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3570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最新版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章项目概要

1.1项目承担单位与实施单位

项目承担单位为××,实施单位为××。

1.2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现任××,兼任××场长,水产工程师。

1.3项目技术依托单位

技术依托单位扬州大学,首席专家××。

1.4项目实施地点

1.5实施规模

项目实施规模2000亩,其中,养殖池塘1455亩,生态净化湿地545亩。

1.6建设目标

建设2000亩养殖水面水循环养殖利用系统、养殖场生产生活废弃物处理系统和污水净化和种养结合生态经济模式,建立工程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在保证养殖生产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养殖水得到循环利用和达标排放,系统实现有效可持续的运行。

1.7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一级水质净化系统175亩,二级净化系统370亩,三级净化系统12亩。

新建进水系统管道4500米,生活污水和水体残余植物处理沼气池1座。

1.8经费筹措和预算

项目总经费80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240万元,武进区财政资金280万元,实施单位自筹280万元。

项目总支出800万元,其中土建投资640万元,设备费用50.0万元,水质监测费30.0万元,前期工作费12.0万元,技术指导费68.0万元。

1.9综合效益分析

项目以生态经济效益协调提高为目标,通过改善水质与发展生态养殖,提高养殖池塘水产品质量,增加生态水生经济植物和水产品产出,养殖池塘经济效益提高5%以上,为系统运行维护提供经济支撑;通过养殖水的多级净化和循环利用,减少外部输入水量,养殖水达标排放;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水体污染源,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建设湿地生态种养系统,美化、净化环境;建设设计合理、运行良好的养殖水生态净化循环利用集成系统,为区域水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提供工程示范。

1.10建设期限

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

2008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09年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运行调控监测。

1.1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太湖富营养化治理的若干政策和意见;

2、《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

3、《泵站工程设计规范》(GB/T50265—97);

4、《水工结构混凝土设计规范》(SL/T191—96)。

5、江苏省太湖流域池塘养殖水排放标准。

第二章项目背景和意义

2.1项目建设的背景

太湖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该地区工农业、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引起的面源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使得太湖水体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富营养化污染,并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由此受到各级政府和当地老百姓的关注。

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为治理太湖流域的水体环境,彻底改善太湖的水质,国家、江苏省、太湖流域有关市先后启动太湖水环境治理科技计划、工程计划和管理计划。

集约化水产养殖的排水,是大型水体氮、磷负荷的重要来源。

池塘养殖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

目前我国养殖池塘结构设计中只有生产功能而缺乏有效的水体自净功能,随着池塘精养程度的提高,养殖投入不断增加导致池塘养殖水质恶化和养殖场废水向外放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养殖场的水质恶化也会导致鱼类速度减缓,疾病发生率提高,养殖产量和品质下降,从而影响池塘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池塘养殖水质的净化,已成为社会和养殖系统本身关注的重要问题。

由于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和人们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不断提高的关注,将促使该区域水产养殖加快进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的阶段。

关于养殖池塘污染物研究方面,研究明确饲料残饵和鱼类排泄物是鱼塘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

在养殖过程中,有相当比例列的饲料以未被利用的形式和鱼类排泄物的形式滞留在水体和底泥中,这些物质本身分解后产生的氮磷营养物和有机污染物会在不同程度上池塘养殖环境的恶化。

池塘排水环境负荷的主要因素是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氮磷,对池塘养殖系统中氮、磷收支平衡和循环的研究,掌握池塘中氮、磷营养盐的收支与循环规律,优化池塘养殖系统的食物链,可以有效提高氮、磷的利用率,并减轻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养殖池塘水质净化技术可分为理化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和集成处理方法。

理化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有清淤和换水、机械增氧、机械过滤、物理吸附、泡沫分离、物理消毒,化学处理法有絮凝法、中和法、络合法、氧化还原法等)处理池塘水质收效较快,有些方法有一些副作用甚至二次污染或大幅度增加养殖成本,水中氮磷消除效果较差。

生物处理方法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来降低存在于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途径。

生物处理方法具有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污染物可以被完全从环境中排除等优点。

利用植物生长来吸收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并达到净化目的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应用较多的有鱼(包括其他养殖动物)菜共生、鱼藻共生和鱼草共生等。

水质净化中利用的植物种类包括水生高等植物、陆生经济植物和藻类。

在池塘中种植并刈割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减少水体和底泥中的氮、磷含量,应用较多的水生植物有水芹菜、水雍菜、水浮莲、茭白、紫萍、芦苇、轮叶黑藻、伊乐藻、苴草、苦草、金鱼藻、狐尾藻等。

在陆生植物应用方面,主要是在池塘中采用浮床水培蔬菜、花卉及牧草等。

在淡水养殖中,利用单细胞藻类净化水质,由于其体积小不利于收集,加上藻水分离困难,并且往往在养殖池塘中难以大量生长,因而在实际应用不多。

微生物可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水产养殖对象和养殖环境,分解养殖动物排泄物、残饵以及浮游植物残体等有机物,净化了水质;同时微生物链在水质净化中通过氧化、还原、光合、同化和异化把有机物转变为简单的有机物,保证了水体的正常功能。

微生物净化水体的方式,一是向水体投放微生物制剂,包括光合细菌、放线菌、芽孢杆菌、氨化细菌、硫化细菌等。

目前存在菌种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多种养殖对象和养殖环境的要求;二是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目前该技术尚处在实验室模拟试验阶段,存在载体成本太高、载体对基质和产物的扩散存在阻力以及工艺尚不能达到规模化生产;三是生物膜法,已部分应用于养殖水处理,目前使用较多的类型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和生物流化床等。

在利用水生动物净化方面,近年来,滤食性鱼类和贝类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水体富营养化和养殖水体的治理,目前主要包括鲢鳙、河蚌等。

在实践中利用生物进行水体净化,往往不仅依靠一种或多种生物来实现,而要根据生态系统原理,利用多用技术,形成一个集成处理系统,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养殖池塘复合生态生态系统和池塘综合养殖两种模式。

近年来,人工湿地在净化养殖废水并回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利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技术循环净化低浓度养殖水,在不换水的情况下,鱼池水质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

人工湿地—养殖池复合生态系统,不仅成功实现了水的回用,而且提高了养殖产品的质量。

综合养殖是利用水体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人为建立的多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级质能循环的一种生态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核算的高效、低耗、高产、无污染的养殖系统。

按综合养殖的种类划分,有鱼、虾、蟹、贝、藻之间多元综合养殖;按混养种类的时空划分,有同池综合养殖和异池综合养殖两大类。

养殖水环境问题是水生态问题,应从生态学观点出发,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完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减少和避免养殖废弃物在水体中的积累。

所以生物净化法是今后池塘养殖水处理最可取、也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方法。

养殖水中污染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各种净化优缺点共存的现实性,决定了采用多种净化方法处理养殖水的必要性。

因此,多种方法组合的集成水质净化系统和相关技术将是今后池塘养殖水处理的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池塘养殖规模有大有小,有成片规模分布,也有零星分散分布。

因此,要开发不同的技术,以适合不同养殖场和养殖户的需要。

2.2项目建设的意义

在太湖流域,养殖场星罗棋布,长期以来,集约化水产养殖场高含量氮、磷和COD的排放,构成了对太湖和其它环境水体富营养化的严重威胁。

以项目实施单位××为例,据监测,养殖场排出水体中8-12月五个月份总氮含量分别达到2.83、2.91、3.52、4.58、2.32mg/L,分别比生产河道滆湖的水中含量高0.32、0.32、0.30、0.18、0.16mg/L;总磷含量分别为0.214、0.235、0.246、0.273、0.314mg/L,分别比进水高0.090、0.093、0.100、0.104、0.091mg/L。

××毗邻滆湖,三面环水,有养殖面积2580亩。

全场生产河总长8000多米,总面积约200亩。

年排水52次,每次排水11678立方米,全年排水607247立方米。

年投放鱼种156.25吨、颗饲料总量1925吨(颗粒料营养成分:

水份12.5%、粗蛋白28%、粗纤维16%、粗灰分16%、赖氨酸1.05%、钙0.8-2%、总磷0.8%)、黑麦草1020吨、苏丹草4080吨。

据测定:

07年8-12月,池塘水体中总N分别为,2.83、2.91、3.52、4.58和2.32,总P分别0.214、0.235、0.246、0.273和0.314。

2007年8-12月进入生产河道和滆湖的水化学成分如下表:

表1渔场排出水化学成分

单位:

mg/L

月份

COD

TP

TN

NH3-N

pH

BOD5

8月

7.0

0.124

2.51

0.69

8.03

8.1

9月

4.6

0.132

2.59

1.06

7.21

8.5

10月

6.7

0.146

3.22

0.50

8.04

5.8

11月

6.1

0.169

4.40

0.48

7.96

4.6

12月

7.1

0.223

2.16

3.57

7.75

6.8

根据南昌大学万金宝等提归纳的标准,水体中含氮量大于1.20mg/L、含磷量大于0.11mg/L,即达到富营养化。

由此可以,无论是进水还是养殖池塘水体,水都表现出富营养化特征。

因此,该场水产养殖对环境水体形成可观的氮、磷营养负荷,必须采用采取有效措施,大大降低废水排出总量,降低排水中氮、磷浓度,为区域环境水体改善承担起责任。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1是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的迫切需要

在太湖流域,养殖场星罗棋布,长期以来,集约化水产养殖场高含量氮、磷和COD的排放,构成了对太湖和其它环境水体富营养化的严重威胁。

国家和省政府对流域内养殖场排水已已提出明确的要求。

已有的养殖水净化技术和系统多以水泥池或小面积水体的模拟试验,适合处理的水量较小,单纯从水体净化的角度分析,有的无经济收益甚至需进一步增加成本,有的方法使收益大大降低,缺少经济可行性,在大规模养殖场的施技术和效果难以肯定。

本项目以大面积规模养殖场为的实际运行为背景,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经济系统工程为手段,通过对养殖场总体规划布局,通过以多样化的养殖品种和经济植物为组建件,建立低污染养殖技术、水质净化的综合种养系统和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形成一个整体协调的规模水产养殖场高效低污的生态经济系统,使养殖场在保持经济效益的条件下,对环境的氮、磷和COD负荷大大减轻,为滆湖、太湖水富营养化治理作出应有的贡献。

2.3.2有利于优势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

本场是全国一级生态示范区,项目区内水、土、气自然资源无污染,符合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

常年日照2313小时,太阳辐射总量169.5千卡/厘米2,光合有效辐射量56.1-58.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250天,常年降雨量1200毫米。

雨水充沛,日光充足,气候温暖,适宜各种水生植物的种植与生长,适宜多种经济鱼类的培育与饲养。

通过多年的发展,养殖场水产养殖集约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不仅养殖池塘排出水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从水源地滆湖的进水质量也不断变劣。

由于养殖池塘结构设计中只有生产功能而缺乏有效的水体自净功能,养殖场的水质恶化也会导致鱼类速度减缓,疾病发生率提高,养殖产量和品质下降,从而影响池塘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池塘养殖水质的净化,已成为社会和养殖系统本身关注的重要问题。

加强养殖场水体净化系统的建设,是养殖场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

2.3.3有利于提高综合农业生产效益和环境优化

由于集约化养殖、大量饲料的投放,使池塘养殖水总磷总氮严重超标,其排放水势必污染下游太湖水质,具有诱发蓝藻暴发的潜在危险,最终限制企业生存和发展。

该项目建设不仅能解决池塘养殖水排放达标的要求,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种养结合模式和生活和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从而实现将养殖业与种植业紧密结合,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并向生态观光休闲渔业方向发展,使生产的渔业产品、蔬菜产品成为优质无公害产品,净化渔业、农业生产环境,使水变清、环境更美。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项目实施单位基本情况

3.1.1地理位置和生产情况

××始建于1975年10月,座落于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武进前黄灵台,北纬N31.588°,东经E119.855°,毗邻滆湖,三面环水,水质清秀,渔业资源极为丰富。

场内环境怡人,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交通便捷,四通八达。

现有占地面积2580亩,养殖池塘1250亩。

2007年生产鱼虾蟹1280吨。

2008年放养草鱼、团头鲂、异育银鲫、青鱼、花白鲢、翘嘴红鲌、花鱼骨、江黄颡鱼、黄颡鱼、甲鱼、河蟹、青虾等22个品种,计鱼种156.25吨。

全场现有常住户口203人,养殖承包户28户,科技及管理人员16名,其中水产高工1名,工程师4名,助工5名。

建场迄今,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场职工的悉心努力,场渔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已拥有资产总值1340万元。

养殖场以“公司+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管理运行,并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以高于市场价和年终返利的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

养殖场还专门配备力量,负责并组织养殖户技术培训、种植指导,实行科学养殖和经营管理。

×××场是专业生产和销售经济鱼类的市级龙头企业。

为了整合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作用,实行经济、技术与资源优势互补,加快水产示范基地园区的建设。

目前由武进水产技术推广站、名优水产引繁推广中心、水产研究所、水产养殖场实行四位一体,下设生产技术科、综合管理科及行政财务科,隶属武进区农林局领导。

目前场内渔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备,投饵机、增氧机等现代渔业机械装备得到全面应用。

水质分析、鱼病监测等实验室均已建立,科研投入不断增加,技术支撑效果明显。

是全区渔业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门。

2005年被命名为“武进渔业科技示范园区”,“武进渔业科普示范基地”,被省海洋与渔业局命名为“省级水产良种场”。

现有“鱼跃”牌等无公害水产品7只。

一个现代化渔场的雏形已基本凸现,将成为武进渔业的一个示范窗口。

3.1.2财务状况

现有总资产165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345万元,流动资产315万元。

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720万元,利润320万元。

银行资信等级为AAA级。

3.1.3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3.2项目建设条件

3.2.1政策环境

该项目急国家和省关于太湖水富营养化治理之急需,同时,既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又符合省、市、区级人民政府宏观决策精神和人民对食品安全生产和消费的需求,将得到全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常州市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财政实力较为雄厚,对本地区水产养殖和和水体污染治理十分重视。

近3年来,市、区两级对我场科技研发推广给予了大力支持,科技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部落实,3年中各项科技配套经费300余万元。

3.2.2资源优势

本水产养殖场近呈矩形,占地2580亩。

具有现代设施齐备、整齐划一的规范化水产品精养池212只,水泥池壁,“井”字形分布。

场内道路硬化、纵横交错十分便利;场内具有生产河道9条,总长约8000米,总面积近200亩,平均水深1.77米,其中46.6亩平均水深2.5米,128.48亩平均水深1.5米。

整个生产河坡度为1:

1,可蓄水量约50万m3。

场周边近500亩的休闲地,可用于构建人工湿地,专门进行特种种养殖过程中的池塘外排水去富营养化的循环处理,以充分满足安全、经济、高效优质鱼类精养和富营养化水净化达标排放的要求。

本场多年的水产养殖生产和销售已使本场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颇具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也赢得较好的国际国内市场声誉。

3.2.3市场优势

项目建成后,本场内的水产品养殖将完全实现安全、高效、优质水产品养殖,池塘养殖水的排放完全符合“太湖流域池塘养殖水排放标准”(DB32—2009)。

借助本场人工湿地环境的建设,和高效种养殖模型的构建于运行,以及不断增长的经营业绩和在国际、国内市场的较高信誉,通过科学化、生态化、规范化的养殖与种植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其水产品可优质无公害产品的标准,其市场优势和环境优势将会迅速的显现出来。

3.2.4区位条件优越

本场位于太湖上游、武进城西南,三面环绕滆湖。

邻近328国道、宁沪高速公路和宁沪铁路,紧临长江,水陆空交通极为便利。

环境优美,水资源、人力资源丰富,本项目建设一定能是池塘养殖水的排放达到江苏省地方标准的相关要求,项目基地将建设成集特种水产养殖业、优质高效种植业和旅游观光与休闲于一起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成为省内外水产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水去营养化、达标排放的典型示范区。

3.2.5企业生产管理条件

本场占地面积2580亩,养殖池塘2000亩。

实力雄厚,有十分扎实的项目研发基础。

2007年生产鱼虾蟹1280吨。

2008年放养草鱼、团头鲂、异育银鲫、青鱼、花白鲢、翘嘴红鲌、花鱼骨、江黄颡鱼、黄颡鱼、甲鱼、河蟹、青虾等22个品种,计斤两鱼种156.25吨。

该场无论是企业规模、技术力量,还是水产品养殖的技术含量和市场优势在同行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为了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作用,实行经济、技术与资源优势互补,成立了由武进水产技术推广站、名优水产引繁研究中心、武进水产研究所、武进水产养殖场四位一体的政、产、研有机结合的运行实体。

目前场内渔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投饵机、增氧机等现代渔业机械装置得到了全面应用。

3.2.6科技条件

项目承担和实施单位较为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较强的水产养殖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能力,建有养殖水质分析、鱼病监测等实验室有科技管理人员16名,其中水产高工1名,工程师4名,助理工程师5名。

项目实施单位先后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无锡亚太地区渔业培训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及苏州大学水产研究所等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

先后引进了美国鲥鱼、江黄颡、翘嘴红鲌、花鱼骨等10多个水产新品种养殖。

近年来,承担了省、市、区级科研、示范项目15项。

通过这些项目,为建立,成功引种了具不同生态、不同市场需求的水产养殖种类和配套技术,为设计实现水体净化的生态经济养殖系统中水产养殖组分设计提高了多样化的组分选择。

提供了支持。

近几年,本场还开展了一些生态养殖的研究示范,如自净式循环养殖技术、千亩太湖水生植物治污工程、自净微空PV管循环水养殖技术、生态药物综合防治技术、池塘生态虾蟹养殖技术,这些项目与本项目有密切的关系,从而为实施本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本项目以扬州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涉及主要学院有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经济学院等。

在主要经济鱼类养殖、克氏原鳌虾养殖技术、人工湿地构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循环农业规划设计、高效解磷去氮植物种质资源、高效湿地种养模式构建、水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扬州大学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和仪器设备。

综上条件,本场完全有能力承担并完成本项目的各项工作。

第四章项目建设方案

4.1项目建设规模与特色

4.1.1项目建设规模

本项目在××内实施。

在原有条件完善的基础上,依据项目的要求,新建配套的人工湿地水循环和净化工程,用2年的时间(2008~2009年)完成2000亩池塘养殖水富营养化水体达标排放治理工程的建设任务。

4.1.2项目建设特色

重新规划和布局养殖格局,改变原有功能区划分散和不合理的状况,将整个养殖场划分为五大功能区,每区根据鱼类品种、鱼类特性,分别繁育与饲养(单养或混养)。

五大功能区分别是:

种苗繁育区、标准化生产区、新品种培育区、引种驯养区和新技术应用示范区。

改造原有生产河道和周边闲置隙地,建立445亩3个级次的富营养化养殖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将水产养殖业与种植业结合起来,推广应用“双链式”生态渔业循环种养新模式。

建立生产废弃物和生活污水等净化处理系统,变废为宝和资源化利用。

利用新建的人工湿地,分区优化配置和组合不同的水生蔬菜、观赏植物和具有高效去磷去氮能力的其他植物,吸收利用池塘养殖水中氮磷等成分,去除养殖水中超标的氮(氨态氮、总氮)、磷(总磷),降低养殖水中较高的COD水平,实现池塘养殖水达标排放,实现渔业的清洁生产和产品的优质。

使项目基地成为我省和我国水产养殖业池塘富营养化水净化达标排放和优质高效渔业的示范基地。

4.2项目总体规划布局

4.2.1项目规划的指导思想

通过对养殖场的总体科学规划,实现工程措施与技术措施相结合,实现水产养殖场回水生态利用。

通过工程措施强化水体流动,增强水体对污染物吸收利用的自净能力,形成一个整体协调的规模水产养殖场高效无污的生态经济系统。

提高回水利用能力,减少从滆湖引水和向滆湖、太湖排放达标排放池塘养殖水。

排放水中的氮、磷和COD值低于太湖流域池塘养殖水排放标准的一级指标值。

为滆湖、太湖水富营养化治理作出应有的贡献。

4.2.2总体布局

项目区占地2000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1455亩,分设212只水泥池壁的矩形养殖池。

重新进行养殖池功能区划与分配,重新整合、规范和完善各相关资源,建立5大功能区。

建立养殖水引用与排放的循环系统工程。

建立泵站、溢流坝和潜流湿地三级水净化系统,使经过改造的75亩生产河道和养殖场周边370亩闲置地成为新型人工湿地。

外引补水和池塘养殖水进入175亩生产河道后,通过生产河道中优化配置的多样性植物和食草性鱼虾的养殖,实现养殖用水的一级净化。

通过人工建设的回水循环系统,将一级净化水泵入养殖场周边建设有溢流坝工程的370亩人工湿地,并在周边人工湿地不同的区段立体群落化种植具有高效减磷、去氮能力的多样性经济水生植物和环境植物,进行富营养化水的二级净化处理。

经二级净化的水进入人工潜流湿地进行三级水净化处理。

经三级净化系统过滤后的湿地渗出水,已各项指标完全达到江苏省地方标准“太湖流域池塘养殖水排放标准”的一级指标。

这样的水是优质养殖用水,可直接通过导虹吸经入水管道,被分配到各养殖池做养殖用水使用,多余的水可直接安全外排。

人工湿地是减磷去氮关键区域,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起来的种养一体化是实现池塘水去富营养化的重要技术区。

该区内还建有天然生态克藻屏障4座,以限制蓝藻水华的发生。

在养殖场内,新建一座沼气池,满负荷全部处理循环渔业生产过程中种植物秸秆、渔业生产、加工残渣和生活污水等,实现全场的清洁生产和全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4.2.3规划设计依据

本项目规划设计的主要依据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4)《1:

2000、1:

10000地形图图式》(GB/T5791—1993);

(5)《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

(6)《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1995);

(7)《水闸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021—2004);

(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