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53905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Word文档格式.docx

政治组简介

历史组简介

地理组简介

体艺组简介

彭振华

体艺课件

教学资源

备课教案

信息组介绍

黄如松

廖向东

 |网站首页|学校概况|校园快讯|部门机构|校务公开|德育之窗|教学科研|招生考试|公告通知|学科网站|

资源中心|教师园地|学生天地|家校连线|一中论坛|校友联谊|一中初中|视频点播|画说一中|我要留言|

|

学科网站首页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

体育艺术

信息技术

您现在的位置:

涟源一中>

学科网站>

语文>

高三试卷>

文章正文用户登录新用户注册

2009年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热【字体:

小大】

2009年高考优秀议论文6篇

作者:

梁丹录入文章来源:

转载点击数:

26858更新时间:

2009-7-13

踮起脚尖(议论文)

湖南考生

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

——题记

踮起脚尖,听晨风抚过松林,飒飒作响,那是林海的呼吸;

踮起脚尖,感受初阳掠过草地,拾起珠玑,那是天外的暖意;

踮起脚尖,看蝶翅轻拍花朵,曼舞飞扬,那是生命的活力。

踮起脚尖的人生异样精彩!

踮起脚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看:

美丽的大自然,柳絮摇曳,燕子北归,艳阳高照,蝉鸣虫唱,麦浪吐金,丹桂飘香,雪花纷飞,寒梅傲雪。

在这独具韵味的世界中,不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打开窗子,看看屋外,推开门,来到田野,踮起脚尖,伸开双手,闭上眼睛,倾听风声,触摸空气,一切都是那么地清新自然,让人神清气爽。

踮起脚尖,谱写人间的真爱。

瞧:

那小女孩子,正踮起脚尖,手里拿着十元钱,正往募捐箱里塞,脸上的表情是多么的神圣;

那瘦弱的男孩,把脚踮得老高,“妈妈我比你还高,我能提这个!

”把袋子死死地提在手里;

高高瘦瘦的男生背后,母亲不停地踮起脚尖,为儿子翻正衣领!

踮起脚尖,成就完的美人生。

听: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踮起“研究”脚尖,向开普勒学习,发明万有引力定律;

“对渗透着血汗的成果从不视为己有,一有突破便立即告知同行,让大家共享成果。

他一次次用个人成就垫高了全国同行的起跳点,迅速造成千军万马高起点上协同攻关的局面。

袁隆平踮起“道德”脚尖,舍一己之名利,促全局之伟业,让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使杂交水稻产量再上新台阶。

许下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有一天幸福会听我们的话。

现在的我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我们就是青春,青春就是我们的筹码。

在青春的竞技场上,我们踮起脚尖努力耕耘,尽情挥洒汗水,期待能够丰收,即使我们手里捧着干瘪的稻子,我们也不在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然而踮起脚尖就可以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一个追求者来说,仅仅是“踮起脚尖”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够不着的果实,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看不到的风景。

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荀子在他著名的《劝学》篇中就深有体会地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由此看来,踮起脚尖虽然能让我们看得远,但终不如站在高处看得更远,“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也正是由于站得“高”才看得远,那深邃的思想光芒才能够远照千秋万代。

因此,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有时恐怕不仅是一次踮起脚尖就可以了的,需要不辞劳苦,甚至不妨尝试辛苦登高,或许更为有用。

美好的景色要求我们踮起脚尖。

人间的真爱驱使我们踮起脚尖。

完美的人生离不开我们踮起脚尖。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构思严密,章法谨严的议论文。

文章用“独句段落,标明分论点,领起分层论证”的形式,结构分四层主体论证内容:

第一层,踮起脚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第二层,踮起脚尖,谱写人间的真爱;

第三层,踮起脚尖,成就完美的人生;

第四层,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

四层主体内容互不雷同,由浅入深;

第一层举出的是来自自然中的平常事例,第二层举出的是来自生活中的平常事例;

第三层见诸书籍中的典型事例;

第四层联系自身实际。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结构具有很大的模仿价值:

四层主体安排,全文总分层次的设置,常例和典型特例的选择;

首尾两段的相互照应;

开头段总说铺垫,主体紧扣总说分四层论说,无不丝丝入扣,端严有加。

文章首尾两段运用排比,语言有文采、有气势。

【档次及得分】

(一类作文卷上)计分:

内容25+表达25+发展等级10=60

和谐的统一(议论文)

上海考生

  去黄山旅游,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等到我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

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

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

一些个体,它们本身或许有特点,略有不足,但他们未曾勾心斗角过,未曾针锋相对过,在如斯的统一中,倘若你以总体之角度观之,竟是别样和谐。

走下黄山,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是的,如果你是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

君不见,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

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不讲求文章总体的韵味,它只求圣人之气,只求体制规范,每一字的方方正正,这种是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

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交融,是单一的颠覆,更是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是在同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别样风采。

郑板桥先生曾说: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

用隶书参以行楷,成就了和谐的同一,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不仅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

文言,精巧而意赅;

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

也许仅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但两者的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非独文学如是。

荣格说:

“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

”我想,我们的内心中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满。

“我的心里又猛虎在细嗅蔷薇。

”这是诗人萨松的诗句。

猛虎不免生猛,蔷薇过于柔韧,倘若两者并参,方为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

就像李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

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贯长虹。

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是两者兼具的浪漫,是令人怀想千年。

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早就世间大美。

回首,我再看向那抹遒劲的孤松,再看向那面绝然的峭壁,在夕阳下它们长久地融为一体,错落有致。

我释然。

  【名师点评】此文有清晰的文脉、充实的内容以及富于文采的语言表述。

文章由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谈起,引申到文学的和谐统一,再到人格的和谐统一,脉络非常清晰,而且视野也有愈加开阔之势。

所选用的素材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都因巧妙的点化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不过,考生虽然写到“非独文学如是”,但在具体谈论“人格的和谐统一”这个问题时,却依然停留在文学作品的展示与分析上,而对作家的人格结构缺乏有针对性的分析,这样,文章就显得有些单薄了。

独一无二(议论文)

人常说隶书给人的感觉太张扬,而楷书给人的感觉太拘泥。

而聪明的郑板桥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板桥体”。

歪歪斜斜而又错落有致,实属妙哉!

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实为有理,我颇有同感。

不仅是书法界还是我们的社会,不是缺乏“郑板桥”,就是“郑板桥”仿品太多!

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板桥体”,需要创新,而不是泛滥的空壳。

幼时学习书法,前期都是以临摹为主,刚开始练得很辛苦;

直到后来,我才深究其意。

原来,学习别人的字体与风格是难,特别是要将那种字体与自己思想情感甚至你的笔法融于一体,然而,真正的境界在于练就你自己的风格,这就是难上加难。

学习多年,我仍还未成气候。

因此甚是佩服郑板桥这类的先驱。

然而,现在书法界中许多自称“书法家”的人,其实也与我的处境一样尴尬,只不过他们的“火候”比我更深罢了。

其实也缺少了他们的“个性”。

他们的“描摹”虽能形似,却不神似,也验证了“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道理。

又岂止书法需要“板桥体”,我们的社会也需要其注入。

在我们的作文界时常会闹出两个字“抄袭”。

如今书籍泛滥,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可有一两本“著作”。

然而,却有大部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为狼狈。

他们把名家的珍品抄袭一番,汇就一本书,却弄得个四不像。

所以说,真正有价值的、意境高的你也抄不像,不如开创自己的品牌,自力更生呗!

且说最近红爆一时的小沈阳,大家都被他的搞笑天赋所吸引。

小沈阳却实在是别出心裁,独树新枝,但是小沈阳可有一,却不可有二。

有一,可谓之新潮,有二,有三则不然,不仅大大削减了其新意,还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这可就不讨好了。

因此,无论怎样,我们的社会都需要“板桥体”,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更丰富的元素,就像字体一样。

“板桥体”不仅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既不可太张扬,也不可太拘泥,要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才适度、中和。

要根据自身条件,打出自我的天地,勇于创新,塑造独一无二的个性。

放眼未来,希望我们的社会将会有更多不同的“板桥体”,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

轻松舞出自己的舞台!

【名师点评】考生对材料的理解紧扣提倡创新、发展个性这一主题,足见其有阅读提炼能力。

开篇对楷书和隶书特点的评价,自然引出作文材料,足见其对材料的处理能力。

正文由“板桥体”的“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开去,写到了幼时学习书法“描摹”的感受、写作界的“抄袭”、小沈阳的搞笑新潮,这一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议论,足见其有认识事理的思想素质。

虽然语言表达尚待锤炼,但作为考场作文功底可嘉。

特色是成功的催化剂(议论文)

郑板桥的书法之所以闻名,被称为“板桥体”,是因为他的作品有它自身的特色,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设想郑板桥当初如果只是用隶书或行楷,即使模仿名人的笔迹再出色,也不会在书法界有如此大的成就吧!

例如现在经营餐饮业,竞争很激烈,随时有被时代淘汰的可能性,据网上统计,业绩好、受顾客欢迎的,大多数是主题餐厅。

有在一片黑暗中进食的餐厅,有专门以白领女性为顾客的餐厅,考虑到白领女性的烦恼,特地提供免费营养减肥套餐,并提供一次性拖鞋,除去她们穿高跟鞋的不适。

这些餐厅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保持较好的业绩,因为他们的主管经营有道,知道如何突出店中的特色,迎合顾客的需要。

又如英国十六、七世纪的著名画家乔治·

摩兰,他的油画作品起初被当做贡品运往中国的时候,人们以为远看还行,可近看一无是处,只看得见一片片的颜料。

正是因为这种特色,他的油画作品还是渐渐被国人所接受了,甚至以有他的作品收藏为荣。

其实,我们自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由于现在上海着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因此今年财经大学、海事大学、海洋大学都非常热门,许多人是有从众心理的,即使自己的孩子不喜欢,也硬逼着他们填上这所学校。

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当我们自身的特色和别人的特色一样时,那也就不可称其为“特色”。

反之,只要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来填报学校,即使这门专业是冷门,只要自己有兴趣,就可以学得很好,说不定毕业后会成为各公司争夺的人才呢!

做人也是如此,有谚语说: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只要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值得去做的事,那就放手一搏,努力去做吧,又何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呢!

活出自己的特色就好。

但特色并不等于个性,在做任何事之前,要考虑是否侵犯了别人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我相信可以活得更精彩,生活也会充满乐趣。

【名师点评】由“板桥体”而悟出特色与成功的关系,算是抓住了材料的要领。

由餐饮到艺术,从学业方向到人生道路,在朴素的口吻与语言中,话题得到自然贴切的引申。

这让我想到了一句俗话:

是金子总会发光。

其实,也许我们并不是惯常意义上的金子,却也可因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而具有了超乎寻常的价值。

在今天这样一个倡导多元、高扬个性的时代,本文阐述的道理显得亲切而可信。

除了倒数第二段略显多余,本文在整体上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在众多华丽的高考作文之中,此文倒也不减光彩。

知之·

行之·

思之(议论文)

广东考生

古语云:

“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

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

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

故庄子云:

“道在便溺”。

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

“大象若希”。

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

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

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

没有常识,何以行之?

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

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

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

行难,故特以行之。

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

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

故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诏》曰:

“作新民”;

曾子曰: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

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名师点评】

高考评卷在内容方面以“切题”为第一考察点,本文围绕“常识”这一主题词作文,对“常识”的内涵有较深刻的理解。

作者从“易有三训”开始,导引出“常识”的三种境界。

然后从如何应用“常识”的三种境界,分别论述对于“常识”,要知之,要行之,要思之,层层深入。

相对于众多考生对于“常识”的平面理解,该考生的理解深刻程度是要高人一筹的。

在表达方面,本文论证技巧运用娴熟,把丰富的材料信手拈来,运用到文章中去,论据的使用精而恰当。

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互相照应,浑然一体。

文章语言流畅,且略带古典气息。

说这是一篇有一定文化含量的高考作文,实为不过。

当然,本文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运用古语时,记得不够准确。

例如:

“老子曰:

‘大象若希’”应为“老子曰:

‘大音希声,大象希形。

”还有“故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原文来自《大学》,应为:

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作新民。

’诗曰: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考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大致记得古籍的意思,尽管引用还不够准确,但瑕不掩瑜,作者的阅读视野、文化底蕴还是值得肯定,值得学习的。

别拿常识不当干粮(议论文)

如果你随便找一个中学生,问他什么是对数,什么是洛仑兹定律,什么是原子核式结构,他一定可以把这些东西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让你惊叹当今青少年个个都是科学家的料。

但是,你找个尖子生,问他在野外被蛇咬了怎么办,他也许会搔搔脑袋瓜,苦想各类化学反应式,然后淡茫地对你说声“不知道”。

那么,“青菜多少钱一斤?

”“不知道!

”“被子怎么叠”“不知道!

”“为什么啥都不知道?

”“也不知道!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

对科学知识抓得狠,也把各类奥赛搞得红红火火,但却似乎对常识的教育力度不够。

学校的课程包罗万象,可以独缺“常识”。

学生们便因此被搁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着高端学问。

当今中国要强国,靠的是飞机、大炮、火箭这些高科技,似乎就应该给学生“喂饱”科技知识。

“常识那些小事儿,何足挂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

”每当看到这些言论,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一句:

“此言谬矣,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常识是一门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无一不需要常识的引导。

我们现在洗衣煮饭等家务活可以由父母包办,各种事宜可以由父母操劳,俨然一个个不问政事的小皇帝。

但父母不能照料我们一辈子,长大后还是要靠自理。

倘若不懂常识,将来岂不是要处处碰壁?

难道还事事都找个电话问父母?

而连自己都照料不好,生活一塌糊涂,又怎有心思搞学问?

常识也是科技的基础。

科学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广生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实践与探索。

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

鲁班从叶子会割伤手的常识中发明出锯子。

离开常识而空谈高科技,就像盖楼房不起地基,是靠不住的。

由此观之,在素质教育制度中,增加常识的普及,是很有意义的。

应做到常识与科技知识两手抓。

但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在平凡的常识中总结出科学规律,又或者让他们大胆质疑常识,不要囿于常识。

当年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正是在对常识的质疑中提出了新的思想。

历史也证明了他的这一大胆质疑是正确的。

常识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其对于人的意义堪比干粮。

别拿常识不当干粮,用它来“填饱”学生的脑袋,用它来支起科学大厦的腰腹吧!

题目化用俗语,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吸引人。

把“常识”比作“干粮”——基本的生存物质,强调了“常识”的基本要义,题目与正文内容相得益彰。

全文围绕“常识”作文,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强调了普及生活常识的必要性。

文章内容充实,开头针对教育界重“高端学问”的传授,忽略普及生活常识的现象,呼吁社会不要轻视常识。

然后从常识对日常生活的引导,常识是科技的基础,以及需要质疑常识三方面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尾扣题,结构严谨。

本文最突出的是语言表达具有形象性,生动自然,有个人见解,感情真挚。

但本文的书写不够工整,对常识的表述还不够精确,个别语句有瑕疵。

返回上一页

文章录入:

涟源一中责任编辑:

涟源一中

上一篇文章:

2009年高考优秀记叙文7篇

下一篇文章:

2009年高考优秀议论性散文2篇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最新推荐相关文章

2009年高考优秀议论性散文…

[推荐]2009年湖南高考语文…

记涟源一中生物教研组

文科综合

最新高考理综试题

[注意]最新高考数学模拟题

[推荐]高考数学

[推荐]涟源一中2006年下学…

没有推荐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友情链接|管理登录|站长:

Danweihu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