的接连不断,来访者络绎不绝,这可忙坏了我们的臧老先生,挤占了本来很忙的诗人时间。

然而,热心肠的臧克家只是尽最大的能力“应酬”,再累也心甘情愿。

在臧克家的心目中,感情这座天平上,友情的砝码是重于亲情的——他对朋友的满腔热情真像火一般炽烈。

诗人还有一个特别而又不特别的爱好,那便是喜爱跟孩子在一块。

老先生已经走过了99个人生历程,99个春秋使他经历了世间沧桑,饱览了人生百态,晚年的他依然童趣不失、笑声爽朗。

以前每次散步,小朋友见到了他,总是老远就“臧爷爷”喊个不停。

他们的臧爷爷也乐于与他们在一起捉迷藏或踢沙包,这时候,臧老也变成了“老天真”。

当小孩有什么不快的事时,也乐意哭着找臧爷爷说个痛快。

这时,臧老只得边哄小孩别哭边给些糖果他们吃。

在孩子们中间,他成了“孩子王”,童心十足。

他在散文《我和孩子》中写道:

“我喜欢这许许多多的小朋友,自己好似变成了他们当中的一人。

”同时,诗人甚为关心儿童事业的发展。

“年景虽云暮,玮光犹灿然”,他的诗句唱出了自己的夕阳情,从中可以感到老诗人一颗年轻的心在搏动。

在“希望工程”刚开始启动时,他便长期资助甘肃武威市失学女孩常清玉;一次,某地“希望工程”向他求字,他二话没说,当即写了“爱心如火”4个大字,表现出诗人的激情和爱心;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破土动工,他得知后无偿捐献自己刚收到的10000元著作稿酬……

臧克家当年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今天,用来送别诗人自己仍是最好的挽歌: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9、本文引用《有的人》中的诗句开篇结尾,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4分)

20、为什么说臧克家由“农民诗人”变成了“人民诗人”?

(4分)

21、传记往往撷取传主的几个侧面加以介绍,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臧克家的?

(4分)

22、探究思考臧克家的艺术人生,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诗人?

(6分)

七、作文(60分)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阿尔卑斯山的山谷中有一条道路,两旁景物极美,路旁插着一块标语牌:

“慢慢走,欣赏啊!

”它劝告那些过客不要因无暇欣赏而留下遗憾。

(2)有一句格言这样说:

“朋友,快快走,请不要为眼前美丽的风光而驻足。

的确,是驻足赏景还是快步离开,人们总有不同的看法。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呢?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可以任选其中一则材料,也可以两者结合进行构思;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2020学年度潍坊市昌乐一中第一学期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A.低徊(huí);B.发轫;D.蛰伏亲和力)

2、D(“领悟”:

理解。

“领会”:

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

“陪衬”:

陪衬的事物。

“映衬”:

映照,衬托。

“暗淡”:

多指光线昏暗,不明亮;也指色彩。

“黯淡”:

指色彩暗淡。

3.B(A.“不绝如缕”,形容气息微弱或时局危急。

C.应为“休戚相关”;D.“楚楚动人”形容姿容娇柔美好,能打动人。

多用于人。

4.B(A项,括号前的句号应放在括号后;C项,冒号应改为逗号,说话的内容分为前后两部分,“某某说”在之间,“说”后要用逗号;D项,顿号的使用混淆了句子间的关系,“持有毒品”和“大麻等植物”后的顿号都应改为逗号。

5.B(A语序不当“定音定调定向定位,”“一辈子附在身上”与“紧紧地包着自己”互换;C重复“诉诸于”去掉“于”D“无时无刻”改为“时时刻刻”或“无时无刻不”)

二、(9分,每题3分)

6.D“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在文中只是一种假设,与后文构成让步转折关系,本项将“纵然”置换为“虽然”,是把未然说成已然了。

7.C本项不能说明汉语“语词”表达特点及功能与“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8.B汉语和英语并非此起彼消、相互对立的关系,重视母语,并不意味着排斥外语。

三、(12分,每题3分)

9.C(A.从小路;B.模仿;D.违背,反对。

) 

10.C(A.况且//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